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尸体为什么要保存?

2023-02-13 20:54:56 499 0
奇闻异事录

一、有人说历史上皇帝死后要停尸很久,那么尸体该怎样保持不坏呢?

优质答案1:

古代尸体在下葬前,最重要的防腐工具就是冰块和棺木。

毛泽东的尸体为什么要保存?

还记得金庸武侠《天龙八部》里,虚竹跟西夏公主共赴云雨的那个地窖吗?那就是西夏皇宫的冰库,有地下三层,里面储存的都是冰块。

虚竹道:“这西夏国的皇宫,居然将这许多不值分文的冰块窖藏了起来,那有什么用?”童姥笑道:“这冰块这时候不值分文,到了炎夏,那便珍贵得很了。你倒想想,盛暑之时,太阳犹似火蒸炭焙,人人汗出如浆,要是身边放上两块大冰,莲子绿豆汤或是薄荷百合汤中放上几粒冰珠,滋味如何?”虚竹这才恍然大悟

古代皇帝死后,停尸过程中,有好多事要做,防腐虽然是重中之重,但是在此之前,还有两件更重要的事儿要做。

一是验明皇帝是否真死了,这一步的做法是,用新绵置其口鼻,如无动静,则证其确实驾崩了。

二是做法事,俗称招啊魂,信佛的皇帝就让和尚做,信道的皇帝就让道士做,还要找几个高品级的大臣跟着一起做。

等到这两件事做完,才正式进入停尸阶段,给皇帝沐浴更衣,做好“饭含”——口中放饭和玉,布置好停灵的宫殿,祭奠的东西,和灵床,接着将皇帝尸体挪到停灵宫殿的灵床上。

沐浴能起到一定防腐作用,但是作用不太大,我国古代皇帝死后,沐浴完抹上香料,然而主要是防臭作用,跟埃及木乃伊那种防腐的不同。

这一步最重要的防腐措施就是冰块,在停尸床下面和四周,放满冰块,特别是夏天,还要定时更换冰块。

一般这种防腐措施是比较管用的,但是古代封建社会,迷信较多,还有其他的很多防腐措施,近于迷信。

你比如,口中放玉石,常见的如玉蝉或玉鱼。

口中放玉这种古代对尸体的防腐措施,是从殷商时代演变而来的,那时候叫“饭含”。

一开始先民们希望死者做个饱死鬼,都是口中放饭,后来由于封建等级的兴起,贵族和皇族开始放玉,因为玉千年不腐,所以人们在死者口中放玉,就是希望死者尸体不腐烂。

到了后来,死者口中又开始流行放别的,比如慈禧太后死后,口中放了一颗夜明珠,现在还无法判断什么材质。

其实古代皇帝死后,往往停尸很久,在正式下葬前,有非常多的繁文缛节,几十道程序,你比如唐朝皇帝,有人根据《通典》、新旧唐书等有关记载整理出唐朝皇帝从驾崩到下葬的程序,总共有27道,最快也得一个月才完成。

这其中还分小殓和大殓。都涉及到防腐。

小殓一般在皇帝驾崩第二天举行,给皇帝加衣十九称,结绞而衾,就是多给皇帝穿点衣服,盖上被子。小殓的时候,文武大臣就开始祭奠哭丧。

大殓一般是等王公贵族和文武百官祭奠完举行,将皇帝正式放入梓宫,也就是入棺材。

这一步也要注意防腐工作,就是选防腐材质的木材制作棺木,一般是梓木、楠木。

皇帝大殓后就要放棺材里的陪葬品了,但是一般基本配置要有玉,是起防腐作用的,主要有珪、璋、璧、琮、琥、璜六种玉,放在皇帝周身。

其他陪葬品就随皇帝的心愿了,比如唐太宗喜欢书法,尤其推崇二王,放的是王羲之的《兰亭序》等。

后边还有很多工序,就不一一赘述了,比如大殓奠、殡、启殡朝庙、葬仪等等。

但是在停尸过程中,主要防腐工具就是冰块和棺木。

古代皇帝一继位,就开始给自己修陵墓,所以大多数皇帝驾崩后,都有现成的陵墓可用。有的皇帝在位时间短,死后还要等陵墓修好,所以停尸时间更长,只靠冰块和棺木是没法完全维持尸体不腐烂的。

所以下葬后,还有其他防腐措施,比如,棺椁的木材,灌上桐油,桐油隔水,可以防止棺椁腐烂和水气侵入棺材。比如陵墓和棺椁里灌上水银,水银也防水,而且有毒气,可以防盗墓。

秦汉时,皇帝和皇族的陵墓的椁室有黄肠题凑,都是柏木做成的,也有防破坏和防腐的作用。

优质答案2: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古代和今天不同。

古代除了比如回族等少数民族讲究速葬以外,汉族丧葬都不是立即葬的。

古代人死了以后,家属要按照三个步骤来做:丧礼、葬礼、服丧。

期间步骤繁杂,一句话说不清楚。

但人死了以后,装裹好了是不会迅速安葬的。

一般先要停尸2天,第3天或者第4天才会装入棺木。随后安葬时间有不同,很多穷人家折腾不起,第2天就下葬了。

但富人家甚至可以停灵“七七”即49天后下葬。

除了以上的流程以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不能在当地安葬的。

古人讲究死了以后一定要埋在故土。

所以人死了以后,就要长途将棺木运输回到老家。

古代运输不便,往往就要1个月以上,有的甚至好几个月。

那么,问题来了,这里不谈几个月,就算是几天时间,如果是盛夏的话尸体如何能够保存的住?

这就要看仵作的本领了。

所有的尸体,除非冬季或者第二三天就下葬的,一般仵作都要进行简单的防腐处理。

最常见的就是使用石灰放在棺木中。石灰会吸收棺木中的水分,减少尸体腐烂的速度。

通常时间较短就要安葬的,放石灰就足够了。

如果下葬等待时间较长,仵作就比较麻烦。

一般需要仵作为死者用药水擦拭身体,这些药水可以起到一定的防腐作用。

同时,棺木里面的石灰量要比较大,有时候还有草木灰、云母等干燥物。

另外,既然要长时间停灵,对于棺木也有一定的要求。

一般要求木质较高的棺木,保证遗体和外界基本是隔绝状态,以避免腐烂。

但其实无论怎么做,仵作只能减缓尸体的腐烂而已。

正常来说,普通人家到下葬的这段时间,仵作这些手段就足够了。

如果真正需要几个月甚至一年半载的,自然也有别的办法。

至于皇上死了,因为要国葬往往需要停灵很久。

这样就要给予最好的防腐准备!

其实,防腐好不好也是没人知道的。

因为皇帝的棺木基本都是金丝楠木,埋在地里可以几千年不腐烂,包裹严密。

即便皇帝已经在棺材里面烂掉了,外面也发现不了。

除了外棺以外,通常里面还有一个内棺,双保险的,连臭味都出不来。

二、古代为什么不能用酒来保存尸体?

优质答案1:

众所周知,酒的重要组成成分是酒精。浓度在75%以上的酒精具有杀菌作用,经常用于皮肤的灭菌消毒。同时,高浓度酒精具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就是易挥发性。所以,更高浓度的酒精,比如95%浓度的酒精,通常会被用来清洁专用的仪器设备。

既然酒精有杀菌作用,那为什么在古代不用来保存尸体呢?答案很简单。

蒸馏酒的技术,在宋朝才出现,元朝才开始普及,古人多以非蒸馏酒为主,根本没有高浓度的酒可以用。

人类的酿酒技术,最早应该是来源于自然成熟后,掉落发酵的果子。后来,人类种植的粮食越来越多,有了剩余,才开始使用谷类酿酒。当时酒的酒精度数,也就类似于现代米酒,或者啤酒的度数,高的也就10度左右。

我们听评书,经常说古人大碗喝酒,大口吃肉,一喝一坛之类的。其实,这对于我们现代人而言,也没什么。就如武松打虎前喝的所谓“三碗不过岗”,估计也就是类似于现代人喝了三瓶啤酒的量。

这么低的酒精浓度,根本就不具备灭菌作用。古代酒可全是真正的纯粮酿造酒,如果是敞开存放,还可能会继续发酵变质,加速腐败。

李时珍就在《本草纲目》中说“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可见古代的酒多有腐败变质的现象。李时珍还说,蒸馏出之物“其清如水,味极浓烈……有大毒”。李时珍认为高浓度酒有毒。他还发现,“过饮败胃伤胆,丧心损寿,甚则黑肠腐胃而死。”可见,古人对于高浓度酒的作用,认识并不清楚,唯恐避之不及,更不会用来做尸体防腐了。

不过,古人会用普通发酵酒作增香剂,来清洁遗体,还是比较多的。

而且,人们保存遗体的习惯,一直到现代,都比较习惯干放,没有泡着的习惯。把遗体放在液体中泡着,即使是现代人这么做,通常也是为了研究或者其他特殊目的。

古人为了保存遗体,通常会用香料等物来驱虫、杀菌。同时,用干木屑等物品来防潮。再加上棺椁密封,用以防腐。一些极端的做法,比如殉葬者的遗体,可能会被灌水银防腐。但这是非常低端而残忍的防腐手段,一般不会用到墓主人身上。

古人不用酒来保存尸体的原因,已经明了了。因为古代酒中的酒精浓度很低,酒自己都会酸坏,根本不具有灭菌防腐的作用,古人自然不会用酒保存尸体了。再加上尸体防腐,没有泡着的习惯,古人就更不会用酒来保存尸体了。

优质答案2:

酒度数不够

三、人死后为什么要立刻用棉花塞住肛门和口鼻?

优质答案1:

图源:增城日报

这是真的,而且历史悠久,在古代很普遍。上至王孙贵族,下至普通百姓,堵肛门和塞口鼻都是殡葬仪式中很重要的一环,只不过用什么堵是有区别的。

图:据说慈禧口中的夜明珠被孙殿英盗走

堵肛门,有的用玉石,有的用木塞,而塞嘴巴,有的用玉蝉压住舌头,有的则是用一把粮食塞入嘴巴。

那为什么古人要这么做呢?现代人还会沿袭这些习惯吗?一起来分析一下。

总的来说,堵肛门和塞口鼻,一是为了能让死者体面地离开,二是为了安慰在世的亲人好友。

人死后,若不做任何处理,将会发生什么?

尸斑、尸僵、大肚子(也叫巨人观)、尸绿、腐烂生蛆……整个过程并不美好,但都是真实存在的。

堵肛门和塞口鼻,最直接的作用就是防止体内的气体和液体逸出。

人死后,当血液还没有凝固时,身体里的水分和血液有可能从开放性的孔洞溢出,尤其是受伤、手术、疾病等原因死亡的遗体,血液从面部眼鼻口流出的现象比较多见。

此时,我们的肌肉也会松弛下来,就以肛门为例,平时我们就靠括约肌控制着,死亡后括约肌失去张力,排泄物就会流出体外。

除此之外,人体还会从内而外产生难闻的气体。

图:细菌分解肉类

从人体死亡的那一刻开始,分解就开始了。

抛开人类给自己的定义,死亡后的身体,本质上和一块肉是差不多的。

不同的是,遗体的腐烂是从内到外的。体内的细菌肆无忌惮地扩散,在分解的过程会产生大量气体,有的不仅有毒,而且非常难闻。

这些气体不断积累,就会让遗体慢慢“发胀”,肚子也会变得鼓鼓的,当压力达到一定值时,气体就会从身体的孔洞里溢出,很多人常说的尸臭味就来自于这些气体。

因此,在殡葬仪式中,为了不让死者面临如此尴尬的局面,人们会将死者的眼鼻口,以及其它人体孔洞全部堵住。

我国大部分地区执行火化,还会这么操作吗?

过去古人土葬居多,不得不面临遗体腐烂的问题,如今大部分地区都实行火葬,还会堵肛门和塞口鼻吗?

事实上,还是会的,但不是玉石木塞,而是棉花,有的医生和入殓师还会这么做,但总的来说,这样的情况并不多见了。

究其原因,主要是三点:

一是火化的普及度高了,及时火化避免尸体严重腐败;

二是现代殡葬仪式简化了,在我们乡下,人死后会在自家停留几天再去火化,死者家人会根据当时的季节和天气,决定遗体停留时间,天冷大概放5天,天热的话也就两三天,有时隔天就去,火化后再进行吊唁,如此操作也就是为了防止遗体发臭腐烂;

三是现代殡葬还有冰棺服务,不用担心尸体发臭。

国外也会堵肛门吗?

很多人疑惑,外国的人处理尸体也会堵肛门吗?

事实上,确实是的,很多国家可以自由选择火葬还是土葬。在土葬中,塞肛门是防腐工作或者遗体美容工作的一部分。

这是一个一般人难以忍受,但又非常神圣的职业,主要分为四个步骤:清洁、整理、防腐、美容。

首先确保遗体正面朝上,脱掉衣服(一般用剪刀直接剪开),再对身体的口腔、眼镜、鼻子和其他孔道消毒,还会给男性死者刮胡子。

其次整理死者的仪容,由于身体已经死亡,各个部位僵硬,为了能让死者看起来就像是安静睡着了一般,一般会在凹陷的眼睛里放上棉花或者其他塑料物品,看起来更饱满,闭上嘴巴,实在闭合不了的,会在内部缝合,使得嘴巴看起来更自然,也会在遗体上涂抹保湿乳液,防止遗体发干。

在这个过程中,还会在鼻子等人体孔洞放上棉花,以防止污秽物泄露。

然后就是防腐过程,用防腐液替代血管中的血液,腹腔里的体液也会吸出,并用防腐剂代替。这个过程涉及动脉开刀,以及大约5cm的针扎,很多人觉得有些“残忍”。

最后才是美容,美容项目很多,包括剪发、美甲、化妆和服装。

当然,以上这些只是针对一些“正常死亡”的遗体,若死者非正常死亡,例如缺胳膊断腿或者车祸死亡,整个过程还会更加复杂和艰难,不光是要美化,还需要缝合遗体,或者重新塑造缺失部位。

工作虽然阴沉且繁琐,但是好在薪资还是可观的。在美国,遗体美容师的年收入最高可达28万美元,从事该行业的人员也呈上涨趋势。

最后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接下来殡葬服务会越来越好,形式也会越来越多。

国外很多地方已经开始实行新颖的绿色殡葬模式,例如人体堆肥、遗体种蘑菇、蛋形胶囊、骨灰变钻石等等,但价格并不便宜。

绿色殡葬的宗旨就是死后不给地球添负担,相反还要造福子孙后代。

如果能普及,那么像给死者堵肛门和塞口鼻的行为会越来越少,不是这样的方式不好,而是我们有了更好的选择!

优质答案2:

一位在殡仪馆工作了10年的老师傅告诉我:人死后要立刻用棉球或者纱布塞住逝者的肛门和口鼻,否则会出现非常不体面的后果!

我们知道,老人去世后,家人会为其穿上事先准备好的寿衣,还会为逝者擦拭身体,进行消毒以及“梳洗打扮”等,这是为了让大家都显得体面。

不过很少有人会注意到,其实在人去世之后,会有人立刻将逝者的肛门和口鼻塞住,只是这些操作比较隐蔽,很少有人会看到。

其实在一些影视剧中,也会出现这样的细节,比如《中国医生》这部电影中,医护人员就会为因病而死的患者塞住鼻孔。我想也会塞住肛门,只不过影视剧中不方便展现而已,这些都是医院里的常规操作。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操作呢?下面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人死后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

当一个人被宣布死亡之后,他的身体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首先是身体会变得冰冷,这是因为体内循环系统停止工作,各个器官和组织细胞已经失去活性,新陈代谢停止,那么身体也就不会产生热量,体温会在短时间内变得和周围环境的温度一致,摸起来是冰冷的。

与此同时,体内的血液会在重力作用下向体位较低的位置聚集,有些甚至会透过血管,渗透到表皮,形成大小不一的暗红色瘢痕,也就是尸斑。

另外,由于免疫系统失效,腹部和肠胃里的微生物和细菌开始大量繁殖,分解尸体的内脏器官,并释放出大量的恶臭气体。这些气体会到处乱窜,进入到身体的各个部位,有些流窜到表皮与真皮之间,形成气疱。

气疱内不仅有腐败气体,还会形成墨绿色的腐败液体,破损后向外溢出,导致表皮溃烂,也就是所谓的尸体腐败。

在没有人工干预的情况下,人死后48小时内就会出现明显的尸体腐败现象,尸体周围会弥漫着恶臭气体。

人们之所以很少看到尸体腐败的现象,是因为人死后通常会马上送至殡仪馆或者冷夜藏在冰棺内,而且在严重腐败之前通常会被送至火化或者安葬了。

知道了人死后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就很好理解人们为什么会塞住逝者的肛门和口鼻了。下面我们来看看具体的原因:

1、塞住逝者口鼻和肛门是医院和殡仪馆的基本操作,首要目的是防止逝者体内的内容物溢出

人死之后,身体各个器官和组织都失去了活动能力,不仅心跳和呼吸会停止,连肌肉组织都会变得松弛。也就是说,原本控制大小便的括约肌也会松弛,这会导致逝者的大小便失禁。

其实在医院里,将逝者的肛门和口鼻塞住是基本操作。一旦有人去世,医护人员在整理遗体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用棉球或者凡士林纱布堵住肛门,以防内容物溢出。

堵住逝者的嘴巴也是同样的目的,人死后心口处控制胃里组织外溢的“开关”失灵。医护人员在整理翻动遗体时,很可能会导致胃里的物质往上溢出,堵住嘴巴可以防止逝者“呕吐”。

另外,人死后体内循环系统停止运转,血管的黏膜细胞也全都死亡,血管的渗透力会增强。那么聚集在身体头部的血液,很可能会透过鼻孔或者耳内比较薄的黏膜处渗出,造成耳和鼻出血的现象。

所以不管是在医院、殡仪馆,还是在家里去世的,相关人员都会为逝者堵住各个“出口”,以免内容物溢出或者“七窍出血”。

2、塞住逝者的肛门和口鼻,是为了防止体内的腐败气体过快向外扩散,避免尸体气味太明显

人死后,肠胃和消化道内的微生物开始大量繁殖,并快速分解身体的内脏器官。腐败细菌在分解尸体的过程中,会释放大量以氨气和硫化物为主的腐败气体。

这些腐败气体会从腹部开始扩散至全身,并通过口、鼻以及肛门等处向外扩散。如果人死后3个小时内没有得到有效处置(送至太平间或者冰棺冷藏),旁边的人就会闻到遗体散发的恶臭气味。

为了防止体内的腐败气体过度扩散,工作人员在处理遗体时,通常会肛门、口鼻等通气孔堵上,以免附近的人闻到恶臭气体。

3、塞住逝者的肛门和口鼻,是为了避免体内细菌和病毒过度扩散,保护身边的人不被感染

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人死之后,尸体在数小时内就会出现腐败现象,腐败细菌以及其他有害细菌和病毒会大量滋生繁衍。

腐败现象最早发生在遗体的胃部和肠道内,这里的细菌和病毒最多,为了防止扩散,医务工作者或者其他人员通常会将逝者的口鼻和肛门塞住,以免在身边照顾的人被感染。

所以塞住逝者的肛门和口鼻是医疗卫生的基本操作,是防止细菌和病毒扩散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4、塞住逝者肛门和口鼻,看似不太体面的操作,实际上是为了让逝者更加体面

我们知道,在非意外死亡的情况下,逝者家属通常会提前准备好丧葬各项事宜,比如寿衣、丧葬用品等,有些还会提前联系好殡仪馆,随时准备将逝者放置到冰棺里。

这些准备工作其实都是为了让逝者“走的”更加体面,人去世之后,人们为他穿上寿衣,有些还要找入殓师为其打扮化妆。

而将逝者的肛门和口鼻塞住,其实也是为了让死者更加体面。试想一下,如果逝者体内的物质外溢,散发着恶臭的气味,这恐怕就不太体面了。

5、塞住逝者的肛门和口鼻,其实是自古有之的传统,是古人智慧的体现

塞住逝者肛门和口鼻这样的操作自古有之,考古学家们在中山靖王墓中发掘了很多造型奇特的玉器,这些玉器被认为是用来塞住逝者“七窍”的。

古人认为“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不朽”,意思是在逝者的“九窍”处放置金器、玉器,即便人死了,尸体也不会腐败,不会散发出恶臭气味。

当然了,这些玉器只有王公贵族和地方豪绅才能用得起。不过在普通老百姓那里,人们也会将逝者的肛门和口鼻塞住,只是用的是木塞或者铜钱等。

这些看似迷信的操作,实际上蕴含了古人的智慧,堵住“七窍”或者“九窍”,其实就是为了防止死者体内的物质或者恶臭气味过度、过早外泄,对死者和或者的人来说,都是有利的。

结束语

大部分人对于人死后的丧葬事宜不太了解,对很多奇怪的操作也不太明白,其实这里面的很多操作都蕴含了人们的智慧。看似迷信的做法,实际上有一定的科学依据,都是为了让死者更加体面,活着的人得到慰籍。

而塞住死者肛门和口鼻这样的操作,看似侵犯了逝者的隐私,对死者不尊重,实际上是为了防止死者大小便失禁,防止逝者体内的细菌和恶臭气味扩散。

关于这个话题就介绍到这里,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死者的“奇怪”操作?欢迎在下方评论区分享一下。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99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