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什么地方人,他是汉朝丞相诸葛亮的后代,这个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大家都知道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那么他的后代怎么会在日本呢?在历史上,诸葛亮确实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物,他不仅在政治上有很高的成就,而且在军事上也有很高的建树,但是他的家族却没有一个人人得到善终,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诸葛亮的妻子黄月英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女人,她不仅长得漂亮,而且才华横溢。
一:诸葛亮什么地方人

首先纠正题主一下,这话问得不严谨。
你要这么问,我首先要说诸葛亮是中国人。其次,说他是中国历史名人。山东人会说,诸葛亮是山东人;四川人会说,诸葛亮是四川人;湖北人会说他是湖北人;河南人会说他是河南人。似乎都没有问题。
前一段时间,我们有一个
据历史记载,诸葛亮出生在山东临沂,后跟随叔叔,在河南、湖北都待过。但他后半生大多数时间生活在四川。
故此,题主仅仅问他是哪里人,就让人感觉一头雾水了。
一,诸葛亮原籍、主要经历按照历史记载,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在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省沂南县)一个官吏之家。
诸葛亮3岁丧母,8岁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叔叔诸葛玄到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赴任,担任豫章太守。没想到,东汉朝廷派人取代了诸葛玄的职务,诸葛亮只好和弟弟跟着叔叔诸葛玄去投奔荆州的刘表。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叔叔诸葛玄去世,诸葛亮和弟弟在隆中隐居。至于这个隆中究竟是现在的哪里,河南南阳、湖北襄阳一直争论不休。
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刘备为曹操所败,屯兵于新野(今河南南阳)。听司马徽、徐庶说诸葛亮非常有才华, 刘备便亲自去请诸葛亮出山帮他。诸葛亮便出山入幕,担任刘备的军师。那年他只有26岁。
之后,诸葛亮跟随刘备辗转湖北、四川等地。
后刘备入川,为西蜀之主,诸葛亮任丞相,此后,主要在四川生活、工作。后来,经过数次北伐,主要战争之地是今陕西、甘肃一带。
建兴十二年(234年)八月,由于积劳成疾,诸葛亮在军中去世,终年53岁。
二,诸葛亮后人接上上面那个话头,为什么浙江那位朋友会说诸葛亮是浙江兰溪人呢?
根据《诸葛氏宗谱》、《诫子书》等记载,在浙江金华兰溪市,有这么一座徽派小镇。这个镇子最早建于宋元时期,镇上保存着二百余间明清古建筑。这里各家各户面面相对,背背相依,巷道纵横,犹如迷宫。
镇中是一半水池一半陆地的一个钟池。以钟池为中心,有八条小巷向四面八方的外面延伸出去,直通村外八座高高的小土岗。从高处俯视镇子,镇子的布局活脱脱就是一张“八阵图”。
凡是通晓三国这段历史的人都知道,八阵图是诸葛亮生前发明的阵法。
这就是我国有名的诸葛八卦村。住在这个镇子里的居民,据说就是汉末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后人。
有人或许要问了,诸葛亮不是山东人吗?他的后人为什么生活在浙江兰溪诸葛村呢?
据历史记载,诸葛亮有两个儿子,一个叫诸葛乔,是他哥哥诸葛瑾过继给诸葛亮的。也就是说,这个长子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的亲生子,但后来夭折。按照汉代二十岁成年的说法,只要不够二十岁死亡,就算夭折。
诸葛亮的次子是诸葛瞻,这是他的亲生子。
诸葛瞻的长子诸葛尚在西蜀国灭国时殉国;诸葛瞻次子诸葛京在蜀汉灭亡后,跟随后主刘禅归降西晋。
这个浙江兰溪的诸葛村,原来有人认为,可能有两种可能,一是诸葛京的后代定居于此建立的;另一种可能,就是山东老家诸葛家族后人因躲避战乱移民到这里的。
不过,据《诸葛氏宗谱》载:“诸葛氏为汉初县侯诸葛婴之后,而光大于三国两晋之际。-------五传至爽(诸葛爽),仕唐,为司空,河南节度使,子仲芳袭之,并有贤声;孙王利,五代唐时,宦游山阴,以寿昌县令终,遂家焉。其子青,则迁兰之始祖也。”
从《诸葛氏宗谱》记载看,这个浙江兰溪诸葛八卦村,应该是诸葛京的后人定居于此后形成的。
三,结论诸葛亮原籍琅琊郡阳都县,也就是现在山东省沂南县。不过,他在原籍生活的时间很短,只有八九年。随后就跟着堂叔诸葛玄离开了家乡,然后走过了祖国很多地方。故此,你仅仅问他是哪的人,这是不确切的,也真不好断言。
我个人认为,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名人,老百姓心目中智慧的化身,诸葛亮承载了太多的历史内涵,他属于全中国,永远活在每个中国老百姓心中。
二:诸葛亮之墓在什么地方
诸葛亮墓,在陕西省勉县(沔县)定军山脚下。诸葛亮墓周围有定军山、少祖山下沿的九条小山岗环抱,九条山岗由青沟、罔子沟、井沟、斩地沟、田家沟、牛角沟、瓦洞沟、龙嘴沟八条小溪分割而成。
武侯墓区,岗峦起伏,山环水抱。墓上和庙内的建筑,多是明、清两代一所三院并连的大庙,围有垣墙,面积约45000平方米。
入陵园大门,一片汉柏古松,清幽、古朴。大殿院中,有许多历代歌颂诸葛亮的诗词和复修墓庙记文的石碑。大殿龛上,端坐着诸葛亮的塑像,纶巾,羽扇,鹤氅,方据,神态庄严。
关兴、张苞,侍立左右。墓在大殿之后,南北向,头北脚南,取北顾中原,南立蜀国之意。墓周砌以砖墙,其圆周为60米。墓家为覆斗形,高约6米。
诸葛亮因为魏延夜闯,延寿之法被破坏后,一病不起。弥留之际,他遗书后主刘禅,嘱其在他死后,将尸体入棺,由四名士兵抬着向南走,杠断绳烂之处便是他的葬身之所。
刘禅于是他命四个关西壮汉,抬着他的棺一直往南走。这四个汉子抬了一天一夜后,终于体力不支,但是此时杠未断,绳也未烂。四个人商议后,将诸葛亮的棺就地掩埋。
回去后,他们报告刘禅,说将丞相棺掩埋于杠断绳烂之处。刘禅听了报告后觉得不对劲,怎么这么快就会杠断绳烂呢?于是将四个人抓起来严加审问。
四壮汉经不起皮肉之苦,只好招认。刘禅大怒,以欺君之罪将四人杀死。但是,四壮汉被杀后,世人就再也不知道诸葛亮的葬地了。
三:诸葛亮安葬在什么地方
诸葛亮是历史上人们非常熟悉的一位人物,三国时期诸葛亮对于刘备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人。蜀汉能够得以建立,与诸葛亮是有很大关系的,其次诸葛亮为人刚正不阿,即使是在刘备去世后,也没有进行篡权。
这一点要比曹魏的司马懿好很多,不过司马懿虽然没有自己篡位,但是到了晚年时期的司马懿已经有了不臣之心。这一点诸葛亮要比司马懿好很多。诸葛亮为蜀汉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没有半点怨言,这样的诸葛亮值得后人称赞。
古人有忠君的说法,诸葛亮是将这一点做到了极致。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迎接蜀后主即位,这时候刘备虽然不在,诸葛亮依然是尽心竭力的辅佐蜀后主,这样的谋士在历史上绝对是不多见的。最终的诸葛亮担负起了蜀汉的大业。
蜀后主刘禅相比于刘备来说,差的不是一点半点,父子两人相差甚远。最终的蜀汉成为了三国中第一个灭亡的。话说回来,诸葛亮在刘备去世之后,没有闲着,一直想要完成刘备的大业,于是诸葛亮发动了北伐。
为了蜀汉的发展,诸葛亮五次北伐,可是五次北伐均以失败告终。诸葛亮北伐期间,多以粮尽无功失败,终因积劳成疾,诸葛亮更是“事无巨细”,无论什么事都会亲自过问,最终的诸葛亮活活累死在了五丈原,仅仅54岁。
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病逝,死后的诸葛亮被埋葬于定军山,也就是现如今的汉中市勉县定军山。那么诸葛亮的墓其实有一个特点,《水经注》记载为:“葬于其山,因即地势,不起坟笼”,这就是诸葛亮古墓的特点。
其实更为准确的说,诸葛亮墓甚至是没有被发现。定军山依山傍水,由九支山岗环抱,地方非常好,这样就有一个问题,定军山的面积非常大,想要在这样的地方找到诸葛亮墓,难度加大,其次诸葛亮墓没有上面的凸起部分。
就是”不起坟笼“,也就是说诸葛亮临终遗言,死后不让起坟堆坟头,依山为坟,也没立墓。这样一来想要在定军山找到诸葛亮墓简直是天方夜谭。虽然现如今科技已经足够发动,但是想要通过技术手段找到古墓,难度还是非常大的。
千百年来,诸葛亮墓没有被盗过,原因无非三点。第一就是定军山实在是太大了,盗墓者根本找不到诸葛亮墓的所在之处,这无疑是让盗墓者的难度加大,同时古代没有现如今科技先进,想要找到诸葛亮墓绝非易事。
第二就是诸葛亮当时病逝五丈原,这是在征战的过程中病逝。同时诸葛亮一生身无长物,两袖清风。没有陪葬品。这样的情况下,盗墓者是不会
最后一点就是诸葛亮懂得衣冠冢,为的就是防止自己死后司马懿前来毁坏。相传诸葛亮病危之际,让四个大汉抬着他,绳断之处就是墓地。这个四个大汉最终被刘禅所杀。谁也不知道这诸葛亮的墓究竟在什么地方。
四:诸葛亮出生地在什么地方
诸葛亮在《出师表》里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如今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岗建有武侯祠,相传诸葛亮当年躬耕于此:湖北省襄阳市隆中也建有武侯祠,相传是诸葛亮当年躬耕之处。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诸葛亮躬耕之处究竟是在河南省的南阳市还是在湖北省的襄阳市?《三国志·诸葛亮传》:“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这段历史是说刘备屯兵新野时,徐庶郑重地向他推荐了诸葛亮,并建议刘备亲自上门拜访,刘备采纳了徐庶的建议,三顾茅庐。接下来的问题是刘备什么时候去拜访的,是屯兵新野时还是到樊城以后呢?当时诸葛亮是在南阳郡邓县的隆中还是在南阳郡的首府宛城呢?
刘备于建安六年(公元201年)秋往投刘表,“表自郊迎,以宾礼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使拒夏侯享、于禁等于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伪遁,享等追之,为伏兵所破。”从这可知刘曹两家的军事分界线在博望镇,若诸葛亮住在宛城,那是曹管区,刘备不可能穿越军事分界线深入曹管区上百里去会见诸葛亮,且三往。再说,曹操连徐庶的老母都要虏为人质,怎会让诸葛亮从身边溜走?刘备在博望镇与曹军相持一段时间后,建安七年放火烧了博望镇,设伏于博望坡,夏侯享以为刘备欲逃,便率兵追赶,被刘备的伏兵杀得大败。前线稳固后,刘备屯兵樊城。此时诸葛亮尚未出山。
刘备来荆州后,虽不为刘表所用,仍奉为上宾;诸葛亮与刘表沾亲带故,且诸葛亮自比管乐,并不打算终老林下。二人见面的机会是很多的,刘备开始可能对这个二十出头的年青人不太注意,经过徐庶、司马微等人推举,自不会怠慢,而诸葛亮直到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也就是赤壁之战的前一年,才出山辅佐刘备(这一年他二十六岁)。从徐庶推荐到出山有五、六年之久。这期间二人可能有过多次长谈,(《魏略》及《九州春秋》都谈到诸葛亮曾往樊城见刘备。)“三顾茅庐”只是最精彩的篇章。诚如三国志作者陈寿所说:“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气,…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正是二人的相互了解、相互敬重,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情同鱼水,诸葛亮才愿效忠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需要时间,也需要有便利的交往条件,最便利的条件应在刘备屯兵于樊城,诸葛亮躬耕于襄阳城西的隆中之时。
五:诸葛亮的三顾茅庐在什么地方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襄阳隆中,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