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昌的儿子为什么叫伯邑考?姬昌为什么吃自己儿子

2023-02-19 11:37:21 626 0
奇闻异事录

姬昌的儿子为什么叫伯邑考,因为他的父亲是姬昌,所以他就叫姬昌。但是他的母亲是一个狐狸精,所以他的名字就叫伯邑考。后来他的父亲死了,他就继承了王位,成成为周文王。但是他没有什么本事,只会吃喝玩乐,整天无所事事。所以他的国家一直不稳定,经常发生战争。后来他的儿子姬发起兵造反,最后后终于打败了商纣王,建立了周朝。周朝建立后,他的儿子姬发继承了王位,成为了周武王。

一、为什么姬昌的长子叫伯邑考,次子却叫姬发呢?

优质答案1:

姬昌的儿子为什么叫伯邑考?姬昌为什么吃自己儿子

简单点来说通常啊,我们称呼自己父亲的兄弟,比父亲大的称为伯父,比自己父亲小的,称为叔父。伯便是大,叔便是小。伯邑考本来是姬家同辈中的老大,又是世子。所以,他的称呼便显得比较慎重了。就仿佛太子的位置一般,很多人盯着,所以,他的名字可以多一点儿,但是决不能出错。伯邑考的全称应该是叫姬伯邑考,也可以叫他姬邑考。仔细的拆分伯邑考的名字,我们会发现其中都是蕴含着一些道理的,他姓氏是姬,伯是表明他在家中的排行。毕竟伯仲是形容兄弟间的大小关系,邑字阐明了伯邑考世子的身份,邑考也是一种官职名称,所以综合起来,他叫伯邑考。

优质答案2:

首先,所谓姬昌姬发,是后来人牵强附会加上去的。当然伯邑考,也不姓伯,也不能冠姬姓。

姫姓,是母系氏族阶段的产物。一个有地位有名气的女性,为了区别其他人,她的子女和后代,人们就按这女人的称谓或功绩,尊称她的专有称符“姓”。有了姓,在社会上就有了地位。

后来,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男子地位上升,社会上以男人为中心,女人开始相夫教子做内当家,处于从属地位。一些男人像老虎一样有自己固定的领地,别人侵犯领地就会受到反击,经常处于战胜方的人,人们习惯性地将他与领地联系起来,就叫某氏。于是成了贵族,其他领地内的依附于该贵族的人,就成为平民或奴隶,平民和奴隶开始没有氏,后来以国为氏以地为氏以水为氏以大人物名为氏赐为某氏,不在话下。

如今见面说“贵姓?”其实严格来说叫“贵氏”?为何不叫贵氏,因大多数人只有姓没有氏,后来只好将姓和氏合在一起。

因此,后世叫姬昌,是一种蔑称,是说周王昌没有领地没有氏,不是贵族阶级。事实上,昌的爷爷古公亶父,面对来自戎狄抢掠奸杀威胁,只好跑到大邑商求助,殷天帝就将周原一带封给了古公亶父,当然没有公候伯子男的爵位,但有了领地,所以姬姓古公亶父的一支,应该有氏,只可惜周王室白白地浪费了八百年基业,没给后世留下“氏”,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

顺便一提,周公,叫旦,应该叫周旦、鲁旦、鲁候旦、周候旦,后世为了敬称,叫周公,虽然突出了对鲁候旦的历史功绩,但对召公蔡公毕公霍公等是一种相对贬低,是会引起他们及其子孙的反弹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叁监之乱”延续了几千年。不可不察。

综所上述,可断定伯邑考不姓伯。“伯”是指文王昌的大儿子,“考”是周王室引导周人对大儿子的敬称。邑可能才是他的名。

还有赢政等等这种称谓,是史学家看上去礼恭毕敬,实际上不知打了秦始皇帝多少脸。

二、为什么姬昌的大儿子叫伯邑考,二儿子却叫姬发?

优质答案1:

伯邑考,

这种称呼肯定是侄儿辈对他的称呼了。

伯,老大,大伯。

邑,名字。

考,对死去的长辈,称什么什么考。

老大伯邑,老二武王发(仲发,王位+名),老四周公旦(叔旦,爵位+名),显然老大死的时候还没有爵位。

优质答案2:

伯邑考,文献中又称邑考。这个名字有什么奥妙呢?

古人完整的记名,有字前名后的习惯。比如孔子父亲叔梁纥,叔梁是字,纥是名。其实就是孔纥。所以伯邑考应该是字伯,名邑考。邑不大可能是封地。因为以封地为氏的话,就应该叫邑伯考了。(当然也有可能字伯邑,名考)看到还有人说考是指先父,不可能用在名字里。可是孔子的七世祖,就叫正考父。

伯邑考是文王与太姒所生嫡长子,为何没有继位,有说是早死的,有说是文王不立长而立次子的。但都没有可靠证据。从《逸周书·世俘》的记载来看,武王灭商后在朝歌帅诸侯祭祀上帝配享列祖,从曾祖太王(公亶父),到太伯,王季,虞公,再到文王,邑考。这说明武王承认长兄的政治地位,与先王同列。且此时已死。

先秦文献中没有出现过姬昌、姬发这种称呼,就是西伯昌、文王昌,小子发、武王发。男子名前是不冠姓的,女子名后(个别名前)才加姓。这是氏族制度发展到周代的特定形式。姓氏有别,各有不同的用途。

宋朝人总结说:姓以别婚姻,氏以别贵贱。姓是家族渊源的追溯,一般是以上古氏族的发源地为姓。《国语》说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各以为姓。因为同姓不婚,所以女子加姓,以标志通婚的范围。

而氏是对家族社会政治地位的标志。封国,采邑,官职,祖先的表字都可以为氏。因为政治身份的多重性,所以个人和家族常会有多个氏。比方说荀林父,家族源自荀国,在晋为大夫,荀林父为中行将,所以又称中行氏,此后又分化出知氏。晋国的士氏又分化出随氏,范氏。赵氏分化出邯郸氏。所以周代的贵族至少有一个姓,一个或多个氏。

王室,公室的王子王孙,公子公孙,未得分封时以国为氏,这时他们都有潜在的继承资格。分封后则由国君命氏,算是从国君的家庭中分出去了。从此同国君要严格论君臣关系。比如鲁国的公子季友,可以叫鲁季友。季是他的字,他的子孙以季为氏,称季孙某,不称鲁某。

希望能帮到你。

三、为什么姬昌的大儿子叫伯邑考,二儿子却叫姬发?

优质答案1:

伯邑考的称谓是《史记》中就有的,这个称呼是符合当时习惯的。姬发的称呼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才有,至少《史记》是没有的,而比较广为人知的是《封神演义》。伯邑考当然也姓姬,在黄玉郎的《天子传奇》漫画里也称“姬考”。但是“姬考”“姬发”在当时都是错误的称呼。

因为周人男子一般是以“氏+名”作为称呼,比如孔子就是孔氏子姓,但我们只会叫他孔子,而不会叫他子子,对吧?女姓的称呼则一般是以“姓+名”,比如宣太后芈月,虽然名字是虚构的,但称呼结构并没有错。

至于为什么要区分姓和氏,因为在当时姓和氏就是不同的,姓表示的是父系血缘,氏表示的是身在氏族,可以大致理解为一个是出生地,一个是户籍地(不完全准确)。因为出生地是不会变的,那么你父系的姓就是你的姓;但是户籍地可以随时变动,所以你最早是父系的氏,然后男子可以自己立氏,女子则从丈夫的氏。

最后再回到“伯邑考”这个名字,这个名字的结构也有些特殊,甚至不一定是人名。伯邑考是长子,“伯”代表排行不必说,“邑考”可能是名,但也可能不是。“考”是什么意思呢?“生为父,死为考”,更像是对死者的尊称,而记载“邑考”最早的《逸周书》中恰恰就是把伯邑考作为先人祭祀的,那么“考”可能就不是名,而只是一个称谓。

至于“邑”,可能性也非常多。第一种情况,“伯邑”是字,类似“仲尼”;第二种情况,“伯”是排行,“邑(考)”是名;第三种情况,“邑”是谥号或者封邑(氏)。总之,因为称呼结构的复杂性,我们已经很难知道“邑考”代表什么,但是可以确定的是,伯邑考肯定是姓姬,但不能称“姬邑考”或者“姬考”。

感谢阅读!

优质答案2:

周文王可考共17子。 周文王长子伯邑考,次子武王姬发。

古代人男人的成为是姓+氏+名。比如武王就叫做:姬周发,以为他封地起自周原。

古代直接称呼男人的姓是不礼貌的,所以叫周发。差点就周润发了。最合理。

那么来看他的大儿子伯邑考。伯很好理解就是老大,他的大儿子。考是一种尊称,尤其是对死去的长辈。邑是城邑。如果这样解释就是:邑字最可能是他的名字。因为他的大儿子最早被纣王杀害,所以用考。他就叫姬周邑。这是一个说法。

再有一个说法:伯还是老大的意思,考依然是对死去长辈的敬称。而这个邑就是指周原大城,周文王的儿子只有继承人不用分封,其他儿子都有分封,并以分封地作为氏。这个伯邑考作为继承人,所以不用封地,那周原大城就是他未来的居地。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就是老周家的去世的老大。因为文王还在世,作为世子,如果叫姬周伯邑考,那文王还有什么位置?文王才是真老大。可是这个世子作为人质屈死在商纣。叫伯邑考是大家对他的尊称。为了区别文王,避免造成误会和对文王的尊重。就直接叫伯邑考。他不同于一般的文王儿子,是准继承人身份去世的。

我个人还有一个说法,就是我比较赞同以上的一个说法,不过在具体的字里,我觉得邑这个字有说法。古代邑字同悒,人心情不好,忧愁多虑。这正符合一个被囚禁的人质身份。所以在武王时期就直接尊称他的这个大哥:伯邑考了。

综上所述:伯邑考,古代人叫他:周邑比较合适;现代人叫他:姬邑比较合适。总之这是一个悲情人物。能得到父亲和兄弟的认可的一家老大。

所说多有戏谈,希望大家多多理解,请点击红字“”海天玄宇,谢谢!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626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