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的张仪是怎么死的,他到底做了什么事情,为什么秦国不杀他呢?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这个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张仪出生于战国时期,他的祖先是楚国人,所以是楚国人也不为过。张仪在年轻的时候就非常的有才华,他曾经游历各国,学习各国的语言,后来他在魏国的时候遇到了当时的魏惠王王。魏惠王觉得他是一个人才,于是就任命他为相国,并且给他很多的赏赐。
一、张仪和范睢谁对秦国的贡献大?
优质答案1:

范雎,张仪一个提出远交近攻,一个呢是连横破纵之计,我个人认为,世间之事因时因地制宜,不能随便比较好坏,就像《人类群星闪耀时》中所言,一个民族里,为了产生一个天才,总是需要几百万人。而一个真正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这种富有戏剧性并且生死攸关的时刻,往往发生在某一天、某一小时,甚至发生在某一分钟。所以他们不要动不动比较谁与谁的孰优孰劣,因为他不是同时期共事的,不像曾国藩与李鸿章二人相辅相成,又各自为政做出了各自的成绩,也不是项羽与刘邦,毛与蒋,一生的对手,互相斗了一辈子,逐鹿天下,这样的关系,人生棋逢对手也是一种幸运,因为这样真的就不能以成败论英雄,彼此也成就了对方。
所以,张仪,范雎二人,最多就是在自己所处的时代发挥了自己的作用,范雎一个反间计让赵国派来纸上谈兵的赵括,为白起一战封神,起了好大的作用,又让秦昭王废太后,逐贵族,加强了王权,提高国家力量。张仪解了秦国之困,破了诸国的合纵联盟,但个人最风光时也配六国相印,私心而言,相比于范雎,张仪甚多一些。谢谢!
优质答案2:
张仪和范睢是不同时代的人,他们的思想也不相同,我们先看一下他们的功绩。
张仪(?-前309年),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张仪村人,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张仪出使秦国时,正是苏秦合纵诸侯,讨伐秦国的时候,张仪在秦国危难之际,任秦相。提出连横之术,联合诸侯,停止讨伐秦国,可以说,张仪是救秦国于危难。后张仪又领兵攻打魏国,并且使魏国依附秦国,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范雎(?-前255年),字叔,魏国人,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秦国宰相,因封地在应城,所以又称为“应侯”。范睢是在秦国强盛之时,提出远交近攻,攻打诸侯,强大自身。范睢提出应该和齐国交好,而联合攻打并吞并魏国和韩国,扩大秦国的地盘。并且要加强王权,削减贵族的权利。后来,著名的长平之战,白起与廉颇对峙三年,未见胜负,而范睢献反间计,让赵国将廉颇换下,任用赵括,才有了白起大败赵国,坑杀40万俘虏的事情,从此赵国一蹶不振。
总而言之,张仪提出的连横破纵,范睢提出的远交近攻。张仪拯救秦国于将亡之际,范睢奠定秦国统一基础。若硬要评价谁的贡献大,那应该是范睢,张仪并没有提出秦国统一的远谋,而范睢可以说奠定了秦国统一的基础。
二、大秦帝国中,为何商鞅,张仪,范睢等都使得秦国变得强大,但他们的下场为什么都很惨?
优质答案1:
首先,很有必要看下三人的工作履历!
1.荣誉称号
商鞅-改革先锋。
张仪-忽悠鼻祖。
范雎-外交模范。
2.重点工作
商鞅-变法强秦,侧重内部图强!
张仪-连横破纵,侧重邦交战略!
范雎-远交近攻,侧重扩张战术!
3.取得成绩
商鞅变法,鼓励农耕,严明法纪,提高了经济指标,强化了秦国军力。
张仪连横,通过口舌之学,忽悠列国君王,瓦解六国合一之势。
范雎远交近攻,确定秦国外交政策,剥丝抽茧,逐个击破。
其次,三人工作中得罪了谁?
商鞅得罪了全国人民。改革吏制,动了上层权贵的奶酪,皇亲国戚得罪一溜够,贵族恨他不?必须的!实行连坐,百姓敢怒不敢言,曾有一次屠杀700士子,血染渭水的壮举。老百姓恨他不?肯定的!
张仪得罪了同事和各国当家人。唇枪舌剑,机关连弩,逮着谁怼谁,遇谁忽悠谁,同事关系紧张,得势时我们忍着,墙倒时我们一起推。忽悠君王,朝秦暮楚,最后自己都不知道为谁工作,哪句是真话!
范雎得罪了强权和各国领导人。对内废穰侯,逐华阳,对外点对点击破吞并,狠角色!
最后,三人的出色发挥不可否认,从自强到更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很多人把他们的结局归因于客观,飞鸟尽狡兔死,功高震主等因素,我同意!
然而,他们自身就没啥致命缺陷吗?
商鞅铁血,视民草芥。我给他的箴言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张仪狡诈,无徳无信。我给他的箴言是:诚信为本徳行天下!
范雎量小,睚眦必报。我给他的箴言是: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优质答案2:大秦帝国的崛起离不开王侯将相,而秦朝的帝王是六世贤君,而后才有始皇一统天下,此所谓“奋六世之余烈”,有贤君还需要由贤相,秦国恰恰也有这么一批人,他们包含商鞅、张仪、范睢、吕不韦、李斯等人。
他们每位相国,都为秦朝做了很大的贡献,其中商鞅在秦国变法,奠定了秦国的走势;张仪在秦国任相,以连横瓦解了六国合纵锁秦;范雎在秦国剪出四贵,并且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
虽然在秦国历代丞相中他们功不可没,但是他们的下场却不是那么尽人意。商鞅惨遭车裂、张仪被逼走、范雎抑郁而终。他们虽然不是秦国人,但是为了秦国的事业也是兢兢业业,呕心沥血,但是为什么最后都得不到好下场呢?
秦孝公重用商鞅,商鞅也用变法的成果来回报了秦孝公,变法的成功无疑都是巨大的,他让秦国从一个弱国慢慢的走向了七雄,奠定了统一天下的基础。但是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就开始了打击商鞅,秦惠文王在贵族们的建议下车裂了商鞅。为什么秦惠文王对商鞅如此大的意见,除去两人的私怨,当时担任大良造的商鞅权利实在太大,已经对秦王产生了威胁,所以秦惠文王才会和保守势力结盟,最后除掉商鞅,达到收回权利的结果。
所以商鞅死是因为他的权利已经足够威胁王权,这是任何帝王都不容许,也是商鞅命运的必然。
张仪两度担任秦国的宰相,在秦惠文王时期山东六国合纵锁秦,张仪的建议连横,利用六国之间的矛盾来慢慢的分解六国。张仪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他避免了六国合纵锁秦,而且也挑起了六国之间的内乱,给秦国带来了发展的机会。但是秦惠文王死了,而新继位的秦武王也是崇尚武力的,秦武王对张仪这种游说之术不感兴趣。于是就用计逃离了秦国,回到了魏国。
张仪出逃的原因就是秦国战略定位的变化,之前张仪的那一套已经不受重视,并且新王秦武王对他不信任,这种不信任势必招来杀身之祸,所以聪明的张仪就选择提前开溜。张仪的出逃时秦国战略的改变,致使他得不到信任。
范雎来到秦国之后,开始慢慢的帮秦昭襄王废除太后,剪出四贵,解决了秦国内政的隐患。之后为秦国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开始步步蚕食三晋,并且以反间计助秦国取得了长平之战的胜利。但是后来他举荐的郑安平投降赵国、王稽私通楚国,按理来说这都是死罪,然而秦昭襄王还亲自下令避免了他的连坐罪。
范雎的结果其实是秦王对他不错了,依据秦法,他必须连带处死,但是秦王网开一面。做为聪明人的范雎也懂,所以辞职不干了,这样既给了秦王台阶,又可以免去一死。范雎的结局是他自己一手造成,更关键的是自己的价值被利用完了,所以被秦王一脚踢开。
秦朝三位丞相的结局,有点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意味,但是总归是秦朝国军考量这个丞相是否有价值,当丞相的价值被用我完了,一脚踢开。
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