问斩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对犯人的一种惩罚,这种刑罚在古代是非常常见的,不过这种刑罚的名字叫做凌迟。凌迟是一种极其残忍的刑罚,一刀下去,人的的生命就没了,可以说是死无全尸。那么这种刑罚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会有这种刑罚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其实这种刑罚罚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人们为了惩罚犯人,发明了这种刑罚。
一、为什么是秋后问斩,还有秋后算账,而不是春后、夏后和东后呢?
优质答案1:

所谓的秋后问斩,或者说秋后算账,都是跟古代的节令有关。为什么都在秋后呢?而不是春后、夏后或冬后呢?其实,作为古代的一种刑罚,枭首示众就已经算是极刑了。
而且古代的统治者都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到现场去看问斩,有杀鸡儆猴的意思。既然有这样的意识,那么就应该要让更多的人能够来参与。而在古代,最重要的当然就是农业生产,在其他季节,农民都要忙碌,哪有什么时间去看“问斩”呢?!一般的情况下,就是要在秋后(立秋之后),农田里的东西已经收拾完毕,你们也才有时间和精力去做其他的事情,所以秋后问斩也就是这么来的。同时,秋后也比较萧瑟,也比较适合问斩!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一般被判斩刑的人,如果不是被判处是斩立决的话,都是要羁押到秋后才问斩的。有一些人在离秋后比较远的时间被判处斩首,也得等到秋后再问斩,也就是这个道理了。
秋后问斩的意思最早来自《礼记·月令》记载:“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用始行戮。”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将这个含义上升到理论高度,他认为庆、赏、罚、刑为帝王的四种执政行为,要与四季变化相适应。董仲舒认为,春夏应该行赏,秋冬才可行刑,此即后来的秋后问斩比较有依据性的来源了。
如今,这一个节气对我们的刑罚的处罚来讲已经没有那么重要,而且现在的法律制定也比较讲究准确性,立即生效同样有警示作用!我们也就没有必要一定是秋后问斩了。
而秋后算账那也很正常。因为秋后庄稼收割完毕,欠钱的人才有钱给你结账,这个时候来算账也比较合理。
二、古人说的“午时三刻开刀问斩”,午时三刻是几时呢?
优质答案1:
古人所说的午时三刻开刀问斩的午时三刻。
是中午11时45分,午时是11时—13时,一刻约15分钟,三刻是45分钟。
优质答案2:
在一些古装电视剧、或者小说中,常常会看到这个故事情节,就是当一个人犯罪时被判处死刑,朝廷官员往往都要等到午时三刻才处决犯人,所以他们总会说“午时三刻,推出去斩首”。
就算有时候时间未到,监斩的官员也很想早早的处置犯人,但还是要等到午时三刻才下令开刀问斩。
那古代为什么一定要午时三刻处斩犯人呢?午时三刻又是几时呢?
在古代,之所以午时三刻才决定对犯人开刀问斩,这还是有原因的。
在如今,我们把一天分为24个小时,但在古时候,人们却把一天分为12个时辰,也就说,古代的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而古代的十二个时辰,却又不是用数字来计算的,而且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个称谓。
而“午时”则是十一点到一点这之间,其中又以十二点为正点。
古代常说的午时三刻,其实是午正三刻,是中午阳光最盛的时候,也就是现在中午的11点45,或者是12点45。
下面来说说古代为什么一定要午时三刻处决犯人。
因为在古代,人们认为人死后,阴气会很盛,为了压制这太盛的阴气,就需要在阳气最强的时候处决犯人,因为这样,阴气就会消散。
之所以有这种说法,
是因为,古代的人们始终认为杀人是阴事,而不管被处决的人是不是罪大恶极和罪有应得,他死后,其阴魂就会来打扰监斩的官员,或者刽子手等人。为了避免这个情况,就选择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处决犯人。
还有一个原因,就显得很人道,是为犯人考虑的,就是为了给犯人减少被砍头的痛苦。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在一天中,人在午时三刻时的精力最低,感觉昏昏沉沉,有想睡觉的感觉。而此时刚好将他们斩首,正处于他们昏昏沉沉、相对不太清醒时的状态,如此就可减少他们的痛苦了。
三、为什么要秋后问斩?是为了让犯人帮家里老人收完粮食再动刑吗?
优质答案1:
秋在古代.帝王崇《易》中为金,金主杀,秋也是收获收割时期,秋杀帝王认为顺应天道天理,收完粮食行刑只是巧合而已。
优质答案2:
大家在古装影视剧中经常看到,古代衙门完成对犯人的审判,往往最终判决结果是秋后问斩,签字画押。
为什么是秋后问斩,我觉得在古代有很多原因,但是绝对不是让犯人回家帮老人收粮食,因为让一个被判死刑的人回去收粮食,会付出很多安保手段来保证犯人不逃跑,这样浪费的人力物力财力远远大于其现实意义,这样的做法得不偿失。而且这里的秋不是指立秋,而是指秋分,这个时节早已完成了秋收工作。
那为什么秋后问斩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1、秋后问斩就是死缓的前身。古代审判犯人对于死刑有两种判决结果,对于那种谋逆造反、刺杀皇帝、十恶不赦之人往往判处斩立决,就是立刻拖出去了。还有一种就是被判秋后问斩,相当于现在的死缓,给犯人一定的时间看其表现,或许案情还有转机,或许皇帝大赦天下等,秋后问斩相当于给犯人一个缓冲时间,避免冤假错案。
2、《皇帝内经》中素问篇关于一年四季是这样论述的,春生夏长秋杀冬藏,秋天是万物肃杀的季节,皇帝贵为天子,所做的事情都是顺应天命。从阴阳五行的思想来看这个时候完成行刑符合天地运转规律。
3、为了普法教育,因为这个时候正好是人们最空闲的时候,不仅朝廷不会在这个时节出征打仗,老百姓在这个季节也完成了粮食收获和播种,选择在这个时候执行死刑,就是为了让十里八乡的人都来观看,以儆效尤,警示后人。古代的普法教育主要通过这个公开的行刑来达到口口相传的普法教育。
4、气温降低,不利于病菌的传播。因为人群大量聚集观看,如果是春夏可能会产生一些病菌和瘟疫,而冬天太冷人们又不方便出来,所以选择这个时间段是为了安全。
秋后问斩是古代人民长期积累的一种生活经验,这个时候既能保证罪犯得到向上申报审理时间,又是顺应时节,还能方便大家参与普法教育。
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