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国为什么没被灭?卫国为什么叫卫国

2023-02-24 15:47:29 724 0
奇闻观察室
他是中国历史上变法的第一人,一生东征西讨,战无不胜,成为战国初期最有名的军事大家。可惜最后变法失败,被人乱箭射死,以极其悲剧的形式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他就是被人和孙武合称“孙吴”的军事家吴起。

吴起,卫国人,出生卑微,但是功名心极强,崇尚法家学说。他知道没有社会地位就会被别人看不起,于是决心发奋学习,好让自己有一技之长。于是就拜孔子的弟子曾参为师学习儒术。但是吴起追求的目标和儒家学派差距太大,不久后就被赶出了儒家。于是他转而去研究了法家理论和兵家的策略,大有收获。几年后,他听说鲁国广招贤才,就举家迁到了鲁国,在鲁国做下大夫。这时,齐国派兵攻打鲁国,鲁国兵少将稀,没有得力的将才,这把鲁国君主急的团团转。吴起听说齐国入侵,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却没有一点动静,一打听,才知道原来因为自己的老婆是齐国人,鲁王怕他不会尽全力,就没有用他。吴起妻子知道后,为了成全丈夫的前途,就自杀了。吴起看到后抱起妻子大哭一场,然后就把妻子的头砍下去见鲁王。从此吴起杀妻求将的恶名在历史上流传了几千年。吴起当上将军后,果然一举击退齐国。齐王看见吴起如此了得,就派人用反间计离间吴起,本来鲁王就对吴起没啥好感,果然中计,解除了吴起的兵权,还要逮捕他。吴起知道后连夜逃往了魏国。

魏王听说吴起来了,就用最高的礼仪来接待他,魏王的夫人还亲自为他倒酒,吴起深受感动,决心留在魏国。他向魏王提出了自己的治国主张:一是不拘一格降人才,人才肯有长处也会有短处,君王只要用他的长处国家就会兴盛;二是以猛治吏民,国家之所以会衰败,主要在于官贪民滑。官贪心不在国,民滑财不聚上,那么国家就会面临危难了;三是以法治国,淘汰老弱病残,减少军队编制,组成一支人数虽不多,但是精锐的部队,也就是“魏武卒”。这些措施后来都被其他诸侯国效仿。经过吴起几十年的治理,百姓富足,士卒效命。吴起开始率军出击,西攻秦,东击齐,北伐燕赵,南克韩楚;打的中原其他国家连连求饶,吴起也因此名震天下。历史记载他和诸侯大战了七十三场,全胜六十四场,其余的都打成平手,无一败绩,为魏国拓地千里,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吴起也因此成为中国古代的军事大家。

卫国为什么没被灭?卫国为什么叫卫国

此时的吴起声名显赫,于是就想如朝拜相,在魏国实施全面变法,然后扫平中原。但是他失败了,不仅没有实现自己的目标,反而连性命也被送上了变法的祭坛,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为变法而献身的人。魏王死后,他的儿子继位,称为魏武侯。封了自己的女婿公孙继承相位,那公孙知道吴起也想当丞相,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就设计陷害吴起,说他心不在魏。魏武王大怒,免去吴起一切职务。 此时的吴起已经年过花甲,这几十年来为魏国呕心沥血,立下赫赫战功,不想到老了遭到这种待遇,心里愤愤不平,转身就去投奔楚国去了。

到了楚国后,楚王亲自出宫迎接他,还向他询问治国大计。吴起分析了楚国的形势认为楚国弱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楚国贵族太多,都在吃闲饭,而干活的人太少,导致人民不富裕,士兵不勇敢。想要彻底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大刀阔斧地实行变法和改造。对于吴起的分析,楚王深以为然,于是任命吴起为相国,全权委托吴起变法,还给他先斩后奏的权利。看到楚王这么重用自己,吴起决定施展自己的才能,辅佐楚王富国强兵。一个月后,吴起开始在楚国变法;变法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五点;一是编订官员等级和制度,制定出处理贪官和奖赏好官的章程,淘汰无关紧要的多余人员;二是实行按功受禄,坚决缩减和裁掉无功的贵族的俸禄;三是厚待军士,增加军士和家属的物质待遇;四是厉兵秣马,注重将士的选拔,加强军事操练和战争物资的储备;五是注重人才考核,对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加以重用,对投机取巧的人避而远之。这些措施只实行了两年,楚国就拥有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吴起率领这支部队南平百越,北灭蔡陈,西败强秦,东破三晋联军二十万,使楚国版图大大扩张。中原诸侯惊呼:南蛮子又要问鼎中原了!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吴起要是能在楚国变法成功的话,那么以后统一中国的不是秦,二是楚国了!

但是历史不能改写,吴起也没有变法成功。吴起的变法虽然使楚国强大了,但是也得罪了楚国贵族。原本有很多贵族都是只吃饭不干活的寄生虫,变法后他们的饭碗被砸了。为了生存,他们有的只能去做一下下等人做的事情来糊口,有的脸面放不下被饿死,还有的背井离乡跑到其他国家去谋生。他们都对吴起恨之入骨,但是有楚王在,他们也不敢乱来。三年后,楚王病死,那些贵族看到楚王已死,认为复仇的时候来了,就手持刀枪弓箭气势汹汹地找吴起算账。一看到吴起,就箭如雨下地朝吴起射去,把吴起射成了一个刺猬。可怜一代天骄,就这样凄惨地死去了。吴起的变法虽然像流星一样快速地划过了,但是二十年后,他的同乡商鞅继续变法实践,并且在秦国开花结果,吴起也因此永载史册。

一、战国末年六国皆亡,唯有一小国卫国尚存,秦始皇为何不灭它?

优质答案1:

提问者所说的这个小国想必就是卫国了。卫国属于姬姓诸侯,年代十分久远,第一代卫国国君是周文王的儿子康叔封,也就是周武王的亲弟弟。但是,经历过春秋时期的大洗牌之后,卫国虽然没有被灭、侥幸生存了下来,但实力已然是弱到极点了,只能在大国的夹缝中求生存,气估计是没少受!

时间的车轮进入战国之后,弱小的卫国首当其冲,不久便被魏国吞并。但是,魏国并没有在名义上将卫国“灭国”,而是玩起了“既当婊子、又立牌坊”的把戏。虽然吞并了卫地,却保留了卫国国君,给予其贵族待遇。但是,还是将卫国国君的地位由诸侯降为了封君。换言之,卫国国君已经不再属于周天子分封的公侯伯子男之列,这个时候的卫国实际上已经不能被称之为诸侯国了,而是魏国彻彻底底的附庸、甚至可以算作是下属!

秦王政六年,秦取魏濮阳等地,卫国从魏国的附庸变成了秦国的附庸,秦改立卫君角为卫君,并强制将其迁往野王。个人认为,这个时候秦保留卫君,很可能与彼时掌权的吕不韦有关。吕不韦是卫国人,秦保留卫君很可能是在给吕不韦留面子,避免吕不韦沦为“亡国奴”。而这一保留便保留了三十多年,很可能秦始皇也早已将这可有可无的卫君给遗忘了,又或者秦始皇早已视卫君为自己的臣属而非一国,以至于秦始皇统一六国时居然独独留下了卫君角。直到秦二世即位之后,才正式废卫君角为庶人,卫国自此彻底成为了史籍中的一个符号!

说到这里想必大家也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卫国早已不是和六国平起平坐的诸侯,卫国国君也早已成为了魏国、秦国的封君。秦始皇统一六国之时已经不屑于去灭卫了,因为卫早已成了秦的臣属,甚至秦始皇早已把卫给遗忘了……卫国除了保留宗庙之外,已经与往昔的卫国没有什么关系了。

优质答案2:

饮水思源寄托哀思吧,首先商鞅是秦国的擎天之柱,卫国是商鞅的故国。没有商鞅,秦国能不能崛起就很难说了,更别说统一六国。始皇帝以雷霆手段扫灭了山东六国。唯独对卫国没有采取暴力手段来征服,这肯定是有意为之的事,当初秦国偏居一隅,文化经济都极端落后,被山东各国当做蛮夷来对待,当时各国之间有重大的外交活动都是不邀请秦国来参与的。然而就是这么一个看似人畜无害的秦国,最终横扫六合,让中国第一次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王朝。这就得从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说起,商鞅本是卫国的落魄贵族,起初在魏国相邦公叔痤手下做中庶子,协助公叔痤处理魏国政务。由于公叔痤嫉妒贤能,迟迟未被推荐启用,当时魏国魏惠文王带领的魏国已走下坡路。商鞅作为一个彻底的法家士子想要施展抱负,魏国这种已经强大起来的国家不能也不会给他提供舞台。而秦国正好相反,连年的大战已经将这个贫弱的国家摧残的满目苍痍,在战国那个纷争的时代,变法图存成了弱国获取生存的唯一途径。最后就有了商鞅入秦,辅佐秦孝公的事了。商鞅变法这一战国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最终将秦国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并且由于几代秦君的励精图治,秦国就像一颗划破长夜的彗星点亮了西部的天空,最终通过后续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秦国以高屋建瓴之势横扫了六国。唯独留下了卫国这一商鞅的故国,也算是始皇帝对于功臣在天之灵的一种慰籍。然而秦二世胡亥最终还是灭了卫国,这是后话,希望对你有帮助。

二、公元前221年卫国未灭,史书却说秦统一了中国,有何必然性吗?

优质答案1:

看历史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战国七雄中的齐、楚、燕、韩、赵、魏这些东方六国才是秦国统一的劲敌,而当时卫国已经名存实亡,对秦本身构不成任何威胁,更阻碍不了秦统一中国的步伐,影响不了秦统一中国的历史进程。

优质答案2:

当年亚父,吕不为,的三干门客,那可是当是的智库

看到了秦皇的天下唯我独遵的志向,和用人之道,一统天下之始皇。

被二世毁也。

优质答案3:

卫国,春秋战国时期最老牌的姬姓诸侯之一,其始祖是周文王的嫡出第九子、周武王和周公旦的胞弟康叔封。周公旦平定“三监之乱”后,以侄儿周成王的名义将自己这位胞弟封在了卫地,卫国正式成为姬姓诸侯国。

众所周知,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但很多人或许不知道,直到秦始皇去世,卫君依然存在,一直撑到了秦二世即位之后。秦二世元年,卫君角被秦二世废卫庶人,卫亡。于是便有人以此为据,说秦始皇并没有真正一统天下,又说什么卫国才是撑到最后的姬姓诸侯,甚至有人称之为“战国八雄”!小编在这里只能呵呵了……

卫君为何被秦国、秦王朝保留

关于这个问题,一直以来就没有确切的说法,也没有明确的文字记录。比较大众的说法是,改变秦国命运的商君出身卫国,秦国作为对商君的尊敬,所以刻意保留了他的故国。可问题是,商鞅自己都被秦惠文王分尸了!秦国都这样对商鞅本人了,还用得着对他的故国如何吗?

还有一种相对大众的说法是因为权相吕不韦出身卫国,所以秦灭六国时刻意保留了卫国。这就更加说不通了,秦始皇灭六国是在吕不韦饮鸩自尽之后。试问,吕不韦人都被秦始皇逼得自杀了,秦始皇又怎么可能因为他留下卫国?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很简单,卫国早已不复存在。秦国乃至秦王朝存在的只是卫君而不是卫公!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卫君只是和“战争屠夫”白起的武安君“平级”的封君而已,早已不是当初卫国的的卫公了!对于秦始皇而言,卫君只是秦国众多的封君之一,根本不属于一统天下的范畴,他本就是秦国的臣!根本不屑去灭卫……

卫君的前世今生

卫国在春秋早期也曾经一度强盛过,只可惜黄鼠狼生耗子——一窝不如一窝!到春秋晚期时,卫国已经衰弱不来而且内乱不断,先是孙氏、宁氏专权,继而是卫庄公蒯聩与卫出公辄父子争国……卫国国力进一步衰弱,几乎沦为了“渣渣”一般的存在。

历史的车轮进入战国之后,奄奄一息的卫国夹在魏、齐、楚几个大国之间艰难地求生存。魏安釐王二十三年,魏灭卫,卫国成为魏国的附庸,由诸侯沦为了魏国的封君。自此,作为姬姓诸侯的卫国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了,卫公已经被降级为了魏国的封君——卫君,一字之差、天壤之别!从这时起,除了封号还叫卫,卫君还是姬姓,卫已经与原来的卫国没有什么关系了……后来,魏国又废掉了原卫国的大宗,改立卫灵公的庶出支脉子南氏后裔为卫君,卫君与原卫国、卫公的联系彻底被割裂,除了同宗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了。

秦王政六年,秦攻魏,将卫国原有的濮阳一代归入东郡,改立原卫国宗室之后卫君角为卫君并将他移驻野王。自此,卫君成了秦国的附庸,连原来最后的一点地盘也没了,彻底过上了寄人篱下的生活……说起来是封君,实际上卫君的势力范围只局限于野王城内。就这,还不是绝对权力!直到秦二世元年,秦二世不知道怎么就心血来潮想起了卫君,于是废卫君角为庶人。自此,卫君也成为了史籍中的一个符号。

综上所述,早在魏安釐王二十三年,作为姬姓诸侯的卫国便已经不复存在了!此后,卫君只是作为魏国、秦国的封君存在,早已不是与魏、秦平起平坐的诸侯,而是魏、秦之臣。在附庸魏国之时,卫君勉强还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小地盘,还可以当当“土皇帝”。等到秦国立卫君角之后,卫君连最后的地盘都没有了,只剩下一个卫君的名分和寄人篱下、借居的野王城,其实际权力不出小小的野王城,即便在野王城内,卫君也做不到说一不二。

就这样一个寄人篱下的角色,也配称“战国八雄”?秦始皇灭六国之时,根本没有将卫君视为诸侯,何须灭卫?卫君早已是秦国的封君、秦国之臣!所以史籍中说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并没有错,卫国早在几十年前就被魏国给灭了……秦二世后来废黜的只是秦王朝的封君——卫君、是君废臣,根本不是灭了卫国,这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三、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先后灭了六国,为什么不灭卫国?

优质答案1:

嬴政(秦始皇)在平定嫪毐之乱、赐死相国吕不韦之后,终于达到了集权目的。

公元前237年(秦王政十年),嬴政把秦国大权牢牢掌控在手中,于是开始了他统一六国的宏伟大业。

嬴政推行丞相李斯“远交近攻”的战策,经过7年的死磕,于公元前230年灭掉了近邻韩国。

秦军厉兵秣马,接下来经过5年的时间(前225年)灭掉了魏国。

2年后(前223年),嬴政又灭掉了楚国。

公元前222年,也就是在灭楚的第二年,嬴政灭了赵国和燕国。

公元前221年,秦国最后灭掉齐国。

就这样经过16年的不断兼并和扩张,嬴政终于一扫六合、实现了一统天下的宏伟大业。

嬴政自我感觉良好:自认为德比三皇,功盖五帝,因此自称“皇帝”,皇帝这个词就是这么来的。由于他是秦国的第一位皇帝,又称“始皇帝”。

秦始皇先后灭了六国,普遍认为秦始皇统一了天下,其实不然。在灭了六国以后,当时还有一个小小的卫国存在。这就令人奇怪了,秦始皇为什么没灭卫国呢?

卫国名存实亡

卫国是一个小国,国都在朝歌(今河南鹤壁市南部淇河边),是周朝的一个诸侯国。

卫国的第1代国君是周文王的嫡九子康叔封。

我们都知道,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相互攻伐。只要有战争就有兼并,有的诸侯国越来越强大。

比如“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强大的诸侯国是掠夺兼并起家的,战争造成了诸侯国之间力量的不均衡。

由于卫国和周朝属于嫡系,是个听话的孩子,卫国遵守道德不会违背周天子的旨意,卫国不会通过战争来扩张自己的国土。没有战争没有兼并,所以卫国的国土一直没变过,一直是一个弱小的国家。

到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礼崩乐坏,战争成了诸侯国之间的首选,除了卫国以外,各诸侯国都不把周天子视为共主,由此卫国也就成了被欺负的国家。

当时周天子自顾不暇,也就没有办法帮助卫国了,相反卫国还要维护周天子的尊严。

卫国虽然人才济济,却无用武之地,因为卫国始终奉行周朝的礼仪,反对战争,卫国成了一股清流,成了诸侯国的另类——道德模范国家。

在那种丛林社会,诸侯国之间不再讲周礼,而是讲究谁的拳头硬谁说了算。

有道是“君子国永远斗不过小人国”。

公元前254年,卫国被魏国吞并,卫国的领地成了魏国的一个封君之地,也就是说卫国的国君成了魏国的傀儡,作为一个国家,此时卫国已经消亡了。

到后来,魏王甚至把自己的女婿立为卫国国君,此时卫国的国土已萎缩到只剩下濮阳这个地方了。

公元前241年,秦国进攻魏国,秦国攻取了濮阳等地,时任卫国傀儡卫元君被迫迁往野王县(今沁阳市),卫国名存实亡。

到了公元前225年,秦国灭了魏国,卫国的宗主国都亡了,卫国也就成了秦国的一个下辖“自治区”了。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虽然没有宣布卫国灭亡,实际卫国早已灭亡。

这就好比一个人被判了500年的拘役,再宣布死刑也没什么意义了。“拘役”听起来名声还好一些,实际和“死刑”没啥区别。

卫国是君子国

秦始皇之所以没宣布卫国灭亡,是给卫国一个面子,给世上道德君子一个面子。

前面咱也说了,卫国是一个讲道德的君子国,奉行周礼反对兼并。

卫国人才济济,但在本国却无用武之地。比如商鞅和吕不韦,这两人都是秦国的国相。

“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这样说:“没有商鞅的变法,就没有后来的秦始皇统一六国”。

吕不韦之于秦始皇的父亲赢异人,吕不韦有“从龙之功”。换言之,如果没有吕不韦,也就没有秦始皇的皇位,甚至有野史说吕不韦是秦始皇的生父。

秦始皇灭了六国以后,考虑到商鞅和吕不韦对秦国的贡献,出于二人的母国是卫国的原因,故没有宣布卫国灭亡。

另一方面是秦始皇出于对孔子的崇拜。

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在卫国游学10年,期间感受到了卫国的君子之风,不由赞叹道:“卫国多君子,其国无患也”。如果秦始皇宣布卫国灭亡,岂不是“啪啪”打脸孔子吗?

再就是秦始皇名义上留下卫国,是为世人树立一个道德模范,如果君子国都被灭亡了,谁还做君子呢?

秦始皇灭六国不是要建立一个野蛮的世界,相反要建立文明社会,统一了天下,不需要再打打杀杀了,要和谐相处。

留下卫国起到昭示的作用,表达出秦始皇内心的理念,也是给还没来得及统一的那些边陲蛮夷小国一个讯号:“只要走向开化,遵守道德,小国也能生存”。

相反,强大野蛮的六国就是你们的下场。

总而言之,秦始皇没有宣布卫国灭亡,是经过深思熟虑打出的一张政治王牌。

在秦始皇的有生之年都没有宣布卫国灭亡。

秦始皇死后,即公元前209年,秦二世胡亥废卫国最后一位君王——卫君角为庶人,卫国彻底灭亡了。

有意思的是,卫国最后是以“废”的名义亡国的,说起来总比“灭”要好听些吧?这给君子国保留了最后的一点颜面。

优质答案2:

卫国是周朝分封时姓姬的诸侯国,第一代国君是周文王嫡九子康叔封,其疆土位置在今河南北部一带。周初卫国曾是屈指可数的几个大国之一,平王东迁时,卫国出力甚多,但此后因为内乱和昏君迭出,卫国逐渐衰落下去。公元前254年,魏国囚杀卫怀君,继任卫君是魏国的女婿,因此卫国成为魏国的附庸国。公元前241年秦夺取了卫都濮阳,并在此地设立东郡。随后,秦国立卫君角,并将之迁到野王。至此,卫国成为秦国的附庸,虽然卫国一直持续到秦二世时才被取消,但此时的卫国已经名存实亡,实质上只是秦国的一个地方政权而已。那么,秦始皇为什么不取消卫国,还使其名义上是一个诸侯国呢?

第一、没有灭的必要。六国地域广大且长期与秦国对抗,反秦心理很浓,不将他们灭了将是秦国的隐患。而卫国则不同,卫国长期就非常弱小,长期为他国附庸,从国君到国民早就没有了反抗精神,对任何管理自己的强权都只会低眉顺眼,逆来顺受。因此,卫国对秦国根本没有一丁点的威胁,根本就没有灭的必要。

第二、此时的卫国也根本称不上是国。卫国此时已经没有自己的地盘,实质上只是寄居在野王的前卫国宗室而已。况且,卫君角之前的卫君是周天子任命的国君,是名正言顺的诸侯王,而卫君角却是秦国任命的,就像任命其它郡守县令一样,秦国完全把卫国当成了秦国治下的一个地方政权。

第三、可以随时灭。秦始皇时卫国的力量已经及其弱小了,秦国想灭它甚至不需要出兵,出需要派出一个使者宣布取消卫国就可以。

第四,商鞅、吕布韦等人皆为卫人,可能对“祖国”还有一丝丝感情。不过这个原因有点牵强,秦作为一个虎狼之国,基本上没有个人感情,这个因素可能只占万分之一吧。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724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