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父亲怎么死的?曹操父亲怎么读

2023-02-24 14:23:28 403 0
奇闻异事录
洞房花烛夜时,许允掀开阮氏头上的红盖头,吓得转身跑出洞房,阮氏抱着新郎许允说:“女人该有的,我都有,唯缺美貌。”阮氏是三国时期的一名女子,出身名门望族,父亲是曹魏的一名卫尉官。在人的眼里,出身名门的女子都是窈窕淑女,容貌姣好,气若如兰。但是阮氏相貌却与出身大相径庭,她长得奇丑无比,又黑又壮,而阮氏的兄长阮侃却温润儒雅、相貌堂堂。按现代的遗传基因看,女儿长相随父亲,儿子长相随母亲。阮氏的父亲是一位武官,应是长得五大三粗、虎背熊腰,阮氏的母亲定是一位大家闺秀吧。不过,阮氏出身名门,从小在家风的渲染下,饱读诗文,才慧过人。

  

门当户对,是古人婚嫁的风气。阮氏年芳二十那年,许配给曹魏的中领军许允,许允是一位年轻有为、气度轩宇的武将。洞房花烛夜时,许允掀开阮氏头上的红盖头,吓得转身跑出洞房。长得粗壮的阮氏追出去抱住新郎说:“女人该有的,我都有,唯缺美貌。而你呢,男子汉大丈夫,该具有的品行,你又有吗?”许允急忙说:“我德行兼备。”阮氏:“你看重的是外貌,而不是德行,还说你德行兼备。”许允觉得阮氏与文弱女子不同,有蛮力,说明身体好,有才识,能做贤内助。阮氏还是挺精明的,能嫁给这样一位气度不凡的武将,就是死也不放手。那得拿出女人该有的手段,眼泪是配美人的,在自己这张脸上是无法打动许允的心。那只能强硬出手,用力气先逮住许允让他就范,让许允看到自己身上的亮点。许允任吏部郎,喜欢任人唯亲,在他手下为官当差的不是亲戚就是同乡。他这种徇私的行为遭到同僚及遭受到此等不公的人举报,魏明帝问罪并逮捕许允。许允被带走前,阮氏告诉许允,魏明帝是一位明君,千万不能求情,要将自己任人唯亲的理由告诉魏明帝。然后阮氏安之若素地熬起小米粥,等许允回来吃饭。在魏明帝面前,许允说用亲人或同乡是了解他们的能力及为人,能胜任才用之,若不信,可以查他们是否有渎职之罪。许允不但没有被问罪,还被赏赐,许允回来后一家人开开心心地喝着小米粥。一般的弱女子,在丈夫被皇帝派来的兵卫抓走,肯定哭哭啼啼的,阮氏淡定地熬着小米粥,说明她具有一定的格局来看清事态。她的格局来自于她读过的书,以及对当前朝政事务的熟悉,许允应该是经常把朝政事务带回家与阮氏谈论,阮氏才知魏明帝是一位明君,能辩是非,阮氏也深知许允的能力,能在魏明帝面前脱险。这说明阮氏许允婚后夫妻感情好,在当时能吃小米粥,都是上等人,也说明家庭生活美好。这就是读书的好处,丑陋的女子用知识武装自己。美人是会迟暮的,但是知识是珍珠,越发纯美。阮氏用知识与智慧掩盖自己的丑陋相貌,让自己在婚姻中闪闪发光。许允原是曹魏的部将,司马家族篡夺曹魏政权后,将许允流放,在流放途中,许允逝世。司马家族派司马师到许允家中观察许允的两位儿子是否有名将之才,帝王之相。古人通常通过观天相、看面相、论命理,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有帝王之相。三国时期的司马家族腹黑又隐忍,善谋略又够阴险,司马家人找了很多观相师,观察名将能臣的后代是否有帝王之相,如果有就杀之。管家让阮氏把两位儿子藏起来,阮氏说:“这事和孩子们没关系,不必藏。”阮氏的这份底气,来自于才学与智慧。古人云,命贵者,相奇也。奇也是指长相超凡脱俗,异常好看。按遗传学,阮氏的两位儿子长相随母亲,必定是相貌平平,甚至带点丑陋,何来帝王之相。又加上两位儿子,年幼对政治毫无真知灼见,司马师没看出有什么帝王将星之才,也就幸免于难。后来阮氏把两个儿子培养得相当优秀,都入仕途为官。一个人改变不了自己的容貌,但是可以通过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阮氏就是这样的一位奇女子。

曹操的父亲怎么死的?曹操父亲怎么读

一:曹操的父亲死了曹操在干嘛

全军戴孝讨伐陶谦,在徐州境内路过的每一个地方鸡犬不留!最后却不了了之

徐州乃兵家必争之地而曹嵩几年来一直居住在徐州辖区的琅琊郡,陶谦要捕杀曹嵩有很多的机会,可是曹嵩一直活的好好的。而曹操派去的泰山太守应劭,曾经在初平三年和陶谦一起并肩作战,讨伐李傕,两人感情非浅。从这几点看,陶谦派出人马保护曹嵩,向曹操示好才是最可能发生的情况。可惜,问题出在护卫的将领身上。曹嵩从琅琊前往兖州,携带一百多辆金银,实在让人眼红。陶谦的部下,很多都是黄巾降将,演义将张闿如此设定,颇有道理。而曹嵩几年来一直居住在徐州辖区的琅琊郡,陶谦要捕杀曹嵩有很多的机会,可是曹嵩一直活的好好的。而曹操派去的泰山太守应劭,曾经在初平三年和陶谦一起并肩作战,讨伐李傕,两人感情非浅。从这几点看,陶谦派出人马保护曹嵩,向曹操示好才是最可能发生的情况。

可惜,问题出在护卫的将领身上。曹嵩从琅琊前往兖州,携带一百多辆金银,实在让人眼红。陶谦的部下,很多都是黄巾降将,演义将张闿如此设定,颇有道理。加上华县、费县地区,多有叛军屯聚,治安情况非常不好,张闿假扮贼兵,浑水摸鱼也有个借口。

更为重要的是,在张闿杀害曹嵩之后,曹操没有尽全力去淮南追杀杀父仇人,而是把所有的怒火都撒向了徐州的陶谦,攻占徐州十余城,竟然屠城,把百姓全部杀死。整个徐州都为之恐惧,幸亏青州刺史田楷与平原相刘备带兵救援徐州,勉强抵挡住了曹军的攻势。而恰在此时,张邈、陈宫等人联合吕布,在曹操的老巢兖州发动变乱,攻占了兖州的大部分郡县。曹操不想鸡飞蛋打,于是只能撤兵,徐州才得以保全。

而张闿呢,在投奔淮南之后,并没有就此消失。淮南是袁术的地盘,而袁术和曹操交恶,何况张闿有上百车金银,袁术怎么会不接纳张闿呢?而《后汉书》引谢承记载:“袁术使部曲将张闿阳私行到陈,之(骆)俊所,俊往从饮酒,因诈杀俊,一郡吏人哀号如丧父母。”说明张闿确实投靠了袁术,并且在袁术手下担任了暗杀陈国相骆俊的工作。做杀手,是张闿的强项。

当时曹操不可能不知道张闿的下落,可是,此时的袁术还非常强大,一旦双方交战,曹操占不了什么便宜,可是徐州就不同了,只要没有外人干扰,夺下徐州几乎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而曹操也可以趁此机会将兖州和徐州连成一块,东方战线将再没有后顾之忧。是以曹操没有追杀自己的杀父仇人张闿,而是把目光锁定徐州的陶谦,消灭陶谦,占领徐州,不用花很大的力气,却可以让自己实力大增。并且,以为父报仇为由出兵,师出有名,其他诸侯强行干涉的机会就大大减少,而全军上下也必然士气大振。曹操的算盘打的很响啊,可惜没想到吕布捅了他一刀子,而且刀子插的很深,差点就要了曹操的老命。为父报仇的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

二:曹操父亲之死

是魏武帝曹操的父亲。汉太尉。后高祖曹丕追谥其为太皇帝。养父腾为中常侍,乞兄子继之,既嵩也。后腾卒,嵩袭爵。桓帝末,领司隶校尉。灵帝擢拜大司农、大鸿胪,代崔烈为太尉。及十常侍乱政,嵩辞官居於洛阳。董卓之乱时,曹嵩带着家资家眷到泰山华县避祸。后曹嵩率次子曹德与妻妾到兖州投奔曹操,为徐州牧陶谦所杀(《吴书》则云张闿因贪财袭杀)。

时局动荡,十常侍乱政时,曹嵩辞官居于洛阳。因为董卓入袭汉宫,王允吕布诛董卓,李傕郭汜大交兵等等,洛阳已成是非之地,曹嵩带着家资家眷到泰山华县避祸。初平四年(公元193年),一直居于山东的曹操与徐州陶谦发生的争端,华县正是前线。次年(兴平元年)曹嵩带着次子曹德与妻妾,打算离开刀兵之地前往曹操的大本营兖州。不料行踪泄漏,被陶谦部将张闿围住,曹操派兵将接应不及,曹嵩及次子曹德,夫人(曹操之母),姬妾赵氏皆成了刀下亡魂。

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的注《吴书》所记,汉献帝年间,曹嵩在避战乱时,遭徐州牧陶谦之手下张闿杀害。所以曹操才会以为父报仇为名义出兵攻打陶谦,并且在徐州屠城,以为报复。黄初元年(220年),曹嵩被他的孙子魏文帝曹丕追尊为太皇帝。

非正常死亡,我们的调查小组正在调查中…

曹操的父亲曹嵩,为了躲避董卓之乱,逃到琅琊,却遭到陶谦部属杀害,曹操因而对陶谦怀恨在心。

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他的父亲曹嵩本姓夏侯,因为后来成为中常侍大长秋曹腾的养子,於是改姓曹氏。

关于杀死曹嵩的说法有三种:

1、 曹操担心已经与陶谦正式开战,父亲在徐州琅邪不安全,迁移到兖州,路上(在徐州琅邪和兖州泰山郡华县之间)被陶谦派兵截杀;——持这种观点的为《三国志武帝纪》、《后汉书应劭传》和《世语》。

2、 曹嵩向兖州迁移,陶谦阴平守将和士卒贪利而截杀之;——持这种观点的是《后汉书陶谦传》。

3、 曹嵩向兖州迁移,陶谦专门派张闿带兵护送,张闿在半路贪利而截杀之;——持这种观点的是《吴书》。

西元196年,孙策任会稽郡太守时,委任虞翻为功曹。孙策非常喜欢外出打猎,虞翻劝阻他说:「您喜欢轻装便服出行,随从部下常常来不及警戒,士兵们常常感到辛苦。身为统率,如果不够稳重,就不容易树立权威。所以传说中的「龙」,一旦变成普通的鱼,随便一个渔夫就可以捕捉它。而白蛇自己放纵,在野外被刘邦斩杀。请您多加注意自己的行为。」孙策虽然赞同虞翻的话,但是却改不了坏习惯。西元200年,有一天孙策出外打猎追赶野兽,他骑的骏马速度特别快,随从的马根本追不上。正当孙策追赶猎物时,突然遇到许贡(前吴郡太守,为孙策所杀)三名门客,他们用箭射中孙策的脸颊。从后赶到的随从立刻将他们三人全部杀死,但是孙策也因伤势过重而去世。

三:曹操父亲怎么读

曹操的父亲曹嵩,字巨高,沛国谯郡人氏。

四:曹操父亲死了很开心

曹操父亲曹嵩之死,是曹操东征陶谦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翻阅史料,关于是谁杀了曹嵩,却有很多记载,有的可以相互印证,有的却自相矛盾。探寻真相,就像破案一样,按图索骥,根据记载寻找动机,发现历史背后的真相,非常有意思。

先来罗列线索,《三国志》及《后汉书》中关于曹嵩之死的记载:

1、《三国志 · 武帝纪》记载:

初,太祖父(曹)嵩,去官后还谯,董卓之乱,避难琅邪,为陶谦所害,故太祖志在复仇东伐。

2、《三国志 · 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世语》记载:

陶谦密遣数千骑掩捕。(曹)嵩家以为(应)劭迎,不设备。谦兵至,杀太祖弟德于门中……阖门皆死。

3、《三国志 · 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韦曜《吴书》记载:

太祖迎(曹)嵩,辎重百余两。陶谦遣都尉张闿将骑二百卫送,闿于泰山华、费间杀嵩,取财物,因奔淮南。太祖归咎于陶谦,故伐之。

4、《后汉书 · 应劭传》记载:

徐州牧陶谦素怨(曹)嵩子(曹)操数击之,乃使轻骑追嵩、德,并杀之于郡界。

5、《后汉书 · 陶谦传》记载:

时(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曹)嵩财宝,遂袭杀之。

6、《后汉书 · 宦者列传》记载:

及(曹嵩)子(曹)操起兵,(曹嵩)不肯相随,乃与少子(曹)疾避乱琅邪,为徐州刺史陶谦所杀。

这里首先说明一下,陈寿的《三国志》成书于西晋,范晔(398年~445年)的《后汉书》成书于南朝刘宋时期,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372~451)也是南朝刘宋的史学家,而范晔写《后汉书》晚于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因此,以上史料先后顺序是这样的:陈寿《三国志》——裴松之作注——范晔《后汉书》。

《三国志·武帝纪》中只说是陶谦杀了曹嵩,这和《后汉书·应劭传》、《后汉书·宦者列传》的意思一样,而裴松之注引《世语》则更像是为这三种说法进行了补充,是陶谦派人杀了曹嵩,曹嵩还以为是来迎接的泰山郡守应劭,没有防备因此被杀。

而裴松之所引《吴书》则说,曹嵩是陶谦部下都尉张闿所杀,因为贪图曹嵩的财物,这和《后汉书·陶谦传》的说法接近,意思是说曹嵩虽然是陶谦部下所杀,但并不是出自陶谦直接授意,但曹操不管这些,反正只认准了陶谦进行报仇。

按照侦探小说的思路,杀人是要有动机的,陶谦杀曹嵩有没有动机呢?

这里需要从关东联军讨董开始捋一下。话说公元190年关东十路诸侯起兵讨伐董卓,只有曹操、孙坚真正的和董卓进行了交锋,曹操败于徐荣,孙坚先败后胜,董卓迁往长安,孙坚收复洛阳。正当孙坚准备乘胜追击时,袁绍却表奏周昂为豫州刺史,而之前袁术已经表奏孙坚为豫州刺史。

这相当于以袁绍、袁术兄弟为首的关东诸侯开始正式“内斗”,先是兖州刺史刘岱干掉了东郡太守桥瑁,袁绍从韩馥手里抢了冀州牧,袁术派孙坚打刘表。一顿操作猛如虎,然后中原大地形成了两大军事同盟:袁绍、曹操、刘表VS袁术、公孙瓒、陶谦,而且他们进行了激烈的交战。

公元192年,曹操入主兖州,同时两大阵营进行了碰撞。公孙瓒派刘备、单经,联络陶谦向袁绍发动进攻,袁绍则和曹操一起击败了这三人(瓒使刘备屯高唐,单经屯平原,陶谦屯(东郡)发干,以逼绍。太祖与(袁)绍会击,皆破之)。

公元193年徐州牧陶谦和下邳阙宣合并进攻泰山郡的华、费二县,当时曹操身为兖州牧,泰山郡属兖州所有,所以作为反击,曹操一征徐州。曹操连下十多座城,陶谦向田楷(公孙瓒的部下)求救,田楷和刘备领兵前来,曹操因为军粮不足,郯城也攻不下就退兵了。

有了这两次正面冲突,所以此时陶谦和曹操可以说是生死大敌了。从曹操角度来说,兖州处于四战之地,北边的冀州、并州是袁绍的地盘,所以只能进攻徐州、青州以拓展生存空间,壮大实力。陶谦为了自保,选择和公孙瓒、袁术结盟共同对抗曹操、袁绍,所以双方必成水火之势。

这样一来《吴书》中说陶谦派张闿护送曹嵩就显得很搞笑了,而偏偏《三国演义》采纳了这种说法。曹操和陶谦刚刚在战场上杀得你死我活,现在陶谦派人去保护曹操的父亲,陶谦就是真的派人,曹嵩也不敢用啊。

曹嵩被杀的经过

曹操起兵后,因为实力弱小,所以父亲曹嵩没有选择这个“爱惹事”的儿子,而是和小儿子曹德到琅琊国避难。琅琊国属于徐州刺史部,本来如果曹操和陶谦没有成为敌人,曹老爷子在哪都行,但现在曹操、陶谦战场相攻了,所以曹嵩不能继续在琅琊待下去了。

然后曹嵩就收拾细软准备去兖州投靠曹操,曹操得知后安排泰山郡守应劭前往迎接,结果半路上就被陶谦所派士兵杀害了。不管是张闿,或者是阴平守将,或者这俩其实就是一个人,反正都是陶谦指使的,因此曹操找陶谦报仇自然是没什么问题的。

现在我们回顾一下六处关于曹嵩之死的记载发现,陈寿是认定陶谦就是杀人凶手无疑。而范晔呢,《陶谦传》和《应劭传》、《宦官列传》前后记录不一,最终也抛弃了《吴书》的说法,在《应劭传》和《宦者列传》中都写了陶谦是杀人凶手。所以,曹嵩之死案告破,主使杀人者是曹操的敌对势力——陶谦!

史书记载是研究历史、还原真相的第一手资料,但往往很多史料语焉不详,甚至有的互相矛盾,这时候就需要我们能够进行前后印证、进行甄别,从而发现事件的真相,不要被迷惑,不能偏听偏信。

参考资料:《三国志》裴松之注、吕思勉《三国史话》

五:曹操父亲被杀哪集死的

曹操剿灭了黄巾军后出任兖州牧,与徐州牧陶谦一直摩擦不断,多次兵戎相见,占领了徐州的许多城池,陶谦对此愤愤不以,却也无可奈何。

有一次,曹操的父亲一家人路过徐州,意外全家被杀、财物被抢,曹操更是将满腔的怒火发泄在陶谦的身上,那么曹操的父亲真的是被陶谦杀害的吗?

关于曹操的父亲是不是为陶谦所杀,各个史书上有不同的说法,大致归纳起来有两个版本。

《世说新语》是这样说的:董卓之乱后曹嵩为躲避战乱,逃难在泰山郡的华县(今山东费县),曹操在兖州稳定后就写信给泰山郡守应劭让他派兵将自己的父亲送到兖州来,不料行程泄露,应劭的并还没有到,陶谦就秘密派了数千人前往拘捕曹嵩,曹嵩一家正准备迎接应劭他们,因此完全没有防备,等陶谦的兵到了之后,先将曹操的弟弟曹德杀死在大门口,曹嵩听到动静后很是害怕,慌忙和他的小妾一起想翻墙逃走,但他的这个小妾太肥了爬不上去,不得已曹嵩只好和她一起躲到茅厕里,之后被抓,最后曹嵩一家都被陶谦的兵丁杀害。

应劭听说曹嵩一家被陶谦杀害之后,害怕曹操追责,只好弃官投奔袁绍而去。

而《吴书》和《世说新语》略有差异,没有提到应劭,只是说陶谦本人没去,只派了都尉张闿去了,《吴书》也说出了陶谦杀害曹嵩一家人的原因,就是为了劫持曹嵩这一百多车的财物。

《世说新语》人们都是被它当做小说、故事来看的,可信度不高,而《吴书》为东吴人所写,可信度也存疑。

而《资治通鉴》是这样说的:曹嵩为躲避战乱逃到琅邪(今山东),当时琅邪在徐州境内,曹操派人前去迎接,曹嵩一行装载财物的车辆就有百余辆,他们经过徐州时,徐州牧陶谦为了讨好曹操,设宴款待曹嵩一家,并派都尉张闿护送,张闿看到这么多的财宝非常眼红,于是率领士兵在华县、费县交界处杀人劫货。从上面的两种说法看,曹嵩被杀的地点在泰山郡华县,杀害曹嵩的凶手是陶谦的手下,除了《世说新语》外其他的史书都提到是见财起杀心的。

各种版本究竟孰是孰非,曹嵩的死究竟和陶谦也没有直接的关系呢?下面来简要分析一下。

首先和曹操交恶,对于陶谦来说也没有好处,曹操剿灭黄巾军后拥有20多万青州军,成为势力强大的诸侯,其实力仅次于袁绍,而徐州牧陶谦不过是数万人马,自保还是个问题,他怎会挑起事端得罪曹操呢。

其次曹嵩一直居住在辖区徐州的琅邪,这些年秋毫无犯,陶谦要报复曹操而杀掉曹嵩,机会是大把的,为了不与曹操交恶,他派人保护曹嵩,向曹操示好,才是最明智的。

可惜问题出在陶谦的手下张闿身上,曹嵩从琅邪前往兖州,携带一百多辆车的财物,确实让人眼红,而陶谦的手下很多都是黄巾军的降将,人员复杂,本来就是兵匪一家,见财起义,到手的钱财怎能不抢,而华县、费县也是兵荒马乱之地,张闿等人正好在此下手。

张闿抢得财物之后就投奔淮南的袁术,而袁术和曹操早就不和,张闿献上这么重的见面礼,袁术怎么会不接纳他呢,因此张闿就有了庇护之所。

至于陶谦是不是幕后主谋,就连陶谦本人也说不清,手下的人贪财杀人,他这个上司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何况曹嵩是曹操的父亲,杀曹嵩一家,招惹这么大的一个对手,陶谦是知道后果的,估计他不会那么傻的,可曹操不这么认为,面对杀父灭门之仇,这笔账他一定会记在陶谦身上。因此曹操把目光锁定在徐州牧陶谦,消灭陶谦占领徐州,不用花很大的力气,却可以让自己实力大增,而且以为父报仇为由出兵,师出有名,其他诸侯强行干涉的可能性不大,全军上下也必然士气大振。

曹操的算盘打得很响啊,可惜没想到吕布捅了他一刀子,而且刀子捅得很深,差点就要了曹操的老命,朱陶谦,平徐州,为父报仇的事情就不了了之了。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03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