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的“国耻日”),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与妻子索菲亚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协约国和同盟国集团利用这一突发事件,推波助澜,导致国际局势迅速恶化,萨拉热窝事件后来被认为是第一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参战国家达33个,投入军队超过7000万人,15亿人被卷入战争,有1000多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700亿美元。但在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种新式武器,如飞机、毒气、坦克、远程大炮相继投入战争,是武器发展史的重要阶段。

历史不能忘记,悲剧不能重演!
一、安倍被刺身亡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相似吗?
优质答案1:
答网友!安倍被刺杀与一战导火索一一一斯拉夫公国大公相似,都是刺杀!但这种事件在史上太平常稀松了!仛何一次刺杀成功后,终会有政局动荡,或一代新人撑权!安倍被刺,不会兴起大浪!安田文雄稳坐梁山弟一金交骑!想打,北有俄,西有中,东有美!且就算有几个小国,也被三大国分别保护起来!泥湾鸭子兴不起大浪!本人反对恐怖,憎恨暗杀!当面鼓对面锣,才是英雄!搞黑的,是胆小的表现!有话好好说,政权是大家的,谁胜了是谁的!不是吗?
优质答案2:
相似
优质答案3:
我认为:安倍遇刺身亡, 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没有关系 。
二、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刺杀,为何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你如何评价?
优质答案1:
事情还得从20世纪初的欧洲形势谈起。奥斯曼帝国行将朽木,其欧洲领土部分展开民族独立运动加剧了巴尔干地区的动荡。英国、奥匈帝国、德国自己沙俄插手巴尔干内部事务,各种力量的博弈搅混了这坛水。特别是奥匈帝国与沙俄都想在巴尔干扩张势力,而两国分属于不同的阵营。
萨拉热窝是塞尔维亚的首府,作为奥匈帝国未来继承人的斐迪南大公前往萨拉热窝耀武扬威必然会引起后者的不满。因此杀掉斐迪南一来可以打压奥匈帝国侵略气焰,另一方面表明塞尔维亚的民族自决。但是刺杀发生在欧洲火药桶的巴尔干,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溢出了这两个国家。事情逐渐演变为以奥匈帝国和德国为代表的同盟国集团和以塞尔维亚、沙俄、英国、法国为代表的协约国集团之间的战争。以上矛盾更是英德、法德、俄奥矛盾的外延。
优质答案2:
众所周知在斐迪南大公被枪杀后哈布斯堡宫廷非常的震惊。此时奥匈帝国的决策层又是什么态度呢?奥匈帝国拥有两个议会和两个内阁,两个内阁又各自对自己的一会负责,同时还有一个由两个一会选举出来的共同委员,然后三个共同部门和共同达成也就是外交大臣、财政大臣和战争大臣,此时的奥地利首相是由施蒂尔克进行没有帝国代表会议的统治,没有议会代表的共同委员会也自然不存在。所以如同1848年一样,其替代作用的是由皇帝、皇储、几个特定大公、三个共同大臣还有两个首相组成的共同议会。
皇储死后决策层也就变成了三位大臣与两位首相,外交大臣贝希托尔德虽然他是一位亲俄派,但是他亲俄的态度大多取决于他的恩师与提携他的皇储皇储,本质上来说贝希托尔德就是一位高级公务员并不是一位合格的政治家,所以对于皇储遇刺对于帝国所造成的影响贝希托尔德本身就没有一个很强的概念。 战争大臣克罗巴延将军无疑是战争的宣传者,不过作为一位老人他所需要的只是平稳的度过完这一职务,但是他为什么要鼓吹者战争呢?这大概是他为了迎合当时奥匈帝国的总参谋长康拉德。作为主张宣战的首倡者,康拉德无疑是叫嚣战争声音最大的。
作为一位不受皇帝与皇储喜爱的康拉德,他的倒台已经是时间的问题。身为皇储的斐迪南大公已经在物色着总参谋长的新人选,而作为旧人的康拉德。只能如同前几年因为u计划而被迫辞职的奥芬贝格一样从总参谋长的职位上滚下来。皇储的死亡无疑是让康拉德松了一口气,不过不能够通过打动一场战争改善自己的处境的话,康拉德无疑是要倒台了。即使不能够成为英雄也要讲潜在的对手送上战场,让他们犯错误从而失去竞争的资格。同时康拉德也不是打没有把握的仗,他已经得到了德国同行小毛奇的保证,一旦奥匈帝国对俄罗斯帝国宣战,德意志帝国立刻动员军队帮助奥匈帝国。
匈牙利首相反对战争,准确的来说他是反对任何提出领土要求的战争。帝国境内的斯拉夫人口已经足够多,如果再次瓜分塞尔维亚,那么匈牙利王国境内的斯拉夫人口将会迎来一个高潮,想必那时的斯拉夫领土将会想几十年前奥匈妥协一样成为帝国的另一元,到那个时候匈牙利的权利将会进一步缩水。
康拉德与蒂萨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让整个共同委员会保持诡异的平衡。虽然康拉德已经得到了外交大臣与战争大臣的支持,但是蒂萨所代表帝国另一元匈牙利也是不容小觑的。这时约瑟夫在像德皇的备忘录中指出:”决不能让贝尔格莱德霍乱根源不受惩戒的地继续存在下去。“
奥皇又重新回到了阿尔卑斯山的皇家别墅中,宫廷的局势掌握在好战派大臣与反战 派首相的手中。德皇威廉受到奥皇的备忘录后认为俄罗斯帝国还没有做好战争的准备,没有摸清英国的态度而轻率的表示对奥地利的支持。俄罗斯帝国的优柔寡断更加重了威廉二世的鲁莽行为。英国的让人捉摸不透的中立态度,以及肇事方塞尔维亚人不加节制的报纸攻势和帕西奇政府缺乏有力措施以压制“黑手”及其他极端分子的过激行为,都使冲突发展到无可挽回的地步。
得到德国战争许诺的奥匈帝国好战派终于压制住帝国内部的反战派,就连奥地利首相都愿意支持康拉德对塞尔维亚的惩戒。
7月23日下午,奥匈帝国致塞尔维亚的最后通牒送到了贝尔格莱德,提出的要求相当于让塞尔维亚自掴其面,甚至丧失独立。丘吉尔认为,这是一份“绝对不可能会出现在现代社会的最后通牒”。不过,奥地利人可不认为这会即刻使俄国人卷进来,只会让他们接受战争的风险。
帕西奇政府的答复用词甚为谦恭,也接受了主要的要求,只是拒绝让奥地利官员在塞尔维亚领土上进行暗杀阴谋的调查,对弗朗茨.约瑟夫的大臣们来说,这就足够向塞尔维亚宣战了。7月31日,全世界都在等待着奧匈帝国与塞尔维亚之间的新动向的时候,奥匈帝国的外交部长贝希托尔德在普拉特游乐园的一角游逛,那里正是为人不齿的男妓们聚集的地方,在贝希托尔德与他的新朋友将要离开的时候,实报的小贩冲向人群,高喊:“奥地利人侵塞尔维亚!向塞尔维亚人宣战了!”一场由贝希托尔德等人掀起的世界大战开始了。
塞尔维亚向俄国求援,俄国下令总动员,德国要求俄国停止一切战争准备,俄国拒绝后,德国即于8月1日宜战,两个星期之内,欧洲的五个大国和两个小国便相继投人了一次人们事先还认为不大可能的大战中。
这一场意料之中又在预料之外的战争,衰弱的奥匈帝国在这一战中失去了一个精锐的改革者,同时也失去了哈布斯堡的皇冠。德意志帝国的威廉二世也为他的轻率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法兰西地区更是以死光一代人的代价赢得惨烈的胜利,大英帝国更是在一战之后丢掉了唯我独尊的地位。一战并没有什么胜利者,如果有的话或许就是大洋彼岸的美利坚了。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是哪个国家挑起的?
优质答案1:
都想打一场。
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法,感觉欧洲中部的德国统一崛起了!会严重威胁欧洲的政治平衡,严重的会与法国争夺欧陆的霸权,事实也如此,普鲁士企图用强大的军事实力,跻身于被认同的帝国主义国家的行列中。
而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殖民当局严重影响了日本在中国的战略计划,日本也急迫需要一个机会,把德国在华势力与俄国在华势力压缩,扩大自己在中国的既得利益,同时为向太平洋扩张做准备。
美国在衡量世界局势后,一来,想大发战争横财,二来,想利用战争削弱老牌资本主义大国,有利于它登上世界争霸舞台。
一战,根本就没有正义的势力!
优质答案2: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1、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于1914——1918年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这场战争。
2、由于主要战场在欧洲,故中文又常称为“欧战”。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国、奥匈、土耳其、保加利亚属同盟国阵营,英国、法国、俄国和意大利则属协约国阵营。
3、在战争期间,很多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加入协约国。中国于1917年8月14日对德、奥宣战。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
4、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万左右的人丧生,2,000万左右的人受伤。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据估计损失约1,700亿美元。
5、战争的导火线是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战线主要分为东线(俄国对德奥作战)、西线(英法对德作战)和南线(塞尔维亚对奥匈作战),其中又以西线最惨烈。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
1、核心: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必然性:全球资本主义市场体系形成。
3、可能性:第二次科技革命促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以德国为首的国家要求重新划分世界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1、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国家重新分割世界而进行的一场非正义的,掠夺性的帝国主义战争。
2、对塞尔维亚而言,是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