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正史说诸葛亮为什么北伐会失败?诸葛亮为什么一直坚持北伐

2023-02-20 22:26:57 557 0
奇闻异事录

败。首先我们要知道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是什么样的,在正史中诸葛亮被描述成一个神机妙算的人,但是这样的人在历史上真的存在吗?其实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并没有那么神奇,只不过是罗贯中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智慧罢了。那么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他的一一生又有哪些传奇故事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诸葛亮的出身,他的父亲是一个普通的农民,母亲是一个寡妇。

一、诸葛亮多次北伐失败,为何还被称为天下奇才呢?

优质答案1:

从正史说诸葛亮为什么北伐会失败?诸葛亮为什么一直坚持北伐

全靠《三国演义》杜撰,和诸葛亮自己标榜吹嘘。

其实际,对内,大权独揽,独断专行,任人唯亲,凌驾皇帝。

对外,连年北伐,好战无功,穷兵黩武,百姓涂炭。

但凭着出师表,自称忠良,自我粉饰。

其死后,刘禅不予立庙,永废丞相职。

汉献帝是正统,献帝健在,刘备称帝,如同反叛。

刘备说匡扶汉室,诸葛亮说兴复汉室。克复中原后,汉献帝和刘禅谁当皇帝?

诸葛亮说鞠躬尽瘁,是为汉室?还是为刘禅?为汉室是对刘禅不忠,为刘禅是对汉室不忠。谈何忠良?

优质答案2:

谢谢邀请。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治国有方,料事如神,重恩重义,鞠躬精粹,俨然就是一位集智慧和道义于一身的“完人”。但是小说毕竟有太多虚构的成分,鲁迅就曾有“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的评论。那么,作为一个“凡人“的诸葛亮究竟是怎样的人呢?

是什么让诸葛亮流芳百世?

首先是诸葛亮的鞠躬精粹、不负托孤重任的千古道义。刘备死前将少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并对他说:“你的才能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定国家,成就大事。我的儿子如果值得辅佐,就辅佐他,如果不值得,你可以取而代之》”深受托孤大任的诸葛亮并没有辜负刘备的一番希望,他兢兢业业,事必躬亲,几乎是以一己之力支撑着蜀国的政权。为了实现先主的遗愿,他不辞幸苦,数度亲征,最终积劳成疾,死在北伐的战场上。最值得称道的是,在执政的十几年中,诸葛亮虽掌握着国家的最高权力,但却从未像历代权臣一样产生过僭越之心,即使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他依然诠释了“鞠躬精粹、死而后已”的真谛,无愧为千秋楷模。

其次,诸葛亮在治国理政方面的能力无疑是非常出色的。他起初在荆州负责征收赋税和调运粮草时,不仅把事情打理得井井有条,而且还积累下了丰富的执政经验。入蜀后,诸葛亮统筹内政方面的事务,鼓励耕织,兴修水利,促进了农商的发展,在他的治理下,原本落后的益州经济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在用人方面,诸葛亮大力提拔忠良之士。蒋琬、董允、向宠等一大批蜀汉中后期的栋梁之才都是经由诸葛亮推荐或提拔的,这为蜀汉政权的维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诸葛亮执法严明、赏罚分明,不仅能破格提拔有功之臣,对于违法的官员,哪怕时深受器重的马谡,也挥泪斩之。因此,当时蜀汉朝廷政治清明,官吏们人人怀着自励之心,奸恶之人几乎无处藏身。社会上更是道不拾遗、强不凌弱,风气一片肃然,百姓安居乐业。蜀汉统治地区的百姓对诸葛亮极为追思,三国志称为“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即使是在诸葛亮去世之后,“蜀人追思亮,咸爱其才敏。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虽非瞻所建倡,百姓皆传相告曰:葛侯之所为也:”。可以看出,诸葛亮因为其出色的治国才能与高尚的品德,十分受百姓爱戴,直到唐朝时(诸葛亮已去世五百余年),蜀地尚有民众自发祭祀诸葛亮的习惯。

在治理少数民族的事务上,诸葛亮也是政绩斐然。西南少数民族长期以来割据一方,屡有侵犯蜀汉边境的事情发生。蜀汉建兴三年,诸葛亮率军南征,于当年秋天平定西南地区。《三国演义》中将这一段历史演绎为“七擒孟获”。虽然真正的历史并没有那么传奇,但在平定之后,诸葛亮的确对西南少数民族采取了一系列的安抚政策,促进了民族的交融,使当地百姓深得实益。

最后,再凭借一篇《出师表》,更是让诸葛亮名流千古。在后世,绝大多数统治者,文臣与武将都对诸葛亮有着极高的评价,尤其是其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和高尚的品格。唐诗与宋诗中有大量赞颂诸葛亮的诗篇。杜甫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李商隐的“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陆游的“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等皆为千古名句。可见,诸葛亮在社会各个阶级都广受欢迎。

水平有限,欢迎指正。

有喜欢的可以点赞和。

二、诸葛亮明知北伐会失败,为什么还要写《出师表》北伐?

优质答案1:

从演义角度来看时不得不北伐!

志向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不管有没有这样的才能,做出事来才会被人相信,不然只会口说也不会被历史所记载。乱世帮助明君成就一番霸业就是证明自己才能的最佳途径,在关羽失荆州前,所有剧本都是按照诸葛亮的想法走的,那么统一中原就不是不可能的。

现实

北伐前,三国已成定局,南蛮等异族也被平定,为了对抗魏国不得不与东吴结盟,那么剩下的就是和魏国之间的战争了,由于国力所限时间在魏国一方,时间越长蜀国国力及人才就会凋零,虽然以关羽为代表的一批人才陨落,但是当时手下比起后期蜀国来说还是最强的,守着只会等死,还不如放手一搏。

重任

刘备作为诸葛亮的君主,从开始三顾茅庐就给予诸葛亮莫大的期望,刘备死时托孤更是将自己的志向完全寄托在了诸葛亮身上,完成刘备及诸葛亮本人志向就只有北伐一条路了。

从历史来看,不缺乏从蜀地进而统一的例子,但是大都借助很大的外力,而且是短时间用外来的人才完成统一的,仅仅靠蜀地自身力量,在长时间蛰伏中寻求机会统一中原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优质答案2:

谢邀。说诸葛亮明知北伐失败是有失公允的,前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少胜多的战例,诸葛亮心中肯定抱有一丝希望的。而且如果不北伐蜀汉必亡,这一点诸葛亮心里看得很清楚。

第一,蜀国地方狭小,人口少,只是相当于曹魏的一个郡。一旦和平发展,蜀国灭亡是不可阻挡的。这一点诸葛亮当然无法接受,他不能眼看着蜀国在闭塞的四川盆地中坐以待毙,只有主动出击才有一线生机。

第二,刘备的遗愿以及诸葛亮自己的志向要求他不能坐以待毙,复兴汉室统一全国的希望越往后越渺茫,只有抓住机会放手一搏才有可能实现。

第三,蜀国国内形势也不太安稳,派系林立,在刘备托孤的时候,诸葛亮并不是唯一的顾命大臣,另外一个是益州本地派李严。如果不用外部战争来转移内部矛盾,蜀国就有可能发生内斗。

第四,诸葛亮估计也有借助战争来培养人才和部下,进而实现为蜀汉续命的目的。

三、诸葛亮不北伐,蜀汉会不会撑到最后灭亡?

优质答案1:

诸葛亮不北伐,蜀汉会不会撑到最后灭亡?

这个问题提的好,笔者认为:如果诸葛亮不北伐,蜀汉是可以撑到最后灭亡,甚至可能自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推论呢?有以下几点原因:

其一,北伐七次,兵员损失惨重,使蜀汉在后来的对魏国的作战中匮竭

刘禅投降魏国时献上土地人口户册,当时蜀国全国不过是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带甲不过10万2千人。试想诸葛亮七次北伐每次都会动用大量的军队,少则十几万,多则三十万,这对蜀汉这样的一个人口只有区区九十多万的国家来说,已经是过度用兵了,战死者甚多,导致其后蜀汉几无可用之兵。

其二,七次北伐,后勤补给繁重,劳民伤财,使蜀汉国库空虚

在北伐过程中,军粮的供应一直是蜀汉军队的大问题,试想十几万的大军,每停留一天就要消耗掉数量庞大的粮食。虽说当时的蜀汉是天富之地,粮食的产量一直不错,但对刚刚经历战乱且人口稀少的蜀汉来说,这是个巨大的负担,民众苦不堪言,每年的税收十之七八被用来北伐了。

其三,诸葛亮一直忙于北伐,对国家人才的培养不够

诸葛亮只是他一个人利害,对蜀汉的人才培养并不卖力。当他自感时日无多时,才开始物色治国治军之人,但却识人不准,将马谡这个“纸上谈兵”的将军提拔起来。人才培养上的段档,导致诸葛亮死后,蜀汉已无可以御敌的将帅了。这和明朝朱允炆在靖难之役中无将可用是多么的相似啊!

综述

诸葛亮的七次北伐,掏空了蜀汉的财力,用光了蜀汉的人力,又没有积极的培养可用的人才,导致蜀汉最后被北方的魏国第一个灭亡。如果他不执意北伐,以蜀汉的财力、人力修养生息,在据守蜀汉的有利地理,笔者认为蜀汉可能会保全。此为一家之言,请各位专家,历史爱好者共同讨论!

优质答案2:

不会

蜀自建国开始就是三国中实力最弱的,兵少将寡,处于偏安的状态

一是内部政治矛盾不好消化,荆襄集团和益州集团没能团结一致,

二是战争外交中,蜀汉没什么便宜可找,吴强则吴蜀联盟不保,吴弱则军事上没了外援辅助,魏还是会先取蜀,放着吴国自烂不堪,再去打扫现场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557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