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击的女王
武则天14岁就进宫,成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女人,只是并不受宠,只是被封为才人,获赐号“武媚”。武则天与李世民生活了十几年,但并没有生下一儿半女。在李世民驾崩后,她就惨了,因为没有生育子女,按照惯例,被安排到长安感业寺为尼,与青灯为伴。

只是这武媚娘正值女人味十足的年纪,怎么能甘愿寂寞?她早就在李世民病重的时候,与太子李治眉来眼去,暗生情愫。在李治即位后不久,武则天就被李治接入皇宫,由小妈直接成为李治的女人。武则天进入后宫后,开始了一场血雨腥风的宫斗,与王皇后、萧淑妃斗法,将二人拿下,自己成了母仪天下的皇后。
由于唐高宗李治是个病秧子,武则天就帮助他处理朝政,并不断建立自己的势力。在李治驾崩后,武则天的儿子李显和李旦先后为帝,但只是一个摆设,武则天大权在握,逼的两个儿子苦不堪言,最后直接请求自己的母亲当皇帝,自己还自请赐姓武氏,连自己的姓氏也不要了,真够窝囊的。
武则天也不客气,顺势就自己当上了女皇,改国号为周,就此开始了自己的巅峰时刻。武则天作为一个女强人不是吹的,能力还是很强的,将国家治理得很好,对外也是很霸气的,谁不服就将其揍服,国家处在上升期,国泰民安。
只是到了晚年,武则天逐渐豪奢专断,荒废朝政,不仅修宫殿、佛寺,而且还喜欢上了小鲜肉,与张易之、张昌宗等面首玩得不亦乐乎。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身体不适,张柬之等人发动了神龙政变,拥立唐中宗李显复位,复辟唐朝,武则天被迫退位。
悲惨结局
武则天被迫退位后,就被徙居上阳宫,她的小鲜肉们基本都被诛杀,此时的她真的就成了孤家寡人。据史料记载,她的儿子李显十天去看望一次,但想一下当年武则天是如何逼迫李显的,哪有什么母子之情,更多的就是走走形式,做做表面文章罢了!
那么,在退位不到一年的时候,为何武则天就猝死了?原因有三。
一是生病。当时武则天已经有病,身体本来就不好,再加上政变对她的打击,真可谓雪上加霜,82岁离世,即使在今天已经是高寿了。
二是失去了权力。武则天是典型的女强人,一旦失去了权力,就没有了活下去的意义。
三是没有了快乐的源泉。皇家最是无情,武则天没有什么亲情,她只有张易之、张昌宗等这些言听计从,并且可以逗自己开心的小鲜肉,只有他们才能慰藉自己心中的寂寞。然而,神龙政变,自己退位,小鲜肉们被诛杀,李显不可能为自己找小鲜肉,失去了快乐源泉,生无可恋,最后退位以后的武则天整天郁郁寡欢,最后抑郁而亡。
结语
据记载,晚年的武则天“善自粉饰,虽子孙在侧,不觉其衰老”。但是等到退位迁入上阳宫后,却不再梳妆打扮,面容憔悴。有一次,李显见了,大为吃惊。这也佐证了上面的观点,此时的武则天心态已经崩了,生无可恋。关于武则天的这种死法,确实难以启齿,史书就不好意思明说,只是一笔带过!一代女皇落得一个这样的下场,真是悲惨呀!
一:武则天怎么退位的
武则天称帝后,一直没立太子,她将原来的皇帝李旦称为“皇嗣”,“皇嗣”身份近似于太子又不是太子。按照父系社会的传统,中国古代的皇权都是在一家一姓中传递的。这种继承方式让女皇武则天大受困扰:如果让儿子继承帝位,那倒是一家了,但却跟自己不是一个姓;如果把皇位传给侄子,跟自己是一个姓了,可又不是一家。
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为了能当上太子,使尽了浑身解数,连出狠招,把皇嗣李旦折腾得死去活来;经过狄仁杰等大臣的劝说,契丹、突厥先后打出匡复李唐的旗号反周,武则天看到人民仍心向李唐皇室,再加上武氏子弟的不成器。
武则天最终下定决心重新立已经被废为庐陵王的李显为太子。解决了继承人的问题后,武则天已经没有什么棘手的问题需要解决,她便志得意满,加上年龄的增长,武则天开始耽于享乐。
武则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12月16日),
本名珝,后改名曌,山西文水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正统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后世将其与汉朝的吕后并称为“吕武”。
武则天十四岁时入后宫,为唐太宗才人,获赐号“武媚”。唐高宗时封昭仪,后为皇后,尊号“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高宗驾崩后,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
690年,武则天宣布改唐为周,自立为帝,定洛阳为都,称“神都”,建立武周。705年,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拥立唐中宗复辟,迫使其退位,史称“神龙革命”。中宗恢复唐朝后,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
705年11月,武则天崩逝,年八十二。中宗遵其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累谥为则天顺圣皇后。
二:武则天怎么上位和退位的
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是被张柬之他们一干宰相和主角杨帆一起发动兵变拥立李显逼迫武则天退位的,中间的太平和武氏也参与了,主要是因为武则天宠信二张(张昌宗、张易之),而李氏和武氏都与二张有矛盾,所以宰相、李氏、武氏、主角杨帆等局一起拥立李显胁迫武则天退位。
三:武则天最后怎么退位的
这种继承方式让女皇 武则天很困扰:如果让儿子继承帝位,那倒是一家了,但却跟自己不是一个姓;如果把皇位 传给侄子,跟自己是一个姓了,可又不是一家。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为了能当上太子,使尽 了浑身解数,连出狠招,折辱皇嗣李旦。经过狄仁杰等大臣的劝说,契丹、突厥先后打出匡复李唐的旗号反周,武则天看到人民仍心向李唐皇室,再加上武氏子弟的不成器,最终下定决心重新立已经被废为庐陵王的李显为太子。四:历史上武则天怎么退位的
神龙政变,是指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癸卯(705年2月20日),太子李显、宰相张柬之、崔玄暐等大臣在首都洛阳紫微城发动兵变,凤阁侍郎张柬之等人力图拥立李显为君,率领禁军诛杀张易之、张昌宗,随即包围集仙殿,逼迫女皇帝武则天退位,复辟唐朝的事件。
武则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自名武曌(zhào),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唐朝至武周时期政治家,武周开国君主(690年-705年在位),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即位年龄最大(67岁)及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82岁),与汉朝的吕后并称为“吕武”。
武则天为荆州都督武士彟次女。十四岁时进入后宫,为唐太宗才人,获赐号“武媚”。
唐高宗时封昭仪,在“废王立武”事件后成为皇后,上元元年(674年),加号“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参预朝政。
高宗驾崩后,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
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称“神都”,建立武周。
武则天在位前后,大肆杀害唐朝宗室,兴起“酷吏政治”。
但她“明察善断”,多权略,能用人。又奖励农桑,改革吏治,重视选拔人材,所以使得贤才辈出。
晚年逐渐豪奢专断,渐生弊政。沉湎享乐,宠幸张昌宗、张易之兄弟,跟外界的联系减少,对朝政的控制力也有所下降。
而二张兄弟却逐渐突破男宠的限制,插手朝政,男宠的介入引起了武则天母子、君臣关系的紧张,武周政权也因此陷入动荡,人心不稳。
张易之与张昌宗二人倚仗女皇的宠信,专权跋扈,朝廷百官都畏之如虎,甚至连武则天的子侄们都争相给张易之执鞭辔,叫他五郎而不敢直呼其名。
同样地,他们的行为也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
李显的儿子邵王李重润与女儿永泰郡主李仙蕙、妹婿魏王武延基暗地里讨论二张专政,不想被张易之的耳目侦知,张易之添油加醋向武则天进谗言。
武则天听信谗言,不仅责骂太子李显,还严令李显鞫问子女,万般无奈的李显只得逼令儿子和有孕在身的女儿自缢。
接下来,张氏兄弟又将武延基下狱逼死。
这件事情让李显失去了一个儿子、一个女儿、一个女婿和一个外孙,更为重要的是,这件事情向李显表明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对其包括其家庭构成了巨大威胁。
在这种背景下,除掉张氏兄弟对于李显来说势在必行并且刻不容缓。
于是,李显、李旦、太平公主这些李姓子孙在共同的大局下,便联合起来发起了一场政变。
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生病,张易之、张昌宗侍奉左右,外人不得入内。朝中大臣张柬之等五人机密谋划,除掉二张的政变也在悄悄地布置着。
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癸卯(705年2月20日),凤阁侍郎张柬之、鸾台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将军敬晖、右羽林将军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联络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左羽林将军李兴宗等,力图拥立李显为君,故称武则天的男宠:麟台监张易之、司仆卿张昌宗谋反,率禁军诛杀张易之、张昌宗。
随即包围长生殿,逼迫武则天退位。
次日,武则天命太子李显为监国,第三天禅让于太子。
第四天,李显正式即位,是为唐中宗。
二月初四甲寅(3月3日),复国号为唐,武周朝终结。
政变后,张柬之被封为汉阳王、敬晖被封为平阳王、桓彦范被封为扶阳王、袁恕己被封为南阳王、崔玄暐被封为博陵王,时称“五王”。
所以,神龙政变又被称为“五王政变”。
神龙政变它标志着武则天政治生涯的结束。
武周政权的更替让李唐王朝提前复辟,政权重新回归李唐王室。
五:武则天怎么退位视频
说到唐朝时期的张柬之其实他也还是挺有趣的一个人的,他呢不仅仅是宰相,他还是一位大诗人,他不仅文学造诣非常的高,而且他把武则天给逼退位了,那么这到底是不是真的,张柬之兵谏武则天退位到底成功了没有,张柬之为什么能够成功逼武则天退位?下面我们就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武则天神龙元年,即公元705年,宰相张柬之等拥戴李唐政权的文武大臣,联合禁军发动神龙政变,成功胁迫武则天禅位于太子李显。一代女皇就此逊位,李唐王朝得以复辟。
神龙政变除了有张易之、张昌宗等少数人遭到屠戮外,并未有太多流血牺牲,在某种程度上与英国的“光荣革命”比较类似。只是,这是唐朝矛盾的总爆发,也是不同政治势力间的一次博弈。
一代女皇武则天在中国历史上创下了许多个“唯一”。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也是唯一一位公开豢养男宠的女性,同时更是专权自立后,仍被历史赞许的女人。可惜,这位曾经无比耀眼的武周皇帝,下场却极其凄惨。
神龙政变后,已是风烛残年的武则天心不甘、情不愿地做起了太上皇,曾经围绕自己左右的张易之、张昌宗等人也尽遭诛杀,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李显复辟李唐政权,在无限凄凉中撒手人寰。
抛开武则天的功过是非不谈,就当时的政治形势而言,李唐复辟、武周倾覆,已是一个难以扭转的事实。
武则天晚年时,对张易之、张昌宗等人极为宠信,而且自己也日益变得风声鹤唳,对周围的各方势力十分警觉,甚至早已是六亲不认。
而张氏兄弟则利用武则天的宠幸,积极网罗党羽,残害群臣,甚至连太子李显的儿子、孙子也都未能幸免于难。因此,朝中的文武群臣,已经日渐对武则天及其亲信不满,压抑的情绪随时都可能爆发。
从各方政治势力来讲,即便武则天改李唐为武周,自立为帝,但朝中拥戴李唐政权的大臣从未放弃复辟的想法。只是,武则天壮年时,胆识和才干过人,还算能震慑住各方潜藏着的反对势力。
可待武则天垂暮之际,这位女皇帝的控制力和判断力皆不复当年。而且她所依仗和信赖的张氏兄弟,并无实权,更没有兵权,实难与朝中权臣相抗衡。
懦弱的李显,在半推半就之中,成为了神龙政变的最大受益者,而武则天也就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张柬之等人的成功,并不是一次侥幸的成功,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一个男权社会,一名女性即便一度登上了权力之巅,却也着实难以长期维护自己的地位。从思想意识层面来讲,武则天早晚都是要被摘掉的果实。
而就武周和李唐的正统性来看,尽管武则天一度改元迁都,但毕竟还是李家的儿媳,武周也不过是李唐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插曲。曲终,自然人散。群臣始终不愿意武周继续延续,更不想政权旁落于他姓之手。所以,和平退位还是政变夺取,不过是个时间问题。
所以,联合了禁军的张柬之等人,在实力上早已超乎了武则天的掌控,也造成了一呼百应的声势,再加上将太子李显拉入了阵营之中,武则天的退位也是再正常不过了。
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