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什么秘密?清朝秘密组织

2023-02-24 16:27:30 720 0
奇闻观察室
叭叭小知识:安德海死后曝尸三日,李莲英死后没有下半身,慈禧的贴身太监有什么秘密?

清朝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朝代。从皇帝到大臣,从王后到格格,甚至宦官都充满了话题,比如清代最优秀的宦官李莲英, 他是一个风云人物,关于他的影视作品数不胜数。李莲英死亡也很奇怪,因为后人挖出了他的坟墓,发现了他李莲英只有头没有下半身,为什么李莲英死得这么奇怪?

关于李莲英,大家对他的死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说他得了痢疾,三天后死于腹泻。然而,腹泻怎么会失去他的身体?有人说这是谋杀,凶手留下了李莲英的头,但是只听过砍头留下身体的,怎么还有砍身体留下头的说法呢?所以可以得出结论,李莲英的身体一定隐藏着一个秘密,有人想毁掉尸体。

清朝有什么秘密?清朝秘密组织

大家都知道李莲英是慈禧身边的第一个红人,虽然清朝有一个不能从政的后宫,太监的官职不能超过四级制,但是慈禧不仅让他参与政治,还把政治交给了太监李莲英,赐给他二等上装,李莲英成为清朝唯一的丹顶太监。李莲英是一个目不识丁的太监,最多只能唱一首小歌。为什么连李鸿章和其他朝廷官员都要尊重他呢?这要从他的前任安德海说起。

安德海这个人并不简单,他的文化水平很高,可以评说《孟子》《论语》, 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非常懂知识道理,但就算这样他的等级还没有达到二级。因为他太过于招摇了,被人抓住把柄,不仅砍掉了他的头,而且还把尸体暴晒三天。

大家都看到丁宝桢没有给慈禧面子,杀了她的红人安德海,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暴晒三天,没有人这个的问题。因为谣传安德海是一个假太监,靠着和慈禧太后不清不楚的关系才走到那个地位,三天的暴尸是为了向世人展示安德海是个真太监,其他都属于谣传。

但无论如何,没有人知道丁宝桢是否掉包了安德海,毕竟他已经身首异处,也没有人关心了。虽然丁宝桢这样做冒犯了慈禧 皇太后,但他也借此再次证明了慈禧皇太后是清白的。总得来说,优点大于缺点,让皇太后比较满意。否则,就看慈禧太后一手遮天的本事,怎么能让丁宝桢再当官十七年呢?只能怪安德海太过于招摇,慈禧太后都保不住他了,不然怎么会任由他曝尸三天呢?

这大概能讲通为何李莲英只有头而没有身体的事情,这和安德海的情况类似,他们的身上都隐藏着秘密,如果任由李莲英 在北京的胡同里乱窜,有人想在他死后抓他验身或者死后在太平间换衣服的时候发现了一些他不该有的东西,清朝还有何颜面?慈禧老佛这么多年维护的影响又怎么能保住?虽然清朝已经灭亡,但毕竟还有这么多追随者,所以他们不会拿这件事开玩笑。

一、清朝的秘密建储制度,是进步?还是退步?

优质答案1:

【我是浮生若浅,很高兴和您一起探讨!】

从周朝开始,中国帝王的皇位继承,甚至是民间家族、财产等的继承,都是奉行的嫡长子继承制,即正妻所生长子拥有优先继承权,先看嫡庶,再看长幼顺序。而到了清朝雍正年间,雍正帝建立了另外一个新的立储制度——秘密立储制度。

所谓秘密立储制度,就是皇位不一定传给嫡子,也不会公开宣布太子是谁,而是将继承人名字一式两份,一份密封在锦匣内,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另一份皇帝自己保存。之后宣布继承人时,需取出两份比对无误后,再宣布继承人。

秘密立储制度的建立,是源于雍正帝自己的经历。康熙晚年的时候,九子夺嫡的风波弄得康熙帝心力交瘁,参与夺嫡的皇子们互相斗争,不顾手足之情。这样的经历让雍正帝开始思考,怎样可以在之后的皇位继承上尽量避免这些纷争。

但秘密立储制度的本身存在着明显的弊端,并无进步可言。

削弱了对继承人的培养。既然是秘密立储,那么意味着很多事情不能光明正大的进行。皇帝不能着重侧重对心仪继承人进行培养,否则秘密就不再秘密了,对继承人来说,无法全面的学习到帝王权术等,对将来登基理政的影响就见仁见智了。

所谓秘密其实并不保密。两份诏书分别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及皇帝身边保管,这两个地方真的安全万无一失吗?如果有心人想要一探究竟及篡改,也是有机会实现的。并未根本解决继承权的斗争。因为不知道继承人是谁,所以诸子仍可以认为自己存在继承的可能,诸子间的斗争并未消除,甚至可能有愈演愈烈。

秘密立储制度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嫡长子继承制中的部分弊端,却没有根本性的根除继承中存在的矛盾,所以只能说是一种中规中矩的制度,并不存在进步可言。

优质答案2:

清朝的秘密建储,是鉴于清前期帝位之争,为避免同门操戈,自相残杀而制定。此制度有利有弊:

有利之一:废除嫡长子继承制,避免了皇长子不优秀仍继承皇位,致使朝堂不稳,社会动荡。

有利之二:激励各位皇子,自我加压,互相竞争,以精英治国,保持清王朝皇权绝对的强势。

有利之三:避免朝臣看皇子继承者,过早地站队结成帮派,致使其他皇子处于孤立之境。

不利之处一:没办法及早开始皇太子教育,不利于储君胜出时,占据绝对、压倒性优势。

不利之处二:没采取过渡性的参政议政,全方位培养未来储君,这一缺失,不利于将来的即位后处理朝政。

不利之处三:明面上避免皇子互相争斗,其实根本无法阻挡,皇子们暗地争斗更加激烈。

不利之处四:朝臣们在此期间,战战兢兢,不敢明确表达对皇子的意见,处理朝政生怕得罪其中一方。

不利之处五:太过于寄希望于明君,疏忽了体系建设、团队建设、制度建设等根本性建设,毕竟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以上只是自己的一点见解,欢迎各位读者点评[呲牙]

二、清朝传位,有哪些立储方式?

优质答案1:

与明朝立嫡立长的皇位继承制不同的是,清朝的皇位继承制度先后经历了贵族公推制、皇帝遗命制、秘密立储制、懿旨立储制四个阶段。一、贵族公推制:

清朝皇帝的选择,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期,是由贵族会议推选,后金和清朝的建立者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是当时天下的精英,是各路英雄的俊杰。太祖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遗甲起兵”,开始称雄一方。但是当时的女真各部落首领不服,努尔哈赤先将建州女真五个部落征服,又将长白山三个女真部落征服,再将东海女真和黑龙江女真征服,最后又将海西女真四部征服。同时还要东征朝鲜,西对蒙古,南对明朝。最后努尔哈赤经过长期的较量取得胜利,被蒙古、满洲王公贵族推举为崑都仑汗。而后的皇太极和顺治皇帝的登基,也都是经过诸位王公大臣认真的讨论,反复的酝酿。

二、皇帝遗命制:

从顺治皇位继承开始改为遗命制。清朝皇位继承的贵族公推制仅仅在太祖太宗两朝实行过。皇太极死的突然,没有来得及预备后事。所以顺治帝身后的皇位继承没有定下制度。顺治帝病危时与皇太后商量由八岁的玄烨继位,后来康熙帝立太子,也请大臣们陈述各自的意见。孝庄太后和顺治皇帝开创了清朝皇位遗命制,这种皇位遗命制有效地避免了皇位的争夺与残杀,保证了皇位继承者的顺利过渡,但是减弱了宗室贵族参与决策的机会。与贵族公推制相同,皇位继承制在清朝也只实行了世祖、圣祖两代。雍正以后,清朝实行秘密立储制。

三、秘密立储制:

雍正朝实行秘密立储制,所谓秘密立储制就是皇帝生前不公开皇位继承人。这项制度有效避免了皇子们为了夺取太子之位而互相厮杀争斗,又可以让所有皇子们都认为自己有可能是未来太子,因而严于律己。这项制度在清朝理论上实行四朝,实际上只有乾隆、道光、咸丰三朝实行过,因为嘉庆帝的继位是乾隆帝生前宣布的。较之之前的皇位继承制,秘密立储制典型的特征是皇位人选完全由皇帝一人决定。

四、懿旨立储制:

同治帝去世后,光绪帝载湉、大阿哥溥儁、宣统帝溥仪,都是由皇太后懿旨决定的。不仅朝廷大臣不予讨论,就是王公贵族、宗室亲贵也都没有参与的权利。慈禧太后改变皇位继承程序的祖制。同治皇帝是咸丰帝唯一的儿子,所以顺利继承皇位,但是光绪的皇位继承,既不是满洲贵族会议推举,也不是遗诏形式公布,更不是秘密立储决定,而是由皇太后“一言定大统”。光绪帝、大阿哥溥儁和宣统帝,都是是或多或少与叶赫那拉氏家族又亲缘,慈禧基于这样的目的选立皇帝,在清朝实际上是没有先例的。

从清朝皇位继承制的变化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储君新皇的决定,贵族、宗室、大臣们参与的程度越来越少,直到由皇帝(皇太后)一人独断。当时世界上的潮流是西方国家独裁专制的封建帝制逐步崩溃,而民主色彩的议会制与总统制或是内阁制逐步实现,此时的清朝却在开历史的倒车,从6岁的同治,4岁的光绪,再到3岁的宣统,清朝的皇位继承已经同世界潮流的发展完全背道而驰。其最终灭亡也就不奇怪了。

原创:历史课课代表

优质答案2:

清朝的传位,主要有四种建储方式,分别对应着清初、清中和清末三个阶段。

入关前,也就是努尔哈赤传皇太极、皇太极传顺治这两次,先皇是没有指定接班人的。皇太极是被大贝勒代善和他的两个儿子拥立为大汗的。而皇太极死的时候,也没有指定嗣君,导致他的弟弟多尔衮和长子豪格产生激烈对抗,最后妥协出一个结果来——福临登基。而顺治来不及建储就驾崩了,是临终的时候才制定的玄烨为嗣君。因此,清朝的头三位皇帝都是没有立储的。

到了康熙这里,他是一个受汉化非常深的皇帝,也学着汉人立太子。结果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九龙夺嫡,这件事搞得老皇帝心力交瘁,也让继位的雍正决定废除这一制度。康熙,成了清朝唯一一个立太子的皇帝。

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四位皇帝,所施行的都是雍正所建立的秘密立储制度,也就是写好嗣君的名字藏在正大光明殿,等到皇帝驾崩后去取。但是这种制度也仅仅延续了四朝,就不得不废止了。

到咸丰、同治和光绪传位的时候,一个是只有一个儿子,根本没得选(勉强也算秘密立储了);后面两个则是一个儿子也没有,变成了慈禧亲自指定。

欢迎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三、清朝秘密建储制度是否是一个有效的制度?

优质答案1:

秘密建储制度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这代表皇权到达了无以复加的极限。

此前,不论汉族的嫡长子继承制,还是皇太极上台的贵族推举制,都不适合于满清这种皇权之下,其余皆奴的制度。

康熙心目中期望嫡长子胤礽,却终究造成皇权与储君的公开冲突。毕竟,储君虽然不是皇帝但是未来的皇帝,也是仅次于皇帝的君,自会聚集起属于自己的军政集团,甚至庞大到令康熙坐卧不安的地步。

所以,强大到极致的满清皇权必须将最后一个不在自己掌握中的储君集团扼杀,掌握一切权力,防止储君对自己的威胁。

这更是强化了皇帝对储君的选择权。立誰不立誰,皇帝毫无阻力,不需接受公开册封储君面对的质疑与压力。而秘密建储之下,宗亲大臣不知道储君是誰,无从投机取巧。皇子为了储君位置,只能安分守己,努力表现自己。

优质答案2:

一般认为,雍正皇帝正式创造了秘密建储,规范了传位制度。由皇帝本人壮年时期拟定秘密立储朱谕,一式两份。

其中,一份带在身边,一份封存在建储匣内,将钦定皇太子的名字用朱砂红笔写在纸上,格式是皇×子著立为皇太子。具体的程序是,皇帝宣布太子人选已定,共议见证,安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待老皇帝驾崩,由御前大臣将两份遗旨取出,共同拆封,对证无误后昭告天下,金凤颁诏,拥戴新皇帝。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雍正帝于乾清宫西暖阁宣布:

朕特将此事,亲写密封,藏于匣内,置之乾清宫正中,世祖章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乃宫中最高之处,以备不虞,诸王大臣咸宜知之。

但实际上,康熙晚年因九子夺嫡,太子胤礽被废黜,心力憔悴,直到玄烨弥留于畅春园,当天传位于四阿哥胤禛,就有秘密建储的影子了。这种比较秘密和仓促的特征,也引发了很多坊间秘闻。雍正皇帝胤禛目睹了废立太子和诸皇子夺储斗争的残酷,骨肉相残,刚登基之初就发明了这个方法。

其实,秘密建储仅仅是一个正统性和合法性的问题。一般来说,自乾隆开始到咸丰皇帝,谁当皇帝朝野也并非是不知道,从这个角度来看,秘密建储仅仅是针对于公开立皇太子,形式上秘密,而实质却不那么秘密。理论上:

选立继位人之权全由皇帝一人掌握,选立继位人不以嫡、庶、长、幼为条件,而以是否具有统治才能为原则。

乾隆、嘉庆、道光、咸丰皆属秘密建储制度下的产物。不过,咸丰去世,只有一个儿子,无须秘密立储,只能临终托孤。同治与光绪皇帝没有儿子,无法秘密起来。因此,从同治皇帝,光绪皇帝到宣统皇帝,6岁的同治、4岁的光绪、3岁的宣统,秘密建储制度几乎名存实亡,而成为是懿旨立储制了。皇太后也就是慈禧太后具有强大的话语权和决策权,光绪和宣统皇帝登基表现最明显。

皇位只有一个,儿子却有很多。公开立储君,稳固国本,朝臣纷纷入门,庇护其主,甚而纠集党羽,皇太子权势的增长不可避免的会侵犯和威胁皇权。朝廷有皇帝有储君,确实有很大的弊端。而且,皇太子地位高于诸王,众矢之的,往往为诸皇子嫉恨,反太子派你死我活,互相倾轧,使矛盾更加复杂。公开立的太子一旦被废,各个儿子之间又会陷入旋涡,大臣们拜码头,结党纷争不休,增加了朝局的变量。

在雍正之后同治之前,秘密建储家法成为定制,皇帝独揽,在这个意义上相对规避了诸子争夺皇位的问题,确实对稳定政局具有一定作用,是有效的。但因为晚清皇帝的生育能力下降,太后垂帘听政,懿旨立储成为现实,秘密建储制当然又失去了它的有效性。

秦右史,原创通俗历史,专注民间文化。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720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