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陵为什么不挖掘?为什么叫昭陵

2023-02-24 15:43:28 577 0
奇闻观察室
1971年,考古人员发掘了昭陵最“奇特”的一座陪葬墓,此墓由3个锥形土堆呈“品”字组成,墓室在武则天时期曾被“掘墓毁尸”,一片狼藉……

腐木一堆的棺材上,一顶鎏金铜的“绿帽子”孤零零置于其上,令人称奇!

此墓地理位置极好,位于昭陵南侧,礼泉县东北18公里处的烟霞新村。如今的昭陵博物馆,也建在此处。

昭陵为什么不挖掘?为什么叫昭陵

墓前3座18米高的土丘,如同三个巨人般守护着墓中的主人。岁月沧桑,曾经庄严肃穆的地面陵寝建筑,只能依稀见得石人、石马……

考古队员们小心翼翼地进入墓室,果不其然,此墓被盗掘严重,放眼望去,5个盗洞赫然在列,让人心底一凉……

然而,一片狼藉的墓室内部,还是令做好心理准备的考古队员们心生疑惑。

谁人盗墓,会将墓穴毁坏得如此彻底?别说是随葬的奇珍异宝,就连一件像样点的瓷器陶器也不见……

“这是什么?有人眼尖,首先发现了一件东西”。原来,在一堆形似棺木的朽木堆上,居然端端正正放着一顶“墨绿色”鎏金帽子?

有经验的考古专家上前仔细参看,突然面露喜色,兴奋不已!

这是唐朝的“三梁进德冠”啊!好宝贝!

在《旧唐书》中有记载:进德冠是皇帝赐予宠臣的冠帽,分为一梁、二梁和三梁。

其中,三品以上官员才有资格佩戴三梁进德冠,可见此物乃唐代高官所有。

而这座墓葬中发现的“三梁进德冠”,还是迄今为止我国考古发掘最古老的唐代冠帽,妥妥的国宝级文物。

细细端详,这顶“进德冠”呈现出铜绿色,又是何故?原来,这与它特殊的质地有关。

此冠用的是极薄的鎏金铜片作为“骨架”,外面以皮革覆形,皮革的表面还贴上了很薄的镂空蔓草花饰,显得典雅高贵。

冠径约为19.5厘米,高23厘米,看起来体积笨重,而其重量却出乎意料仅有400克(差不多8两)!

这顶帽子的绝妙之处还不止于此……另外一个设计,堪与现代理念媲美。

原来,在帽子的后方下边沿有个小孔,孔又盖合页,合页两侧各有一中空花跌。妙就妙在此处,这竟然是一个可以调节帽径大小的设计。

可见,一千多年前的古人们,其人性化、实用性的观念早已兴起……

如此精雕细琢的一顶三品唐朝大员的冠帽,保存这么完好实属不易!

更让人惊讶的是,它居然放在已经被毁坏殆尽的棺椁之上。

墓内早已经人骨全无,经过清理只是出了些残破的陶人、陶马,大抵也是盗墓贼看不上眼的东西。

可是,为何这顶稀世之宝“三梁进德冠”独独保留了下来?

探寻此中真相,我们须得从此墓主人说起……

这座墓葬位于唐太宗昭陵附近,为其陪葬墓之一。能够死后常伴威名赫赫的太宗身旁,显然此墓主人身份绝非一般。

尤其是,目前还立有石碑,上面洋洋洒洒的碑文书写,居然来自唐高宗李治!

真相揭晓时间,墓主人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徐懋公,他还有一个名字叫做李勣(jì)。

徐懋公一生历经唐高祖、太宗、高宗三朝,出将入相,战功赫赫,深得朝廷信任和重用。

话说,他出生富豪之家,17岁就上了瓦岗寨,后来与王伯当一起拥立李密为王,跟随左右。

当然,李密绝非名主,徐懋公真正改变命运的机遇是归降大唐后被李渊赏识重用,并赐李姓,改名李世勣。后来,李世民登基为帝,为避名讳改成了李勣。

在那段激情如火的乱世之中,英勇善战的徐懋公跟随秦王李世民东征西讨,击败宋金刚,生擒窦建德,平定王世充,大破刘黑闼,其中都有徐懋公的影子。

公元625年,徐懋公更是领军抵御突厥军队。在此之后,他多年来与突厥持续英勇作战,645年还奉命进军高丽,次年消灭了薛延陀政权……

徐懋公对唐帝国的功勋,有目共睹。尤其是在唐高宗李治为了“废王立武”而烦恼不已时,身居高位的李勣,坚定的站到了支持武媚娘的一边……

按理说,徐懋公的一生,应该非常圆满!他深得皇帝宠爱,甚至在得了疾病时,李世民居然剪下自己的胡须作为药引,为其治病!

如此圣宠,几人能及?

公元669年,七十六岁的徐懋公寿终正寝。高宗李治痛哭不止,下令辍朝7日!

然而,徐懋公恐怕难以料到,仅仅是在他下葬十几年后,便遭到武则天的“掘墓毁尸”!

为何?当年徐懋公可算是帮过武皇的人啊?

一切的孽缘,都源自他的孙儿,一个名叫徐敬业的年轻人。

据说,徐懋公在世时,曾经看出当时才十几岁的孙儿徐敬业“面相不好,将来可能祸及全家”。

于是,有一次他带着孙子上山打猎,命其深入树林追击野兽,自己则顺风点火,想要除掉这个“孽障”。

只可惜,徐敬业天资聪慧,见火势变大,便杀掉马匹掏空腹部躲入其中,逃过一劫……

徐懋公见其机智过人,又是徐家骨血,便动了恻隐之心,没再做追究。

谁曾想,事情果然如他所料。公元684年,徐敬业造反!武则天大怒,便撅了徐懋公的墓葬!

专家推测,墓葬被毁而进德冠却还在,可能是因为这是御赐之物,才免遭破坏。

如此,机缘巧合之下,让千年之后的我们,可以一睹其风采……

一、古人陵墓里有很多文物,为什么不尽量发掘出来用来研究历史?

优质答案1:

当年郭老也和提问者有同样的想法,结果是,挖出来的文物基本都被破坏了,实在令人痛心,于是周总理下令,不得主动挖掘保存完整的大型墓葬,这才使一批重要文物得到保护。

目前发掘的大型墓葬,无外乎以下几个情况。

第一;被盗墓者破坏,不挖掘会造成更大破坏和文物流失。

第二;工程占地,比如铁路、水库等大型工程以及城市开发等占用。

第三;洪水、地震、塌方破坏。

总的来说,就是抢救性挖掘,更直接地说就是被动挖掘。好的不能主动挖掘,破坏的没办法,必须抢救性挖掘。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有过惨痛教训。万历皇帝的定陵被挖了,得到的是惨痛教训。墓里面无数在低氧情况下存放数百年的精美珍贵的字画、丝绸等文物在突然遇到氧分子时迅速碳化,破坏严重。1956年,定陵地下宫殿被打开,出土明神宗万历皇帝、皇后的随葬物品3000余件,这些文物中有衣冠服饰、袍料匹料、宫廷器物和丧葬仪物,品类丰富,世所罕见,但由于当时条件所限,这些稀世珍宝出土后就被保存在定陵地面上的老文物库房这几排小平房里,对文物,尤其是丝织品,造成了很大的损坏。

为了保护文物,国家不得不建造与地宫环境相似的地下仓库,把大部分把文物转移到地下长期保存,我们现在在博物馆里看到的,大部分都是复制品,很多东西已经无法复原,彻底消失了。

定陵的发掘被认为是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剧。此后,国家出台政策不再主动挖掘帝王陵墓。

优质答案2:

考古发掘出来的文物最能说明问题,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古人的墓里都会陪葬很多生前用过的器物或者是特意铸造的陪葬品。这些陪葬品是当时墓主人所在时期使用过的东西,是那个时期最有力的证明。

我们都知道古墓里有很多文物,发掘出来一定能知道很多过去真实的历史,为什么不发掘出来研究历史呢?

现行我们考古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意思就是主要对古代陵墓进行保护,尤其是帝王陵。发现古代陵墓有损坏要第一时间进行抢救,最主要的是不主动发掘。为什么?这是考古界的痛。当年我们主动发掘了北魏宣武帝景陵,南唐二陵(李后主他爹与他爷爷),明神宗定陵,清乾陵帝裕陵,清光绪帝崇陵。

当初主动发掘定陵是我考古界的痛,定陵是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的陵墓。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主动发掘的帝陵。就是在这一次的定陵挖掘中,由于当时科技不发达,未能保护好这些几百年前的文物。出土的龙袍等丝织品刚发掘出来的时候鲜艳夺目,跟新的一样,但很快遇到氧气就变了颜色,碳化了,现在陈列的都是复制品。

因为古代帝王陵墓在地下千百年来形成的微环境已经相当稳定了,里边氧气已经基本没有了,你突然打开,原来的微环境就要改变,马上就会起各种物理的、化学的反应,特别是纸张、丝绸等文物,很难保存。很多文物一见到空气就变了,这些文物都是几百年前古人制造的,是研究古代纸张,丝绸制造的第一资料,可是当时没有条件对其进行保护,最后只能看着它们氧化而无能为力。

除了明定陵,还有秦始皇兵马俑。当时发掘的时候也是条件有限,1号坑原本彩色的陶俑由于埋在地下2000多年,有的颜色层下的生漆底层已经老化,失去了与俑体表面的黏附力,出土五六分钟即翘卷脱落。两千多年前的彩佣,在我们的面前脱落,而你无力改变,这是一种无法言语的痛。

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的前车之鉴和发掘难题,所以,还是要坚守不主动挖陵墓的铁律。在科技手段不完善的情况下,还是应该如周总理所言,留待后人去完成。50年代在周总理定下的帝陵不发倔的铁律之后,大多数周秦汉唐,宋,明,清帝陵大多未有发掘,但是以抢救发掘为目的发掘中,还是发掘不少的帝陵,不过大多数已经被盗空了。

主张发掘陵墓的有两种不同目的的人

好奇心理

就拿始皇帝的陵墓来说,经过历代神乎其神的流传,人们对他的陵墓很是好奇,这两千年前始皇帝墓中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其实很多大众考古爱好者都有这样的心理,想在有生之年一探著名中国帝王陵的神秘。就像当年的郭**,当年他向周总理提出挖掘乾陵,也是想看一看传说中的《兰亭序》的真迹是否在里边(《兰亭序》真迹应该在昭陵),由于前车之鉴,周总理没有同意,还定下铁律,不发掘帝陵。

为了利益

还有一种人是为了盈利,他们认为始皇帝作为第一个皇帝,其陵墓又是那么宏大,里边一定很壮观,如果发掘出来不仅可以看到秦朝的文物,还可以发展旅游业,增加收入。经济学家张五常在2006年时,他在博客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是打开始皇陵墓的时候了》的文章。在他的设想中,秦始皇陵每年大约可以接待500万参观人次,按照每人收费人民币500元,每年门票收入是25亿元。这样一估算确实挺划算,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如今科技达到了吗?如果发掘出来以后保护不了怎么办,那可是两千年的文物,不可再生,一旦毁坏就再也没有了。再说让始皇帝他老人家安眠不行吗?

考古本身只有一个价值,就是历史价值,用来研究历史,通过发掘陵墓规格,样式,出土的文物,可以知道一个时期的经济,文化,制造业,贸易等。但如果像经济学家那样把文明成果转化为商品后,旅游发展了,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资源被毁坏了,怎么办?谁负责?

不发掘陵墓主要是因为以下几点

一,科技条件达不到,对于发掘出来的文物不能保护,虽然发掘文物确实能够研究历史,但是一旦这些文物保护不好,还不如让它们静静地躺在地下,发掘出来损坏,得不偿失。

二,考古也是需要经费的,需要投入,发掘的文物不能上市买卖,只有不断地投入,而很少有产出。发掘出来的文物需要放进博物馆,而博物馆是不收费的,因此只有投入,少有产出。对这些文物保护也需要投入,很多文物缺乏展出价值,或者不适宜频繁展出,或者对保存环境要求苛刻,用于保护、研究、保存的经费是一笔持续的大投入。

三,留给后世

如果现在都被发掘了,后世就不能进行考古工作了,给后世留下一笔遗产。

四,国家明文规定

我国有明确的规定,除非是遭到盗掘的陵墓,或者施工时候发现的,需要进行抢救性发掘外,一般不会轻易发掘的。个人和单位是不可以随便发掘的。

古代墓葬里虽然有很多文物,发掘出来也确实能够研究历史,但是将它们埋在地下比挖出来更好。我们不能为了研究历史而去大量发掘陵墓,这也不符合我们的传统道义。

二、千古一帝秦始皇,陵墓中宝贝数不胜数,为何至今不敢挖?

优质答案1:

因为古墓的一些东西,如壁画、衣服等,只要见到空气,瞬间就会消失,现在科学技术还达不到一定保证墓中原样的保护技术,所以现在挖还不行。

优质答案2:

秦始皇陵应该是人类历史上最辉煌的皇陵之一!其建造之难规模之大,耗时之长,动用人力物力之大,世所罕见是不愧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之所以不去挖掘原因非常复杂!

首先,中国的文化传统里并没有国家动用力量来主动直接挖掘皇陵的传统,目前挖掘的陵墓,基本上都是意外发现,出于保护目的的挖掘!即使是兵马俑也是如此!国家基本不会对一座保护完好的皇陵主动开挖,当然,郭老先生在世时名正言顺是干过这事,还有孙殿英是偷偷摸摸的!

其次,传统文化里对陵寝都心存敬畏和尊重,一般历朝历代都是保护为主,甚至还会专门安排守陵人进行守护,到了现代社会国家都说要保护文物守护遗产,自然不可能破坏常规去对完好的陵寝进行挖掘,更愿意将最具价值的东西留给逝者!何况埋藏在地下的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不挖掘其实是对他不容侵犯的尊严的保护!

再次,挖掘本身可能对陵寝造成严重的破坏!我们不要太高估现在的挖掘能力和科技水平,挖掘的过程有太多事情难以控制,万一造成毁灭性破坏,那么谁也担当不起这个责任!所以长眠地下,顺其自然最好了!

最后,根据一些网友的推测秦始皇陵当中有长生不老仙方,有外星人飞碟,有陨石,有可能复活的僵尸军队,守陵神兽,也可能有时空穿越矩阵,或者地狱之门,或者斗罗大陆的入口!那么随便挖掘,可能引爆地球,造成末日灾难,想想都惊悚,所以网友们觉得国家早就探测到了这个,为了保护人类,决定永远不挖掘皇陵!

综合几种原因,我最终同意了最后一种,你呢?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577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