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又名阳起草、扁菜,中医讲具有补肾,健胃,提神,止汗固涩等功效,它适应性强,抗寒耐热 ,全国都可栽种。春天到来的时候,万物复苏,阳气上升,到处生机勃勃、我认为此季节最鲜的菜当数头刀的韭菜,满畦娇绿,根茎略紫,短茁肥嫩,一派欣欣向荣。历代文人都把春天的韭菜形容成蔬中珍品,古诗词中描写的就很多“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这是清代著名文学家曹雪芹《红楼梦》中写的。杜甫《赠卫八处士》中也有,“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梁。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还有宋代诗人刘子翠诗句“一畦春雨足,翠发剪还生”,还有如此很多描写韭菜的诗句。
以韭为肴的菜品很多,因为一份久远的回忆,个人觉得最美味的当数妈妈包的韭菜盒子。最早韭菜盒子在我们靠海那边叫“夹角”,有现在这种半月型的,还有两张擀好的面皮儿中间包上菜馅对在一起的那种圆形的。
记忆中最早吃韭菜盒子是在我上小学的时候,那时八十年代中期,经济水平低下,食材稀缺,物资匮乏,能吃上一顿里外都有油的,类似韭菜盒子,炸麻花或者油饼这种食物真是太奢侈。
妈妈是一名革命子女后代,有次听别的人告诉怎么包“夹角”,回来就试着做给我吃。妈妈第一次包没有经验,按照包饺子的面与馅调和的,边包边烙。我站在锅边,用苞米外层晒干的壳(我们叫棒棒萼)接着妈妈烙好的油津津,外焦里嫩的韭菜盒,烙一个吃一个,根本没等放到盘子里。到最后不懂事的我全部都吃光了,妈妈连什么味道都没品上,没办法只好另外做的面条。
那个年代食物匮乏,肚里没有多少油水,能吃上一顿这样的食物确实是一种奢侈。在那个年代人人都很忙,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经历去捣鼓,研究吃的,但是贤惠勤劳的妈妈总是极力用有限简单的食材,变着样子给我和老爸做着可口的饭菜。
斗转星移,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光阴如梭。转眼间到了新时代,可是我最亲最爱的妈妈已经不在了[快哭了][快哭了][快哭了]而我也已经长大了。现在条件好了,想吃的时候就随时可以包,却怎么也包不出当初妈妈包的那种味道。前几天的时候我婶子喊我说是包韭菜盒子,我就仔细的记录了详细的过程,以便广大食友参考。
首先把面调好,和包饺子的面调法差不多,稍软一点,只是记得要比包饺子的面准备的多一些量,把面调和揉好醒着待用。把准备好的小菜园头刀韭菜精心挑捡洗干净,切得细细的。
去壳剥好鲜虾仁,切小段备用。提前用温水发好的黑木耳洗净切小丁备用。先起锅,放点油,打好的蛋液摊匀,注意火候小一点,把鸡蛋煎的娇嫩的,然后也切成小丁。把所有备好的馅儿准备好后,都放到一起.然后倒点花生油,放上少许盐和耗油搅合,其它多余的调味品什么都不用,要的就是原生态的鲜味。
面切好摊饼,擀成类似平时包子大小均等的面皮,就马上包,这样才能保证馅汁的鲜度,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火候。火大了就糊锅了,品相就不好了,小了不熟,韭菜就有辣味,这真是一门技术。
特别是用大锅的时候,烙的高低水平直接影响着韭菜盒的口感。好在现在都有电饼铛,虽然一次烙的少点,但操作方便而且不用多少油。当烙的两面金黄,少闷一两分钟,韭菜盒的鲜香就会溢出来,可以出锅了。
当看到外焦里嫩,色香味俱全的韭菜盒上桌的时候,泪水总是抑制不住的流了出来,妈妈我想你了[流泪][流泪][流泪]岁月如梭,我已长大,可是为何,为何啊妈妈,你就不能等我长大,在吃一次你亲手做的韭菜盒子[流泪][流泪][流泪][流泪]你可曾知道这一天我一直都在等,如果还有来生我一定还要做你的儿子,再吃一次你亲手包的韭菜盒子[泣不成声][泣不成声][泣不成声][泣不成声]这一次换我来包[快哭了][快哭了][快哭了]
如果说人世间最真的情是亲情,那么亲情间最无私伟大的爱就是母爱!无求回报,点点滴滴,孜孜不倦,春风化雨。当下流行的一句话说的好,“再好的香水也干不过韭菜盒子!”虽然是一句调侃的话,但却诠释着妈妈味的韭菜盒子就是天底下最简单,最无私,也是最是无法比拟的爱!妈在哪里,家的方向就在那里!
人间有味是清欢!
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