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关电源中通常反馈有电压和电流反馈,你在电路布线时,布置反馈电路元件位置有些诀窍。
当你画一个PCB时,有许多元件通路和网络线,功率线和信号线十分可能混合在一起。在设计反馈补偿时,相位裕度45°,如果进入到电流和电压反馈环路的噪声太大,系统可能不稳定。这就是初学者常碰到的问题。
如果一个人在画电路板,反馈最好采用双绞线,以减少进入这些线的噪声。不需要将线屏蔽,但是,如果需要,只应将屏蔽地接在信号端,远离功率浮动端(电压反馈线功率端参考输出电压端,对于电流反馈线,参考电流互感器次级)。希望所有效信号元件接近PWM芯片,而不是输出端。例如,如果有输出电压反馈分压器,将这些电阻接近PWM芯片,而不是输出端,并且由输出电压引出双绞线。不要将分压器放在接近输出端,且然后再用双绞线连到PWM芯片。
分压器位与低阻抗源,像变换器的输出,它比高阻抗源像10kΩ更容易阻挡噪声。
在你画PCB时,当然你不能用双绞线,但你仍可以画PCB线包含反馈线。(即在上层或底层)与PCB地线平行,或最好在上层或底层地线之间(多层PCB)、
对于面包板和PCB有一个更巧妙的方法。在电压检测双绞线或PCB线端接一个100nF电容。从电路观点看,此电容总是与输出并联。由噪声观点看,输出电容帮助不大,它的位置不对(对电压检测来说)。一个电容在终端滤波效果是非常好的,而且也不影响环路稳定。
电路布局奥妙
前面所述的所有电路布局技巧都是异曲同工:功率和信号线分离!在引线受到限制时,还有些附加规定。当布变换器功率级功率线时,最重要的是将所有功率元件尽可能靠近。这不仅使得效率提高(减少电路板PCB线电阻),而且也减少辐射到信号线的环路面积。
特别是使栅极驱动到功率MOSFET连线尽可能短,这是设计最重要的规则。或许最值得做的是将驱动芯片的输出引脚正对着MOSFET栅极引脚。不要通过任何其它途径连接-否则将会严重污染板上其它电路。
一:芯片为什么有那么多引脚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看到芯片引脚旁边总会放一颗104小电容。这颗电容叫高频旁路电容,一般也叫去耦电容。作用是滤除IC供电电源中的高频谐波,降低电源中的杂波对芯片的干扰。
首先来看看电容,电容的作用简单的说就是存储电荷。我们都知道在电源中要加电容滤波,在每个芯片的电源脚放置一个0、1uF的电容去耦。为什么芯片的电源脚旁边的电容是0、1uF的或者0、01uF的,有什么讲究吗。要搞懂这个就要了解电容的实际特性。理想的电容它只是一个电荷的存储器,即C。而实际制造出来的电容却不是那么简单,分析电源完整性的时候我们常用的电容模型如下图所示。
图中ESR是电容的串联等效电阻,ESL是电容的串联等效电感,C才是真正的理想电容。ESR和ESL是由电容的制造工艺和材料决定的,没法消除。那这两个东西对电路有什么影响。ESR影响电源的纹波,ESL影响电容的滤波频率特性。
我们知道电容的容抗Zc=1/ωC,电感的感抗Zl=ωL,( ω=2πf),实际电容的复阻抗为
Z=ESR+jωL-1/jωC= ESR+j2πf L-1/j2πf C。可见当频率很低的时候是电容起作用,而频率高到一定的时候电感的作用就不可忽视了,再高的时候电感就起主导作用了。电容就失去滤波的作用了。所以记住,高频的时候电容就不是单纯的电容了。实际电容的滤波曲线如下图所示。
参见上图,我们想要的最好的滤波效果是在“谷”底,就是曲线凹进去的尖尖,在这个尖尖的时候,滤波效果最好,当我们的芯片IC内部的逻辑门在10-50Mhz范围内执行的时候,芯片内部产生的干扰也在10-50Mhz,(比如51单片机),仔细看上图的曲线,0、1uF电容 (有两种,一种是插件,一种是贴片)的谷底刚好落在了这个范围内,所以能够滤除这个频段的干扰,但是,当频率很高的时候(50-100Mhz),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这个时候0、1uF电容个滤波效果就没有0、01uF好了,以此类推,频率再高,选用的滤波电容的量级还要变小,参考如下
DC-100K 10uF以上的钽电容或铝电解
100K-10M 100nF(0、1uF)陶瓷电容
10M-100M 10nF(0、01uF)陶瓷电容
>100M 1nF(0、001uF)陶瓷电容
所以,以后不要见到什么都放0、1uF的电容,有些高速系统中这些0、1uF的电容根本就起不了作用。
最后要注意,在PCB布局的时候,104要紧靠芯片并且电源和地回路要最短,否则起不到旁路的效果。参考如下
该内容是小编
二:芯片为什么这么多引脚
这世界上的芯片设计工程师们都在尽可能地减少管脚,我们常看到的都是以当前科学技术水平,能做到的最少的数量了。如果在50年前,要做一个相当于现在I7水平的CPU处理器,可能其设备总重达几吨甚至几十吨之多,占地数百平方米。三:芯片为什么引脚接地
不是所有没用的引脚都接地,而是不用的输入脚推荐接地,确保输出是一个确定的值。输入脚浮空的话,由线路板或外界噪声可能串入不定的输入信号,有可能导致输出不断振荡造成额外的功率损耗与电源干扰,严重情况下有可能导致芯片损坏。
四:为什么芯片引脚不是铜
你没见过芯片制造,就别低估制造芯片的难度,除了没有光刻机,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2020年,中国芯片进口额3800亿美元,占全部进口商品的18%;华为Mate40系列手机,因芯片供应受阻,被迫减产供货。
看到这样的消息,你或许会质疑,连北斗导航、嫦娥五号这样的顶尖科技,中国都实现了,为何偏偏做不出高端芯片?芯片制造真的这样难吗?
什么是芯片,有什么价值芯片是集成电路的简称,需要将数以亿的晶体管,按照预先设计的电路图,有序地实现布局。
芯片的出现,让电路的小型化成指数级发展,不仅让电子设备的体型更小,而且运算速度更快、耗能更低、可靠性更强。
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对比,1964年,美国造出了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这个大家伙占地170平方米,比你家的房子还要大。
这台被命名为“埃尼阿克”的计算机,装有18000个电子管,每秒可运行5000次。
而如今一台普通的智能手机,虽然只有手掌这么大,但手机的内核芯片,晶体管的数量已多达数十亿个,运算速度高达数十亿次。
芯片被广泛地应用到智能手机、电脑、汽车,甚至卫星和火箭上。芯片的出现,为很多行业都带来了颠覆性的影响,也改变了现在人类的生活方式。
尤其是运算速度高达每秒亿亿次的超级计算机,发挥其运算速度的优势,能实现很多数据模拟和运算,而其价值的核心,就是芯片的完美呈现。
既然芯片如此重要,而且应用前景广泛,具备很强的科技和使用价值,为何我们自己却造不出高端芯片呢?
芯片制造,全是黑科技提到芯片,你可能会首先想到晶圆,这种用于芯片生产的关键原材料。不少人对晶圆有误解,不就是一堆沙子提纯吗,应该不会太难。
原理没有错,但芯片需要的纯度,却格外苛刻。之所有选择利用沙子提纯,得到生产芯片的晶圆,是因为硅是一种很好的半导体材料,而沙子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正好富含硅元素,而且价格便宜。
目前全球有能力生产晶圆的企业中,排在前十的仅有中芯国际一家,而且中芯国际目前仅能生产12寸晶圆。
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韩国的三星、台湾省的台积电和美国的美光科技。仅凭中芯国际的产能,很难撑起国内半导体市场的巨大需求,目前晶圆的国产化率仅1%左右。
不过也有好消息,上海上海硅产业、中环股份已有能力生产12英寸的硅材料,相信晶圆的国产化也能很快到来。
石油不够可以进口,晶圆同样可以花钱买到,但纷繁复杂的芯片制造过程,才是芯片制造的核心技术。
沙子在经过净化和提纯后,会首先去除里面的镁、钙等杂质,随后加入碳进行还原,得到相对纯净的硅。
此时的硅纯度只能达到90%左右,依旧不能作为芯片的原材料。提纯之后,硅材料还要再次经过生产、成型等工艺,最终得到纯度高达99、9999%的高纯度硅棒。
有了硅棒之后,接下来就需要切片,就像切土豆片一样,需要将高纯度的硅棒切成薄片。
不过晶圆的切片,比切土豆要难太多,至于切片的过程,这里不做过多的分析,你只需要知道,晶圆需要被切割为厚度仅厚0、5-1、5mm的薄片。
经过切片之后,就能得到一张像光盘一样的单晶硅片,由于芯片的制造是纳米级,此时还需要对单晶硅片进行抛光处理。
抛光后的硅片,其表面平整度不能低于0、2纳米,即便是在显微镜下,硅片的表面依然光滑靓丽。
拥有了单晶硅片,芯片的制造才算正式开始,硅元素本身是一种半导体材料,芯片需要在硅片表面,形成数以亿计的电路和晶体管,为了避免相互干扰,此时需要对硅片进行二次处理。
单晶硅片的表面,需要分次铺上一层二氧化硅和氧化氮,为了保证均匀分布,往往采用真空沉淀法。接下来,就要用到芯片生产的另一种关键辅助材料,俗称光刻胶。
按字面意思理解,其实就是一种特殊的胶水,这种胶水在紫外线的照射下,会变得容易溶解,但在显影液中,它却又极其稳定,光刻胶在芯片电路的印刻中,发挥了很好的阻隔作用。
光刻胶目前也是国产芯片技术的难点,国产化率不足10%,而且光刻胶还分为i线光刻胶、KrF光刻胶、G线光刻胶等数个类别。
飞凯材料、南大光电、晶瑞股份这些企业,目前都在聚焦光刻胶的研发,为光刻胶的国产化努力。
涂上光刻胶的单晶硅片,依然是一片空白,接下来就需要将设计好的芯片电路图,印刻到硅片上。
芯片设计虽然是半导体行业的难点,不过海思半导体已提前攻克相关技术,具备世界一流的芯片设计技术,这里让我们再次为华为点个赞。
芯片上的电路错综复杂,凭人工印刻,几乎没有办法实现,即使在显微镜下手工刻制电路,产品的良率和效率都没法保证。
芯片制造中,采用的是光刻法,就是利用光线沿直线传播的固有特性,将电路图绘制到硅片表面。
不少人对日本的半导体发展历程都有些了解,你也必然听说过索尼、佳能这些相机企业,其实他们都曾为日本半导体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这其中的关键就是对光刻技术的贡献。
光刻就是利用掩膜和透镜,将电路图投射到硅片表面,这个过程有点像过去的投影仪,只不过设计会更加复杂。
掩膜分为透明和不透明,当紫外线照射到掩膜表面,通过透镜将电路图的比例缩小,这样一张完整的电路图,就完美地投射到硅片表面。
顺便提一下,光掩膜的国产化率也并不高,大约20%左右。
前面提到,光刻胶在遇到紫外线后,会变得很容易溶解,这样没有被掩膜遮挡的部分,就不会受到紫外线的照射,光刻胶就能完好保留。
而当紫外线经过透明部分的掩膜后,会直达硅片表面,与这部分区域的光刻胶直接接触。经过紫外线的照射,硅片表面形成了两种状态,一种是被紫外线照射过的光刻胶表面,另一种则是没有被紫外线照射过的光刻胶表面。
再将硅片放置到显影液中,被紫外线照射过的光刻胶,会迅速分解,这样硅片表面有一部分的光刻胶就会被溶解。
此时的硅片表面,又会变成两种状态,一种覆盖有光刻胶,而另一种则没有光刻胶,但整个过程都是在按芯片设计的规划进行。
接下来的过程将变得更加微观和细腻,清洗掉显影液和杂质后,硅片将被投放到一种腐蚀液中。
腐蚀液能快速溶解二氧化硅和氧化氮,但是光刻胶却又能很好的阻挡腐蚀液,经过腐蚀液的腐蚀后,硅片表面没有光刻胶覆盖的部分,硅会直接显露在表层。
为了起到绝缘的作用,此时会再将镀上一层二氧化硅。经过这些复杂的供需,芯片表面会形成有规律的凹凸不平,在进行粒子注入,填充凹下去的部分,芯片制造的光刻环节基本完成。
此时的芯片还不具备实用性,随后技术人员会将二氧化硅上开槽,并将铜和钨作为各个晶体管之间的导线。
就如同盖房子的管道一样,这些连接线会将数以亿计的晶体管相连,并具备电流连通性。
到这里,芯片的一层电路就完成制造,现在的芯片往往多达数层电路,后面的原理很简单,只需不断重复上面的操作即可。但电路层数越多,对芯片的制造要求就越高,原理相同,考验的是制造的精度。
完成所有电路的刻蚀后,将晶圆切割为需要的大小,并将引脚连接,用盖子封装起来,一块完整的芯片,才算制造完成。
芯片的制造原理并不复杂,但每道工序对技术和设备的要求都极为苛刻,曾有一种说法,即便把图纸给中国,我们也造不出光刻机,如此看来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芯片的整个制造过程中,最受
目前全球先进的光刻机,大多被三星、台积电买走,为什么会卖给台积电。其实道理很简单,台积电是ASML的股东之一,有优先供货权。
国产芯片,只是时间问题看到这里,你脑子里或许只剩下一个概念,芯片制造太难了,别说没有光刻机,即便有了光刻机,也不一定能造出芯片。
先别着急否定自己,虽然芯片制造很难,我们也有很多短板,但我国依然是半导体行业佼佼者,除了中国,目前依然能在芯片制造领域突飞猛进的,恐怕很难再找出第二个。
在过去的2020年,半导体行业投入1400亿元,中芯国际、海思半导体等国产科技企业,依然在不竭余力地聚焦芯片制造。
有消息认为,中国将在2025年,基本实现芯片国产化,从此芯片将不再成为痛点,而将成为新的科技发展点和经济动力源。
芯片国产化后,手机和电脑将更加便宜,迭代速度将更快,再也不会出现高端手机,一机难求的局面,这样的盛况,你期待吗?
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