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为什么叫大帝呢?因为他的父亲孙坚是东汉末年的一代枭雄,而他的哥哥孙策也是江东的霸主,所以孙权就被称为大帝。但是在三国演义中,孙权的形象是是非常懦弱的,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窝囊废。那么真实的孙权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首先我们来看看孙权的出身,他的父亲孙坚,字仲康,是吴国的开国皇帝,在三国时期,孙坚可以说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他的儿子孙策,也是东吴的奠基人之一。

一:孙权为什么叫吴大帝
魏、蜀、吴三国基业的创建者,唯江东孙氏“未能审其本末”。
曹操出身于谯县曹氏。这种小地主家庭,可称“寒门”,其门槛虽高过一般的平民之家,称雄于乡里,却又远不如累世宦途的豪门世族。刘备更惨,顶着汉室后裔的头衔,却做着织席贩履的行当。
反观孙权(或孙坚)出身,则说法不一,令人眼花缭乱。陈寿在《三国志·孙坚传》中称孙氏“盖孙武之后”,裴松之注引韦昭《吴书》曰:“(孙)坚世仕吴,家於富春。”此外还有史料称:孙权祖上,乃富春一瓜农。
那么,吴大帝孙权到底是什么出身呢?
上图- 孙权题跋像
一、陈寿为何采纳“孙武之后”说?
孙权为“孙武之后”说,当首先排除。“盖”字有也许、大概的意思。陈寿用字向来谨慎,加上“盖”字,即表明了其态度。可“孙武之后”既然不靠谱,陈寿又为何要“画蛇添足”呢,他不能不提吗?
实际上,所谓“孙武之后”,极有可能是孙权立足江东后,为抬高自身门楣所用的托词。在一段时间内,孙氏顶着这个“身份”行事,并在江东地区造成了不小影响。这个结论,有以下几点依据:
上图-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1、魏晋南北朝之际的政权创建者,经常乱认祖宗,已成滥觞。曹操自称曹参后人也就罢了;匈奴人刘渊竟自称高祖之后,建立汉赵政权;还有陈霸先,自云东汉名士陈太丘之后。
2、孙策渡江后,诛戮江东豪右,引起世家不满。孙权继任后,以张昭、朱治为纽带,同江东士族展开联姻。“孙武之后”说,大概出现在此时。须知,士族之间通婚,看重门当户对,而这个身份不仅能让孙权脸上有光,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江东大族的面子,故而他们会默许甚至推动这种说法的传播。
上图- 东吴版图
3、江东地区的学术氛围较为保守,且流行谶纬之说。在此情形之下,“孙武之后”的说法也更容易传播与“可信”。而孙权日后建国称帝所采用的“天命在吾说”,亦是得了这个方便。
4、当传播效果达到了一定程度,会出现“以假乱真”的现象。具体可参见已发表的“古代王朝为何不选皇族姓氏为国号,但陈霸先的陈朝为何是例外”一文,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正是因为“孙武之后”说在江东地区拥有了较好的传播效果,以致于不少百姓或小官吏信以为真。所以,陈寿才会将这个产生了一定影响力的说法纳入《吴志》中,同时又以“盖”字表明自己的怀疑态度。
上图- 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西晋时史学家
二、孙氏父子身上的寒门特征
陈寿的怀疑,并非空穴来风。管中窥豹,见孙氏父子之“轻狡”,观东吴之不守礼法,便足以说明孙氏的寒门身份。
西汉武帝以来,“独尊儒术”;东汉以降,历代帝王好研修经学,以“孝廉”“明经”二科作为选官(察举征辟制)的重要评判标准。这导致东汉时期的豪族,皆习儒家经典,以《诗》《礼》传家。在东汉豪族儒学化的背景下,一个人的学识与修养,可作为评判其出身的一个重要依据。
但孙坚、孙策、孙权父子三人身上,却很少看到儒学特征。
据《三国志·吴主传》注引《吴书》记载:“(魏文帝)嘲(张)咨曰:‘吴王颇知学乎?’咨曰:‘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志存经略,虽有馀间,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
曹丕在文学史与批评史上多有建树,文采是有的,他的确有资格嘲讽孙权“不知学”,是较为可信的;吴使张咨虽为孙权辩解,却也承认了孙权不以儒学为主业的事实。孙权举孝廉出身,读过点书,可他都尚且如此,更别提其父、兄了。
上图- 孙策(175年—200年5月5日),字伯符
孙策拜访江东名士高岱时,受他人挑拨,误以为高岱讽刺他“没文化”,于是怒而杀之。孙坚年轻时,在社会底层摸爬滚打多年,后来虽屡立战功、累迁至于长沙太守,却仍不受荆州刺史王叡待见。
非但如此,孙坚还差点没讨到老婆。据《三国志·吴夫人传》记载:“孙坚闻其才貌,欲娶之。吴氏亲戚嫌坚轻狡,将拒焉,坚甚以惭恨。夫人谓亲戚曰:‘何爱一女以取祸乎?如有不遇,命也。’於是遂许为婚,生四男一女。”
这里用到了一个贬义词,叫“轻狡”。吕布背信弃义,陈寿恶之,才评价其“轻狡反覆”。吴家人以“轻狡”一词形容孙坚,虽不见得后者品行有多恶劣,却也说明他们对孙坚这个武人的轻视。好在,吴夫人是个有眼光的人,此为后话。
上图- 吕布(?-198),字奉先
更能体现孙氏一族出身寒微的,是孙权不修礼制的态度。
宋张敦颐在《六朝事迹编类》提到:“终吴之世,未暇礼文,宗庙社稷,不见于史。”儒家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说法,但孙权立国后,却鲜少行此礼制。根据《三国志》《建康实录》等书记载,东吴群臣曾为此与孙权多次展开争论,但孙权要么敷衍了事,要么就直接以“俗儒意说,非典籍正义”的借口,拒绝兴修礼制。
以“天命论”走上称帝道路的孙权,竟然对祭祀上天满不在乎,这种行为不可谓不“奇葩”。再加上孙氏内部婚姻一直有“不计行辈”的传统,可知其出身寒微之说,可为定论。
上图- 吴始祖武烈皇帝孙坚(155年-191年)
三、种瓜为业的祖上
对此,陈寿也早有暗示。他对孙坚的评价是:“勇挚刚毅,孤微发迹。”这不仅是他对孙坚这位英雄的肯定,也说明其出身微末的事实。因此,《吴书》中称“坚世仕吴”,应当是东吴史官对孙氏一族的美化。
方诗铭先生在《三国人物散论》中指出:“《三国志》中《吴志》的史源,主要来自孙吴的官修史书韦昭所撰《吴书》,对孙坚这种不光彩的早年生涯,当然要为之隐讳。”
要之,寒门出身的孙坚,亦如边地武将,虽战功卓著,却难以融入中原士族圈子中。孙坚为何要投入袁术麾下?孙策又为何与江东豪族刀兵相向?他们的身份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上图- 袁术(?-199年),字公路
据《太平御览》引《幽明录》记载:“孙钟,吴郡富春人,坚之父也。少时家贫,与母居,至孝笃信,种瓜为业。”又据《宋书·符瑞志上》记载:“孙坚之祖名钟,家在吴郡富春,独与母居,性至孝。遭岁荒,以种瓜为业。”
这两则史料,虽一说孙钟为孙坚之父,一说他为孙坚之祖,但对“孙钟性格至孝,与母独居,曾种瓜为业”的描述,却基本一致。看来,孙权乃瓜农之后的说法,理当更为可信。
参考资料:
〔1〕陈寿撰,裴松之注 《三国志》
〔2〕李昉等撰 《太平御览》
〔3〕沈约撰 《宋书》
〔4〕田余庆 《秦汉魏晋史探微》
〔5〕方诗铭 《三国人物散论》
〔6〕王永平 《孙吴政治与文化史论》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
二:孙权为什么称大帝
当时孙刘联盟,而皇帝姓刘(汉献帝),刘备已大汉皇叔自居,而曹操则称自己为汉丞相,如果孙权率先称帝,必被天下人视为谋反,遭到刘曹讨伐!而后来曹坯轼献帝称魏帝,明年刘备成都称帝,那时孙权称帝也就没什么谋反之说了!于是隔年也称帝了三:孙权为什么被称为大帝
大帝,原本是神中的尊大者或人间圣贤帝王的敬称,后来又演变为指历史上影响很大的君主或帝王。大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琴,悲不能自止,破之为二十五弦。大帝者,太昊也。
”所以太昊是人间最早的被尊为大帝的君主,而太昊的身影非常模糊,甚至跟伏羲重叠了。
对有重大影响的君王,有时也非正式的称为大帝,例如《全相平话》中,称商王帝乙为帝乙大帝、盘庚称为盘庚大帝等。
历史上,欧洲部分国家的君主被译成大帝,比如亚历山大大帝、凯撒大帝、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大帝等,这些君主往往是武功极大、开拓及统治版图极广,但仍是非正式的称呼,只不过近现代以来这种称呼在我国很流行,于是就有人以今套古,将中国古代皇帝如此称呼,比如汉武大帝、永乐大帝、康熙大帝等。
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官方称为大帝的君王只有孙权,但这个“大帝”跟汉武大帝的“大帝”意思不同,孙权这个是“大皇帝”的意思,这是孙权的谥号。
根据唐代史学家许嵩《建康实录.太祖纪下》记载:“案:帝四十即吴王位,七年;四十七即帝位,二十四年,年七十一崩。群臣上谥为大皇帝,庙曰太祖。”
孙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被追封谥号为“大皇帝”的人,后人称“吴大帝”或者“吴太祖”。“吴大帝”的“大”是我国谥号的一个字,具体含义是:“
现在的意思是遵从天地自然的法则,效法唐尧的治国理念,这样才被称为“大”。这是对一个帝王最高等级的谥号了,好多君王都不用这样极高的评价性谥号的,所以大帝很罕见。
而孙权作为江南地区的代表帝王之一,是长江以南地区出现的第一个皇帝,以前的大都是“王”,具有开创意义。
既然大本营在江南,自然要对江南进行开发,汉以前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都在中原地区,对江南的开发很少。孙权在公元200年成为一方诸侯,到252年去世,掌权52年。他统治期间,对江南地区大力开发,江南的经济进一步发展,从比较蛮荒到经济逐渐发达,是经济中心南移的发端者。
并且在230年,孙权派遣卫温、诸葛直等到达台湾,并进行了移民。
孙权一生最辉煌的时候,应该是与刘备联合,在赤壁一战中获得胜利,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之后夺取荆州,并在夷陵之战中击败刘备,孙权更是走向巅峰,稳定巩固了吴国的疆域。
不过孙权执政后期比较昏聩,逼迫大臣、太子之争,埋下了吴国后期国力大损的隐患。
四:孙权为什么自称大帝
吴大帝孙权(182年—252年),字仲谋。222年在金陵称王,229年称帝,建立吴国,即东吴,史称孙吴。222年—252年在位。父孙坚,兄孙策。孙权15岁被举为孝廉、秀才,任阳羡(今江苏宜兴)长,代行奉义校尉,随父兄征战。200年孙策死,孙权袭职,在张昭、周瑜等协助下,很快就稳定了局面。东汉王朝封他为征虏将军,兼领会稽太守。从此,他实际上成为江东统治者。五:孙权为什么吴大帝
《三国志》记载,孙权有七个儿子:长子孙登,次子孙虑,三子孙和,四子孙霸,五子孙奋,六子孙休,少子孙亮。
吴大帝赤乌四年(公元241年),年仅三十三岁的太子孙登病逝。次年,孙权立第三子孙和为太子。这一年孙和十九岁,孙权六十一岁。《三国志》称:“弟和有宠于权,登亲敬,待之如兄,常有欲让之心。”可见孙和一向深得孙权喜爱。因为孙权次子孙虑也已经去世,此时孙和已是诸子之长,且“好学下士”,具有良好的儒学修养,具备做太子的条件。
其时,孙和的同母弟孙霸被封为鲁王,但是孙霸也深得孙权喜爱,“宠爱崇特,与和无殊”。孙霸自恃这种情况,竟然对太子之位起了觊觎之心。两人相互构陷、相互攻击,矛盾不断激化,很快,两人不和的事情就传到了孙权耳中,“和、霸不穆之声闻於权耳”。孙权于是断绝两宫同宫外群臣的联系,让他们潜心学习。督军使者羊衟上疏称:“顷闻二宫并绝宾客,远近悚然,大小失望。”实际上就是责令两宫闭门思过。
孙权的这种处理措施,看似公允,不偏不倚,各打五十大板,其实就是对孙霸偏袒了。平时待鲁王与太子无异便不合礼制,是有意支持鲁王,致使鲁王有觊觎嗣位之心。而且鲁王对太子不敬,竟然连太子一起责罚。这种态度岂不是令臣下多想。
这其实是孙权的错,但是此时孙权已经年老昏聩,竟然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反而考虑到废太子立孙霸之事,《吴录》载:“太子自惧黜废,而鲁王觊觎益甚。权时见杨竺,辟左右而论霸之才,竺深述霸有文武英姿,宜为嫡嗣,于是权乃许立焉。”可见嫡嗣之争已经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而也因为夺嫡之争,造成了孙吴内部朝臣的分化,围绕着太子和鲁王形成了两个集团,相互之间争权夺利,导致朝局不稳。“于是分宫别僚,而隙端开矣。自侍御宾客造为二端,仇党疑贰,滋延大臣。丞相陆逊、大将军诸葛恪、太常顾谭、骠骑将军朱据、会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绩、尚书丁密等奉礼而行,宗事太子,骠骑将军步骘、镇南将军吕岱、大司马全琮、左将军吕据、中书令孙弘等附鲁王,中外官僚将军大臣举国中分。”宗事太子孙和的人主要是江东士族及淮泗集团中的儒学士大夫阶层。依附鲁王孙霸的人主要是皇族宗亲外戚及淮泗寒族,主要支持人物有全公主等。
太子和鲁王之间的“和霸之争”越演越烈,隐隐动摇了孙吴政权根基,引起了孙权的忧虑,他对侍中孙峻说:“子弟不睦,臣下分部,将有袁氏之败,为天下笑。若使一人立者,安得不乱乎!”于是他决定同时处罚两宫,赤乌十三年(公元250年),太子孙和被废黜,鲁王孙霸被赐死,两个政治集团各有多人被贬或处死。其中,太子集团的陆逊被被责问而忧愤死,吾粲、朱据、张休、屈晃、张纯等十数人直谏阻止废黜太子被诛,顾谭、顾承、姚信等人被流放。鲁王集团多人被诛。
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