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商鞅变法?什么是商鞅变法

2023-02-13 19:50:56 726 0
奇闻异事录

什么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核心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首先,这个时代是战国时期,战国时期的主要矛盾是秦国和六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在这个时期期,各国之间的实力差距非常大,所以在这个时期,如果想要统一天下,必须要进行一场大规模的战争。这场战争就是著名的长平之战。长平之战的的爆发,让赵国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在这场战争中,秦国的主力部队几乎全部参战,最终以胜利告终。

一:什么是商鞅变法

什么是商鞅变法?什么是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什么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一次社会改革运动,变法的结果,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2)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4)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意义: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封建制度在秦国确立,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军队的战斗力,使秦国很快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富强的国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历史意义:

(1)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商鞅变法是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创立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都起了重要作用。

(2)经济上:改变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3)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的只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4)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1)改革是变革旧秩序、旧制度的一场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是新时代进步的潮流。

(2)改革必然会遇到重重阻碍,必须坚持不懈,有牺牲精神。

以上是有途高考网小编整理的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封建国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二:什么是商鞅变法核心定义

商鞅变法是分两次进行的。第一次开始于公元前359年,第二次开始于公元前350年。变法涉及内容很多,今归纳如下:

商鞅对政治的改革是以彻底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建立斩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为重点。他在这方面的贡献远远超过李悝和吴起。主要内容有如下三点:

(1)制定二十级爵制定二十级爵的作法,意味着废除旧世卿世禄制,今后根据人们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爵的人中选用。二十级爵:一级曰公士,二级曰上造,第十九级曰关内侯,二十级曰彻侯。各级爵位均规定有占田宅、奴婢的数量标准和衣服等次。又制定了“奖励军功,严惩私斗”的办法。奖励军功的作法是:将卒在战争中斩敌首一个,授爵一级,可为五十石之官:斩敌首二个,授爵二级,可为百石之官。宗室贵族无军功的,不得授爵位。有功劳的,可享受荣华富贵;无功劳的,虽家富,不得铺张。严惩私斗的作法是:为私斗的,各以情节轻重,处以刑罚。

(2)实行县制废除分封制,以县为地方政区单位。分全国为四十一县,县设今以主县政,设丞以副县令,设尉以掌军事。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后来秦在新占地区设郡,郡的范围较大,又有边防军管性质,因之郡的长官称守。后来郡内形势稳定,转向以民政管理为主,于是郡下设若干县,形成秦的郡县制度。

(3)实行什伍制度秦之都乡邑聚原来都是自然形成的大小居民点。至此时,均作为基层行政单位。居民登记于户籍,分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什,同于后代的保甲制度。为了加强管理和统治广大居民,规定什伍之内各家互相纠察,“不告*者腰斩,告*者与斩敌首同赏,匿*者与降敌同罚。”

商鞅对经济的改革是以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为重点。这是战国时期各国中唯一用国家的政治和法令手段在全国范围内改变土地所有制的事例。主要内容有如下三点:

(1)废井田,开阡陌在全国范围废除井田制度,实行土地私有制度。废止“田里不粥(鬻)”的原则,准许民间卖买田地。此后秦政府虽仍拥有一些国有土地,如无主荒田、山林川泽及新占他国土地等,但后来又陆续转向私有。

(2)重农抑商政策奖励耕织,凡努力耕织、生产多的,免除徭役。凡从事末业(工商)及因懒惰而贫穷的,全家没入官府,罚为官奴婢。

(3)统一度量衡统一斗、桶、权、衡、丈、尺,并颁行了标准度量衡器,全国都要严格执行,不得违犯。如今传世之“商鞅量”,上有铭文记有秦孝公“十八年”“大良造鞅”监造,“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为升”。知此量为“升”。由这件量器及其铭文可知,当时统一度量衡一事是十分严肃认真的。

主要推行小家庭政策,以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等。具体规定:凡一户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禁止父子兄弟(成年者)同室居住。

三:什么是商鞅变法的内容

公元前356年,即秦孝公六年,孝公见时机成熟,大胆任 商鞅为左庶长执行第一次变法。变法内容是:(1)连坐法; (2)分庭法(一家有两个以上劳动力必须分家);(3)奖兵 法;(4)轻商法(重农轻商鼓励农垦耕织,从商重税)。

四:什么是商鞅变法,变得是什么法

随着兼并战争的开始,东周诸侯从一百四十多家,到战国初期只剩下二十多。历时三百多年,不可谓不惨烈。

最终迎来了战国七雄作为主导的局面,即:齐楚燕韩赵魏秦。

七大国能在历史浪潮中屹立不倒,并不断焕发新生,主要原因就是四个字:变法新政。

创新者生,守旧者亡。

这是历史滚滚车轮碾压过的不变真理。

其中最好的代表就是秦国。从战国初期任人拿捏的穷困之国,经历了商鞅变法,一跃而起,最终一统六国。

那么同处一个时代的其他六国,又有什么样的变法呢?

我们从时间先后顺序逐个来看。

魏国李悝变法

没错,战国第一个吃螃蟹的就是魏国。

魏文侯建国之处,为改变魏国四战之地的尴尬,迫切的需要提升国力。于是果断任用李悝进行变法。

李悝是法家先驱,著作《法经》。

李悝政治上主张废除世袭,经济上实施“尽地力”,“平籴法”。确立了土地私有。极大的促进了魏国农业和政治的进步。并且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后来的商鞅变法就是以此为蓝本。

随着魏国农业的进步,国力也随之发展,加上魏文侯的励精图治。魏国率先成为了战国最强大的国家,成为战国时代第一个霸主,影响战国格局近一个世纪。

李悝的成功也因此吸引了其他国家的

楚国吴起变法

吴起是从魏国逃难到楚国的。魏文侯死后,魏武侯继位,吴起失去庇护,流亡到楚国。他是经历过魏国变法的人物。

楚国是从西周开始的老牌诸侯国,制度老旧,势力盘根错节,导致国力日下,政治腐朽。

楚悼王继位后,迎来了大才吴起。为改变局势,楚悼王任命吴起为令尹(楚国官职不同于中原各国,令尹相当于相邦) ,在楚国实行变法。

吴起总结李悝的经验,同样提出废除世袭制,并制定法令。接着整顿吏治,裁撤无能,削弱大臣的权利,简拔有功之人。

即:“均楚爵,平其碌”,“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

最重要的,吴起在楚国开始练军。

经历了吴起变法之后,楚国国力大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富国强兵,接着大败魏国,平定百越,收复陈、蔡。极大的扩张了楚国版图,大涨了楚军的士气。

吴起带领的楚军,“兵震天下,威服诸侯”

可惜,吴起变法仅仅五年,楚悼王病死后,吴起随即被楚国老旧贵族射杀,变法也随之中断失败。

齐国邹忌改革

“邹忌讽齐王纳谏”。善于游说的邹忌遇到了求贤若渴的齐威王。

齐威王励志革新,效法魏国故事,帅气又有才华的邹忌,理所当然的被任为相国,开始在齐国实现新政改革。

邹忌的改革并不能算作变法,并没有对保守势力有颠覆性的改变,邹忌的改革更多的是在吏治方面。

劝说齐威王广开言路,鼓励群臣劝谏,监督官吏,修订法律,赏罚严明。

齐国在这一段时间,政治清明,加上君主贤能,国力大涨。

齐国先后凭借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大败魏国,使魏国霸业功败垂成。同时迎来了齐国主导的局面。

韩国申不害变法

几乎与秦国商鞅变法同时期的申不害变法,显得有些默默无名。

申不害同样是法家人物,与商鞅理念不同,申不害的变法侧重点是君主。这也是他变法失败的根源。

公元前355年,韩昭侯任用申不害在韩国实现变法。

申不害变法的核心要义,就是君王统治之法,即“术”。

术的正面是监督考核群臣,从而选贤与能;术的反面是阴谋诡谲,耍弄权术,示人神秘,使群臣琢磨不透,到达震慑效果。试图通过君王的手段达到政治清明。

《大秦帝国》中评价此术:遇明君则强,遇常君则弱,遇昏君则亡。

申不害相韩15年,除了搬弄人心的“术”之外,还是有不少良好的为政举措,同时整肃军兵,韩国国力也缓步提升。算是达到了富国强兵的效果。

终申子相韩,列国无侵韩之举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这是一场关于别开生面的军事的改革,改革的效果在军事方面极为明显。因军事提升所带来的政治效果,同样使赵国富强起来。

赵国立国之初,北边国境就与胡人接壤。为缓解北方压力,赵武灵王开始学习穿胡人衣服,便于骑马;学胡人骑射,大力发展骑兵。

在战车逐渐退出舞台的同时,骑兵的剽悍灵动首先被赵武灵王发现。在经历十几年的发展,赵国军力由上至下的发生改变。

同样的,在战国,国家军力强大往往代表国力的强大。军事上,赵武灵王灭中山国,北驱林胡,设雁门、云中郡。政治上扶持燕昭王,秦昭王上位。

赵国凭借改革带来的红利,在战国后期后来居上,隐隐有与秦国分庭抗礼之势。

燕昭王改革内政

燕国之前就想有一场变法,可差点把燕国变没了,那就是“子之乱政”

燕国政治混乱之际,齐国趁火打劫,燕国宗庙尽毁,社稷残破。

燕昭王在此时被赵武灵王扶持继位,发誓要报仇雪耻。于是招揽人才。

燕昭王尊贤敬士,为老师制造了一座黄金台。于是名声不胫而走。各国名士,争先恐后地奔赴燕国。这其中有苏秦,苏代,乐毅等大才。

在政治上,燕昭王励精图治,吊死问孤,体恤民生,广开言路。

终于,历经28年的努力,燕国厚积薄发,民富而士思战。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乐毅为上将军,联合五国之兵,向齐国复仇,燕军势如破竹,攻下齐都临淄,夺尽其宗庙祭祀,更是连下齐国七十二城,齐国差点亡国。至此,齐国一蹶不振,直到灭亡。

以上就是各国的重点变法,期间零碎的新政就不值得说了。最成功的当然是魏国和秦国。

商鞅充分借鉴了李悝和吴起的变法,比如徙木立信,这都是吴起玩过的。可是商鞅的变法是最决绝的,也是运气最好的。

李悝变法遇到魏文侯,可惜后面还有个魏惠王在等着他。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726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