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了什么罪诛九族?诛九族什么意思

2023-02-21 13:29:07 690 0
奇闻观察室
就要惩戒这些忘记自己祖宗的人,父母辛辛苦苦养大,却要背叛国家,这样是在古代直接诛九族啦!

一:什么罪才会诛九族

“株连九族”是古代一种酷刑。那 么“九族”是哪九族呢?说法一,指父族四、母族三、妻 族二;说法二,是指父族三、母族三、妻族三。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姑姑的子 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儿之子 (外孙)、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姐妹、儿女);母族三是指母之父(外祖 父)、母之母(外祖母)、从母子(娘 舅);妻族二是指岳父、岳母。父族三 比父族四少了姊妹之子。:妻族三比妻族 二多了妻兄弟、姐妹。还有一种说法是从己身往上数: 父,祖,曾祖,高祖;在自己身往下 数:子,孙,曾孙,玄孙。共九族。如 果再加上门生,就是十族了。

犯了什么罪诛九族?诛九族什么意思

二:什么罪行诛九族

在重视亲缘血统的中国,一直都有一项被称为灭门律条的顶级刑罚,那就是“株灭九族”,其实在诛杀九族之外,还有七族、三族等刑律,这些殃及家人的惩罚都出自与“族”刑。其中以九族最为酷烈,就是将犯罪者所在的大家族中从高祖、曾祖、祖父、父亲、本人、子、孙、重孙、玄孙这九辈人全部杀光。

这种牵连甚众的刑罚其实在中国源远流长,最早将个人的罪过连累给家族的刑罚出自于《尚书·泰誓》,其中在陈述纣王的残暴时有“罪及家人”的记载,另外在《周礼·秋官》,也有针对犯罪者家属的惩罚,那就是“杀其亲者焚之”。

这些记载中都是最原始的一人犯罪牵连家人的记载,至于真正将诛族形成法律的是在春秋时期的秦国。《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文公二十年,开始实行诛三族之罪,在张岱的《夜航船》中,也有“秦文公始族诛,公孙鞅始连坐”的说法。秦国诛灭的三族,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指的是:父族、母族、妻族,另外一种说法指的是:父母、妻子、兄弟。(因此诛灭九族也可以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但无论是哪一种,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灭门的惨祸。

那么什么样的罪行可以构成灭族的后果呢?按《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秦统一七国之后,下令“有敢偶语 《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而关于族诛最著名的人就是荆轲,在刺杀秦始皇失败、燕国被灭之 后,荆轲全家被处以诛七族的惩罚,这也是关于诛三族演变为诛七族的第一次记载。既然诛七族有了,那么诛九族、诛十族也就在民间应运而生了,但事实上,从中国历史上被皇帝诛九族的只有一人,而诛十族在目前的史料来看,也是一档荒唐的传闻。

如果在网络上搜索“诛九族”这样的条目,下面就会出现很多诸如此类的条目:看起来似乎真的是确凿无疑,并且也符合人们的想象,但事实上,这些文章是在伪造史料或者说是篡改史料,以胡惟庸事迹为例,这位在明初相权与皇权斗争中挫败的丞相大人,被纳入了《明史·奸臣传》,根据史料记载,在胡惟庸被人举报之后,朱元璋经过审讯之后,给出的处理结果是:“乃诛惟庸”。这里用的是一个“诛”字,而非“族”字,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诛是“讨”的意思,意为征战、讨伐,后来又演变为诛灭之意,但是却并未出现诛九族的字眼,甚至连“族”字都未曾出现,何来的最后一位被诛九族的丞相呢?

至于景清被穿凿附会的诛九族之说也只能说是捕风捉影,《明史》列传中的景清,是洪武年间的进士,在朱棣攻入南京的时候准备与方孝孺等其他大臣一同赴死,结果看燕军势大,景清独自一人前去拜见朱棣,因为驯服被朱棣委任原职。等到某日前去上朝之时,景清怀揣短刀,准备刺杀朱棣,当然一个书生想要杀人自然会有些反常,所以被朱棣识破,在搜出他身上所怀的短刀之后,朱棣就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景清则回答了一句铁骨铮铮的话:“为故主报仇耳”!

这句振聋发聩的话,不但没有让朱棣释怀,反而更激起了他的杀心,于是下令将景清“磔死,族之”。“磔”就是将犯人尸体割碎,车裂、凌迟都是从这个字派生出来的,也就是民间常说的千刀万剐,而族之经过前面的解释,就是将他的亲族杀死,但具体诛杀了几族,却并无说明。唯一可以证明这个“族”字残酷的,就是朱棣下令又将“籍其乡,转相攀染,谓之瓜蔓抄,村里为墟”。

有人将“籍其乡”这三个字解释为,将景清乡亲全部处死,是非常武断的,因为“籍”在中国古代有籍没之意,意思就是将个人财产,包括自己和家人收入官中。相对于籍来说,有四种处理方法,即:籍配,籍没和充军;籍略,籍没和强取;籍死,犯罪被籍没致死;籍产,没收罪犯所有的财产。根据后面“村里为墟”的说法,这里的“籍”应当是籍配、籍死的意思,但考虑到当时的政治环境,还没有坐稳皇帝宝座的朱棣,应当不会将景清家乡的人屠戮一空,因为这样造成的影响,是无法洗清的,另外参考朱棣所谓“诛十族”的事件,也可以从侧面证明,景清乡亲的结果应当是籍配。

“诛十族”在中国是一个固定词汇,在一些史料中是方孝孺的独有“待遇”,其间故事不消多说,就是建文帝旧臣方孝孺不肯为朱棣起草诏书,所以招致朱棣愤恨,因此诛灭方孝孺九族之外又加上方孝孺的师门一族。这个故事听起来惊心动魄,但是细细推敲却满是疑点。首先《明史》对于方孝孺被“诛十族”的事情没有具体记载,除了将方孝孺“磔死”以外,只有一个大略的关于方孝孺事件前后有数百人被牵连诛杀的说法,并且在方孝孺被千刀万剐之后,还是他门人后辈为他收敛的遗骨,如果真的诛灭了十族,那又何来的收尸人呢?至于在《明史纪事本末》所提到的方孝孺学生廖镛、杜嘉猷被株连的事情也与《旧事例议》所记载相违背,因此诛十族一事,依旧有待商榷。

事实上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一次明确记载的“诛九族”是发生在隋末:在大业九年隋炀帝征伐高句丽期间,司徒杨素的长子杨玄感起兵反抗杨广,但最后力有不支,被隋军大败后,杨玄感让弟弟杀了自己。在被隋军获得尸首之后,杨玄感被分尸,悬挂城楼示众,并且“罪及九族”。一人犯罪,亲族伏法,这对于所有的犯罪分子来说都是在心理上一种禁锢,但随着法律条文逐渐的进步,类似于诛灭九族这样残酷的判例,就变成了刑法中的核弹,取其引而不发的威慑之用。荀子曾经说过: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所以让那些心有不轨的人知道刑法之酷烈,也不失为是一种针对于犯罪行为的预防。

三:什么是诛九族

诛九族来自秦变法后的夷三族法。“九族”指亲属。“九族”是上自高王母、下至玄孙,即玄孙、曾孙、孙、子、身、母、王母、曾王母、高王母;一说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与其子(姑表姊妹/姑表兄弟)、姊妹与其子(甥女/甥男)、女儿与其子(孙女/孙男)、己之同族(母父、兄弟、男儿);母族三是指母之父族(姥爷一家)、母之母族(姥姥的娘家、姥姥家)、从母与其子(从母姊妹/从母兄弟);妻族二是指姥之父族(岳父一家)、姥之母族(岳母的娘家、姥姥家)。“九族”一说的出现,与古代社会的刑法制度有很大关系。古代社会实行残酷的株连法,一人犯法,尤其是犯大法,往往要被灭“九族”,即“株连九族”。随着时代的变迁,“九族”之意有了很大变化,其亲属之意已经淡出,变成了对与之有关的一切人的泛称。

注:妾、男宠一律都不是本家人,也不属于九族人。只是高级的官、奴才。在封建社会不是人,是物品,母父、姊妹兄弟、女男可以共用。死后不能与主人埋在一起。

(血亲)母亲、父亲。姊亲、兄亲、妹亲、弟亲、女亲、男亲。

(姻亲)继父、继母。姊兄、兄姊、妹弟、弟妹、息婿、息妇。

(姥族)岳母、岳父。大姨姊、大舅兄、小姨妹、小舅弟、大姨姊夫、大舅兄妇、小姨妹夫、小舅弟妇。

(爷族)婆母、公父。大姑姊、大伯兄、小姑妹、小叔弟、大姑姊夫、大伯兄妇、小姑妹夫、小叔弟妇。

(母系)毑母(姥姥)、毑父(姥爷)。从母(姨母/姏母/茙母/荻母)、舅父、从母姊妹(姨姊妹)、从母兄弟(姨兄弟)、舅表姊妹、舅表兄弟。从父(姨父/姏父/茙父/荻父)、舅母、从母姊妹壻、从母兄弟妇、舅表姊妹壻、舅表兄弟妇。

(父系)祖母(奶奶)、祖父(奶爷)。姑母、从父(伯父/仲父/叔父/季父)、姑表姊妹、姑表兄弟、从父姊妹(叔伯姊妹)、从父兄弟(叔伯兄弟)。姑父、从母(伯母/仲母/叔母/季母)、姑表姊妹壻、姑表兄弟妇、从父姊妹壻、从父兄弟妇。

(姊妹系)从女(甥女)、从男(甥男)。从婿(甥婿)、从妇(甥妇)。

(兄弟系)从女(侄女)、从男(侄男)。从婿(侄婿)、从妇(侄妇)。

(息女系)孙女(女之女)、孙男(女之男)。孙婿(女之婿)、孙妇(女之妇)。

(息男系)孙女(男之女)、孙男(男之男)。孙婿(男之婿)、孙妇(男之妇)。

(岳母系)毑岳母(姥丈母娘)、毑岳父(姥丈人)。从岳母(姨岳母/姏岳母/茙岳母/荻岳母)、舅岳父、从母大姨姊/小姨妹、从母大舅兄/小舅弟、舅表大姨姊/小姨妹、舅表大舅兄/小舅弟。从岳父(姨岳父/姏岳父/茙岳父/荻岳父)、舅岳母、从母大姨夫/小姨夫、从母大舅妇/小舅妇、舅表大姨夫/小姨夫、舅表大舅妇/小舅妇。

(婆母系)毑婆母(姥婆)、毑公父(姥公)。从婆母(姨婆母/姏婆母/茙婆母/荻婆母)、舅公父、从母大姑姊/小姑妹、从母大伯兄/小叔弟、舅表大姑姊/小姑妹、舅表大伯兄/小叔弟。从公父(姨公父/姏公父/茙公父/荻公父)、舅婆母、从母大姑夫/小姑夫、从母大伯妇/小叔妇、舅表大姑夫/小姑夫、舅表大伯妇/小叔妇。

(岳父族)祖岳母(奶丈母娘)、祖岳父(奶丈人)。姑岳母、从岳父(伯岳父/仲岳父/叔岳父/季岳父)、姑表大姨姊/小姨妹、姑表大舅兄/小舅弟、从父大姨姊/小姨妹、从父大舅兄/小舅弟。姑岳父、从岳母(伯岳母/仲岳母/叔岳母/季岳母)、姑表大姨夫/小姨夫、姑表大舅妇/小舅妇、从父大姨夫/小姨夫、从父大舅妇/小舅妇。

(公父族)祖婆母(奶婆)、祖公父(奶公)。姑婆母、从公父(伯公父/仲公父/叔公父/季公父)、姑表大姑姊/小姑妹、姑表大伯兄/小叔弟、从父大姑姊/小姑妹、从父大伯兄/小叔弟。姑公父、从婆母(伯婆母/仲婆母/叔婆母/季婆母)、姑表大姑夫/小姑夫、姑表大伯妇/小叔妇、从父大姑夫/小姑夫、从父大伯妇/小叔妇。

(姨姏茙荻系)从女(姨女/姏女/茙女/荻女)、从男(姨男/姏男/茙男/荻男)。从婿(姨婿/姏婿/茙婿/荻婿)、从妇(姨妇/姏妇/茙妇/荻妇)。

(爷姑系)姑女、姑男。姑婿、姑妇。(姥舅系)舅女、舅男。舅婿、舅妇。

(伯仲叔季系)从女(伯女/仲女/叔女/季女)、从男(伯男/仲男/叔男/季男)。从婿(伯婿/仲婿/叔婿/季婿)、从妇(伯妇/仲妇/叔妇/季妇)。

(姥姥系)曾毑母(太姥姥)、曾毑父(太姥爷)。从毑母(姨姥姥/姏姥姥/茙姥姥/荻姥姥)、舅毑父(舅姥爷)、再从母/从母姨母(姨姨母)、从母舅父(姨舅父)、舅表姨母、舅表舅父。再从母姊妹(姨姨姊妹)、再从母兄弟(姨姨兄弟)、从母舅表姊妹、从母舅表兄弟、舅表姨姊妹、舅表姨兄弟、舅表舅表姊妹、舅表舅表兄弟。从毑父(姨姥爷/姏姥爷/茙姥爷/荻姥爷)、舅毑母(舅姥姥)、从母姨父(姨姨父)、从母舅母(姨舅母)、舅表姨父、舅表舅母。

(奶奶系)曾王母(太姥姥)、曾王父(太姥爷)。从祖母(姨奶奶/姏奶奶/茙奶奶/荻奶奶)、舅祖父(舅奶爷)、从母姑母(姨姑母)、从母叔伯父(姨叔伯父)、舅表姑母、舅表叔伯父。从母姑表姊妹、从母姑表兄弟、从母叔表姊妹、从母叔表兄弟、舅表姑表姊妹、舅表姑表兄弟、舅表叔表姊妹、舅表叔表兄弟。从祖父(姨奶爷/姏奶爷/茙奶爷/荻奶爷)、舅祖母(舅奶奶)、从母姑父(姨姑父)、从母叔伯母(姨叔伯母)、舅表姑父、舅表叔伯母。

(姥爷系)曾王母(太奶奶)、曾王父(太奶爷)。姑毑母(姑姥姥)、从毑父(伯姥爷/仲姥爷/叔姥爷/季姥爷)、姑表姨母、姑表舅父、从父姨母(叔伯姨母)、从父舅父(叔伯舅父)。姑表姨姊妹、姑表姨兄弟、姑表舅表姊妹、姑表舅表兄弟、从父姨姊妹、从父姨兄弟、从父舅表姊妹、从父舅表兄弟。姑毑父(姑姥爷)、从毑母(伯姥姥/仲姥姥/叔姥姥/季姥姥)、姑表姨父、姑表舅母、从父姨父(叔伯姨父)、从父舅母(叔伯舅母)。

(奶爷系)曾祖母(太奶奶)、曾祖父(太奶爷)。姑祖母(姑奶奶)、从祖父(伯奶爷/仲奶爷/叔奶爷/季奶爷)、姑表姑母、姑表叔伯父、从父姑母(叔伯姑母)、再从父/从父叔伯父(叔伯叔伯父)。姑表姑表姊妹、姑表姑表兄弟、姑表叔表姊妹、姑表叔表兄弟、从父姑表姊妹、从父姑表兄弟、再从父姊妹(叔伯叔伯姊妹)、再从父兄弟(叔伯叔伯兄弟)。姑祖父(姑奶爷)、从祖母(伯奶奶/仲奶奶/叔奶奶/季奶奶)、姑表姑父、姑表叔伯母、从父姑父(叔伯姑父)、从父叔伯母(叔伯叔伯母)。

(从母姊妹系)再从女(从母甥女)、再从男(从母甥男)。再从婿(从母甥婿)、再从妇(从母甥妇)。

(从母兄弟系)从母侄女、从母侄男。从母侄婿、从母侄妇。

(姑表姊妹系)姑表甥女、姑表甥男。姑表甥婿、姑表甥妇。

(姑表兄弟系)姑表侄女、姑表侄男。姑表侄婿、姑表侄妇。

(舅表姊妹系)舅表甥女、舅表甥男。舅表甥婿、舅表甥妇。

(舅表兄弟系)舅表侄女、舅表侄男。舅表侄婿、舅表侄妇。

(从父姊妹系)从父甥女、从父甥男。从父甥婿、从父甥妇。

(从父兄弟系)再从女(从父侄女)、再从男(从父侄男)。再从婿(从父侄婿)、再从妇(从父侄妇)。

(姊妹系)从孙女(甥孙女)、从孙男(甥孙男)。从孙婿(甥孙婿)、从孙妇(甥孙妇)。

(兄弟系)从孙女(侄孙女)、从孙男(侄孙男)。从孙婿(侄孙婿)、从孙妇(侄孙妇)。

(孙系)曾孙女、曾孙男。曾孙婿、曾孙妇。

(姥系)曾王岳母(太姥丈母娘/太奶丈母娘)、曾王岳父(太姥丈人/太奶丈人)。从王岳母(姨姥丈母娘/姨奶丈母娘)、姑王岳母(姑姥丈母娘/姑奶丈母娘)、舅王岳父(舅姥丈人/舅奶丈人)、从王岳父(叔姥丈人/叔奶丈人)、再从岳母/从母姨岳母、从母姑岳母、从母舅岳父、从母叔伯岳父、姑表姨岳母、姑表姑岳母、姑表舅岳父、姑表叔伯岳父、舅表姨岳母、舅表姑岳母、舅表舅岳父、舅表叔伯岳父。从父姨岳母、从父姑岳母、从父舅岳父、再从岳父/从父叔伯岳父。从王岳父(姨姥丈人/姨奶丈人、姑王岳父(姑姥丈人/姑姥丈人)、舅王岳母(舅姥丈母娘/舅奶丈母娘)、从王岳母(叔姥丈母娘/叔奶丈母娘)。

(爷系)曾王婆母(太姥婆/太奶婆)、曾王公父(太姥公/太奶公)。从王婆母(姨姥婆/姨奶婆)、姑王婆母(姑姥婆/姑奶婆)、舅王公父(舅姥公/舅奶公)、从王公父(叔姥公/叔奶公)、再从婆母/从母姨婆母、从母姑婆母、从母舅公父、从母叔伯公父、姑表姨婆母、姑表姑婆母、姑表舅公父、姑表叔伯公父、舅表姨婆母、舅表姑婆母、舅表舅公父、舅表叔伯公父。从父姨婆母、从父姑婆母、从父舅公父、再从公父/从父叔伯公父。从王公父(姨姥公/姨奶公、姑王公父(姑姥公/姑姥公)、舅王婆母(舅姥婆/舅奶婆)、从王婆母(叔姥婆/叔奶婆)。

(从母茙姨系)再从女(从母姨女/姏女/茙女/荻女)、再从男(从母姨男/姏男/茙男/荻男)。

(从母姑系)从母姑女、从母姑男。(从母舅系)从母舅女、从母舅男。

(从母叔伯系)从母伯女/仲女/叔女/季女、从母伯男/仲男/叔男/季男。

(姑表茙姨系)姑表姨女/姏女/茙女/荻女、姑表姨男/姏男/茙男/荻男。

(姑表姑系)姑表姑女、姑表姑男。(姑表舅系)姑表舅女、姑表舅男。

(姑表叔伯系)姑表伯女/仲女/叔女/季女、姑表伯男/仲男/叔男/季男。

(舅表茙姨系)舅表姨女/姏女/茙女/荻女、舅表姨男/姏男/茙男/荻男。

(舅表姑系)舅表姑女、舅表姑男。(舅表舅系)舅表舅女、舅表舅男。

(舅表叔伯系)舅表伯女/仲女/叔女/季女、舅表伯男/仲男/叔男/季男。

(从父茙姨系)从父姨女/姏女/茙女/荻女、从父姨男/姏男/茙男/荻男。

(从父姑系)从父姑女、从父姑男。(从父舅系)从父舅女、从父舅男。

(从父叔伯系)再从女(从父伯女/仲女/叔女/季女)、再从男(从父伯男/仲男/叔男/季男)。

(茙姨系)从孙女(姨孙女/姏孙女/茙孙女/荻孙女)、从孙男(姨孙男/姏孙男/茙孙男/荻孙男)。从孙婿(姨孙婿/姏孙婿/茙孙婿/荻孙婿)、从孙妇(姨孙妇/姏孙妇/茙孙妇/荻孙妇)。

(爷姑系)姑孙女、姑孙男。姑孙婿、姑孙妇。(姥舅系)舅孙女、舅孙男。舅孙婿、舅孙妇。

(叔伯系)从孙女(伯孙女/仲孙女/叔孙女/季孙女)、从孙男(伯孙男/仲孙男/叔孙男/季孙男)。从孙婿(伯孙婿/仲孙婿/叔孙婿/季孙婿)、从孙妇(伯孙妇/仲孙妇/叔孙妇/季孙妇)。

(所有的高王辈)高王母(老太姥姥/老太奶奶)、高王父(老太姥爷/老太奶爷)。

(王母父的母系)从曾王母(姨太姥姥/姨太奶奶)、舅曾王父(舅太姥爷/舅太奶爷)。从曾王父(姨太姥爷/姨太奶爷)、舅曾王母(舅太姥姥/舅太奶奶)

(王母父的父系)姑曾王母(姑太姥姥/姑太奶奶)、从曾王父(叔太姥爷/叔太奶爷)。姑曾王父(姑太姥爷/姑太奶爷)、从曾王母(叔太姥姥/叔太奶奶)

(纯母系/姥姥的母系)高毑母(老太姥姥)、高毑父(老太姥爷)。从曾毑母(姨太姥姥/姏太姥姥/茙太姥姥/荻太姥姥)、舅曾毑父(舅太姥爷)、再从毑母/从母姨毑母(姨姨姥姥)、从母舅毑父(姨舅姥爷)、舅表姨毑母(表姨姥姥)、舅表舅毑父(表舅姥爷)。三从母/再从母姨母、再从母舅父、从母舅表姨母、从母舅表舅父、舅表姨姨母、舅表姨舅父、舅表舅表姨母、舅表舅表舅父。三从母姊妹(姨姨姨姊妹)、三从母兄弟(姨姨姨兄弟)......舅表舅表舅表姊妹、舅表舅表舅表兄弟。从曾毑父(姨太姥爷/姏太姥爷/茙太姥爷/荻太姥爷)、舅曾毑母(舅太姥姥)、从母姨毑父(姨姨姥爷)、从母舅毑母(姨舅姥姥)、舅表姨毑父(表姨姥爷)、舅表舅毑母(表舅姥姥)。再从母姨父、再从母舅母。

(奶奶的母系)再从祖母/从母姨祖母(姨姨奶奶)、从母舅祖父(姨舅奶爷)、舅表姨祖母(表姨奶奶)、舅表舅祖父(表舅奶爷)。再从母姑母、再从母叔伯父、从母舅表姑母、从母舅表叔伯父、舅表姨姑母、舅表姨叔伯父、舅表舅表姑母、舅表舅表叔伯父。从母姨祖父(姨姨奶爷)、从母舅祖母(姨舅奶奶)、舅表姨祖父(表姨奶爷)、舅表舅祖母(表舅奶奶)。再从母姑父、再从母叔伯母。

(姥爷的母系)从母姑毑母(姨姑姥姥)、从母叔伯毑父(姨叔伯姥爷)、舅表姑毑母(表姑姥姥)、舅表叔伯毑父(表叔伯姥爷)。从母姑表姨母、从母姑表舅父、从母叔表姨母、从母叔表舅父、舅表姑表姨母、舅表姑表舅父、舅表叔表姨母、舅表叔表舅父。从母姑毑父(姨姑姥爷)、从母叔伯毑母(姨叔伯姥姥)、舅表姑毑父(表姑姥爷)、舅表叔伯毑母(表叔伯姥姥)。

(奶爷的母系)从母姑祖母(姨姑奶奶)、从母叔伯祖父(姨叔伯奶爷)、舅表姑祖母(表姑奶奶)、舅表叔伯祖父(表叔伯奶爷)。从母姑表姑母、从母姑表叔伯父、从母叔表姑母、从母叔表叔伯父、舅表姑表姑母、舅表姑表叔伯父、舅表叔表姑母、舅表叔表叔伯父。从母姑祖父(姨姑奶爷)、从母叔伯祖母(姨叔伯奶奶)、舅表姑祖父(表姑奶爷)、舅表叔伯祖母(表叔伯奶奶)。

(姥姥的父系)姑表姨毑母(表姨姥姥)、姑表舅毑父(表舅姥爷)、从父姨毑母(叔伯姨姥姥)、从父舅毑父(叔伯舅姥爷)。姑表姨姨母、姑表姨舅父、姑表舅表姨母、姑表舅表舅父、从父姨姨母、从父姨舅父、从父舅表姨母、从父舅表舅父。姑表姨毑父(表姨姥爷)、姑表舅毑母(表舅姥姥)、从父姨毑父(叔伯姨姥爷)、从父舅毑母(叔伯舅姥姥)。

(奶奶的父系)姑表姨祖母(表姨奶奶)、姑表舅祖父(表舅奶爷)、从父姨祖母(叔伯姨奶奶)、从父舅祖父(叔伯舅奶爷)。姑表姨姑母、姑表姨叔伯父、姑表舅表姑母、姑表舅表叔伯父、从父姨姑母、从父姨叔伯父、从父舅表姑母、从父舅表叔伯父。姑表姨祖父(表姨奶爷)、姑表舅祖母(表舅奶奶)、从父姨祖父(叔伯姨奶爷)、从父舅祖母(叔伯舅奶奶)。

(姥爷的父系)姑表姑毑母(表姑姥姥)、姑表叔伯毑父(表叔伯姥爷)、从父姑毑母(叔伯姑姥姥)、再从毑父/从父叔伯毑父(叔伯叔伯姥爷)。姑表姑表姨母、姑表姑表舅父、姑表叔表姨母、姑表叔表舅父、从父姑表姨母、从父姑表舅父、再从父姨母、再从父舅父。姑表姑毑父(表姑姥爷)、姑表叔伯毑母(表叔伯姥姥)、从父姑毑父(叔伯姑姥爷)、从父叔伯毑母(叔伯叔伯姥姥)。再从父姨父、再从父舅母。

(纯父系/奶爷的父系)高祖母(老太奶奶)、高祖父(老太奶爷)。姑曾祖母(姑太奶奶)、从曾祖父(伯太奶爷/仲太奶爷/叔太奶爷/季太奶爷)姑表姑祖母(表姑奶奶)、姑表叔伯祖父(表叔伯奶爷)、从父姑祖母(叔伯姑奶奶)、再从祖父/从父叔伯祖父(叔伯叔伯奶爷)。姑表姑表姑母、姑表姑表叔伯父、姑表叔表姑母、姑表叔表叔伯父、从父姑表姑母、从父姑表叔伯父、再从父姑母、三从父/再从父叔伯父。姑表姑表姑表姊妹、姑表姑表姑表兄弟......三从父姊妹(叔伯叔伯叔伯姊妹)、三从父兄弟(叔伯叔伯叔伯兄弟)。姑曾祖父(姑太奶爷)、从曾祖母(伯太奶奶/仲太奶奶/叔太奶奶/季太奶奶)、姑表姑祖父(表姑奶爷)、姑表叔伯祖母(表叔伯奶奶)、从父姑祖父(叔伯姑奶爷)、从父叔伯祖母(叔伯叔伯奶奶)。再从父姑父、再从父叔伯母。

(从母系)从母甥孙/从母姨孙/从母姑孙。从母侄孙/从母舅孙/从母叔孙。

(姑表系)姑表甥孙/姑表姨孙/姑表姑孙。姑表侄孙/姑表舅孙/姑表叔孙。

(舅表系)舅表甥孙/姑表姨孙/姑表姑孙。姑表侄孙/姑表舅孙/姑表叔孙。

(从父系)从父甥孙/从父姨孙/从父姑孙。从父侄孙/从父舅孙/从父叔孙。

(姊妹系)从曾孙女(甥曾孙女)、从曾孙男(甥曾孙男)。

(兄弟系)从曾孙女(侄曾孙女)、从曾孙男(侄曾孙男)。

(茙姨系)从曾孙女(姨曾孙女/姏曾孙女/茙曾孙女/荻曾孙女)、从曾孙男(姨曾孙男/姏曾孙男/茙曾孙男/荻曾孙男)。(爷姑系)姑曾孙女、姑曾孙男。

(姥舅系)舅曾孙女、舅曾孙男。(叔伯系)从曾孙女(伯曾孙女/仲曾孙女/叔曾孙女/季曾孙女)、从曾孙男(伯曾孙男/仲曾孙男/叔曾孙男/季曾孙男)。

(孙系)玄孙女、玄孙男。

(姊妹姻五族):姊妹姻母。姊妹姻父。姊妹姻姊妹、姊妹姻兄弟、姊妹姻姊妹壻、姊妹姻兄弟妇。

(姊妹姻七族):姊妹姻王母(姥姥/奶奶)。姊妹姻王父(姥爷/奶爷)。姊妹姻姨母、姊妹姻姑母、姊妹姻舅父、姊妹姻叔伯父、姊妹姻姨父、姊妹姻姑父、姊妹姻舅母、姊妹姻叔伯母。姊妹姻姨姊妹兄弟、姊妹姻姑表姊妹兄弟、姊妹姻舅表姊妹兄弟、姊妹姻叔表姊妹兄弟。姊妹姻甥女、姊妹姻甥男、姊妹姻侄女、姊妹姻侄男。姊妹姻甥婿、姊妹姻甥妇、姊妹姻侄婿、姊妹姻侄妇。

(兄弟眷五族):兄弟眷母。兄弟眷父。兄弟眷姊妹、兄弟眷兄弟、兄弟眷姊妹壻、兄弟眷兄弟妇。

(兄弟眷七族):兄弟眷王母(姥姥/奶奶)。兄弟眷王父(姥爷/奶爷)。兄弟眷姨母、兄弟眷姑母、兄弟眷舅父、兄弟眷叔伯父、兄弟眷姨父、兄弟眷姑父、兄弟眷舅母、兄弟眷叔伯母。兄弟眷姨姊妹兄弟、兄弟眷姑表姊妹兄弟、兄弟眷舅表姊妹兄弟、兄弟眷叔表姊妹兄弟。兄弟眷甥女、兄弟眷甥男、兄弟眷侄女、兄弟眷侄男。兄弟眷甥婿、兄弟眷甥妇、兄弟眷侄婿、兄弟眷侄妇。

女族:(息姻五族):女姻姊妹/姻姊妹(儿婿的母亲)。女姻兄弟/姻兄弟(儿婿的父亲)。女姻女(儿婿的姊妹)、女姻男(儿婿的兄弟)、女姻婿(儿婿的姊妹壻)、女姻妇(儿婿的兄弟妇)。

(息姻七族):女姻母(儿婿的姥姥/奶奶)。女姻父(儿婿的姥爷/奶爷)。女姻姨姊妹(儿婿的姨母)、女姻姑姊妹(儿婿的姑母)、女姻舅兄弟(儿婿的舅父)、女姻叔兄弟(儿婿的叔伯父)、女姻姨姊妹壻(儿婿的姨父)、女姻姑姊妹壻(儿婿的姑父)、女姻舅兄弟妇(儿婿的舅母)、女姻叔兄弟妇(儿婿的叔伯母)。女姻姨女/姨男、女姻姑女/姑男、女姻舅女/舅男、女姻叔女/叔男。女姻孙女、女姻孙男。女姻孙婿、女姻孙妇。

男族:(息眷五族):男眷姊妹/婚姊妹(儿妇的母亲)。男眷兄弟/婚兄弟(儿妇的父亲)。男眷女(儿妇的姊妹)、男眷男(儿妇的兄弟)、男眷婿(儿妇的姊妹壻)、男眷妇(儿妇的兄弟妇)。

(息眷七族):男眷母(儿妇的姥姥/奶奶)。男眷父(儿妇的姥爷/奶爷)。男眷姨姊妹(儿妇的姨母)、男眷姑姊妹(儿妇的姑母)、男眷舅兄弟(儿妇的舅父)、男眷叔兄弟(儿妇的叔伯父)、男眷姨姊妹壻(儿妇的姨父)、男眷姑姊妹壻(儿妇的姑父)、男眷舅兄弟妇(儿妇的舅母)、男眷叔兄弟妇(儿妇的叔伯母)。男眷姨女/姨男、男眷姑女/姑男、男眷舅女/舅男、男眷叔女/叔男。男眷孙女、男眷孙男。男眷孙婿、男眷孙妇。

茙姨族:(姨姻五族):姨姻母。姨姻父。姨姻姊妹、姨姻兄弟、姨姻姊妹壻、姨姻兄弟妇。

(姨姻七族):姨姻王母(姥姥/奶奶)。姨姻王父(姥爷/奶爷)。姨姻姨母、姨姻姑母、姨姻舅父、姨姻叔伯父、姨姻姨父、姨姻姑父、姨姻舅母、姨姻叔伯母。姨姻姨姊妹兄弟、姨姻姑表姊妹兄弟、姨姻舅表姊妹兄弟、姨姻叔表姊妹兄弟。姨姻甥女、姨姻甥男、姨姻侄女、姨姻侄男。姨姻甥婿、姨姻甥妇、姨姻侄婿、姨姻侄妇。爷姑族:(姑姻五族):姑姻母。姑姻父。姑姻姊妹、姑姻兄弟、姑姻姊妹壻、姑姻兄弟妇。

(姑姻七族):姑姻王母(姥姥/奶奶)。姑姻王父(姥爷/奶爷)。姑姻姨母、姑姻姑母、姑姻舅父、姑姻叔伯父、姑姻姨父、姑姻姑父、姑姻舅母、姑姻叔伯母。姑姻姨姊妹兄弟、姑姻姑表姊妹兄弟、姑姻舅表姊妹兄弟、姑姻叔表姊妹兄弟。姑姻甥女、姑姻甥男、姑姻侄女、姑姻侄男。姑姻甥婿、姑姻甥妇、姑姻侄婿、姑姻侄妇。姥舅族:(舅眷五族):舅眷母。舅眷父。舅眷姊妹、舅眷兄弟、舅眷姊妹壻、舅眷兄弟妇。

(舅眷七族):舅眷王母(姥姥/奶奶)。舅眷王父(姥爷/奶爷)。舅眷姨母、舅眷姑母、舅眷舅父、舅眷叔伯父、舅眷姨父、舅眷姑父、舅眷舅母、舅眷叔伯母。舅眷姨姊妹兄弟、舅眷姑表姊妹兄弟、舅眷舅表姊妹兄弟、舅眷叔表姊妹兄弟。舅眷甥女、舅眷甥男、舅眷侄女、舅眷侄男。舅眷甥婿、舅眷甥妇、舅眷侄婿、舅眷侄妇。菽伯族:(叔眷五族):叔眷母。叔眷父。叔眷姊妹、叔眷兄弟、叔眷姊妹壻、叔眷兄弟妇。

(叔眷七族):叔眷王母(姥姥/奶奶)。叔眷王父(姥爷/奶爷)。叔眷姨母、叔眷姑母、叔眷舅父、叔眷叔伯父、叔眷姨父、叔眷姑父、叔眷舅母、叔眷叔伯母。叔眷姨姊妹兄弟、叔眷姑表姊妹兄弟、叔眷舅表姊妹兄弟、叔眷叔表姊妹兄弟。叔眷甥女、叔眷甥男、叔眷侄女、叔眷侄男。叔眷甥婿、叔眷甥妇、叔眷侄婿、叔眷侄妇。从母族:(姨姻七族):姨姻王母(奶奶)。姨姻王父(奶爷)。姨姻姑母、姨姻叔伯父、姨姻姑父、姨姻叔伯母。姨姻姑表姊妹兄弟、姨姻叔表姊妹兄弟。

姑母族:(姑姻七族):姑姻王母(奶奶)。姑姻王父(奶爷)。姑姻姑母、姑姻叔伯父、姑姻姑父、姑姻叔伯母。姑姻姑表姊妹兄弟、姑姻叔表姊妹兄弟。

舅父族:(舅眷七族):舅眷王母(姥姥)。舅眷王父(姥爷)。舅眷姨母、舅眷舅父、舅眷姨父、舅眷舅母。舅眷姨姊妹兄弟、舅眷舅表姊妹兄弟。

从父族:(叔眷七族):叔眷王母(姥姥)。叔眷王父(姥爷)。叔眷姨母、叔眷舅父、叔眷姨父、叔眷舅母。叔眷姨姊妹兄弟、叔眷舅表姊妹兄弟。

甥女族:(甥姻七族):甥姻姊妹(甥婿的母亲)。甥姻兄弟(甥婿的父亲)。甥姻女(甥婿的姊妹)、甥姻男(甥婿的兄弟)、甥姻婿(甥婿的姊妹壻)、甥姻妇(甥婿的兄弟妇)。

侄女族:(侄姻七族):侄姻姊妹(侄婿的母亲)。侄姻兄弟(侄婿的父亲)。侄姻女(侄婿的姊妹)、侄姻男(侄婿的兄弟)、侄姻婿(侄婿的姊妹壻)、侄姻妇(侄婿的兄弟妇)。

甥男族:(甥眷七族):甥眷姊妹(甥妇的母亲)。甥眷兄弟(甥妇的父亲)。甥眷女(甥妇的姊妹)、甥眷男(甥妇的兄弟)、甥眷婿(甥妇的姊妹壻)、甥眷妇(甥妇的兄弟妇)。

侄男族:(侄眷七族):侄眷姊妹(侄妇的母亲)。侄眷兄弟(侄妇的父亲)。侄眷女(侄妇的姊妹)、侄眷男(侄妇的兄弟)、侄眷婿(侄妇的姊妹壻)、侄眷妇(侄妇的兄弟妇)。

孙女族:(孙姻七族):孙姻女(孙婿的母亲)。孙姻男(孙婿的父亲)。孙姻孙女(孙婿的姊妹)、孙姻孙男(孙婿的兄弟)、孙姻孙婿(孙婿的姊妹壻)、孙姻孙妇(孙婿的兄弟妇)。

孙男族:(孙眷七族):孙眷女(孙妇的母亲)。孙眷男(孙妇的父亲)。孙眷孙女(孙妇的姊妹)、孙眷孙男(孙妇的兄弟)、孙眷孙婿(孙妇的姊妹壻)、孙眷孙妇(孙妇的兄弟妇)。

从母姊妹族:(从母姊妹姻七族):从母姊妹姻母。从母姊妹姻父。从母姊妹姻姊妹、从母姊妹姻兄弟。

从母兄弟族:(从母兄弟眷七族):从母兄弟眷母。从母兄弟眷父。从母兄弟眷姊妹、从母兄弟眷兄弟。

从父姊妹族:(从父姊妹姻七族):从父姊妹姻母。从父姊妹姻父。从父姊妹姻姊妹、从父姊妹姻兄弟。

从父兄弟族:(从父兄弟眷七族):从父兄弟眷母。从父兄弟眷父。从父兄弟眷姊妹、从父兄弟眷兄弟。

诛九族就是把本家的九族所有人、本家的亲家的七族、或者是九族的所有人都处死。然后是把所有九族以内的血亲及其配偶处死。

四:什么情况诛九族

中国古代被诛灭九族的知名人物有哪些人,他们真的灭族灭种了吗?

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统治而创造的一种恐怖刑法,对于重视亲缘血统的中国人来讲,“祸及家人”是一个威慑力十分大的词。株连九族就是一种直接灭门的残酷刑罚,九族是株连里面最高的那一级了。我们往往能够在影视剧中听到“株连九族”这个名词,然而,实际上真正在中国历史上执行这等残酷刑罚的只有一例。

除诛九族外,还有诛七族、三族等刑罚,九族是最为惨烈的,其涉及到罪犯的家族往上至高祖辈,往下至玄孙全被杀死。可想而知,一个家族中若是有一个人犯了诛九族这种滔天大罪,这个家族也就彻底完了。

什么是诛九族?

所谓的九族到底指的是哪些亲人?它指的是从犯人所在的大家族中,从哪里算起呢?从高祖、曾祖、祖父、父亲、本人、子、孙、重孙、玄孙,这九辈人全部杀光。注意,不单单指犯人这一支,而是与其相关的叔伯旁支一并牵连。所以你可以想象,诛灭九族所涉及的范围到底有多广。

从古代族诛的实际情况看古代九族应包括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1、父族四: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一家、出嫁的姐妹及外甥一家、出嫁的女儿及外孙一家。

2、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一家。

3、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可以,看出,一人遭罪,九族也得跟着遭殃啊,是挺惨的!

而秦时期还有一个被诛灭了七族的著名人物,那就是荆轲。

荆轲刺秦王,无人不为荆轲的勇气感到佩服,而其失败的后果除了自身惨死外,竟也使得七族被诛灭。可以说,刺杀失败的后果未免也太过沉重,而封建统治者诛灭其七族也正是起到了震慑作用,但是,凡有想要刺杀皇帝的虽说自己不怕死可多少还要挂念自己的家人们。

秦始皇诛荆轲七族也是第一次由诛三族转变过来的,而既然有诛七族这种刑罚,那么,像诛九族、十族这种说法就开始在民间流传开来。最有名的当属明时期诛方孝孺的十族,而从史料上却找不到这样的记载,事实上,诛九族也只有一人,诛十族可能也就是民间流传的一个说法了。

中国最后一个宰相胡惟庸

胡惟庸的历史地位最后被划分为奸臣。见《明史》,当胡被人举报后,明太祖对自己的这个宰相的处理方式就是“乃诛惟庸”。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朱元璋用的只是“诛”这个字而没有用“族”,可以说这只是针对胡惟庸一人的处理刑罚,并为涉及到其家人,而所谓的被诛九族的宰相这种说法自然是站不住跟脚的。

胡惟庸

胡惟庸(?~1380),凤阳府定远县(今属安徽)人,为李善长的同乡。在朱元璋攻克和州时,归附红巾军,颇受宠信。

朱元璋登基,任命李善长为左丞相,徐达为右丞相。李善长是朱元璋攻下滁阳后,接纳下来的谋士,指挥作战,组织供应,事事皆能妥善处理。还在朱元璋称吴王时,李善长便出任右相国,充分展现他裁决如流的才干,为功臣之首。洪武元年任左丞相,封韩国公,在朝廷上位列第一。徐达常年带兵在外作战,实权掌握在李善长手中。之后,他的儿子李祺又被朱元璋招为驸马,权势更加显赫,成为朝廷中掌握实权的淮西集团首领。

刘基说“善长为元勋旧臣,能调和诸将,不宜骤换。”朱元璋道“善长屡言卿短,卿乃替他说情么?朕将令卿为右相。”刘基连忙顿首道“臣实小材,何能任相?”可能刘基预料到在淮西集团当权的情况下,必然会受到排挤,故而坚决不肯任相职。朱元璋又问“杨宪何如?”刘基答道“宪有相材,无相器。”朱元璋又问“汪广洋如何?”刘基道“器量褊浅,比宪不如。”

朝中无人掣肘,一步步膨胀,目中无人

胡惟庸在中书省的崛起,是从杨宪被杀开始。杨宪是在洪武元年进入中书省的,洪武三年七月晋升左丞相,刚晋升当月就被杀了,史书上没有详细记载。当时刘基所代表的浙东党(刘基自己被代表)与李善长的代表的淮西勋贵在朝堂上没少交锋,朱元璋坐山观虎斗。杨宪没少出力,不断地打小报告,攻击李善长。后来被李善长反杀,在最辉煌时刻落幕,刘基洪武四年被赐还乡。汪广洋又是个没啥作为的左丞相,还被胡惟庸诬陷导致被放逐。几个适合做丞相的,老的老,死的死,废的废,只有胡惟庸最适合做丞相了,既有能力,年龄也合适,从此大权独揽。

起初,胡惟庸也是小心翼翼的,一步一步获得朱元璋信任。当了多年丞相大权独揽时,胡惟庸懈怠了,一些涉及生杀废黜的大事,有的居然不告诉皇上便自己下令执行了。这是对朱元璋的挑衅,对于权力欲极强的朱元璋来说是不可忍的。上给皇帝的奏章,自己先看,对于不好的挑出来,企图蒙蔽朱元璋。大肆集结朋党,那些热衷做官的,失去职位的都统统聚集在他身边。一件一件都是在挑战朱元璋的底线。之后更是勾结吉安侯陆仲、平凉侯费聚对朱元璋有怨言的勋贵,南下联系倭寇,北上联系元朝,企图谋反。

胡惟庸一步步走向灭亡,除了自己的因素外,也和朱元璋脱不了干系

有意的放纵,让其麻痹大意

在任命谁适合做丞相的问题上,朱元璋曾经试探过刘基。刘基评价杨宪时说他有丞相的才能,却没有做丞相的气量,杨宪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事,而不是按照规矩和道理。果然杨宪上台后,安插亲信,排除异己,很快把自己玩死了。汪广洋气量比杨宪还不如,结果也如他所料,被踢出中书省,即使再次被提拔,还是无作为。评价时胡惟庸,把相位比作马车,而他就是会翻车的人。朱元璋对刘基的话还是很信服的,之前打天下是就验证过了。所以当两任丞相翻车,朱元璋能不想起刘基的话,当然这个是猜测。即使胡惟庸做得过分,朱元璋也没什么表示。而且大将军徐达极恨他奸恶,看不过去,告诉了朱元璋。作为大明开国第一功臣,徐达的话该有分量了吧。但朱元璋就是没作为,只可能就是故意的。有句话说得好,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朱元璋等的怕是楼塌的那刻。

锦衣卫的存在,朱元璋不可能真的是什么都不知道

锦衣卫是明朝专有的情报收集机构,前身为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洪武十五年,设置锦衣卫。这个情报机构时刻监视大臣的私下行为,如同悬在头上的钢刀,不知什么时候就会落下。举个例子,国子监祭酒宋讷因事晚上在家中书房独自生闷气,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拿出画着他当时生气表情的画卷,问他为何生气。一个对于大臣私下那么了解的开国皇帝会不知道胡惟庸的所作所为吗,答案是不可能。

洪武十二年,占城来使上贡,没人禀告朱元璋。胡惟庸等中书省推脱给礼部,礼部又指责中书省,朱元璋乘机全部关起。不久,右丞相汪广言被处死。接着又以汪广言妾陈氏为借口,犯官女眷只能赏赐给有功的将士,文臣怎能拥有,兴大狱,严查胡唯庸以及六部属官,这是第一步。第二部就是,借口胡惟庸私自杀死驾车导致他儿子死亡的车夫为由,让他偿命,逼他造反。在商皓告密胡惟庸谋反,涂节临事变节也上报胡惟庸谋反的情况下,果断诛杀胡惟庸。第三部就是清洗胡惟庸的党羽,令错杀不放过,牵连三万多人。在胡惟庸死后,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改革中书省,设置六部,之后又设置殿阁大学士,并严格规定嗣君不得再立丞相。

结语:胡惟庸可以说是皇权和君权冲突下的牺牲品,当然和他自己的做法也逃脱不了干系。在朱元璋的手下,每个人都活得小心翼翼,妄自尊大,只是更快的加速了死亡,遗祸子孙。

五:什么情况才会诛九族

灭九族的刑法只有在封建时候有,主要是危害皇权统治,大逆不道,甚至说一句话,题一首反诗都可能会被诛九族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690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