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墓之谜什么时候打开的?秦始皇陵墓是如何建造的?秦始皇陵墓里面有什么秘密?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考古学家,直到现在也没有解开。但是有一个人的发现,,却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他就是徐福。徐福是秦朝著名的方士,他在日本建立了国家,并且教日本人种植稻米,还带去了大量的人才,可以以说徐福的功劳是非常大的。不过这个人却没有留下任何记载,也没有传说中的长生不老药,所以很多人都认为他是一个骗子。
一、秦始皇陵什么时候能够开发?
优质答案1:

我猜题主想问的是秦始皇陵何时发掘吧?
那个,你放心吧,不会挖的,我们这辈子都不会看到这一天的~~
目前考古工作的基本原则是非主动发掘,帝王陵墓更是不允许随便挖,而且在未来几十年都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
题主说的没错,有不少人都在期待这一天。这很正常,千古一帝,陵墓巍峨,无论在历史文献还是民间传说中,都说始皇帝的陵墓中埋藏着无数奇珍异宝,甚至还有用大量水银构成的江河湖海。
(秦始皇陵地宫想象图)
我们说,秦始皇陵兵马俑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无论是单个陶俑的细腻造型,还是整个军阵的磅礴气势,都让人觉得十分震撼。此外, 秦陵周围出土的铜车马、珍禽异兽模型等文物,也让人耳目一新。
(秦陵出土铜水禽)
这些发现已经很了不得了吧?不过跟地宫相比,这都只是“外藏”而已,最多算是冰山一角。地宫里的藏品,理应更加珍贵吧?
因为我们看不到,所以心里更好奇,总想着挖开来看看。
不过挖开真的好吗?且不说大家都提到的关于出土文物如何保存的问题。
首先如何发掘就是一个大问题。
众所周知,秦始皇陵上面有个非常大的封土堆,高达50余米。这个封土堆不是我们后人修建的,而是秦人修的。
换句话说,这个封土,也是文物古迹。
然而埋藏着秦始皇棺椁以及随葬品的地宫,就压在封土的下面。
根据正常的考古工作规定,想要进入地宫,就必须挖掉封土。
问题来了,秦始皇陵现在好好地站在那里,并没有遭受到不可抗拒外力的威胁,为什么要去主动挖掉封土呢?
一旦挖掉了,就再也无法恢复到原来的样子。
所以,目前来看,还是别随便挖了。
长远看,秦始皇陵会不会发掘?答主认为还是会的。虽然说现在无论陵园还是地下文物都受到了保护,但是假如我们把眼光再拉远一些。到了几百年后甚至一千年后,哪怕是深埋在地下的文物,也会不可避免地逐渐腐朽。
与其如此,不如去发掘。
当然,前提是将来的现场发掘以及文物保护技术远比现在要好,造成的破坏也尽可能小。
关于秦始皇陵的发掘,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讨论。
优质答案2:
广义上来说,秦始皇陵正在被开发,我们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已经对秦始皇陵有了很多深入的了解。但如果说想要直接发掘进入陵墓这个可能还需要很长时间。
秦始皇陵的开发现状秦始皇陵墓开发被列入2002年的“863”计划中,这在国内文物考古领域尚属首次。一期的科考课题主要为工程方面的研究。
秦始皇陵开发的成果1.验证了秦陵地宫的存在与位置
秦陵有地宫、并且地宫位于封土堆下的认识仅是依据文献资料、考古背景资料所作的一种看似合乎逻辑的推论。但这一推论无法回答人们依据《汉旧仪》“旁行三百丈”地宫不在封土堆下的疑问。通过现代科技的探测,目前我们已经确定秦始皇地宫位于其封土下方,从而否定了《汉旧仪》说描述的,从封土下地宫内向南挖洞至骊山构成墓室的说法。
2.验证了封土堆下台阶式墙状夯土台的存在
通过磁法探测发现封土堆中存在明显的呈矩形分布的磁异常现象。从而推测出地下宫殿中存在台阶式状夯土台,俗称宫墙。宫墙东西长170米,内墙长约145米;南北宽约145米,内墙宽125米。经过考古勘探,证实墓室周围确实存在一周夯层厚约6~8厘米细夯土台,台的顶面高出秦代地面,最高处达30米。细夯土台的顶面上距封土表面最低处仅1米左右。
封土堆下墓室周围建造一周体量巨大、且伸出地面如此之高的台阶式墙状夯土台,是前所未有的考古发现和崭新的墓葬形制,它出现的原因及意义对中国古代陵墓制度的研究所能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现在还无法预知。
3.验证了地宫中存在石质板材物探发现地宫中有石质墓室或石质宫墙存在。过去在陵园建筑遗址上发现过石质建材、石质水管道,陵园西北的郑庄也发现了大面积的石料加工场遗址,含石铠甲的陪葬坑也发现为数甚多的石质文物,但陵园所见的石材和文献上记载的运石工程相比,总觉得二者相去较大,我们分析应当还会有大量的石材被应用到陵园的其他建筑上,地宫有可能是使用石材最多的项目;特别是地宫周边、顶部结构与材料的质地、施工技术之间的关系,尤为令人。
4.验证了地宫的深度
长期以来学者们对秦陵地宫深度的认识歧见较多。现在我们通过核磁共振法、自然电位法测出在海拔440~480米之间。由此证明的地宫的精确深度。
5.验证了墓室范围、大小
此前,我们误将陪葬坑的外墙,认作地宫的外墙,从而过大的估计了秦始皇陵地宫的面积。此次,我们通过现代科技手段,确定了地宫面积为2.2万平方米左右,远小于之前估计的18万平方米的面积。
6.再次验证了历史文献上关于地宫中存在水银的记载
虽然大家一直认为地宫中存在水银是个常识,但是一直存在证据都不是很充分,此次通过探测,证明在地宫深处存在大量外来的汞,由此推测地宫中可能存在《史记》中描述的以水银为江湖的壮丽景观。
7.验证了阻排水系统的阻水效果
我们通过自然电场法和核磁共振法测出在推断墓室和地宫范围内相当于地宫的深度为不含水区,而南侧阻排水渠之南在相同深度为含水区,间接证实墓室尚未进水,并推断当时的阻水系统的功能还能继续发挥功效。
8.验证了秦陵墓道
通过大定源瞬变电磁法测,我们在东西侧夯土台的中部均发现缺口,东侧夯土台的缺口宽57米,西侧的缺口宽52米,东侧缺口处对应着原来发现的东墓道,因而西侧对应的位置也应是墓道,至此,秦陵存在西墓道得到确认。有墓道的存在是不是让我们是不是联想到了《鬼吹灯》和《盗墓笔记》中的桥段呢?
除了验证了墓道的存在,我们还有两大重要发现:
(1)地宫墓室尚未坍塌
(2)陵南700米处的重力异常:
《汉旧仪》载:“丞相斯昧死言:臣所将徒隶七十二万人治骊山者已深已极,凿之不入,烧之不然,叩之空空,如下天状。制曰:”凿之不入,烧之不然,其旁行三百丈乃至。”
这段文献记载了丞相李斯上报给秦始皇的一份奏章,内容是由他负责的秦陵地宫开挖过程中因为受到无法逾越的障碍,请示如何办,秦始皇听取汇报后指示“旁行三百丈乃至”(700米)。对”旁行三百丈“历来众说纷纭,但其起始点的位置人们均是从现在陵墓的位置开始计算,有一种意见认为放置棺椁的地方在距现封土之南三百丈的山前地带。
对地宫探索的畅想目前考古工作的基本原则是“非主动发掘”,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不排除会使用机器人进入地宫,进行探索,届时我们可能在不进行发掘的情况下,一览地宫全貌,揭开这个千年之谜。
二、秦始皇陵在什么条件成熟下国家才能启动发掘工作?
优质答案1:
这个问题还真不好回答,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提问者和答主,都很难看到秦始皇陵发掘的那一天。至于需要什么条件才能发掘,看完了为何不能发掘,大家也就自然明白了。
为何秦陵很难,或者说不能够发掘呢?原因有很多。
首先《文物保护法》明确规定了:从事考古发掘的单位,为了科学研究进行考古发掘,应当提出发掘计划,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批准。这里所说的文物行政部门,指的是国家文物局,一切考古发掘,都需要国家文物局审批。而当前的文物政策是不支持主动发掘的,这个对象不仅包括秦陵这样的帝王陵墓,也包括普通的墓葬和遗址,所以在当前政策下,即便有人提出了发掘秦始皇陵,也不会获得批准。
△王建墓地宫
在帝王陵方面,目前经过考古发掘的非常少,其中有些是解放前后主动发掘的,比如位于四川成都的五代时期前蜀国国主王建墓、明定陵;还有些是在后来的生产建设中意外遇到的,比如中山靖王陵(满城汉墓)、隋炀帝墓。过去的主动发掘,尽管取得了巨大成就,也积累了丰富经验,但是由于保护水平不够,文物出土后损坏严重。因此,非主动发掘的基本政策得以确立。
其次,秦始皇陵确实不好发掘。关于秦始皇陵的规模,可能很多没有去过的朋友不太了解。陵园我们就不说了,只说墓葬和封土(即坟丘)。秦始皇陵封土底部的尺寸为345×350米。在汉代帝陵中,最大的是汉武帝茂陵,茂陵封土底部尺寸为238×243米。也就是说,西汉最豪奢的汉武帝,其陵墓封土的规模也没有秦始皇陵大。事实上,秦始皇陵的规模是所有古代帝王陵墓里最庞大的。
为什么要说封土呢?因为封土是绕不开的一个结构。封土压在地宫上面,如果不挖掉封土,就没法进入地宫。有不少朋友曾经设想,能否从地面打个洞,从旁边进入地宫?这个方案其实也很难落实。地宫尽管并没有发掘,但是考古工作者通过勘探,已经能够知道地宫的大概尺寸。地宫深度为30~50米,边长约150米,想要从地面打这样一个斜向的通道进入地宫,其实是很难的,更何况还要保证文物和发掘者的安全。
△秦陵结构示意图
所以,最安全,也最符合考古规则的办法,还是从上往下依次挖开。但是这个工作量是非常巨大的,得把封土整个挖掉才行。而秦陵的封土本身也是文物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重要的景观。试想,如果封土没有了,秦始皇陵还是秦始皇陵吗?它的文物价值自然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除了发掘的难度,文物出土后的保护也是一个目前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实在太多,大家也都看过一些,所以不再详述。
总之,如果想要发掘秦始皇陵,就得把这些技术上的、法律上的问题都解决了。当然,法律的制定,也是紧随着技术的发展,可惜眼下并没有突破性的可能。
实际上,除了秦始皇陵,还有很多其他的墓葬和遗址值得我们去,它们的安全同样面临着很大的威胁,需要所有爱护文物古迹的人一起努力。
优质答案2:
当前考古界有一条共识,就是不主动发掘帝王陵墓,但并不是说绝对不能发掘。
要想发掘秦始皇陵,首先需要至少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触发抢救性发掘的机制,二是文物保护技术非常成熟。
相对而言,第二个条件要比第一个更关键,如果保护技术达不到要求,即使是抢救性发掘,损毁也在所难免。
尽管不主动发掘帝王陵墓是考古界的一条铁律,但实际上,关于帝王陵墓能否发掘的问题,一直都争论不断。
主张发掘帝王陵墓的声音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处于对古代帝王的好奇心里,另一种则是处于经济利益的考虑。
第二种声音被人称为“帝王陵墓经济学”,其代表人物就是经济学家张五常,他在14年前就主张发掘秦始皇陵。
张五常给秦始皇陵的发掘算了一笔账,他说秦陵地宫打开后,每年的门票收入能有25亿元,收益远超兵马俑。
这个想法确实不错,但可能代价有点大,帝王陵墓中的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若技术达不到,损害将不可逆。
就目前的考古技术来讲,还达不到保护地宫中文物原始状态的水平,其中纸张和丝绸的保护仍是世界级难题。
由此可见,不主动发掘帝王陵墓仍然是当前甚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主基调。
那么,不主动发掘帝王陵墓这条铁律是怎么来的?这个事情还要从明朝万历皇帝的定陵发掘说起,这是迄今为止唯一主动发掘的一座帝王陵墓,教训也很惨痛。
在地宫开启后,龙袍等丝织品颜色非常艳丽,但在接触空气后,很快发生碳化变色,手一碰触便灰飞烟灭了。
纸制品是如此,出现了霉变、板结等情况,三口金丝楠木做成的棺椁被遗弃毁坏,就连帝后尸骨也被烧毁了。
在定陵发掘之后,又相继有汉陵、唐陵、清陵等的发掘声音响起,鉴于定陵的教训,国家及时制止发掘之风。
当时的指示非常明确,即十年内不开挖帝王陵。
1987年,国家又对文物工作提出要求,对不妨碍基建的重要古墓葬,在文物保护技术未过关的情况下不发掘。
到1997年,文物保护工作又有了新规定,即当前不具备文物保护技术和手段,对大型帝王陵寝暂不主动发掘。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秦始皇陵就绝对不能发掘?从现有相关规定来看,秦始皇陵并非绝对不能发掘。如果达到了抢救性发掘的门槛,那可能就要另当别论了。
那什么是抢救性发掘?这是相对主动发掘而言的,比如影响基建、存在被盗及受地震等影响都属抢救性发掘。
这里举几个例子,海昏侯的墓就是因为被盗而清理发掘的,隋炀帝墓是在基建施工中无意发现而清理发掘的。
还有曹操墓和萧皇后墓等,都是因为不可抗拒力而被迫发掘的,这些都属于典型的抢救性发掘帝王陵墓案例。
如果秦始皇陵满足了这些情形,那也是可以抢救性发掘的。不过,从目前情况来看,我们似乎很难看到这天。
此外,还有一个条件满足后也是可以发掘的,那就是文物保护技术的高度发达,能达到保护地宫文物的水平。
有人可能会说,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文物保护应该不存在问题。但实际上,文物保护仍是世界难题。
秦始皇陵深埋地下两千余年,地宫中早已形成稳定的微环境,如果贸然开启,会给文物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尤其是纸张和丝织品很难保存,除极度干燥的地区外,目前技术无法达到保护水平,与其主动发掘不如不动。
比如,法门寺地宫发掘出的丝绸因多次开封,导致丝织品和箱子发生朽败和碳化,有些动一下就成了粉末状。
还有,70年代发掘兵马俑时,因为彩色无法保护而停滞20余年。由此可见,没有保护的发掘就是在损坏文物。
因此,从现有文物保护技术来看,还无法满足秦始皇陵开启后的保护工作。什么时候能发掘,可能还需时日。
秦始皇陵的发掘有哪些难点?第一、巨大的封土堆难以处理。众所周知,帝王陵一般不会从封土堆打竖井下去,而是要将整个封土堆去掉。
尽管秦始皇陵的封土堆已经缩水很多,但底面积仍有12万平方米,高度也有87米,土方量达到347万立方米。
工作量都是次要的,关键是去除封土堆后就破坏了秦始皇陵的完整性了。而地宫又在封土堆下距地面35米处。
若是不除封土堆,又如何去发掘地宫,游客进出又该如何解决?这些都是问题。
第二、地宫中的水银不好处理。太史公说秦陵地宫中“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实际勘测时也发现了汞异常。
而秦陵地宫相当于一个标准足球场的大小,若用水银来模拟江河湖海,这个量有多大?又该如何处理这水银?
第三,就是纸制品和纺织品的保护问题。目前的技术还无法解决这些问题,这也成为秦陵发掘的最大的难题。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秦陵在抢救性和高技术的情况下,是可以发掘的,但绝不是现在。
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