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古道是中国仅存的古道陆路交通道路的实物,是秦始皇车同轨历史的实物佐证。在古道边留下的我国仅存的古代递铺的古建筑,是中国古代驿传建筑中一个重要的类型。
历史沿革

这里关山环立,地势险要,是山西、陕西通京的交通要冲,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古驿道长约百里,贯穿太行山、建在山岭沟谷中。这条古驿道的历史可追溯到秦代,曾是古代燕赵通向秦晋的交通要隘,控制冀晋两省的咽喉所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修筑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驿道,井陉古驿道就是当时的主干线上的重要一段。公元前229年秦将王翦伐赵之战;公元前204年汉将韩信以少胜多的背水之战;公元756年唐将郭子仪、李光弼歼灭叛将史思明、平定安史之乱;公元1900年清将刘光才打响抵抗八国联军的庚子大战等等战例都发生在这里。
这条古驿道能完整无损的保存下来,是因为清末修筑正太路线,这条险恶、难行的地段就渐渐地被人遗忘了。
古驿道周遭建于清代嘉庆年间的保存完好的清代驿辅为研究中国古代邮政、公路史提供了重要物证,现有的几十里长的庚子长墙,记录着中国军民抗击外国入侵的雪耻史。
景区景致
通向古道的上行石路比较陡峭,绕过一个山口,一座雄关豁然出现,这就是扼守古驿道的东天门,门匾上题有“西通秦晋”四个蓝底金字。东天门是一座关城,分东阁、西阁,两阁相距不足50米。南北两峰直插两阁,浑然成为一体,阁在正中如同两把铁锁,牢牢地封锁着关隘。接近关城,古驿道渐渐出现了。两行车辙痕从门洞下穿过,又长又深,足足有50厘米,深深地镶嵌在厚厚光滑的基岩路面里。铺路方石呈淡淡的青色,历经多少的车轮碾轧、马蹄踩踏、风雨侵蚀,石块已经变得光滑如镜了。
路面上每隔20米左右便砌有一道高凸而起、近30厘米厚的石槛,这一道道石槛是供重车上坡时停歇和沿坡缓慢下滑而设的石坎。由此可想像出当年的辎重车通过这段路时有多么艰难、多么危险。
秦始皇第五次巡游在公元前210年10月动身,11月到达湖北、湖南,遥祭虞、舜,在长江乘船东下,经安徽、江苏折入浙江杭州,东去绍兴,登会稽山,祭大禹,刻石颂其功德,然后向北再次到山东,又登泰山、铎山,下山去曲阜,此后便感身体不适,到7月行至河北广宗县沙丘时病情加重,终至身亡。随行的赵高与胡亥、李斯共谋,秘不发丧,匆匆起程,在尸体旁放置臭鱼,以掩盖尸体臭味,一到咸阳便发动宫廷政变,逼太子扶苏自杀。当时秦始皇死后便经由此道。
一、战国四大名将中,为何只有王翦得到善终?
优质答案1: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战国名将,都是极有名气,比国王还要厉害。在连连征战的时代,军人就是一切。所以,国王对这些将领都颇为忌惮,他们不容易有好下场。
首先看看赵国李牧。
李牧是战国的军神,军事能力极为惊人。当时赵国在秦国、魏国、韩国围攻下,依靠李牧的指挥能力苦苦支撑。
在秦国派遣王翦、李信大军再次入侵赵国的时候,李牧却被赵王所杀。
当时秦国派人重金收买赵王宠臣韩仓,诬告李牧谋反。赵王昏庸,听信了韩仓的话,命令李牧自杀。
李牧年轻时候受过伤,胳膊不能伸直,最终用口衔着宝剑的尖端,对着柱子自杀身亡。
再看秦国的白起。
白起在长平歼灭赵军主力,功劳太大,引起秦王的忌惮。此时白起患病卧床,不能继续带兵。而秦昭王继续求成,试图速战速决打垮赵国。
白起却不同意,认为赵国还可以凑齐几十万大军抵抗,有很强战斗力。况且,长平之战后,包括楚国在内的各国都把秦国当时最大的敌人,一定会出兵援助赵国。攻打赵国要等待时机,同时削弱其他几个国家,再进攻,不能急于求成。秦昭王不听,派兵攻打赵国八九个月之久,结果损兵折将,又被魏国数十万大军差点抄了后路。
白起忍不住说“秦王不听我的意见,现在怎么样了?”秦昭王大怒,将白起贬职为普通士兵,随后又将他流放,继续和赵军魏军作战。
白起认为不能再打,多次劝解。秦昭王不听,结果几个月后最终惨败。
秦昭王认为白起一定会笑话他,派人命令他自杀。白起说“我本来就该死。长平之战赵国投降的士兵有几十万人,我用欺诈之术把他们全都活埋了,这足够死罪了。”
第三廉颇。
廉颇下场还是比较好的。
长平之战初期,廉颇用固守的方式抵御了秦军,后来换了赵括以后才惨败。
后廉颇还是赵国重要将领,连续击败燕国和魏国。
廉颇的运气是赵王死去后,新王尚泰,将廉颇的军权取消。
廉颇年老,借机退休。期间,赵王曾经派使者试探廉颇是否还能带兵。
廉颇当着使者面吃下一斗米、十斤肉,并披甲跨马到处奔跑。可惜使者被宠臣郭开收买,汇报廉颇已经老迈,不能出战,赵王只得让他继续养老。
后廉颇老死,也算是善终。
至于王翦,他不但是个优秀的军人,还是出色政治家。
在秦王出兵打垮楚国时,王翦认为至少60万人。秦王认为王翦胆小,派李信带领20万人出战,结果差点全军覆没。
然而王翦却没有像白起一样口无遮掩,只是称病回乡。
后秦王紧急让王翦回来指挥时,他也没有拒绝。
在率领60万大军出征时,王翦不断向秦王要求封赏田地、仆人和子孙的官职。
部下觉得这是王翦借机敲竹杠,觉得会触怒秦王。
王翦才说:全国的军队几乎都被我带走了,大王怎么能放心。我不断要求上次,就说明我只是要钱要官,不会反叛。大王就会放心。
结果王翦果然打垮楚军,消灭楚国。
打垮楚国以后,王翦立即交出兵权,由此得到秦王信任。
随后,王翦又南征百越等,因年老退休,得以善终。
优质答案2:
王翦之所以能够得以善终,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知进退,不贪权,敢于在自己最巅峰的时候,放弃自己所有的权力。再加上王家的子孙也比较争气,王翦自然能够善终了。
王翦是战国时期最顶尖的名将之一,和白起、李牧、廉颇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不过,就是这样一位名将,我们却连他的生卒年份都不知道,更不知道他少年时代的经历。
这倒也不奇怪,毕竟在先秦时期,史料记载都比较匮乏。尤其是后来秦末战乱频发,很多史料都遗失了。所以等到后来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找不出王翦少年时代的相关资料,也是很正常的。
不过,据史学家推测,王翦应该是周灵王长子姬晋的十八世孙。这个姬晋可是一个超级猛人,据说后世所有姓王的人,都是他的子孙后代。
而到了王翦这一代,青年时代的王翦,开始在秦国做官,并且逐渐来到了秦始皇嬴政的身边,并且得到了嬴政的信任。王翦开始侍奉秦始皇的时候,秦国正处于一种极为诡异的状态。当时的秦始皇,虽然已经即位数年,但是还没有正式亲政,朝堂大权,都掌握在丞相吕不韦,王后赵姬,以及赵姬宠信的宦官嫪毐手里。
这里面的情况,说起来比较复杂,秦始皇他们家的家事,确实也比较乱。反正当时的秦始皇,基本上没什么实权,而且那个假宦官嫪毐,还一直想着干掉秦始皇,然后把自己儿子送上王位。
就是在这样一个时候,王翦来到了嬴政的身边,开始成为嬴政最得力的助手,帮助嬴政暗中掌握了一部分军队。
此后的几年里,随着秦始皇成年,在咸阳举行了加冠典礼。按照秦国的制度,嬴政加冠之后,就该正式掌权了。但是,那位假宦官嫪毐,害怕嬴政掌权后,会清算自己,所以便趁着嬴政举行加冠仪式的时候,发动了政变,但是结果却反倒被嬴政派兵给镇压了。
这场政变,后世史称‘蕲年宫之变’。
有关蕲年宫之变的经过,史书上记载的极为简略。对于当时嬴政到底是怎么镇压的嫪毐,相关史料更是极少。不过,据后世史学家考证,在这个过程当中,王翦应该是扮演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应该就是由他来带兵,平定嫪毐的叛乱。而后帮秦始皇迅速掌握大权,控制咸阳,继而流放了吕不韦。
也正是因为早年的这些经历,导致秦始皇亲政之后,对王翦极为信任和倚重,开始重用王翦。再加上王翦确实有真本事,所以很快,王翦就成了秦国军队当中,最具实权的一位将军。
接下来,就是秦国攻灭六国的故事了。
公元前236年,也就是蕲年宫之变发生两年之后,秦始皇已经驱逐了吕不韦,对内进行了一场清洗,彻底掌握了大权。这一年,赵国进攻燕国,秦始皇借着救援燕国的名义,派王翦进攻赵国。此后,王翦领兵攻打赵国的阏与,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和顺县。最后不但攻下了阏与,还拿下了赵国的九座城池。
这场战争,既是王翦传奇战绩的开始,同时也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开始。
此后的几年里,王翦一直在前线领兵,给韩、赵、魏三国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在这种压力下,公元前231年,魏国和韩国被迫各自割地给秦国。而韩国割让的,更是最为关键的南阳地区。一个南阳地区,占据了当时韩国近一半的领土!
所以,仅仅一年之后,秦始皇便派镇守在南阳的内史腾出兵,一战灭掉了韩国。战国七雄中最为弱小的韩国,第一个倒下了。
而除了韩国之外,剩下的五大强国,全都是王家打下来的!要么是王翦带兵平定,要么是王翦的儿子王贲所为。
韩国灭亡一年后,公元前229年,王翦从陕西绥德出兵,进攻赵国。已经大为衰弱的赵国,拿出自己最后一点家底,派名将李牧前去迎战王翦。这场名将之战,打得极为艰难,双方僵持了一年多以后,王翦才用反间计除掉了李牧。此后,没了李牧的赵军,再也挡不住王翦。公元前228年,王翦攻破邯郸,俘虏了赵王,赵国自此灭亡。
赵国灭亡之后,还不到一年,就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荆轲刺秦’事件。此后,王翦率兵进攻燕国,一口气打下了北京地区。残存的燕国势力,虽然逃到了辽东,得以苟延残喘。但这时候的燕国,已经是名存实亡了。
燕国被打垮后,王翦的儿子王贲,被调去了南线,大败楚国,让楚国折损了很多有生力量。不过接下来,对于如何攻灭楚国,秦国高层却出现了很大的争议。王翦认为,要灭楚国,至少要六十万人。而另一位名将李信,则认为只需要二十万人。
相比王翦,李信的资历虽然浅了一些,但是在之前平定赵国和燕国的战事当中,也有很大的功劳。而且,王翦此时的功劳已经有些过大,再加上他所提出的六十万军队,实在是太过庞大,让秦始皇也有些忌惮。所以接下来,秦始皇选择了李信,让李信去带领二十万兵马灭楚。
这个决定出来之后,王翦特别聪明,马上意识到了秦始皇对他已经有些忌惮了。所以,在这之后,王翦马上开始称病,然后回了老家。所有的权力,全都放手的干干净净。
王翦这招以退为进,实在是太过高明。而接下来一年多发生的事情,则是让局面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首先,王翦的儿子王贲,领兵北上,趁着楚国无力支援的机会,领兵进攻魏国。最终,王贲引黄河之水,水淹大梁,逼得魏王不得不开城投降,魏国就此灭亡。
至此,战国七雄当中,王家再灭一国。三晋之地,尽归秦国所有。
与此同时,李信负责的楚国战场,则是遇到了大麻烦。李信还是比较有本事的,在战争前半段,打得十分顺利,甚至直接攻克了楚国都城。但是再之后,随着楚国这边逐渐发力,不断骚扰秦军后方。领兵的楚国大将项燕,又是一个超级猛人。最终,李信大败,整整二十万秦军精锐,被楚国打到崩溃!
到了这个时候,谁对谁错,已经显而易见了。王家可以大胜灭国,其他人却只能战败而回。所以,就连秦始皇嬴政,也不得不低头,亲自去王翦的老家,请王翦出山。而这一次,王翦依然提出要领兵六十万,秦始皇也很快答应了下来。
再之后,王翦领兵攻楚。到了楚国之后,双方对峙了整整一年的时间,等到楚国彻底松懈之后,王翦忽然带兵冲锋,一战打垮了楚国主力。最终,楚国大将项燕,战败被杀。一年之后,楚王负刍被俘,楚国至此灭亡。
楚国灭亡之后,王翦继续领兵南征,去征服楚国更南方的百越地区。与此同时,王翦之子王贲,则是领兵北上,灭掉了苟延残喘的燕国,之后又迅速南下,灭掉了齐国。至此,秦朝彻底统一天下,而王家也因此立下了不世之功!
再之后,史书上对于王翦和王贲父子的记载,就彻底消失了。
后来王翦父子又经历了什么,我们无从得知,直到今天也一直是一个迷。但是从很多蛛丝马迹当中,我们可以判读,王家肯定是得以善终了。因为据司马迁记载,十几年之后的巨鹿之战当中,王翦和王贲父子,都已经去世了。但王贲的儿子王离,当时便作为秦军的主要将领,参加了这场战争。如果王翦父子没有善终的话,王离自然不可能有领兵之权。
另外,王翦的后人,也混得不错。在后世影响极大的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便都是王翦的后人。后世那些有名的王姓子孙,比如王允、王凌、王导、王羲之等人,全都是王翦的后人。这样的结果,显然算是善终了。
至于王翦为什么能得以善终,答案自然也显而易见了。王翦虽然功高盖主,但却从不贪恋权力,反倒是知进退懂得失。再加上王翦对秦始皇本人,也有很大的恩情。若非王翦,秦始皇估计连皇位都坐不稳,更别提统一六国了。这样的王翦,得以善终,自然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二、王翦打仗时都是以绝对的优势压倒对方,为啥被誉为四大名将之一?
优质答案1:
作为军事家,谁不想以绝对的优势兵力打仗呢,因为打仗的目的就是打赢,所以优势越大把握越大,越能速战速决!自古到今,精彩绝伦的经典战役似乎都是以少胜多,那是因为每一次胜者一方都有个足以彪炳史册的名将,但是即使是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胜者一方在局部做到了兵力占优或者综合因素例如地形天气速度兵器战力等因素处于相对优势,这是战役的根本之道,不可能出现啥都不如对方还能赢得胜利,王翦的厉害之处就在于看懂了战役的本质,所以他要打就要处于绝对把握,当然优势兵力也要优秀将领,否则,历史上也不会有以少胜多的战例了。
优质答案2:
战国四大名将:白起、王翦、廉颇、李牧!
其实,在战火纷争的战国时代,有很多的著名将军,绝不止上述四位!
比如说田单、庞涓、孙膑、赵奢、和乐毅等。
但是为什么前四名的排行是白起、王翦、廉颇和李牧!
原因是这样的,在当时的秦国是诸国之中军事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而在秦国之中的带兵将领之中当属白起和王翦最厉害,其他的如李信和王纥等就算了。
而在与秦国的交战中唯一能够抵得住秦国军队的、在军力上不相上下的国家只有赵国,而在赵国之中带兵打仗最好的是廉颇和李牧。
事情大概就是这样!
其实,四大名将的排名是按顺序来的,而不是按带兵打仗的本领来定的。
个人愚见,在四大名将的排名之中如果按拥兵谋略来排的话,应该是李牧第一、白起第二、王翦第三,廉颇第四。
对此很有可能有很多的人对此持不同意见,但我的见解是这样:在当时的列国中,秦国在人口数量、军队人数和物质方面最为强大,更加秦国军队打起仗来都不要命,有“虎狼之师”的称号,这样的军队换水来指挥都好使!
白起一生指挥作战大小七十余仗没有败绩,他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战场指挥官,但是他指挥的是有“虎狼之师”称号的秦国军队,如果换了其他国家的军队,是否有如此出色的战绩就是一个疑问了。
李牧一生指挥作战若干次也是没有败绩,但他指挥的战役行动在每一次都是以弱胜强,且屡屡获胜。
在这一点上,白起是比不了的,廉颇尚有不及,而王翦应该说距离更大。
但是王翦的幸运之处就在于历史选择了他,在秦始皇最后统一天下的扫尾阶段,正是王翦起了巨大的作用,也正是王翦担当了横扫六国的重担。
可以说,如果没有王翦,秦始皇的统一天下的趋势还要再推迟几年,这是因为在那个时代,王翦是秦国将领之中指挥打仗的经验是最为丰富的一个,除此之外别无他人。
让我们来看看王翦都是打出了什么样的战绩,公元前229年伐赵,与当时的赵国名将李牧战于井陉,最后杀了赵国主将赵葱,攻下赵国的都城邯郸,俘虏赵王迁。
公元前225年,带兵攻打燕国,攻取了燕国的都城蓟。
公元前224年,秦国出兵二十万,由将军李信和蒙恬带队企图灭楚,但是败于楚国名将项燕之手,随后秦王嬴政亲自上门请王翦再度出山。
王翦老当益壮不负使命,亲率军队出兵伐楚,杀楚国名将项于蘄,俘获楚王负刍,在平定楚国之后,又南征百越大胜而归。
王翦身为四朝的元老,历任多位相国,无论是范睢、蔡泽还是吕不韦,都对他十分的尊重。
在他再度出山灭楚后,深知伴君如伴虎的危险,无论秦王嬴政怎样劝他,他都要彻底的隐退,从而得以善终。
王翦的一生,都为秦国的统一战争奔波战场,他在征伐赵国时曾与赵国名将李牧战于井陉,败于李牧之手,他一生的征战虽有败绩,未能像白起和李牧那样成为常胜将军,但是在秦统一六国的最后扫尾阶段,他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因此他是当得起四大名将之一这个称号的!
三、“战神”王翦功高震主,却为何能躲过秦始皇的杀害?
优质答案1:
王翦作为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他破邯郸,消灭燕、赵 大破项燕,攻灭楚国,南征百越,为秦国的统一霸业立下汗马功劳。
个人认为,秦始皇放过王翦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秦始皇对待自己的臣子一向宽容,因为他知道,如果没有这些骁勇善战的将军与这些谋略超群的文臣们,他也并不能成为这开创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国家,所以,秦始皇的宽容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与他对比,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开国皇帝便不然了,不过这也是后话,在这里便不再多作阐述。
第二,王翦自己有着卓越的政治意识,他他谨慎的性格注定了他善终的结局。他善于以不变应万变,这才有了“以逸待劳”这一充满智慧的一计。他深知作为君王都会有着将领“功高盖主”的警惕性,于是他便尽力的去消除秦始皇心中的顾虑,在伐楚时便请求赏赐田地,在秦始皇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当他攻下燕都之后,迅即上表告老还乡,直接退出秦国的权力中心。
第三,王翦的功绩不一定就真的能够危及到秦始皇的地位,秦始皇作为强秦的最高领袖,他也有着自己的雄韬伟略,他有着属于自己的骄傲,知道自己的臣子不犯自己的逆鳞,他是很高兴看到自己的将军们为大秦帝国开疆扩土的。而很显然,王翦也是一个知进退的人,他能够总结前人的经验,用求赐恩赏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可谓是高明。
第四,无端杀将必将寒了秦国将士的心。前有白起的冤情,使得秦昭襄王背负错杀忠臣的历史污点。而秦始皇明白,如果自己做了那种事情,在诸军将士看来,与秦昭襄王无异,军士不知所奉何军,以此而动摇军心。这种事情也是秦始皇不愿意看到的。
其实,总的来说,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君臣双方都懂的退让,而且秦始皇的心胸确实也相对开广,这才没有发生白起赐死于杜邮亭那样的悲剧。
优质答案2:
王翦是秦国的四朝元老,早在昭襄王时期就在朝,当时范雎入秦得到重用,为秦国发展奠定基础,昭王为他报仇追杀魏齐,魏齐四处逃亡搞得秦王头很大,王翦在魏齐逃进赵国时便献计,建议扣押平原君而记赵王拿魏齐的人头来换,最终如愿以偿。嫪毐之乱,也是在王翦的部署配合下,秦王不动声色就铲除了心腹大患,对于吕不韦的处置,王翦也有份参与,其人既有谋士风采,又是战国四大名将唯一得以善始善终的人。
王翦的战功极大,灭亡燕赵楚而能够避免功高震主被杀的下场,固然与秦王政秦始皇并不是好杀功臣之君有关,更与他的独善其身,谋国谋事两不误分不开。(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前224年,秦王政见时机成熟,打算一举摧毁楚国,与众将商议出兵多少才合适,王翦认为楚国是超大国,必须有六十万兵马,而李信认为二十万就够了,秦王嘉许李信,让他带兵攻楚,认为王翦老了胆怯了,王翦自觉请辞回乡。李信与蒙恬兵分二路,左右出击,打算在城父会师,被项燕率大军击败,狼狈而归。
这时秦王才知道王翦的老谋深算,连忙亲自上门请教他,王剪这时没有表现出如白起般的倨傲,而是冷静的给秦王分析形势,依然坚称灭楚非六十万兵不可,秦王答应了他的要求,征发全国兵员,凑了六十万给他。(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王翦率领秦国倾国之兵东出攻楚,行军路上还未接战,便连连上表,向秦王请求赏赐良田美宅“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狮子大开口连续有五次之多,连副将也看不下去了,知道他不是这样的人,便问他为什么这么做,王翦说,我带着全国兵力,秦王难道全无嫌猜?我只有成为一个贪财好利的人,才能说明我没有拥兵自主的愿望,以此打消疑虑。
一年后,王翦灭楚,秦王政兴高采烈,对诸将大加封赏,封王翦为武成侯。王翦多谋善断,虑事深远,与君王交谈出谋划策时,都恪守臣子本份,从不居功自傲,不摸秦王逆鳞,而又控制住好出风头的欲望,适时抽身,比如李信带兵时便以有病在身自请离开,破燕国后便推荐其他将领代替自己,这样不致使自己功高盖世为众人所忌,与同僚也相处融洽,上下顺畅,得以善始善终。
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