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晌?什么要削藩?

2023-02-16 11:15:43 630 0
奇闻异事录

朱允?晌?什么要削藩。朱棣不是一个昏君,他的目的是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而不是为了削藩。朱允?晌?什么要削藩,是因为朱允?晌?什么要削藩,是因为朱棣?是的,这些都是真的。但是,朱棣为什么要削藩呢?削藩的原因是什么呢?这就要从朱棣登基说起了。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他的父亲是明宣宗,母亲是明孝宗。朱棣在位期间,对藩王进行了一系列的削藩政策,最终导致了明朝内部的动荡不安。

一、朱允炆决定削藩时,为什么不选择最先除掉燕王?

优质答案1:

朱允?晌?什么要削藩?

从表面上来看,朱允炆首先对付的是周王、岷王、湘王、齐王、代王等叔叔,其实他从来没有忘记对朱棣下手。

只不过朱棣的身份很敏感,动起手来跟其他诸位王爷完全不同,必须要慎之又慎。因此才会显得没那么明显罢了。那么朱棣的身份有多敏感呢?

第一,朱棣是最年长的王爷。

朱元璋的太子朱标去世以后,秦王朱樉、晋王朱棡以及燕王朱棣,都成了夺嫡热门。只不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都在朱元璋去世之前就挂了,因此朱棣成了诸位王爷中最年长的一位。

如果直接对诸王之中,最年长的朱棣下手,那么是不是会引起众怒?这件事朱允炆必须要考虑再三。

第二,朱棣是手握重兵的燕王。

朱棣被朱元璋册封为燕王,镇守北平府。他主要的工作就是戍边,对付北元的骑兵。因此朱棣手里有一支强悍的军队。

在削藩之前,朱允炆肯定要先掂量一下,强行收拾朱棣的话,会引起多大的麻烦。最好是不动刀兵就能削藩,因此朱允炆不到关键时刻,还是不想动手。

朱棣又不是呆子,你只要动手,人家就会想办法反抗,要是急了,甚至会联合北元一起对付明朝,毕竟十分方便。所以说朱允炆想要达到的效果是,慢慢削弱燕王朱棣的势力,让他没有实力反抗。

有这么两重敏感的身份摆在这里,朱允炆自然需要把朱棣当成重点削藩对象来看待了,一般削藩的手段,对朱棣是不起作用的,那么朱允炆做了哪些辅助工作呢?

一、朱允炆给朱棣派去了一堆眼中钉。

朱元璋也考虑到燕王势大,有威胁朝廷的可能,所以临终前曾经颁布过这么一份诏令:

诸王临国,毋得至京。王国所在文武吏士,听朝廷节制。

啥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诸侯王们没事儿不允许到京城来,而且诸侯国内的所有文武大臣,都要听从朝廷的节制。

主要是第二句话,彻底把诸侯王们的权力给限制死了。如果没有谋反心思的诸侯王,在朝廷削藩面前,一点儿办法都没有,因为手下人都得受到朝廷的直接节制。

所以在朱允炆刚刚登基的那一年,他就派出了张昺前往北平,担任北平布政使。布政使相当于一省省长,地方上的行政和财政全都归这个人管辖。这就等于是掐断了朱棣从北平本地攫取大量兵源和财富的通道。

此外朱允炆又派遣谢贵、张信担任北平都指挥使。都指挥使手握地方上的兵权,是正儿八经的封疆大吏。这两个人显然就是为了操控北平地区的兵权,好随时对朱棣下手。

当然了,这些人派去以后,朱允炆并没有立刻动手,他就是要看看朱棣究竟有什么样的反应,好采取相应的手段。

从建文元年,朱允炆就把这事儿给办了,你能说朱允炆没有对朱棣下手吗?应该说朱棣是他第一个打算削藩的对象,只不过需要用特殊的手段罢了。

二、朱允炆已经下令秘密逮捕朱棣,可惜失败了。

建文元年六月,在朱允炆的指示下,北平布政使张昺,开始在城中部署军队,打算直接把燕王朱棣给抓了。

这事儿当然要让手握兵权的北平都指挥使谢贵和张信知道,要不没办法调动这么多兵马。可问题就出在了张信这个人身上。

当时张信拿到了密诏,心里十分紧张,估计在家里不知所措。因此他老妈一眼就看出了端倪,一问之下立刻否定了密诏的做法,并且表示:你老子曾经说过,燕王是能成大事的!

就这么一句话,让张信下定了决心,要投靠燕王朱棣。于是他三次前往燕王府,打算告密,燕王都选择不见。

最后一次张信坐着妇人的轿子,这才进入了燕王府,把整件事都告诉了燕王朱棣。朱棣吓出了一身冷汗,连忙召集了手下人起兵,提前夺取了九门。

信忧惧不知所为。母怪问之,信以告。母大惊曰:“不可。汝父每言王气在燕。汝无妄举,灭家族。”成祖称病,信三造燕邸,辞不见。信固请,入拜床下。密以情输成祖,成祖戄然起立,召诸将定计,起兵,夺九门。成祖入京师,论功比诸战将,进都督佥事。封隆平侯,禄千石,与世伯券。---《明史》

所以说,不能怪朱允炆的手段不够狠,只能说朱棣多次有人相助。张信虽然不是什么大人物,却彻底改变了历史走向。

与张信共事的张昺和谢贵全都被抓获了,最终两个人选择以身殉职,毫不含糊。至于张信,快快乐乐地活到了81岁。

三、朱允炆的人马早已将朱棣团团围住。

在对朱棣动手之前,朱允炆的考虑还是相当周到的。虽然从内部打入了朱棣集团,十有八九是可以收拾朱棣了。可是朱允炆还是觉得不放心,于是在外部又有了新的部署。

当时朱允炆派遣都督宋忠(这名字起得好)屯兵开平,徐凯屯兵临清,耿瓛屯兵山海关。这三支部队,联合起来,完全可以对朱棣形成合围之势。

这还不够,朱允炆还下令调检燕王府护卫军士,以朝廷的名义削弱燕王朱棣当时的力量。以此确保万无一失。

建文元年,以都督奉敕总边兵三万屯开平,悉简燕府护卫壮士以从。又以都督徐凯屯临清,耿瓛屯山海关,相犄角。北平故有永清左、右卫,忠调其左屯彰德,右屯顺德以备燕。---《明史》

由此可见,朱允炆早就从内部和外部同时着手,将朱棣给团团围住了。至于能不能抓住朱棣,其实这不是朱允炆的部署能决定的,因为战场瞬息万变,谁也不知道,计划真实施起来会发生什么。比如说张信的反叛,这就是谁都没有预料到的。

总结:朱允炆最担心的其实就是燕王朱棣。

大家总喜欢拿宁王朱权出来说事儿,认为朱权的实力最大,所以是朱允炆的头号对手。其实这种说法不对,实力大,不代表就一定有谋反的意图。

朱权年纪太轻了,而且地处偏远,完全威胁不到中央朝廷。反倒是朱棣处于北方的核心区域,又是诸位王爷中最年长的一个。而且久经战阵,战斗力爆表,这样的人才是朱允炆最大的对手。

因此朱允炆在削藩之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限制朱棣的发展。比如说对周王朱橚的打压,本身就是为了限制朱棣,因为他是朱棣的同母弟弟。

换句话说,从朱允炆开始削藩时,就已经把朱棣看成了第一竞争对手。正是因为朱棣的实力强大,所以只能采取特殊方式处置。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

优质答案2:

擒贼先擒王,打掉燕王,杀鸡给猴看,这是最小成本的方法。出谋划策的人与拍板的人都有政治眼光,却缺乏政治军事手段,顺序没有搞对哦

二、为什么朱允炆要急着削藩?

优质答案1:

朱允炆削藩是书生误国的典型。这个事就是几个毛都没有长全的酸秀才,以为自己读过几本论语左传,就指点江山,没想到最后把江山搞丢了。

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里有一段,纪晓岚指责和珅贪污赈灾粮款,还在粥里面加沙子,说和珅干的不是人事,然后和珅就和纪晓岚解释,要先喂饱官员,官员才会干活,粥里加了沙子,才能保证只有真正的灾民才会去喝这个粥。两相一对比,纪晓岚不接地气的毛病就暴露了。

历史上,朱允炆削藩依靠的班底就和电视剧中的纪晓岚一样,书是看了很多,但是没有经过官场历练,不通人情世故。以为削藩就是简单几个人在小会议室商量,认为自己想削哪个藩王,那个藩王就一定乖乖束手就擒。

历史上西汉成功削藩,但是西汉削藩是因为有战神周亚夫存在,下面的藩王打不过这个人,所以才能成功削藩。

可惜的是,朱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让孙子坐稳皇位,把开国功勋里能征善战的人全给杀死了。这就导致朱允炆要削藩的时候,没有人能震慑那些藩王。

权力是依靠武力支持的。朱允炆就想不明白这个问题,他的书生班底也想不明白,他们以为只要亮出皇帝的招牌,那些藩王就一定乖乖就范,哪里会想到那些藩王一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

至于朱元璋是不是提前安排削藩就更扯淡了,在朱元璋看来,朱允炆和藩王都是自己的血亲骨肉,而且朱元璋在世的时候,每一个藩王都是听话的乖宝宝,朱元璋还希望自己一家人亲帮亲,藩王帮皇帝,大明王朝万年流传,怎么会想到藩王在自己死后会造反。

朱元璋根本不会预料到,他死后藩王敢造反,要是朱元璋真有这样的想法,按照朱元璋的性格,他活着的时候,就肯定把藩王们杀光了。

朱允炆削藩失败,完全是他缺乏政治经验,不接地气,他的班底也是一群无用书生造成的。

书生误国,古人诚不欺我!

优质答案2:

朱允炆继位的时候才21岁,属于辈分最小,资历最浅,翅膀不硬的主,可朱元璋偏偏选择他继承皇位,朱允炆上位后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削藩,也是最后一件。

明朝官方的解释是,他为了实现中央集权。我们老百姓就没这么多门门道道了,一句话朱允炆怕丢了皇位。

朱元璋在选择继承人时,早早的就确定了朱标太子一位,配置各种精英人士着重培养。我们可以发现朱元璋暴戾执政的方式,大肆清除开国功臣、扼杀政治势力、肃清党派争斗中处处侧漏为朱标铺路的想法。还有最关键的一步,朱元璋安排好其他儿子的退路: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且不可参合四民之业,并能世袭罔替。各个藩王在自己封地享受国家福利吃喝玩乐,没有对独立行政权和封地,但拥有继承权。

原本这种安排是最合适的,结合朱元璋:“诸王临国中,毋得至京师。”的命令约束下,可以充分制约儿子们之间为了皇位大打出手。唯一出现差池的是朱元璋授权个别儿子守护边疆的使命,例如:燕王朱棣、宁王朱权等。他们在各自封地中除了配备常规的藩王护卫队,还拥有战斗力不俗的军队用来打击外敌。说好的哥哥当皇帝,弟弟我做打手,可惜朱标的意外猝死打乱了朱元璋的所有部署,皇位、藩王、继承者三者的平衡关系瞬间打破。

朱元璋式的嫡长子继承制,把朱允炆推到风口浪尖。

明朝沿袭了嫡长子继承制,即:“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兄终弟及”。在朱标死后,朱元璋却不走寻常路,选择嫡长孙继承皇位。嫡长子继承制是明官方公示的制度,朱家的儿子们都明白文件的意思。尤其朱标一死,面对至高无上的皇权谁心里没有点不三不四?自然有人质疑朱允炆的身份是否合法?合制?嫡长子一死,按道理轮到长子,朱允炆作为嫡长孙凭什么连跳三级直接上位?朱允炆的敏感身份成了藩王们心中最大的疑问。

按明朝祖训,朱允熥当立(朱标的正妻是常氏,生嫡长孙朱雄英,嫡次孙朱允熥),按习惯法,秦王(朱樉)、晋王(朱樉)、燕王(朱棣)依次当立,怎么也轮不到朱允炆。唯一可以解释通的是:第一,朱元璋防止外戚干政,常氏集团的做大会影响朱家江山。第二,朱元璋安排好的儿子们不入法眼,也不想再轻易更改到藩王制。第三,常氏的的去世,让朱允炆的身份合法化,而且朱允炆深得朱元璋喜欢。所以朱允炆的皇位就在这种看似不合理,却合理的制度中从天而降。

朱元璋死后朱允炆顺利继位,可藩王成了潜在的定时炸弹,威胁帝位的地方势力。

早在朱允炆被选为继承人时,朱棣最先表现出心中不满,常常不把朱允炆放在眼里。甚至公然和朱允炆叫嚣:“不意儿乃有今日!”没想到你小子也有今天。可见朱允炆和叔叔们都清楚互相的矛盾在哪里,只不过有的愿意选择隐忍,过自己潇洒的小日子,有的不愿意将就,只不过形势所逼,朱棣就是代表人物。等到朱元璋一死,朱允炆心里始终觉得叔叔们是自己心头的刺,不拔掉不能安心,尤其叔叔朱棣在其幼小、懦弱的心里留下很深的阴影。

藩王和皇权的矛盾已经赤裸裸的暴露在光天白日之下,所以朱允炆上位后着手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削藩。他不想让叔叔们心存幻想,更不想让他们拥兵自重威胁到自己帝位,那么唯有削藩才能很根治朱允炆的病,也是实现他全部中央集权的必经之路。朱允炆本着当断不断,必受其乱的心态,很快把削藩提上日程,结果黄子澄、齐泰、方孝儒等人,在削藩一事上推波助澜,间接的刺激朱允炆暴力加速削藩,结果朱允炆自己也沉不住气,终于把朱棣逼反。

最后朱棣打着“清君侧,靖国难”的口号造反成功夺位,而朱允炆在战乱中不知所踪。靖难之役的具体过程我就不再多重复了,我想说的是朱允炆就削藩一事的出发点是正确的,但是他过于低估藩王实力,急于求成。如果采取温水煮青蛙的缓和方式,藩王问题自然能被慢慢消化,毕竟年轻就是优势,活久了自然久见,区区藩王而已!

三、为什么建文帝一继位就着急削藩?不自量力还是受人蛊惑?

优质答案1:

建文帝想要巩固自己的势力,同时文官集团想要铲除藩王,双方一拍即合;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由皇孙朱允炆继位,改号建文,是为建文帝。朱允炆继位之后,明太祖晚年,藩国的势力日益壮大,尤其是宁、燕、晋等几位塞王,拥有重兵,又久经沙场,屡立战功,他们以“叔父之尊”自居,根本不把年轻的皇太孙放在眼里,言行多不逊,朱允炆对皇叔们的拥兵自重忧虑万分。

早先,朱元璋封建诸王分内外两线外线有的分封到边塞前沿,防止蒙古侵扰的有九王,都敷险,控制要害,以北平天险,为元故都,由朱棣燕国为中心。内线则是太原的晋王和西安的秦王。内地则开封有周王,武昌有楚王,青州有齐王,长青有潭王,究州有鲁王,成都有蜀王,荆州有湘王。

诸王在其封地建立王府,也交给他们一支护卫兵和指挥当地驻军的权力,目的是想让他们监视各地的异姓功臣,防止叛变。后来,藩王的权力越来越大,多者兵甲至万九千人,有的兵力还多,如宁王所部至有带甲八万,战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皆骁勇善战。秦王、晋王、燕王护卫兵经过朝廷的特别补充,实力也很雄厚,他们不仅屡次带兵出征,节制沿边诸将,朱元璋还特许他们在军中小事立断,大事方可报告朝廷,军权锣重。

如今,诸王以朱允炆的叔父自居,根本不把这位年轻、孱弱的皇帝放在眼里,他们凭借手中的雄厚兵力,言多不逊,行多不法,使朱允放的皇位受到严重的威胁。拥兵自重忧虑万分。在朱允炆还在太孙的时候,他坐在东角门,问侍读黄子澄:“诸导禹,州里的护卫兵,仅足自守,倘若有变,朝廷大军兵临其下,谁能抵挡。”这番话大大宽了皇太孙的心。建文帝即位后,援引太祖遗诏,制止话工人问:“先生,可还记得当初住与角门讲的话?”黄子澄表示不取心记。

于是朱允炆跟黄子澄、兵部尚书齐泰商议削潘。齐泰主张削藩权力最大的燕王朱棣,黄子澄则认为,周、齐、湘、代、岷诸王在先帝时就多次犯有不法之事,现在“削之有名”。他建议先取周王。周王为燕王的同母弟弟,削夺周王,就剪除了燕王的手足。正在商议时,周王的一个儿子告发其父“谋不轨”,供词涉及燕、齐、湘三王。建文帝借此机会,命曹国公李景隆以备边为名,调共开来和放回女嫔妃押送京城。此后建文帝不忍心,想要放回周王,“妇人之周王。齐泰、黄子澄私下议论,认为皇上是“妇人之仁”,事势已如此,怎能不明断。

经黄子澄、齐泰两人再三奏请,建文帝终于走出了削藩的第一步,将周王废为庶人。之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又先后削夺了岷、湘、齐、代四位亲王的藩王爵位,废为庶人。除了湘王自焚而死外,其余三位或是幽禁,或迁往边远地区。

建文帝削藩之初,前军都督府断事高巍曾上疏,建议建文帝不要学西汉景帝时晁错的削藩,而应效法西汉主父偃的推恩令,把西北诸王的子弟分封到东南,把东南诸王的子弟分封到西北,使王国越分越小,则诸王不削自弱。高巍的进言,建文帝虽然赞许却未采纳,而是用黄子澄之计,继续削藩。

不断胡乱削藩使得燕王朱棣得以指控齐泰、黄子澄为奸臣,以“清君侧”为由,在燕王府第发动举世震惊的“靖难之役”,燕王朱棣率“靖难”之师,挥师南下。逐鹿中原,于是一场朱家王室内部争权皇位的斗争爆发了。

优质答案2:

说起建文帝削藩这个问题,很多人都会觉得是建文帝不自量力,着急削藩逼反了燕王朱棣,最终削藩不成,反而葬送了自己的皇位。其实,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从源头说起,才能讲清楚事情的本末由来,所以请大家不要着急,听我慢慢道来。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是中国古代史上,唯一一个从南往北打并且统一了全国的皇帝,这里面的原因当然很复杂,但最主要的一个是因为南北方在中国的地位不同。

南北朝之前,南方还未得到充分发展,中国的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都在北方,而在三国到南北朝长达三百多年的大分裂时代,北方长年陷于战乱之中,南方虽然也先后有六朝更替,但相对来说战事较少,所以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慢慢取代了北方,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

在随后的五代十国、宋辽金元时代,这一趋势继续加强,等到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时候,全国的粮食和布匹以及国家赋税收入,更是绝大部分都来自南方,所以这就给朱元璋出了一个极大的难题。

朱元璋参军的地方是在濠州,后来带着淮西二十四将出来“单飞”,先是打下了滁州,后来又打下了和州,最后在冯国用、李善长等人的建议下,渡江占领了集庆(南京),并改名为应天府。从此以应天为根据地,四方征战,这才建立了大明帝国,可以说应天就是朱元璋的大本营,那么在他建立明朝之后,定都应天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可实际上,朱元璋是在犹豫了一年多以后,才不情不愿的定都应天。

朱元璋在犹豫什么呢?因为他一直想在北方定都,但挑来挑去却始终找不到合适的地方,而且跟随他的将领大部分都是南方人,也不愿意迁徙到北方去,没有办法,老朱只好以应天为“南京”(南边的京师),以开封(北宋旧都)为“北京”(北边的京师)。出于强烈的家乡情结,朱元璋还曾把他的老家凤阳定为“中都”,不过在刘伯温等人的劝阻下,很快就放弃了。

那么老朱为什么一门心思要定都北方呢?一方面果然是因为北方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政治中心,而更重要的是当时的局势所决定的。元朝的元顺帝虽然被赶跑了,但他是带着大量的元朝军队遁入草原的,元朝政权并未完全灭亡,历史上称跑到草原上的元政府为北元。他们时刻所想的,是反攻回中原,收复失地,所以北方边境承受着巨大的军事压力。

这样一来,明朝就不得不在北方边境部署重兵,有明一朝都是如此,只不过明朝前期国力强大出于主动出击的地位,后期国力衰弱只能被动防守。如此多的军队部署在北方,而朱元璋却只能坐镇南京,距离遥远,无法有效控制。一旦带兵的大将造反,朱元璋也没有办法处理。

并且,朱元璋从来都不是一个很信任部下的皇帝,即便是徐达这样从最开始就跟随他出生入死打天下的兄弟,他也是不放心的。那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北方定都,这样有利于他控制军队,防止武将造反。

为此,朱元璋曾到开封进行考察,考察的结果是开封地势开阔,无险可守,不适合定都。晚年他还曾派太子朱标去陕西考察西安,只不过因为朱标的突然去世而作罢。

然而,实际上阻挠朱元璋到北方定都的最大阻力,来自于另一个问题。前文我们说过,南方才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如果朱元璋定都在北方任何一个城市,都会面临一个巨大的难题,那就是如何将大量的粮食、布匹从南方运到北方去。如果走海运,以当时的航海技术,风险太大;如果走内陆运河,那么就必须沿途设置大量的兵力,以保证漕运的安全。走陆路?那是不可能的,物资数量太大,无论是从成本还是效率方面考虑,都是不可行的。

除此之外,营建一个新的都城,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明朝建立之初,国家百废待兴,朱元璋也不愿意因此耗费太多的民力,所以最终还是选择了定都南京。

可是,军事安全问题总是要解决的啊,怎么办呢?既要陈重兵于北方边境,又不信任手下的将领,朱元璋的办法是封自己的儿子们为王,在他看来,儿子终究比“外人”可信得多。于是,朱元璋将自己的二十多个儿子全部封王,其中九个儿子封在了北方边境,称为九大塞王,其中就包括了燕王朱棣。

这些塞王的权力很大,有自己的三支护卫,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一万九千人。更重要的是,中央所派守镇兵也要归各塞王调遣,事实上在徐达死后,明朝对北元多次用兵,都是在晋王、燕王的统帅之下进行的,大将如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皆受节制。

通过大封诸子为王,朱元璋成功地将边境的兵权收了回来,尽管不是在自己手里,但在朱元璋看来,在自己儿子们手里也是一样。

朱元璋的这个办法有没有问题呢?问题大了,朱元璋活着的时候还不要紧,但在他死后,尤其是当他把皇位传给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之后,问题就显现出来了,诸王手握兵权,且对朱允炆这个侄子不服,用屁股想想都知道,只要时机成熟,这些塞王肯定要造反。其中最有条件造反的,就是曾多次率军队北元用兵的晋王朱棡和燕王朱棣,但晋王朱棡死在了朱元璋之前,那么威胁最大的就是燕王朱棣了。

建文帝朱允炆当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与黄子澄、齐泰计谋削藩,

泰欲先图燕。子澄曰:“不然。周、齐、湘、代、岷诸王,在先帝时尚多不法,削之有名。令欲问罪,宜先周。周王,燕之母弟,削周是削燕手足也。”

可见,建文帝削藩的主要目的,或者说主要针对的,就是燕王朱棣。

说到这里,建文帝一继位就着急削藩的原因就很明了了,朱元璋当年因为不信任手下将领,而将边境兵权收归到自己儿子们手里,如今建文帝面临同样的困境,他同样不信任身为塞王的叔叔们,也想将兵权收归到“自己人”手里。

并且建文帝削藩也并非一味强行推进,还是很有章法的,第一步先收回王国所在地之统治权,下诏“王国吏民听朝廷节制,惟护卫官军听王”。建文元年二月又“诏诸王毋得节制文武吏土”,收回兵权及在王国之中央官吏节制权。洪武三十一年八月废周王为庶人。建文元年四月湘王惧罪自焚死,齐王、代王废为庶人。六月废岷王为庶人。

建文帝的办法,是步步为营,一步一步削弱燕王朱棣的势力,最终一举将其拿下,将兵权收归自己手中。毕竟这个时候,经过几十年对北元的用兵,蒙古人已经被赶入了草原深处,边境的威胁大大降低。

朱棣当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如果自己不造反,将来必然被建文帝所制,到那时只能束手待毙,任人鱼肉了。遂决意反,阴选将校,勾军卒,收才勇异能之士,日夜铸军器。建文元年七月杀朝廷所置地方大吏,指齐泰、黄子澄为奸臣,援引祖训,入清君侧,称其师曰“靖难”。

四年之后,当朱棣打入南京,当了皇帝后,也面临着和朱元璋、建文帝一样的困境,即边境的兵权如何处理,否则他或者他的子孙,必然落得和建文帝一样的下场。只不过,朱棣的办法一劳永逸,他直接迁都北平府,将北平作为北京,这样不再假手任何人,而是亲自控制边境的军队,所有权力统统抓在自己手里,这个办法比直接削藩要高明一些。

当然,定都北京朱棣也不得不付出一些代价,比如他不得不常设多达十五万的军队,沿途保护漕运安全,不得不亲自带兵北征,劳心劳力,最终死在了第五次北征的归途之中。在他的子孙中,英宗、嘉靖时期,两次被少数民族军队围困北京。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630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