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临终遗言怎么说的?临终遗言英语怎么说

2023-02-19 11:09:21 606 0
奇闻观察室

刘备临终遗言怎么说的:“吾死后,汝刘备为嗣主,辅佐幼主,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意思是说,如果刘禅不能担当大任,那么就让诸葛亮辅佐他,这样一来,蜀蜀国的江山就有了继承人,而且还能保证刘禅的安全。但是诸葛亮死后,刘禅并没有遵从这个遗嘱,反而听信黄皓的谗言,最终导致蜀国灭亡。。刘禅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知道自己的身份不高,所以一直以来都非常小心谨慎,生怕别人对自己不利。

一、刘备临终前,为什么别的都不说,却一定要说“马谡不可大用?

优质答案1:

刘备临终遗言怎么说的?临终遗言英语怎么说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东汉末年天下,黄巾起义震动了大汉的根基,各地豪强并起,天下陷入纷争战乱,乱世出英雄,而刘备就是这么一位英雄。刘玄德一生经历了无数次的败仗,但是屡败屡战,从没忘记匡扶汉室的目标,最终三分天下。

刘备能三分天下,就是拥有一帮得力的文成战将,其中关羽张飞更是从刘备起家开始,一直到死,从没有说抛弃刘备,即使在刘备最落魄的时候,关羽也是千里走单骑的寻访刘备。为什么关羽张飞等人会如此死心塌地的跟随刘备,也是刘备会选择人的结果,作为三国的三大主公,刘备看人用人的手段不比曹操差,所以他看出马谡不能用也是情理之中。

但是刘备为什么会料到诸葛亮会重用马谡,原因有三:

第一,诸葛亮和马谡的哥哥,马良关系很好,并且马良确实有真才实学,但是马良去世的很早,所以诸葛亮顺带提拔马谡也是正常之举;

第二。诸葛亮和马谡同属于荆州集团,诸葛亮将马谡作为荆州集团的种子选手进行培养,所以必然会重用马谡;

第三,马谡讲道理头头是道,符合诸葛亮的用兵用正兵不用奇兵的原则,所以马谡讲到诸葛亮心坎上去了,怎么有不用之理。

刘备料定诸葛亮会启用马谡,所以会特意向诸葛亮交代不可重要马谡的话,可惜诸葛亮没有听进去,最终错失街亭,良成大错。

优质答案2:

刘备这一生,因为自称是汉家后人,因此成为诸多复兴汉室的遗老的首宠。

其实,刘备的才能很平平无奇,但以拙朴忠厚赢得了关羽、张飞、赵云等的认可,也获得了民众的好感。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终究无法挽救汉室将倾的局面,司马代曹魏之后,首先灭的是西蜀,再是东吴。

但刘备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待人以诚,识人以明。

待人以诚,他把关羽、张飞、赵云等猛将揽于麾下,将孔明、徐庶、庞统等智囊谋士纳入囊中,创下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识人以明,他对马谡的夸夸其谈,确有先见之明,可惜诸葛亮未曾察觉到,街亭之败,致使六出歧山北伐,一败涂地。

不仅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亦然。夸夸其谈的人,不了解客观实际的人,其实不可真信,至少要多问个为什么。战国时期的赵括,纸上谈兵,被白起一个长平之战,死伤二十多万人,被坑俘虏四十万,曾经是战国七雄的魏国,从此被抹去。

所以,《三国演义》也好,《三国志》也好,对刘备的识人之明都给予了肯定。

二、“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刘备说的遗言,刘禅做到了吗?

优质答案1:

安乐公好福气!

优质答案2:

刘禅真的很不容易。刘备死后,刘禅继位时才不过十六岁,当时蜀汉江山面临的形势极为严峻,可以称得上是岌岌可危。诸葛亮和刘禅一老一少相依为命,情同父子,互相扶持着走过了那段艰险的岁月,终于力挽狂澜,撑住了鼎立江山不倒。

有人总拿诸葛亮和刘禅之间的关系来说事,认为诸葛亮是威压主君的权臣,纯粹是瞎扯淡。以诸葛亮的能力和威望,在他主持政权的每一天都足以将刘禅拿下,取而代之。但诸葛亮的心中从来没有过一丝这样的念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仅是诸葛亮对先帝厚恩的无悔承诺,更是对刘禅至仁至善,全面信任的无私回报。

相对曹魏和东吴,蜀汉的文臣武将们是最忠诚的,这就他们敢于六出祁山、九伐中原的底气——这个的国家的每一个臣工都是忠心耿耿的。即使是有“夺天地造化之工、鬼测莫测之术”的天下奇才诸葛亮,文武双全、身负帅才的姜维,智略深长的蒋琬,精明机敏的费祎,包括那个被压制了多年的李严,还有嚣张跋扈、狂妄自矜的魏延,宁可被捕杀都不肯投敌,这些人全部都对刘禅忠诚到最后一丝呼吸。

为什么蜀汉的臣子能这么忠心?他们不知道刘禅的水平吗?大家都很清楚刘禅并不是个胸怀大志、能力出众、文武双全的君主,但大家仍然对他报以九死无悔的忠诚。就是因为刘禅至善至仁,他对得起麾下每一个人。

最后说刘禅被俘,魏兵兵临城下,投降还是顽抗?投降了,刘禅将在史书上留下永远难以洗刷的耻辱记录;顽抗,就算刘禅能逃出去,众人拥着他另起炉灶,但这片土地也将陷入长期的战争,多少人都将打着他的旗帜掀起烽火纷争,血流川蜀。刘禅能不明白这一点吗?是考虑自己的利害,还是搞清这样做的善恶?“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刘禅真正做到了,他宁愿以自己后半生无尽的羞辱去换取川蜀百姓的安宁!

这就是刘禅的大善。正因为刘禅是这样的人,所以姜维也愿意牺牲自己军人的荣誉去诈降,一计害三贤,企图换取刘禅的东山再起。有这样仁善的君,才有这样忠勇的臣。

三、刘备去世之前为何要说赵云不可重用,他究竟是怎么想的?有何特殊原因?

优质答案1:

刘备死前说:若张飞不死,夷陵不败”?

刘备死前说:马谡不可大用、

刘备死前说:此人不死,蜀国必亡

刘备死前:说了两句话差点让赵云和诸葛亮“反目成仇

刘备死前,选择两位托孤大臣,是不信任诸葛亮

刘备死前说:赵云不可重用。

刘备死前说,你们让我死吧,我太难了。

三国志上刘备最后一句话是对他的二儿子鲁王刘永说的:

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

这句话被选上史书,说明了一件事,那就是刘备对诸葛亮的重视。

相处十几年他对诸葛亮是完全放心的,让自己的三个儿子都把诸葛亮当父亲对待。

刘备对赵云呢?他和赵云相处的时间更长,对赵云也是无条件信任的。

赵云不是刘备集团最初的创始人,比如关张那种,但是他跟刘备认识很早,在刘备和袁绍混的时候,赵云就跟了刘备。

这算是刘备最艰难的一段日子,关张被打散了,好不容易凑起来的创业班子风流云散。

这时候赵云来了。

赵云是河北人,本来最佳投靠的对象是袁绍,但是他却去投奔了公孙瓒。

他的理由很简单:觉得公孙瓒能成事儿。

公孙瓒和刘备是同学,老师是汉末大儒卢植。

有一段时间,刘备靠着公孙瓒混饭吃,这时候他和赵云认识熟识。

时先主亦依托瓒,每接纳云,云得深自结托。

跟着公孙瓒混了些日子,大约觉的公孙瓒和袁绍也差不太多,不是成大事的人,赵云动了跳槽的想法,这时候他大哥去世,赵云向公孙瓒请辞,要回家料理大哥的丧事。

大约他以前和刘备谈过要离开公孙瓒,刘备知道他这一走就不会再回来,于是拉着他的手,送了一程又一程。

这一幕我看着有点眼熟,后来想想,宋江对武松也是这么腻乎。

此时的刘备和赵云算是相识于微时,刘备事业刚刚起步,在公孙瓒手下很努力的工作。

有一次北海太守孔融被黄巾军的管亥围城,他派大将太史慈单骑突围,向刘备求援。

刘备看到孔融的求救信高兴的差点没跳起来,说的:孔融还知道有我刘备这个人吗?

可见当时的刘备是多么的籍籍无名,和多么想出名。

刘备在公孙瓒手下当了个县令,干的很好,很得民心,连刺杀他的刺客都能被他感化的放下屠刀。

他的名声渐渐响了。

后来陶谦因为截杀曹操他爸,和曹操结下了梁子。

曹操攻打徐州,陶谦求助公孙瓒,刘备被派到徐州。

这时候他手下有两三千兵马,陶谦给了他四千兵马,刘备第一次有了六千兵,他从没如此阔过。

由于阻拦曹操有功,陶谦推荐刘备当了豫州刺史,让他驻军小沛,算是把他留在徐州,刘备从公孙瓒手下跳槽到了陶谦的徐州。

在徐州刘备认识了他的投资人糜竺,后来糜竺还成了刘备的大舅哥。

刘备在徐州的故事的故事在《三国演义》上很精彩,比如陶恭祖三让徐州,比如吕奉先辕门射戟。

陶谦死后怕曹操报复,推荐刘备当了徐州牧,曹操更是表奏刘备为为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刘备的事业风生水起。

但是他没有高兴多久,徐州北吕布偷袭,一夜之间刘备事业又回到了原点。

为啥两年后,刘备怂恿曹操弄死吕布?真恨他啊。

刘备这人的有点就是跟随都能玩到一块去,在曹操手下混了两年,没事儿和曹操喝喝酒,论论天下英雄。

在京城这两年,刘备有俩收获,一个是获得皇叔这个称号,这个称号太好了,让他也有了孔北海一样的名声,另一个就是参与衣带诏。

汉献帝的衣带诏刘备到底有没有参与这事儿很是存疑,但是后来他却可以以衣带诏名义,招兵买马对抗曹操,也算师出有名。

衣带诏很好用,千年后有位姓康的圣人从刘备哪儿受到启发,借口自己有衣带诏,从而大发其财。

建安四年,刘备和曹操攻打袁术,杀了徐州刺史车胄,再次占领徐州,北联袁绍对抗曹操。

第二年衣带诏事发,曹操趁刘备在徐州立足未稳出兵讨伐,刘备仓皇而逃投奔袁绍,关羽被擒张飞亡命,哥三暂时分开了。

在袁绍这儿,刘备再次遇到了赵云。

从公孙瓒哪儿一别,十六年后两人再次重逢。

这时候的刘备已经从一个默默无闻到天下皆知。

不管袁绍还是曹操对刘备都礼遇有加,不过再次遇到赵云时,正是刘备事业的低谷。

关张都被打散,刘备近似光杆司令般的寄居在袁绍手下。

刘备这时候太需要赵云这个外援了,所以再次见到赵云他很高兴:

先主与云同床眠卧,密遣云合募得数百人。

刘备和人关系好的一个表现就是和人同塌而眠,当然这时候他媳妇都没在身边,关张也不知去了哪儿,他寄居袁绍手下,需要赵云这个保镖来保证自己的安全。

他让赵云办的第二件事就是秘密在袁绍的地盘招募几百亲兵,他觉得在袁绍这儿还是不安全,他想要走了。

在袁绍的冀州呆了不到一年,刘备带着赵云踏上了南行之路,这次他要到相对安全的荆州去。

赵云此时还算不得刘备的嫡系,虽然刘备一直很信任他。

但是赵云在刘备创业的关键时刻登上了蜀汉这条大船。

赵云跟随刘备在荆州呆了七年,刘备在荆州坐了七年冷板凳,事业毫无起色,但是赵云都无怨无悔的跟着他。

直到建安十二年,刘备请出来诸葛亮。

在这七年时间里,刘备对赵云建立起绝对的信任,长坂坡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刘备把自己的家小,媳妇和唯一的儿子托付给赵云,这绝对是在自己最亲近之人才能干的活。

要知道当时四十多的刘备就这么一个宝贝儿子,如果不是近人,他哪里敢托付。

后来乱军中赵云为了寻找甘夫人,又杀回曹营。

有人和刘备说:赵云去投降曹操了。

刘备用手里的短戟指着那人说:子龙不会抛弃我的。

初,先主之败,有人言云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

可见刘备对赵云绝对信任。

他们唯一的意见不和的地方就是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时,赵云强力反对,刘备没听,把他留在了后方,意见不和不代表刘备对赵云的忠诚怀疑。

刘备这一生别的本事也许差强人意,但是看人,从来没有走眼过。

所以在临终时,他为啥要怀疑自己一生没有怀疑的兄弟呢?

蜀汉荆州集团的势力这次被他消耗了不少,他难道还要在诸葛亮和赵云之间制造矛盾,嫌自己死后蜀汉不够乱吗?

文:薛白袍

优质答案2:

关于赵云有一点倒是事实,那便是赵云作为一个最早追随刘备的战将之一,一直以来是对刘备忠心耿耿没得说,但赵云在蜀汉的地位却一直不高。赵云官拜“虎威将军”,咋一听很霸气,但正如易中天先生评说的那样,这只不过是一个“杂号将军”,其地位远不如关羽、张飞、马超、黄忠,相比魏延“镇北将军”之职,那也是低了几个等级。即使在刘备死后,赵云最后也只做到了“镇东将军”一职。

且不说题主是不是张冠李戴了,但就赵云在刘备死后的职位而言,足见刘备是并没有让后人大力提拔赵云的,结合赵云一生的境遇,不少朋友认为刘备不重用赵云确实是在情理之中。那么刘备为何要如此对待赵云呢?这就得说说赵云其人和这背后隐藏的帝王权术之道了。

赵云其人

演义中赵云的形象深入人心,“五虎上将”、“常胜将军”,深受大家的喜爱,不过演义中描述的赵云和历史上真实的赵云还是有很大出入的,这里我们简单谈谈历史上真实的赵云。

赵云初为汉末军阀公孙瓒账下将军,早年刘备曾依附公孙瓒因而与赵云结识。公元200年,刘备兵败于曹操后投奔袁绍,同年赵云弃公孙瓒而投刘备。当时二人的关系如何呢?史载:“同床眠卧”,由此可见二人之间的情谊非同一般。

公元202年,刘备南下投奔刘表,逐渐打拼属于自己的事业,而赵云相伴左右,至始至终,忠贞不二。公元208年,刘备兵败于曹操,时刘备向南逃往江陵,曹操派军追击至当阳长阪,时刘备无奈只得丢下妻儿,仅率数十骑向南逃逸。所幸赵云不顾安危,杀入曹军阵中才救得刘备幼子刘禅。演义中赵云“七进七出救主”一事的原型便是来源于此。此战过后,赵云因功官拜牙门将军。

在刘备建立帝王大业的过程中,赵云先后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更独自指挥过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立下了赫赫战功,两次解救幼主刘禅之功更是其他战将所不能比的。要说论忠心,恐怕关张也不及赵云。

赵云不受“重用”的原因

赵云真的不受重用吗?其实不然,这个我稍后解释。我们先来看看赵云不受“重用”的原因,这其中主要在两方面。

其一便是赵云个人的性格所致,我们知道赵云是一个非常忠心的人,且又是一个武将,而类人身上往往有一个共性,那便是“直”。为表忠心,直言进谏,这种性格要在官场上混得风生水起是相当之难的。据史料记载,刘备当年拿下成都后为了笼络手下官员及地方降将,准备将成都城内外的房屋田产进行分配,而赵云则直言进谏,引霍去病的故事劝谏刘备将田宅归还百姓。毫无疑问,此举无疑必遭其他将领所忌恨。而刘备初定益州,首要之事自然是稳定内外人心,赵云虽然说得对,但此举确实是不合时宜,赵云不懂官场之道,刘备自然也难给予其高职。

其二就得说说刘备的帝王权术了。刘备与赵云相交近三十年,对于赵云的为人,自然是非常清楚的,对于赵云这样一个忠心耿耿的人他不重用可能吗?首先他不给予赵云高官要职实际上也是对赵云的一种保护,有道是“树大招风”吗?像赵云这样不懂官场之道的人,爬得越高只会摔得越惨。所以刘备宁愿给赵云一些看似平常的职位。其次,在当时,职位越高并不代表你拥有的权利越高,刘备称帝后(时关羽已故),武将的最高官职是骠骑将军马超,然据史料记载,马超在这个职位上干得并不痛快,几年后便抑郁而终了,为什么呢?一是因为马超家仇难报,其次便是因为马超的这个骠骑将军并没有多少调动军队的实权,这对一个战将而言是非常憋屈的。马超虽是降将,但还是非常有实力的,可惜他没有得到刘备的信任,刘备对他是有忌惮的,所以只得给予其高位而变相的削弱其实权。

其实赵云看似官职不高,但实际是手握实权的,昔日刘备伐吴时,曾留赵云都督江州,统领江州之兵,这也充分证明了刘备是非常器重赵云的。再有刘备病故后,赵云官拜中护军,迁镇东将军。别看这个中护军好像不起眼,这个职位可是负责统领禁军的,要知道禁军是直接保护皇帝安危的,这一职位非大忠之人不可胜任。

最后大胆猜测一点,其实赵云在刘备死后得以迁升或许也是刘备有意为之,让刘禅提拔赵云更能令赵云深感刘禅之恩。白帝城刘备托孤诸葛亮,再从侧面安排上一个武将出身的赵云,如此可以相互制约,对于维护蜀国基业,可谓用心良苦啊。

刘备在三国时期的用人水平不亚于曹操和孙权,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了曹操与孙权,比如说曹操提倡的“唯才是举、不论出身”,可是如果我问曹操提拔哪一个出身低微的人才,你会发现并没有。

曹操手下的五大谋士全部出自世家大族,荀彧与荀攸出自颖川荀氏,程昱出自在兖州士族,郭嘉出自颖川士族,贾诩出自凉州士族,曹操手下掌握兵权的不是曹氏就是夏侯氏宗亲。

孙权手下的张昭、周瑜、鲁肃、陆逊无一不是出自世家大族,唯有刘备打着皇亲的旗号,行屌丝之实。

三国政权中也唯有蜀汉政权算是草根出身,刘备、关羽、张飞、赵云、魏延等等,基本上都是社会低层出身,刘备之所以能维持这么一个草根政权,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用人。

用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关羽有勇有谋,不仅武力超群,同时谋略过人,所以关羽是镇守荆州的主帅,张飞号称万人敌,熊虎之将,勇猛有余,谋略不足,所以张飞没有作为镇守一方的大将。

魏延出身低微,是刘备的部曲,相当于私人财产,但刘备发现了魏延的才能,一路将魏延提拔为与关羽同等地位的汉中太守和镇远将军,如果说唯才是举,恐怕刘备的力度远大于曹操,刘备才真正做到了不看出身,只看才能。

诸葛亮富有战略,精于治国,长于内政,文韬武略俱全,所以刘备将诸葛亮定位于自已的萧何,所以刘备打仗不带诸葛亮,让诸葛亮镇守后方,足兵足粮,如同刘邦对萧何的定位一样,刘备对诸葛亮的定位就是丞相,而诸葛亮确实也起了丞相的作用,这就是刘备的用人,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再比如说法正精于奇谋,但为人睚眦必报,所以刘备只用法正的奇谋,将法正带在身边作为首席参谋,而没有让法正参与内政,还有许靖,是个大名士,但没有具体的才能,所以刘备把许靖供奉起来给予高位,而没有实际权力。

蜀汉政权的每个人都因为自身的优劣,被刘备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上,这就是刘备的用人,用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对于赵云,刘备是怎么用的呢?

赵云在三国乱世中是被本郡百姓推举为带兵首领,最早是跟随公孙瓒,因为公孙瓒过于残暴,不是追求仁政的赵云所期待的,所以在不久之后,赵云以家兄病逝离开公孙瓒。

赵云在公孙瓒处结识了同样投靠公孙瓒的刘备,在为家兄奔丧数年再次出山时,就开始追随仁义的刘备,一直到赵云去世,始终追随刘备,不离不弃,无论刘备是颠沛流离还是四处逃亡,赵云跟关羽、张飞一样,始终跟随刘备,这就是赵云的忠心,也算是刘备的个人魅力。

正史上的赵云军事实力并不突出,但是为人正直,一生追求仁政是整个三国无人可比的。

有几件事能显示出赵云的正直和仁义,第一件是赵云拒绝了桂阳太守赵范将他的寡嫂樊氏献给赵云,赵云不愿意与赵范这样的投机小人成为亲戚;

第二件事是赵云在刘备拿下成都,准备拿百姓的田产和财物分给自已的将士时,赵云为了百姓的安宁,以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为理由劝谏刘备不要拿百姓的资产,要安抚好百姓,争取民心,刘备还接收了赵云的劝谏。

第三件事是赵云在关羽失荆州被孙权杀害后,劝谏刘备不要发动对孙权的战争,要以大局为重,但这次刘备并没有听从赵云的劝谏。

对于一个如此重视民心,爱戴百姓的赵云来说,他算是应验了自已一生追求仁政的理想,同样,要不是刘备如此仁义,恐怕也不会引来赵云的一生跟随。

赵云的特长是正直与仁义,还有绝对的忠心,所以刘备把赵云视为自已的贴身近臣,除了为刘备作战之外,赵云在刘备时代最大的作用就是作为刘备的近臣守护刘备的家小。

长坂坡之战,刘备只顾自己逃命,是赵云护送刘备的妻子和当时唯一的儿子刘禅安全逃离曹操的追捕,虽然刘备的两个女儿被曹纯俘虏,但在当时重男轻女的社会,赵云能够在乱军之中安全护卫刘备的妻子甘夫人和儿子刘禅,就已经不容易了。

赤壁之战后,赵云同样是做为刘备的近臣,大部分时间是保护刘备的家小,刘备娶了孙权的妹妹孙夫人时,是赵云居中守护,刘备率领兵马进入益州时,还是赵云守护刘备家小,孙夫人回东吴时,想要带走刘禅,仍然是赵云阻拦并再次救了刘禅。

以上观点非我个人,不同看法请留言。

打字不易,千山万水总是情,点个行不行?谢谢!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606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