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是怎么杀死潘金莲的,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武松的哥哥武大郎却是一个例外,他不仅没有杀死潘金莲,反而被西门庆毒死了。这是为什么呢?难道真的是因为武松大郎长得丑吗?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首先,我们要知道的是,武大郎的身高只有1米6左右,而潘金莲的身高高则是1米6左右,两个人站在一起的时候,差距还是非常明显的。不过,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毕竟两个人的身高都不是很高。
一、武松为何要杀了潘金莲?
优质答案1:

武松为何要杀了潘金莲?
1、潘金莲毒杀武大郎性质恶劣,不杀不足以泄愤。
一是潘金莲心肠狠毒。
武大郎被西门庆踢中心窝,口中吐血,面皮蜡黄,受了重伤。武大一病五日,不能够起。更兼要汤不见,要水不见;每日叫那妇人不应;又见她浓妆艳抹了出去,归来时便面颜红色,武大几遍气得发昏,又没人来睬着。
二是潘金莲不知悔改。
武大有心放过潘金莲,“你若肯可怜我,早早服侍我好了,他(武松)归来时,我都不提!”
三是潘金莲心狠手辣。
潘金莲却是变本加厉,骗武大服了毒药,又“怕他(武大)挣扎,便跳上床来骑在武大身上,把手紧紧地按住被角,那里肯放些松宽。那武大唉哎两声,喘息了一回,肠胃迸断,呜呼哀哉,身体动不得了!”
2、为兄长报仇雪恨。
武松与武大郎是一母所生两个,武大郎性格怯懦,武松性格跳脱。原著中借用武大郎之口有个交代“武大道:我怨你时,当初你在清河县里,要便吃酒醉了,和人相打,时常吃官司,教我要便随衙听候,不曾有一月净办,常教我受苦,这个便是怨你处。想你时,我近来取得一个老小,清河县人不怯气,都来相欺负,没人来做主;你在家时,谁敢来放个屁”。
武大郎被人毒害,依得武松的脾性,当然要为兄报仇。
3、武松的性格一贯如此。
与《水浒传》第30回“张都监血溅鸳鸯楼,武行者夜走蜈蚣岭”类似,武松连杀後槽、两个丫环、蒋门神、张团练、蒋门神、张都监的两个亲随、张都监夫人、唱曲的玉兰引着两个小的、两三个妇女,那是见的一个杀死一个!
与宋江杀死阎婆惜不同,阎婆惜乃宋江之妻。她勾连外汉张三,发现宋江和梁山泊往来,便欲陷害。宋江杀死阎婆惜乃不得以而为之。
优质答案2:
武松杀潘金莲,《水浒传》中交代得十分清楚,杀嫂是为哥哥武大郎报仇。这是施耐庵文本故事交代武松要杀潘金莲的原因。
但是,从文本故事中诸多蹊跷之处来读,武松杀嫂还真的不是文本故事说的那么简单,其中隐藏着很多真实的历史。揭开施耐庵隐藏在故事中的真相,才能读懂武松为何要杀死潘金莲。或者说,潘金莲为何会死于武松的屠刀之下。
“潘金莲”是否真有原型我一说到《水浒传》中有历史真实,很多持传统读法的读者都很不理解,说是牵强附会,施耐庵没想那么多。既然如此,为什么会有非常多的读者坚信,《水浒传》中的潘金莲、潘巧云有原型呢?
潘金莲、潘巧云的“原型说”认为,这是施耐庵在讥讽、鄙视、谴责潘元绍、潘元明兄弟。这两人都是张士诚的得力大将,其中,潘元绍还是张士诚的女婿。在朱元璋大将徐达、常遇春的攻击下,二潘分别开城投降,杭州、苏州相继陷落,张士诚被俘,大周政权灭亡,张士诚也随之自尽而亡。
不仅潘金莲有原型,武松也有原型,他就是张士诚手下大将,曾经踢死一只老虎的卞元亨。
所以,施耐庵根据这些原型人物,写了武松打虎、潘金莲不贞(变节)的故事。施耐庵为何要以这些人物为原型写《水浒传》的故事呢?因为,施耐庵曾经在张士诚手下做幕僚,因而,非常不齿潘氏兄弟的变节不贞的背主降敌行为。
我认为,这才是毫无依据的牵强附会,施耐庵根本就不可能参加元末农民战争,也根本不可能做张士诚的幕僚、所以,潘金莲、潘巧云隐喻的是潘元绍、潘元明完全是凭空杜撰的。
为什么呢?难道度娘都搞错了?
不仅是度娘搞错了,现在有关施耐庵就是“施彦端”这个结论本来就是造假而来的。这个谎言的根源,就是一个叫“王道生”的虚构人物,虚构了“施耐庵墓志铭”,说《水浒传》的作者是元末明初人,而且,参与了元末战争,死于洪武三年(1370年)。
我在其他文章中(尤其是比较《水浒传》《三国演义》谁先谁后这篇文章中),对“王道生”的造假做了辩证,此处不再多讲。而且,很多学者早就提出质疑,通过大量的考证,否决了“施彦端”死于洪武三年的伪言。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胡乔木就说过,把施耐庵说成是“施彦端”是学界的耻辱。
因而,施耐庵绝对不会以潘元明、潘元绍为原型,更不会以卞元亨来写武松。武松杀嫂,杨雄杀妻,绝对不是为了鄙视、谴责潘氏兄弟的变节不贞。
那么,武松究竟为何要杀潘金莲呢?
王婆为何说潘金莲九十三岁施耐庵绝不可能是张士诚的幕僚,此人一定是活到了永乐中期,甚至是永乐末年或者更后。因为,《水浒传》所隐喻的故事一直涉及到靖难之役,至少,施耐庵在1402年的时候仍然在世,并且,还有很长的时间去写《水浒传》。
这么讲靠谱吗?
我们都知道,洪太尉与朱武合起来就是“朱洪武”,洪太尉误走了“妖魔”,他到底误走是什么样的妖魔呢?在此,我暂时说关于北宋时期的妖魔是梁山一百单八将。假若洪太尉误走的只是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又与“朱洪武”有何关系呢?既然是“朱洪武”误走了妖魔,之于大明朝而言,又是什么样的妖魔呢?大明朝的妖魔,恐怕就无人能够准确的把它们“揪”出来了。
在此,我引用原著中阳谷王婆的一句话,来揭示“朱洪武”到底误走的是什么样的“妖魔”。
书中说,西门庆遇到了潘金莲,就被勾去了魂。于是,便向武大郎的邻居王婆打听。王婆说了一大堆话,其中有这样一句:
那娘子戊寅生,属虎的,新年恰好九十三岁。
这句话被五百年以来所有的读者都忽视了,认为只是王婆调侃西门庆的。其实,这句话的信息量很大,简直可以用“细思极恐”来形容。
戊寅年,其中交代了武松杀嫂文本故事发生的年代,这一点在本回答中可以忽略不说。更重要的是,戊寅年配合潘金莲的年龄,说的是这一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登基——孙子做了皇帝,就是“孙立”。
因而,“朱洪武”误走的妖魔就是“孙立”,朱元璋违背“天道循环”之理,立孙子做皇帝,导致了靖难之役,天下不太平。
《水浒传》其实讨论的主要问题,就是皇帝废立中的“天道循环”,“天下太平”就是天道循环的“正道”。这个隐藏得很深的主题原本也不深奥,只要认真阅读辨析“引首(或楔子)”,就不难破解这个谜一样的主题。
以此分析,武松杀潘金莲的原因,一定就与“孙立”有关了。
潘金莲到底有多大潘金莲撩拨武松时,问武松有多大,武松说,今年二十五岁,潘金莲接了一句:“长奴三岁”。也就是说,潘金莲这一年是二十二岁。但是,王婆为何说过了“新年”,潘金莲就九十三岁了呢?
这一笔可谓惊天动地,说的是朱允炆登基时,用的是洪武三十一年的“洪武”旧年号,翻过年来,才是大明王朝的新年号“建文元年”。1398年,干支戊寅,是潘金莲的出生之年,施耐庵以此隐喻了建文帝登基,过了一年,即1399年,朱允炆正好是二十二岁。
王婆说的潘金莲新年之后,也是二十二岁,与朱允炆拥有新年号时同岁。因为,王婆说的“九十三岁”,原来是九+十+三,不正好是二十二吗?
施耐庵写《水浒传》手法多变,令人防不胜防,这一处用的是古代谶纬预言中的数字隐喻,相信了解《推背图》的读者能够理解施耐庵的这一处数字游戏。
同时,让潘金莲说的年龄与王婆说的年龄相差一岁,故意逗漏出“新年”这个词,几乎完全揭示了他隐喻因为立孙子为皇帝,大明王朝迎来新的年号这样的历史真相。
虽然此说可以解读出王婆说潘金莲年龄的隐喻,但这件事又与武松杀潘金莲有何关联呢?
“削藩”是靖难之役的导火索我在其他文章中曾经解读过武松,说实话,我也曾被“王道生”误导,说武松的原型之一就是卞元亨。而且,潘金莲、潘巧云也是隐喻潘元绍、潘元明的。通过细读文本,对照中国历史年表,查阅相关史料,我才彻底纠错,从而,揭示了五百年以来《水浒传》未被读懂的奥秘。可以说,我找到了破解《水浒传》的总密码。
在此,透露一点,武松、鲁智深这两个形象合起来,隐喻的就是靖难之役的幕后发起者姚广孝。关于这一点,此处不多讲,容我在专门写鲁智深、武松的故事时,再详细解读。
“孙立”之后,建文帝听从齐泰、黄子澄的建议,迫不及待、不讲策略的对叔叔们下手,要削去朱元璋所封的九大藩王。建文帝的削藩,激发了素有异志的燕王朱棣,在姚广孝的策划下,朱棣谋反,发动了靖难之役。“削藩”,其实只是靖难之役的导火线。
《水浒传》中,武松杀了潘金莲,割了人头去找西门庆算账。潘金莲的头颅被斩掉,也就是“藩”被削去了字头,岂不就是个“潘”字?
武松在狮子楼杀掉了西门庆,其实与杀潘金莲是同一个隐喻。因为削藩,朱棣以清君侧为名,于1402年夺取南京,做了皇帝。
1402年6月13日,朱棣攻到南京城下,镇守在西北门的朱惠、李景隆打开城门,迎接四王爷进城——这不就是“西门庆”吗?
朱棣排行老四,《水浒传》中的郁保四,实则“欲保四”。这一点,我在其他文章中有解读,此处不多说。
总而言之,武松杀嫂既是文本故事中为兄报仇,也隐喻了这样一段历史真实。
二、武松杀潘金莲是不是激情杀人?
优质答案1:
按照小说《水浒传》作者的原意,武松杀死潘金莲纯粹是为了替哥哥武大郎报仇雪恨,也可以说成是激情杀人,但这个“激情”绝对没有情欲的成分在内,诸君请别想错了。武松如果想要占有潘金莲,潘金莲屡次出言挑逗,武松早就应该有所反应。所以啊,武松杀人就是杀人,报仇就是报仇,干脆利落,决不拖泥带水。心猿意马,想东想西,那就不是武松了。
武松年幼,父母去得早,武大既当爹来又当娘,武松全是哥哥一把屎一把尿的拉扯大。五短身材,别无长技,过起日子来比正常男子还要困难得远。武大不光要养活自己,还要照顾年幼的弟弟,加上武松力大跳皮,到处惹祸,武大不知向别人陪了多少不是。当面一张笑脸,背地一把眼泪。
这些,弟弟武松全都瞧在眼里。
闯祸,离家出走,柴大官人庄上结识宋江,景阳岗打虎,阳谷县当都头,哥哥娶了漂亮的嫂嫂……武松本来以为苦日子算熬到头了。与哥嫂朝夕相处,喝喝酒,聊聊天,其乐也融融。
谁知一别经月,奉知县大人赴京归来,不见哥哥,只见灵牌……
武松欲哭无泪,哥……哥……????????????
优质答案2:武松绝不是鲁莽之辈,属于很理智型的。杀潘金莲纯属情理之中,潘金莲勾结西门庆害死武大郎,本应受到惩罚,但县衙惧于西门庆势力太大,而不敢抓拿归案。本来武松也想通过正当渠道惩治罪犯,但发觉官官相护,没法达到为从小把他养大的哥哥报仇血恨。所以推其次只能以恶制恶,以暴制暴,杀了仇人为亲人报仇,以泄心中之愤很。
三、武松杀死潘金莲是不是有点太残忍?
优质答案1:
武大郎和潘金莲是一对恩爱夫妻,武大郎还是一名清正廉洁的官员。一名秀才向武大郎索取钱财,武大郎没有钱财给他。这个秀才很气愤,就动用笔杆子把武大郎写成一个卖烧饼的侏儒,把潘金莲写成了淫妇。
优质答案2:
残忍不残忍先不说,先从武二郎遇到哥哥说起。武二打虎出名后,巧遇大哥武大郎。相互倾诉离别相思之苦,他们是兄弟情深,父母死的早,是哥哥把弟养大。当哥哥把弟带到家里,见一美妇,那是家嫂潘金莲,当时两人的眼睛就亮了。武松那可是真男人,八尺身高,威风凛凛,打虎英雄血气方刚,况且眉清目秀,人见人敬人见人喜欢。再说潘金莲之美不亚于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在嫂嫂的热情招待之下,武松就住下了,一家人合合睦睦,嫂嫂待武松热情有佳,缝缝补补,武松是眉里眼里都有笑。嫂嫂潘金莲见有这样的小叔早就心动,与武大睡在一起,脑子幻想是武松。因为,武大太短,三寸丁谷树皮的外号能好得了。武松也有心动,可长嫂如母,不得不考虑。武松出差须要多日,走之前嘱咐哥哥,凡事忍让。对嫂嫂也嘱咐再三,嫂嫂心里自然明白。往往事情发展不能所料。武大被毒而死不能全怪金莲,郓哥是导火索,武大捉奸被打是不理智,报警不好吗?以后用言语威胁金莲,也是自寻死路。金莲杀他也算激情杀人。后来,武松杀嫂心中老大不忍,必竟有敢情,况且他也有责任,嫂嫂的心思他应该很明白。嫂嫂见明光光的刀子抵在胸口,主动向前,有自杀倾向,说武松残忍是不完全对的。一家之言,让友友见笑了。
优质答案3:
武大郎难道死的不残忍吗?
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