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改国号为什么不叫周?原因很简单,因为她的名字里有“周”字。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她在位期间,开中国封建社会的先河,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和灿烂的文明。她的功绩不可磨灭,但她的名字却不是她的真名,而是她的乳名。这是怎么回事呢呢?在古代,女子的名字是不能随便改的,一般都是父母取的乳名。
一:武则天改国号为什么要改回来

她父亲曾被追封为周国公。就像刘邦开始被封为汉王,所以做皇帝后把统治的国家称为汉朝。还有,李渊最初的封号是唐国公,所以称帝后定国号为唐。
二:武则天改国号为什么周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第一位真正的女皇帝,她经过几十年的宫廷斗争,熬死了唐太宗和唐高宗,最后在自己晚年登基称帝,成为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不过这里倒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为何武则天要改大唐的国号为“周”呢?接下来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大家解开疑问。
第一:武则天的称帝之路武则天的父亲名为武士彟,是唐朝的开国功臣,被封为应国公。武则天在出生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那就是她接连哭了七天七夜,这可把武士彟急坏了,从来没有见过像她这样哭泣的小孩。
路过武府的袁天罡听到武则天的哭声之后就去看了一下,他发现武则天有龙凤之相,并且预言将来必是一国之君。随后他在武则天的耳边悄悄说了一句:“文臣武将已归位,请君莫担心。”结果武则天就不哭了。
武则天长大之后被唐太宗选为侍女,虽然被临幸了,但却遭到了冷落,被迫在感业寺出家,唐高宗登基后,又重新将武则天接回宫中。武则天在经历了宫廷的残忍斗争之后,在心里,唯有权力才是最重要的。
于是她先后击败了王皇后与宰相长孙无忌,成功地主宰了整个唐朝,唐高宗去世之后,武则天废黜太子,亲自登基称帝,成为了君临天下的一代女帝。武则天登基称帝的历程十分艰辛,不过在他登基之后就立刻改了大唐的国号,重新确立国号为“周”。
第二:废除大唐国号武则天其实心里明白,自己作为一个女人登上权力的鼎峰必然会招致天下人的非议,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她任用酷吏,对那些敢于非议自己的人实行血腥镇压。她觉得这样还不够,为了能够让那些人心服口服,让他们觉得自己登基称帝是顺应天命,于是她做了一件大胆的举措——废除大唐国号。
武则天其实对李唐皇室还是充满怨恨的,尤其是对李世民,因为全是拜他所赐,自己才会进入感业寺,受尽凌辱,想要报复他,但是自己却又不能明目张胆地整李世民,如果做的太明显肯定会引起轩然大波,到时候可能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于是她想出了废除大唐国号这一招,这样一来既能够堵住了文武百官的嘴,又能够好好羞辱李世民,何乐而不为呢?
第三:定国号为大周武则天既然废除了“唐”这个国号,那么她就必须重新给大唐定一个新的国号,我们都知道武则天选择了“周”,那么为何武则天要选择“周”作为国号呢?其实在唐朝人的眼中,之前的中原上只出现过两个超级强国,一个是周朝,另一个是汉朝。
周礼
当初李世民登基之后,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汉法,因为他效仿汉武帝,将大唐建立成为一个超级强国,之前说到武则天对李世民有仇,所以选择她就选择了“周”,寓意效仿周朝,推行周礼。
这样一来不仅为自己登基做皇帝找到了一个借口,也堵住了天下文人的嘴,毕竟文人当中儒生占据绝大多数,而儒家又主张推行周礼,这样一来武则天这一招可谓是两全其美。
第四点:“周”是天命所归武则天在定下“周”之后怕还有人反对,为了能够进一步加强自己的执政地位,让那些人找不到反对自己理由,于是她宣称定国号为周是天命所归,那么什么是“天命所归”呢?
在《姓纂》中有一段非常重要,其内容是:“周平王少子生而有文在手,曰武,遂以为氏。”翻译过来就是周平王的儿子出生的时候手上有一个纹路很像一个“武”字,所以以后他就以“武”为自己的姓。
这么说来武氏的老祖宗是周文王,是周氏王族后裔,再远一点,他们的祖先可以追溯到轩辕黄帝了。中国人都擅长给自己找祖宗,这样一来,武则天对外称自己是周文王的第四十代子孙,是真正的周室王族后裔,选择以“周”为国号自然是顺应天命了。
这么完美的解释恐怕没几个人能够反驳了,看来武则天为了能够让自己顺利登基当上皇帝也算是煞费苦心了。其实,对于武则天来说,改国号只不过是铺垫而已,其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从一个辅政的角色变成一个执政的统治者,让自己可以君临天下,实现自己主宰天下的愿望。
综合以上几点武则天更改国号实则是篡位。
三:武则天改国号为什么没人反对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位真正的女皇帝,并建立了自己的国号——周。但无论武则天如何强势,其始终无法将武氏的大周王朝延续下去,这是为什么呢?
1、武则天确实是要改朝换代的
公元690年,武则天“革唐命,改国号为周”,迁都洛阳。这并非一个形式,而是有实际内容的一次“革命”。
《旧唐书·则天皇后纪》中记载:
初立武氏七庙于神都,追尊神皇父赠太尉太原王士彟为孝明皇帝,兄子文昌左相承嗣为魏王,天官尚书三思为梁王,堂侄懿宗等十二人为郡王。
立七庙,父亲追谥为帝,武氏封王,这都是武则天称帝后的步骤,而这也跟历史上其它改朝换代是一样的。与杨隋、李唐相比,显然,武则天建立的确实是一个武周政权。
2、改朝换代后,武则天遇到了一个大问题
我们知道,武则天称帝之时已经67岁,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便不得不面对,这便是立太子或者太女。
然而,无论武则天的儿子还是女儿都姓李,传给他们还不是等于李唐复辟?那如果传给武氏子孙呢?与武则天关系最近的便是娘家的侄子了,可是那毕竟只是侄子,怎么办,这成了武则天称帝之后所面对的史无前例的大难题。
3、武承嗣想要成为太子
武承嗣,是武则天的哥哥武元爽的儿子,在武则天称帝之后被封为魏王,并身居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兼知内史事,名列武氏诸王之首。
“同凤阁鸾台三品”,就是“同中书门下三品”,武则天称帝后将中书省改为了凤阁省,门下省改为了鸾台省,也就是宰相的代名词。
皇帝姓武,皇位的继承人当然也应该姓武,武则天最初是这么想的,而武承嗣同样这么认为。为了成为皇太子,武承嗣令凤阁舍人张嘉福唆使洛阳人王庆之等数百人上表,请立武承嗣为太子。
然而,此事的结局却大出武承嗣的意料,因为武则天不许。这并非是因为武则天不信任武承嗣,相反武则天对武承嗣所说的“自古天子未有以异姓为嗣者”深以为然。但与此同时,武则天又对立儿子还是侄子为太子的问题长期犹豫不决。
4、岂有侄为天子而为姑立庙乎?
武则天称帝后,尚有两个儿子:三子唐中宗李显和四子唐睿宗李旦。
李显在唐高宗驾崩之后做过两个月皇帝,后被武则天贬为庐陵王,李旦成为皇帝。武则天称帝后,李旦的皇帝当然也做不成了,不过武则天这次没有将其贬为王,而是“降帝为皇嗣,其具仪一比皇太子”。
皇嗣,不是皇太子,但又有皇位继承人的可能,显示了武则天在立储一事上的犹疑和无奈。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位重臣的谏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其一是李昭德的谏言:
臣闻文武之道,布在方策,岂有侄为天子而为姑立庙乎?以亲亲言之,则天皇是陛下夫也,皇嗣是陛下子也,陛下正合传之子孙,为万代计。
其二是吉顼的谏言:
庐陵王及相王,皆陛下之子,先帝顾托于陛下,当有主意,唯陛下裁之。
其三是狄仁杰的谏言:
仁杰每从容奏对,无不以子母恩情为言,则天亦渐省悟,竟召还中宗,复为储贰。
这三人的谏言,总结起来其实就是,儿子当然比侄子亲,立儿子可以千秋万载配享太庙,而立侄子,没听说侄子会把姑姑放到太庙中的先例。
公元698年,武则天终于做了决定,召庐陵王李显回神都,正式册立为皇太子。武承嗣白忙了一场,不久忧愤而死。
5、孩子随母姓,其实跟武则天称帝的性质一样
《新唐书》中记载,武则天在称帝之后也曾将皇嗣李旦改姓“武”,但终究没有多大意义,其要重用武氏,依然是要用真正姓武的武承嗣和武三思。
孩子随母姓,其实本身有一个悖论:为了保住母姓,必须要求孙子随父姓。也就是说,只有后代随父姓,才能保住母姓,这一点可控。
还有一个方法,就是要求女儿的夫家也同意随母姓,但这一点不可控。
武则天面对的其实也是这样一个悖论:要想保住她的地位,便必须恢复李唐天下。这是父系社会的现实和无奈,武则天立李显为太子,其实便已经默认了自己驾崩之后李氏恢复大唐天下。
立李显为太子后,武则天选择了将武家和李家结为姻亲:女儿太平公主嫁给武优暨,安乐公主(李显的女儿)嫁给武崇训,永泰公主(李显女儿)嫁给武承嗣的儿子武延基等等。
其目的无非是想将武氏和李氏融为一体,在李唐迟早要恢复的前提之下,希望借此保住武氏一族的权势。
四:武则天改国号为什么武周
1、因为她认为武这个姓氏是周朝的姬姓。她称帝之后,以“周”为号,以周天子后裔自居。2、意喻效法周朝。“周礼”被圣人孔子备受推崇,恢复周礼是孔子一生的追求。因此,武则天改国号为“周”,意在实践“至圣先师”孔子的遗志,这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情。
3、“周”这个字的寓意较好。从字义上看,“周”既有周全、周密、周详、规矩、齐备之意,也有忠信之意,想让唐朝如周朝一样,让国家深得敬仰。
武则天善于治国,首创科举考试的殿试制度,并知人善任,能重用狄仁杰、娄师德、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等。国家在其主政期间,政策稳当、兵略妥善、文化复兴、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为其孙唐玄宗的开元之治打下极其重要的基础,史称武周之治。
在武则天统治中国的半个世纪里,国家较贞观时期有更大的发展,史称贞观遗风。
1、均田制的继续推行促进了农业生产;
2、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武则天开创了殿试和武举,并且大力提拔科举出身的官员,打击北魏以来的世家势力;
3、对外战争巩固并拓展了国家的版图;
4、文化艺术亦有所进步。
1、任用酷吏:任用来俊臣等酷吏,排除异己;
2、破坏吏制:武则天又设北门学士,常绕过门下省,中书省直接对官员发号施令,开了破坏官吏制度的先例
3、过分尊崇佛教,大兴土木:武则天对佛教大力推崇,武周时期的佛寺兴建频繁。
百度百科--武周(中国历史朝代)
五:武则天改国号为什么称号
公元690年9月,67岁的武则天在大家的请求之下,身着帝王的兖冕服饰登上了则天楼,也就是正式登基为帝了。她自称为“圣神皇帝”,将国号改为周,定年号为“天授”,李旦仍为继承人,赐姓武氏。在李治之后,所有唐朝前期的皇帝都是她的直系子孙。而且那时候的儒家正统观念还没有完全占据统治的地位,因此对于武则天的评价都是相对来说也是比较积极和正面的。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