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什么时候继位的,大家都知道雍正皇帝是康熙的第四个儿子,也是最小的一个儿子,所以他的母亲是孝恭仁皇后乌雅氏。在康熙晚年的时候,他的父亲雍正皇皇帝已经成为了皇帝,但是他的母亲还是没有被封为皇后,因为当时的皇帝还没有册封自己的妃子,所以乌雅氏只能在宫中孤独终老。后来雍正继位之后,他就把乌雅氏封为了皇后,但是她的地位并没有得到提升,反而一直都是一个贵人的身份。
一、雍正皇帝的继位到底有没有诈?
优质答案1:

一直以来,雍正继位都是清朝的一大疑案。有传言说康熙本来写下遗诏,“传位十四子”,不料皇四子胤禛勾结隆科多,盗来遗诏,将“十”字改为“于”字,变成了“传位于四子”。后来,海峡两岸共发现四份遗诏,很多人认为,这些遗诏能证明康熙确实传位于胤禛,但也有人认为这些遗诏都是雍正登基后令人起草的,没有证明效力。
那么真象到底为何呢?
首先我认为,雍正修改遗诏的传言是靠不住的。主要有三点理由:
第一,雍正继位之初,并无篡位传言。
康熙驾崩后,在北京的外国传教士和朝鲜使节,都详细记载了康熙传位给雍正的事情。特别是朝鲜使节,还写下了一个细节,即康熙中意雍正的儿子弘历,希望能把皇位最终传到弘历手上,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
虽然传教士和朝鲜使节不可能亲历传位事件,但他们言之凿凿的记载,说明当时并无篡位传言。这一传言是雍正继位多年后传出来的,因此可信度存疑。
第二,改遗诏是不可能的。
把“十”改为“于”的传言,有三点漏洞:一,清朝皇帝的遗诏都是满汉双语,改得了汉文,却改不了满文;二,如果是传位给十四子,遗诏应该写作“传位皇十四子”,把“十”改为“于”根本不成句子;三,遗诏中肯定会写明继任者的名字,如“传位皇十四子胤禵”,就算其他的都可以改,名字也改不了。比如下面这份道光遗诏:
第三,康熙不太可能想传位给十四子胤禵。
当时康熙垂垂老矣,却将胤禵封为抚远大将军王,派到西北前线打仗。任何一个头脑清醒的皇帝,都不会在晚年把储君派到边疆打仗。因为打仗就有被俘或战死的危险,一旦储君出了意外,政权的根基就会被动摇。就算储君平平安安,万一老皇帝突然驾崩,京城的皇子们必然夺权,等储君赶回来新皇帝早已登基了。
康熙又不是不知道他的儿子们有多厉害,怎么会把自己看中的继承者派到西北前线呢?
综上所述,虽然并无证据证明雍正是合法继位,但根据逻辑推理可知,说他篡位的传言是完全不可信的。因此可以认为雍正就是康熙选定的继承人。
雍正登基后,为了改变康熙晚年吏治腐败、国库空虚的情况,大力推行新政,刷新吏治。他的种种改革措施,如火耗归公、摊丁入亩等等,无不损害了官僚、读书人和地主阶级的利益,因此遭到了他们的痛恨。也许是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心怀不满的人编出了雍正篡位的谣言。
而雍正为了洗白自己,又做了一件脑残事:他写了一本《大义觉迷录》,详细驳斥了说他篡位的传言。但是吃瓜群众们并不关心他反驳的是否有理,他们只想看八卦,于是雍正篡位的传言反而被雍正自己推波助澜了。
那么,为什么现存的几份康熙遗诏都是雍正即位后才起草的呢?这是不是他在掩饰篡位事实?
事实上,新皇登基后起草先帝遗诏,是我国古代的正常现象,并不值得大惊小怪。
一般说的皇帝遗诏,有两种形式。
第一种,确实是老皇帝生前写的。这种遗诏一般很短,可能就一张纸条,寥寥数语而已,比如前面的道光遗诏。这种遗诏由于不是正式文件,因此不能直接公之于众。
第二种,就是新皇帝登基后,根据第一种遗诏,召集写作班子,写成的正式文件。这种遗诏一般是洋洋洒洒的长篇大论,会回顾一下老皇帝的功业,吹一吹新皇帝的优点,如果老皇帝在时有什么天怒人怨的政策,新皇帝也会在遗诏中以老皇帝的口吻废除——这样既不违反儒家“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古训,又能给老皇帝博一个好名声,虽然大家都知道这是新皇帝的意思。
现在发现的几份康熙遗诏,都属于第二种。因此它们都不是康熙亲手所写,但是既不能证明雍正是合法继位,也不能证明他是篡位。
欢迎我的“士常斋”,阅读更多有趣文章。
优质答案2:
关于雍正皇帝继位到底有没有诈?
先通过对其生平的解读,而后再下定论。(个人观点)
爱新觉罗·胤禛(1678-1735),满族,是清朝入关后第三位皇帝,清圣祖仁黄帝康熙第四子。
在位时期,平定了罗卜藏丹津叛乱,设置军机处加强皇权,实行“改土归流”、“火耗归公”与“打击贪腐”等一系列铁腕改革政策,对康乾盛世的连续具有关键性作用。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时,还是四阿哥的胤禛被封为雍亲王。而“雍正”是雍亲王得位正、为君正的意思。
康熙一共三十五个儿子,但真正有实力夺嫡的只有九位:大阿哥胤禔,太子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
而后大阿哥被幽禁,太子两度被废后幽禁,三阿哥无意于皇位只是一心编书,八阿哥屡次遭贬后丧失了夺嫡的力量后转为支持十四阿哥,九阿哥十阿哥都是胤禩的支持者自己无意于皇位。因此,真正能争夺皇位的,最后只剩下四阿哥和十四阿哥这对亲生兄弟。
根据各种流传下来的记载可以知道,胤禛工于心计,不露声色。康熙执政了60年,能够等到最后的人一定是不简单的,一定是忍过了很多难熬的日子。他虔心佛法,广结善缘,巧妙地将自己隐蔽起来。他对康熙表现出忠孝,又尽力友善兄弟,并交好朝臣。在太子和八阿哥争得鱼死网破的时候,他却坐收渔翁之利。他为着争夺皇位,韬光养晦,费尽心机。诚孝皇父,友爱兄弟,勤慎敬业,隐忍戒急。而十四阿哥在康熙末年受到重用,成为大部分人心中康熙暗定储君的人选。
康熙帝驾崩,皇四子胤禛登基,是为雍正皇帝。关于他的继位,有三种说法:遗诏继位说、改诏篡位说和无诏夺位说。说雍正得位正,许多矛盾解释不清楚,难以自圆其说;说雍正得位不正,真正有力的证据也不足。雍正到底得位正不正?从雍正登基至今,既是学术界激烈争论的问题,又是影视剧炒作的内容。而真相呢?历史没有留下雍正篡位的记载。
任何一个政治集团上台,如果想取得长期稳固的发展,必须要先求稳定、安民心。雍正登基后,一方面要推行新政,另一方面还要防止允熼、允禵集团的反扑。这是很难的事情。但是在雍正的策划下,八阿哥悲死,九阿哥病死,十阿哥被废,而他的亲生弟弟允禵则被移居景山寿重殿禁锢,其中更不乏许多无辜受牵连的人。雍正对这些人的处置让人寒心,更有人说他是凌逼弟辈。
但是,自康熙宾天,就有雍正篡位弑兄的野史传说,于是雍正为了洗刷不白,编纂了《大义觉迷录》。他在这一书中,就“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淫色”、“好谀”、 “任佞”等十项大罪,进行自辩,但是却事与愿违,越描越黑,也许的确是。
从一个统治者的角度而言,虽然那些政敌们一直并无过错,然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作为统治者只有强硬的铲除政敌,才能为改革新政做好铺垫。
雍正的改革,雷厉风行,可以说雍正是一位改革型的皇帝。他的改革措施,列举六点:整饬吏治、设军机处、摊丁入亩、密折制度、废除贱籍、改土归流。从这些可以看出雍正是一个具有非凡的政治鉴别力、洞察力以及强烈政治抱负的人。
当然无可否认,雍正也在他的帝皇路上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也牺牲了许许多多无辜的人,如大兴文字狱就是典型的代表。但是,帝皇之路本身就是一条充满荆棘与鲜血的路。从古至今,没有哪一个皇帝能够在不牺牲任何人的情况下取得伟大成就。
雍正帝作为一代政治家,还留给后人两点值得称赞的地方:一是勤政,二是秘密立储。纵观中国历史,像他那样勤政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十三年间亲写朱谕朱批的字数达220余万。而秘密立储制度,相对保证了皇权的平稳过渡。
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雍正处于承上启下的历史时期。他既继承了康熙大帝的历史遗产,又改革了康熙晚年的弊病,还为乾隆繁盛准备了条件。伴随着他的卓越政绩,给历史发展留下了重要的分量。
雍正皇帝自从登上皇位,就传闻不断。甚至连他的死也显得众说纷纭。他的一生,留给后世许多话题。但是他勤政、求道、承上启下,实在是一代明君。他在位的这十三年,既为乾隆强盛奠下了根基,又为乾隆繁盛准备了条件。 这就是雍正,一个有着多面性格、一生扑朔迷离。
至于野史中有一种说法,宣读遗诏的隆科多改了圣旨,将“传位十四皇子”改为了“传位于皇四子”。而传位遗诏需要以满文、蒙文、汉文三种文字书写,这样的改法仅符合汉语的语言结构,所以,皇十四子胤禵只是康熙拿来当挡箭牌而已。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真实历史中:雍正的皇位真是康熙赐予的吗?
优质答案1:
雍正帝的皇位是合法的这个毋庸置疑,小说或者电视作品上说雍正帝篡改遗诏继位是没有根据的,在康熙帝的遗诏中明确了四阿哥雍亲王胤禛是皇位的继承人。之所以出现了篡改遗诏的野史是因为康熙帝时代为了争夺皇位出现了九子夺嫡的储君之争,而这一事件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康熙帝有十九个儿子出现了九子夺嫡的储位之争康熙帝非常注重对孩子们的培养,不仅对皇子们的学业非常的关心对皇子们的弓马也是要求非常高。康熙帝不仅给皇子们配备了优秀的大臣作为老师还要求皇子们从五岁开始就努力学习满汉文化,皇子们成年后还要参加木兰围场的围猎,每位皇子的弓马都很娴熟,皇子们都有才会出现了九子夺嫡的储位之争。
太子两次被废导致储君之位空缺
虽然在一岁就登上了储君之位,但是和父亲康熙帝的关系却处理的比较差,到了成年又与大阿哥胤禔有了竞争关系,因此他的性格逐渐变得孤僻暴戾。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太子胤礽因奢侈、淫乱、暴虐等缘由被废黜,太子被废后皇子们开始对储君之位有了觊觎之心,虽然康熙帝又将胤礽复位,但复位后的胤礽仍然不知道收敛,与父亲康熙帝的关系日益紧张最终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康熙帝又下诏将胤礽废黜禁锢。
九子夺嫡中八阿哥党势力最强盛
九子指皇长子胤禔、皇二子(太子)胤礽、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誐、皇十三子胤祥、皇十四子胤禵。
九王形成了四股势力:一是“大千岁党”,以皇长子胤禔为首;二是“太子党”,以二皇子胤礽为首;三是“三爷党”,以皇三子胤祉为核心;四是“八爷党”,以皇八子胤禩为首,还包括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誐、皇十四子胤禵等。几股势力之中,皇长子胤禔最早失败,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被圈禁;皇二子胤礽两次被废;皇三子胤祉整日舞文弄墨,身边聚集了一批修书的文人,未能有争储君的势力;“八爷党”是实力最强、呼声最高的一派,皇八子胤禩善于笼络人心,在朝臣中声望很高,其余皇子也多依附于他。
太子失势后争储成为皇四子和皇八子的二人转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为什么能继位呢?这与他在康熙朝后期的作为有很大关系,在争储最激烈的时胤禛却始终保持了对康熙帝的尊重和恭敬,而且能与其他皇子和睦相处,这是很多其他皇子做不到的。其次四阿哥勤奋敬业、谨慎实干,在康熙帝晚年掌管户部不仅任劳任怨而且政绩斐然,受到了康熙帝的称赞。
康熙帝晚年,由于过于仁慈,朝中官员不但结党营私还腐败严重,他深深认识到这一弊端的严重性,而雷厉风行大力整顿吏治的四阿哥是继位的不二人选。
胤禩受到了康熙帝的圈禁失去了争储的先机
相比之下胤禩的行为就令康熙帝极为反感,康熙帝曾说:“二阿哥悖逆,屡失人心;胤禩则屡结人心,此人之险,百倍于二阿哥也。”胤禩曾因结党争储被圈禁,释放后仍不思悔改,继续图谋储位,在这样的形势下他想继位也是不可能的。
遗诏是满蒙汉三种文字想更改是不可能的康熙帝的遗诏是满蒙汉三种文字,传位十四子更改为于四子这种说法本身就很可笑,在现存的康熙遗诏实物中可以看到遗诏没有改过的痕迹,遗诏中的内容也很复杂有: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等语句,因此雍正帝的帝位不存在争议。
结语一生英明的康熙帝再老再糊涂也不会在继承人的问题上出现任何的差错,在太子被废后的十余年里,储君是他唯一的心事。因此在诸子之中选能者当皇帝是康熙帝的必然选择,历史证明了雍正帝是位合格的皇帝,而他的帝位也毫无争议,在康熙帝的心中他才是继承人的最佳人选。
优质答案2:
很多电视剧或者野史中经常构陷雍正篡改遗诏得皇位,真实的历史是这样吗?本人觉得肯定不是,这些野史只是康熙帝的皇子们争储失败对雍正爷的污蔑,来达到他们谋反的目的。
首先:他的才能和务实精神会取得一些人的支持,他的属人戴铎曾向大学士李光地称道其主子:“才德兼全,且恩威并施,大有作为。 ”事实上,在争夺皇储的斗争中,雍正帝提出整顿积习的振作有为的政治方针,与八皇子胤禩的仁义方针相对立,以争取人心。 《文献丛编》第三辑《戴铎奏折(五十七年折)》
第二,他善于耍两面派手法,从而欺骗了对手和康熙帝,使政敌不以他为意,没有集中力量对付他,从而轻巧地取得成功。
第三,他有一个集团,在关键时刻用上了力,如通过隆科多稳定京中局势,通过年羹尧控制胤禵和稳定西北地区。
第四:康熙在位时,虽然大清也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但是,康熙常常反思自己执政过程中的过错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需要一个有雷霆手段,不怕得罪人,敢于面对的人来解决,这个人在康熙的众皇子中只有雍正是这样的。
第五:康熙在位时非常喜欢弘历,很小的年纪就抱到了宫中,由康熙亲自抚养教育,爱屋及乌,雍正只是一个过度而已。
从雍正年间时,对雍正继位的谈论便不绝于耳。虽然史学界对皇位合法性尚无定论,但流传的把“十改于”的改诏之说是不成立的。
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