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普京是林彪的儿子?

2023-02-11 17:43:19 1570 0
奇闻异事录

一、萧何当初帮吕后除掉了韩信,却又为何偷偷救走了韩信的儿子?这种说法值得考究吗?

优质答案1:

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为什么说普京是林彪的儿子?

公元前196年,韩信在长乐宫为吕后所杀,此时的刘邦正在评定陈豨之乱,吕后一己之力唯恐无法制服韩信,所以与丞相萧何串通一气,把韩信骗进宫里杀死,并夷其三族。萧何既是韩信伯乐,也是杀死韩信的凶手。

但坊间流传一种说法,韩信并没有绝后:据京兆堂《韦氏族谱》记载,韩信被灭三族时,膝下一个幼子韩莹才三岁,被蒯通藏了起来幸免于难,后来托付给萧何。萧何修书一封让人带幼子到南越,叮嘱南越王赵佗收养。去韩姓一半改为韦,此后韩信后人在桂地得以延存并开枝散叶,今广西壮族多韦姓者。

明朝来元成《樵书》记录:“广南(宋朝时期广西广东统称广南)有韦土官者,韩信之后也!

蒯通就是蒯彻,因为避讳汉武帝名字被改为蒯通,是韩信的谋士,垓下之战前项羽派来使者劝韩信拥兵自立,三分天下,蒯彻也劝韩信三思,但韩信不听,蒯彻失望之下就此离去,据史记记载,韩信死后刘邦听说蒯彻当年撺掇韩信自立一事,派人将其逮捕治罪,但蒯彻能说会讲,最终为自己脱罪。

按照史记的说法,蒯彻早已离开韩信,所以说蒯彻隐藏韩信幼子,可信度不高。至于萧何是否把韩信幼子送到南越,历史更是无法考证。

当然:如果历史可以考证,此事肯定不能实现,所以一来二去就陷入矛盾,究竟广西壮族韦氏是否是韩信后裔从历史资料这个层面是无法考证了。

韦氏京兆堂是韦氏中的大支,据说因为祖先起于首都长安,所以以“京兆”作为家族堂口,侧面印证是韩信后裔的说法,京兆堂韦氏明末清初族谱记录:昔祖韦琅慈世居庆远府东兰州土官知州,西汉韩信远孙,韩改韦氏。余恐后世失忘,垂后世子孙,以知来脉,方见慎终追远之志,木本水源之由。不可遗忘,是以为志!

至于真假,日慕君无法确认,大家见仁见智,也许有天科学进步,可以揭开这些历史谜团!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

优质答案2:

一提起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我们便会想到了两个经典的词语。第一个是10个字: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第二个是8个字: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其中“生死一知己”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指同一个人,都是是指萧何。

众所周知,萧何原本是沛县的父母官,是曾当泗水亭亭长的刘邦的“老上司”,刘邦起义后,萧何是最早的追随者,后来一直不离不弃,誓死效忠。萧何的功劳是后勤管理,他坐镇刘邦的后方老巢,把关中汉中治理得井井有条,及时补给刘邦粮草,输送士兵,为刘邦最终逆袭战胜强大的项羽立下了汗马功劳。

萧何不但自己立下大功,而且还有推荐之功。尤其是他向刘邦推荐了一个牛的不能再牛的人,最终刘邦靠此人的鼎力相助而得天下。

这个牛人便是韩信。

韩信从小父母双亡,过着无依无靠的生活,甚至连温饱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史书记载,他每天靠在淮水河畔钓鱼充饥,很多时候没钓到鱼,便饿得奄奄一息。而这时一个“漂母”可怜他而经常施舍一些馒头给他充饥,让他渡过难关活下来了。“存亡两妇人”中的“存”妇人便是指“漂母”。因为没有漂母的救助,韩信很可能小小年纪便饿死了,更不会有长大后的出人头地了。

再后来韩信学习兵法,仗剑走天下。甚至可以为了大志,宁肯遭受“胯下之辱”。出山后,他选择的第一任主子是项梁,结果项梁没有重用他。项梁死后,项羽依然没有重用他,堂堂的帅才岂能当“盾牌手”,心灰意冷之下他毅然选择了跳槽——刘邦。结果刘邦同样没有发现这位旷世奇才。

连接怀才不遇,韩信开始自暴自弃,一次犯了罪被送上了断头台。结果监斩官是刘邦的“贴身保镖”和心腹夏侯婴。刽子手举刀的关键时刻,突然意识到“生命诚可贵”的韩信抬起头对着夏侯婴大声喊了一句话,12个字:主上想得天下,怎能乱杀壮士?

就是这句一句顶万句的话,韩信又活了,夏侯婴和他一交谈之下,觉得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萧何进行了推荐。

萧何很快也发现了韩信的不世之才,于是马上向刘邦进行了推荐。刘邦当时还没有高度重视,于是彻底绝望的韩信选择了离开。萧何听闻后上演了“月夜追韩信”的经典故事。再后来,在萧何的极力推荐下,刘邦破革提拔韩信为大将军,掌控汉军的兵权。

而这时的韩信年权25岁,完全离不开萧何的帮助和支持,他这才有一展军事才能的机会。再后来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了,韩信凭借非凡的才能,他暗度陈仓、背水一战、四面楚歌,最后帮助刘邦最终在垓下打败了项羽,逼死项羽于乌江。

有着“兵仙”美誉的韩信一路飞云直上的仕途和闪亮功绩当然离不开萧何的大力推荐和提携之恩了。因此,才有了这4个字的来缘:成也萧何。

而韩信军事才能冠绝天下,但政治才能却显得稚嫩了些,一是韩信攻占齐国之后,自认立下奇功,于是向刘邦上书,请封自己为齐“假王”。

刘邦先是大怒,后来在张良的暗示下直接封韩信为齐王。韩信虽然达成了自己的政治目的,但其威逼的做法却为其悲剧的人生埋下了伏笔。

后来张良曾劝告韩信,说了6个字:满招损、谦受益。但韩信却不放在心上。

而此时的项羽已日暮穷途,派使者劝说韩信自立王,三分天下。他手下谋士剻通也劝韩信“自立门户”,理由是,一方面将军已是功高震主,另一方面汉王非共富贵之人。

但韩信犹豫之后,还是拒绝了。

果然,刘邦平定天下后,把韩信列为“头号政敌”。要知道韩信一方面能力太强,另一方面功劳太大。刘邦此后百般打压,先是一贬再贬他的职务。再后来,刘邦出征匈奴后,吕后召萧何“问计”,结果萧何亲召韩信入宫,韩信那里防知己害自己,一进长乐宫便被吕后所斩杀。随后吕后还夷其三族。这便是“败也萧何”的由来。

而吕后也是“存亡两妇人”中的“亡”妇人。

考虑到韩信死时年仅36岁,夷三族后,自然也就断子绝孙了。然而在民间却流传一种说法,韩信非但没有绝后,而且他的后代还枝繁叶茂。

为什么这么说呢?:据京兆堂《韦氏族谱》记载,韩信被灭三族时,膝下一个幼子韩莹才三岁,被蒯通藏了起来幸免于难,后来托付给萧何。萧何修书一封让人带幼子到南越,叮嘱南越王赵佗收养。去韩姓一半改为韦,此后韩信后人在桂地得以延存并开枝散叶,今广西壮族多韦姓者。

无独有偶,明朝来元成《樵书》也有这样的记录:“广南有韦土官者,韩信之后也!

蒯通又名蒯彻,垓下之战前他曾力劝韩信拥兵自立,三分天下,虽然韩信不听,但蒯通对韩信还是极为忠心。原来,韩信死后,蒯通偷偷将韩信的幼子韩莹送给萧何,请其帮忙“照顾”。而萧何因为被逼无奈之下才帮忙吕后害死了韩信,心怀愧疚,因此,他决定冒死保住韩信的唯一骨肉,便偷偷将这个孩子送给南越王赵佗收养。

当时的南越也就是现如今的广东和广西还处于荒蛮之地,拥有山高皇帝远的特权。南越王赵佗感怀于萧何的“真情实意”,又素敬韩信的“真才实料”, 于是“接纳”了韩潆,为了保护他,还把他的“韩”姓左边去掉了一半,改成了“韦”字,从此韩潆便叫“韦潆”。

后来,南越南虽然经过一系列历史改朝换代和历史变迁,但韩信的后裔却在这里开枝散叶,后来竟然遍布广东和广西地区,相传到了宋朝末年时,韦氏还趁乱在广西广东地区建立其一个国家。到元朝时,韦氏则成为管理当地的土司。而在明清时期,整个广东和广西包括贵州的一部分都由“韦氏”管理,韩信的的后裔称霸“两广”。之后还有很多韦姓百姓还纷纷改回韩姓,并认祖归宗。

韦氏京兆堂是韦氏中的大支,据说因为祖先起于首都长安,所以以“京兆”作为家族堂口,这个也侧面印证韦氏是韩信后裔的说法。

当然,目前还是众说纷纭,真伪难说,期待不久的将来,能彻底揭开这个历史谜团!

二、普京以后会不会把总统位置传给他的儿子?

优质答案1:

和哈萨克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一样,普京没有儿子,只有两个姑娘,且两人都远离政治,所以传子的可能性为零。但按照普京的风格,他一定会选择一个忠于自己及其施政路线的接班人。普京强调官员最重要的品质是忠诚、践诺与担当。从当初他选择梅德韦杰夫接任总统,实现权力平稳过渡交接看,普京拥有超凡的识人辨才能力。相信他选择的接班人身上一定有他自己的影子。

三、普京之前是做什么的?

优质答案1:

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一个让美国等西方国家又怕又恨又无可奈何的俄罗斯总统,他让俄罗斯从一个没落的第三世界国家直接进阶到世界一等超级大国行列!俄罗斯因为有了他,才得以强大!

优质答案2:

当40多岁的普京成为总统时,全世界都吓了一跳。而在研究普京的相关资料时,这种震撼感与日俱增。

如果有人在1991年苏联解体时告诉普京,在未来的某一天你会成为俄罗斯的直接统治者,是恐怕那个时候的普京是不会相信的。

但如果有人告诉我,1952年10月7日,刚刚出生于圣彼得堡的普京以及普京的父母,你们的孩子将来会成为俄罗斯帝国的统治者,估计普京的父母也不会相信。

第1点,普京的少年。

相对而言,普京少年时期的种种做法,或者种种成绩,其实还是能够被查得到的,而且这一部分资料查找过程当中,似乎也没有那么困难。

比如现在公认的普京能够与俄罗斯或者前苏联的政治精英阶层有过关联的,就是普京的祖父。

那普京的祖父是什么职位呢?他在苏联的政治精英圈子里面有很高的声望吗?话不能这么说,但是总归会有点人脉圈子,人脉圈子怎么来的呢?

普京的祖父是一位非常优秀且非常出色的厨师,而普京的祖父作为一位非常优秀的厨师,曾经服务过两个人或者服务过两大经营集团,第1个人是列宁,第2个人是斯大林。

我们很难察觉到此时普京的祖父,究竟给普京积累了多少人脉,实际情况是这些人脉,就算有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重要,这就是一个小人物的悲哀或者小人物的自觉。

因为普京的祖父只是一位厨师而已,即便是在一个非常高大上,非常厉害的团队当中做厨师那也只是厨师,只不过此时,普京的祖父是一位普通老头。

其一,普京的兄弟们。

普京其实是有两个兄弟的或者说两个哥哥的,只不过在第2次世界大战的过程当中,因为某些突发状况导致自己的两个哥哥全都去世了。

而普京也算得上是自己父母的老来得子,面对这个老来得子的儿子,父母两人自然是十分心疼的。

从这一点我们就不难发现,如果只是基于普京的家庭身世而言,小时候的普京生活只能说是条件中等,甚至有可能被判定为中等偏上,而绝对不是大家想象中的出身贫寒。

再加上第2次世界大战结束,在二战时期是,尤其是欧洲战场上,是以苏联胜利为主导的能够获得更多的战争果实。

虽然苏联的整体经济和美国相比差上了一点点,但是这并不影响到普通家庭生活的基本收入和基本生存状态。

再加上普京有自己两个哥哥去世的关联因子,在苏联时期,普京的生活问题不大。

在普京小的时候有这样一句话标签,那就是在普京六年级时当上了少先队员。

只不过在介绍这句话时,中间有一个字非常显眼,那就是六年级时才当上少先队员。这中间的各种意味,大家体会一下。

其二,普京的大学经历。

在普京读大学的时候学习的是经济学博士学位,这一段大学经历,我们可能会放在之后来讲。

其实重点讲的是普京的恩师以及恩师对普京的改变,但是我们之所以把普京的大学经历放在这,是因为在这几年时间里面,普京迎来了人生的重大改变,那就是加入了克格勃。

1975年普京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法律系,1976年就完成了克格勃的训练,而且为两年之后普京的发展奠定了极大的基调,在两年之后,普京就进入了列宁格勒情报机关。

在这几年的学习过程当中给了普京极大的改变,奠定了他的种种作风以及各种技能。

在列宁格勒情报机关,工作到1983年时,普京再一次前往莫斯科的克格勃学校,在此期间学习了一年的时间。

紧随其后就到了1985年,此时的普京接到一项神秘任务前往东德,在这里我们得做一个科普。

当时的德国是一分为4的,4个德国分别被苏联,英国,法国和美国掌控。

但是英国、法国和美国掌控的德国为了抵抗苏联掌控的德国,合并成为西德,而普京前往的那个地方正是此时苏联掌控的东德。

虽然当时被称之为神秘任务,但就目前来看其实也就是间谍任务。这个任务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会一直执行下去,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改变了一切。

什么变故?在1991年的时候,苏联宣布解体解体后的苏联,或者在苏联解体之前东西两个德国统一的时候,普京就没有继续待在东德的必要性了。

回到苏联之后,普京又在列宁格勒大学国际事务系得到了一个新的职位。

第2点,普京的恩师。

之前有人说,普京唯一一次当众落泪,就是在2000年2月19日,自己的恩师索布恰克去世的时候。

对于这一点,我们并不能够拿出详实的数据分析实际,情况是可能是,也可能不是,但是我们能够得出一个结论来,索布恰克的确给普京带来了重大的人生转变。

在1937年的时候,索布恰克出生于苏联的相对高端的家庭,自己的父亲是工程师,自己的母亲又在国企工作,这样的生活简直就是无忧无虑。

也正因如此给索布恰克带来了极高的生活,而这一部分优越,在一定程度上为索布恰克的学业带来了很大帮助。

在1954年的时候索布恰克,就考上了苏联最好的列宁格勒大学法学专业。

法学专业其实懂行的人都懂,只要是从法学专业毕业的,如果有一定的能力,且在大学里面没有荒废时光,是有很大概率能成为律师的。

所以索布恰克也是如此,在之后的三年时间里面一直是律师,再然后就被邀请成为了圣彼得大学的教师。

而那索布恰克在这个地方当老师的时候,又恰巧遇到了普京,两个人的关联,第1次碰撞开来。

普京也不止一次地对外说过,自己在此之前的时候,尤其是在即将毕业的前一年的时候,基本上每周都要去看望一次索布恰克老师。

那如果有人说呢,只是去探望索布恰克老师而已,并不能带来什么人生大重大转变,事实是如此吗?

并不是这样,因为索布恰克在当时的格局视野,又比普京高上不知道多少,他们在一起讨论与政治相关的内容与社会相关的内容。

而每一次索布恰克,都能够精准地指出其中的矛盾点。

更重要的是普京的毕业论文也有索布恰克的功劳,索布恰克在一旁认真指点,悉心教学。如果双方之间的缘分止步于此的话,那么也并不能够说明普京和恩师之间多么恩重如山。

只是一个很简单的大学或者学习过程当中的教育经历,但是在多年之后索布恰克成为了苏联人民代表。

在这个过程当中,因为他独特的政治观点以及活跃担当,成为了最高苏维埃立法委员会的副主席,列宁格勒市主席。

这个时间节点是1990年,也就是苏联解体的前一年。

但是没有想到,索布恰克刚刚有所成绩,而且正式走出大学校园成为政坛上的一份子时,却面对如此大的冲突,整个苏联正式解体。

而索布恰克的野心慢慢膨胀的同时,他已经不局限于一个市长的职位了,他想要竞争俄罗斯的最高掌权者。

但是大家也都知道,在戈尔巴乔夫之后真正完成势力、权力,交接的是叶利钦,叶利钦这个人有野心有抱负,更重要的是有手段。

叶利钦在成为俄罗斯总统之后开始对之前的人物进行清算,1992年索布恰克迎来了叶利钦政府的针对。

尽管在1992年的时候,索布恰克顶住了层层压力和危机,并且保住了自己市长的位置,但是明眼人都能够看得出来,属于索布恰克的危机还没有到来,或者还没有正式到来。

直到1996年,圣彼得堡换届,选举的时候,各种各样,索布恰克受贿的消息出现,而且索布恰克招架不住。

此时的索布恰克收到了一张又一张的法院传票,在常年的压力之下,自己又患上了心肌梗塞。

其实这一切都是次要的,主要原因在于索布恰克还拥有牢狱之灾,而这个时候的普京迎来了自己事业的巅峰。

在普京的权力慢慢提升的时候,开始有机会营救自己的恩师了,在1997年普京做出了一项重大的决定,要营救索布恰克,并且连夜把索布恰克送出俄罗斯。

其一,我为什么讲得如此详细?

有人就说了,索布恰克只是普京的恩师,你为什么讲了这么多?讲得如此详细。

之所以这样,其实和很多的历史分析学家,也有一定的关联处,那就是索布恰克是非常巧妙的一个关键因子,只有索布恰克被普京救出,普京在之后的胜算才会更大。

为什么呢?我们从叶利钦的状态就能够看得出来,当叶利钦知道普京营救索布恰克之后,最开始是生气的,可是后面紧随而来的竟然是非常欣慰的。

为什么呢?因为叶利钦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危机即将到来,在叶利钦执政俄罗斯的时候,俄罗斯的发展并没有变得如此的好,甚至还变得更加糟糕。

尤其是臭名昭著的休克疗法,给俄罗斯带来了大量的寡头,而且这些寡头带来的危害极大。

如果叶利钦继续去当俄罗斯总统的话,接下来早晚会有下任的那一天,下任之后,谁来保护自己的平安是一个大问题,想来想去叶利钦也就想到了普京。

为什么想到了普京呢?因为普京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为了救自己的恩师,宁愿冒天大的风险,那如果普京给自己承诺的话,自己是否也能够安享晚年呢?

其二,苏联或者俄罗斯的传承。

其实我们整体来看,无论是苏联时期也好,还是俄罗斯时期也好,或者是苏联之前的时期也好,一个总统或者管理者正式下位,难度是很大的。

尤其是走正常渠道,通常就是莫名其妙的被打击了,被报复了,而此时的叶利钦也必须迫切的想了一条后路,一条能够保自己以及自己家族利益的后路。

这也就有了,为什么我们可以在开头讲一下普京的恩师,因为普京此时已经做好了表率。

第3点,之后的普京。

1997年的时候,普京成为了俄罗斯总统办公厅,总务局副局长。

虽然这个名字前缀很长,但是整体来看,普京找到了自己的擅长点,主要负责俄罗斯的经济和法律,而这两个专业普京是擅长的。,

更重要的是这个岗位需要和各个地方的领导人打交道,时间长了之后,普京也就混得了一个好的人缘,以至于在普京接任的时候并没有受到较大的反对声音。

紧随其后,叶利钦就开始了自己的动作了,需要迫切地把普京,以一种合适的方式推上总统的宝座。

于是在1998年的时候,叶利钦解除了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秘书的职务让普京接任,在同年5月份,普京又成为了总统办公厅第1副主任。

在7月份普京又成为了俄罗斯联邦安全委员会主席,在1999年3月份,普京又成为了俄联邦安全会议秘书。

在1999年同年的8月9日,普京被命名为俄罗斯的第1副总理,此时俄罗斯的副总理一共有三位,普京是第三位之一。

不久之后,上一任总理领导的政府倒台,叶利钦直接任命为普京成为了俄罗斯的总理,同时叶利钦又宣布,希望普京能够继承自己的职位,而普京对外表示自己接受叶利钦的委任。

于是在同年的8月16日,普京以233票通过84票反对,17票弃权成为了俄罗斯总理,在1999年12月31日晚上,叶利钦对外宣布辞职,而普京根据当时的宪法规定成为了代理总统。

在此之后,俄罗斯又有几项大动作,将原先定于2000年6月份进行的俄罗斯总统大选,提前到了3月26日,在多方势力的巩固之下,普京终于成为了总统,得票率超过了50%。

有人就说了,上面这几个数字实在是太密集了,怎么感觉是跟有预谋的一样。

普京最后这几年,尤其是最后两年的岗位提升幅度太大,没错,好像就是一模一样,只不过针对这件事情,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罢了,你觉得呢?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1570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