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江陵纪南城 。楚郢都即古江陵县北五公里处的纪南城遗址(今荆州市荆州区北五公里) 。原江陵县今已改名为荆州区(原纪南城),江陵县则东徙至赫穴镇,(今江陵县) 。纪南城周长达 15.5公里, 城址平面呈不规则方形,东西长4450米,南北宽3588米, 面积近16平方公里。
已知城门七处, 其中两处水门, 已发掘的两个城门都有三个门道, 城垣上有烽火台, 城垣四周有宽40—100米的护城河, 城内已探明84座台基, 有的具有宫殿基址规模, 还发现有制陶、 铸造手工业作坊遗址及400余口水井, 说明当时居民密集的状况。

纪南城是目前楚地范围内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东周城址, 比现存的荆州砖城还要大。据推断纪南城始建年代在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结合纪南城内外的考古发掘资料来看, 目前纪南城遗址的年代还不能上溯至春秋早期, 到春秋中期时, 纪南城一带也只是一处规模很小的聚落, 春秋晚期以后开始筑城, 至白起拔郢 、 楚国东迁以后, 纪南城被废弃。由此可见, 纪南城虽然是楚郢都, 但只能是战国时期的楚郢都, 即秦将白起所拔之郢, 不可能是春秋早期楚武王或文王始都之郢。
而且纪南城的地理位置与 《左传》 所记春秋时期的楚国形势明显不合, 当时楚国极力向北发展, 则郢都自应偏北, 主张 “春秋时楚之郢都应在汉水中游一带”, 具体地区为 “淅川之南、 宜城之北、 荆山之东 、 汉水之西, 今湖北省西北部”。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梳理, 仔细考定吴师入郢的行军路线、相关战地的地望,楚昭王君臣奔随路线、以及秦师救楚、吴人东归所至之处等等,发现此次吴师入郢所涉及的地区, 基本上都在南阳盆地、 汉水中游及随枣走廊, 战场也集中于襄樊一带的汉水北岸及南阳盆地东南部的唐河、新野、 泌阳县境, 全部史事中的二三十个地名, 经重新考释之后, 皆在江汉平原以北的河谷平原、丘陵 、 盆地中, 绝无位于长江边上者。
此后对郢都附近的水系 、 相关地名的地望和移动进行了仔细的研究, 结合考古材料, 提出楚始都之郢为今宜城楚皇城遗址。
楚皇城遗址位在宜城市东南7.5公里处, 距汉水6 公里, 城垣周长6440米, 有8个城门,面积2.2平方公里。城址分内城和外城两部分, 外城平面呈不规则形, 城址南北长1840米, 东西宽1720米, 城垣底宽24—30米, 高2—4米, 城内地层有屈家岭文化、 春秋中期、 春秋战国之际 、 战国中晚期 、 西汉和东汉时期的文化堆积。
外城墙底部叠压有春秋中晚期的地层和灰坑, 主体城墙始筑于战国时期, 西汉时增修的城墙叠压其上, 东汉时期又加筑了内外护坡。内城位于外城内的东北隅台地之上, 南北长800米, 东西宽 480米, 面积约0.38平方公里, 内城的东南 、 西部皆有夯筑城垣,城垣宽22米, 其北部及东北部借用了外城的城墙, 可初步断定其内城与外城为统一规划修建。
遗址内曾出土春秋早期的铜方壶, 高达53厘米,重达13千克, 器表满饰窃曲纹, 应为高级贵族所用的重器, 城内还出有 “郢爰” ( 郢爯) 等重要文物。楚皇城遗址面积较大, 遗物丰富, 是一处重要的东周城址, 但其始建年代也与楚人始都郢的年代不合, 因此目前要断定其为春秋时期的楚郢都, 似乎证据不足。
沮漳河中游还有当阳季家湖古城, 方位在沮漳河西岸、 当阳东南与枝江交界处, 东距沮漳河约3公里, 城址东西宽约1400米, 南北长约2000米, 面积约2.8平方公里, 1979年曾作试掘, 发现有城墙,城濠,宫殿台基等建筑遗迹,城址为东周时期, 年代早于江陵纪南城。
城内的堆积, 下层为新石器时代遗存, 上层为东周遗存, 年代最早到春秋中期 。城内的1号建筑台基出有宫殿建筑上的青铜构件和著名的 “秦王卑命钟” 。此城早年曾一度被认为是楚丹阳所在,但由于季家湖古城的年代只到东周, 其为丹阳的可能性不大, 但季家湖古城在年代上可与江陵纪南城相衔接, 地理上也较为邻近, 故有学者认为此城应为春秋中晚期的郢都,或整个春秋时期的楚郢都。
不过此城并无西周至春秋早期的遗存, 文献上也缺乏依据, 地理上难以与楚国在春秋早期的活动相匹配, 故此说流行不广, 其为春秋早期楚武王始都之郢的可能性也不大。
还有可能郢都未被发现。
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