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我们还要认清一个事实。那就是在战国两百多年的时间里,秦国多半时间处于赶超的状态。即便变法之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也并非是最强的国家。秦国的政治法律也并不被六国羡慕。直到齐国被五国合纵击败之后,秦国才最强于诸侯。直到战国晚期的荀子,才高度评价了秦国。以下展开说:
战国变法的内容从春秋晚期就开始酝酿。自战国初期魏文侯变法起,到最后一个七雄国家燕国乐毅变法(也就是从公元前五世纪末到公元前三世纪初),前后共一百二十年左右的时间里,战国七雄先后完成变法。通过对国家社会的升级改造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从此中华文明进入到2.0阶段。而侥幸进入战国却未能完成变法的诸侯,遭遇七雄的降维打击,最终都被淘汰。

其中,商鞅变法在公元前359年,处于战国变法运动的第二阶段。此时距离魏国变法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之前还有过楚国吴起变法和赵国公仲连改革,同时进行的还有齐国邹忌和韩国申不害变法。这一批变法虽然各具特色,但首先都是将早期变法的成果在各国各地推广。其主要原则(非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1,集权中央,建立郡县,打造职业官僚队伍,尊君卑臣,文武分职。
2,改革社会,登记户籍,普遍授田,普遍向编户农民征收赋、税、兵、徭,建立常备军。
3,推行法制,代替礼制,以法治国。国家以明文法条管理百姓,推行政令。
4,食有劳而禄有功,以军功行赏罚,同时裁汰贵族爵禄。
5,移风易俗,树立国家在宗教与礼俗领域的最高权威。打破境内各地的血缘与文化壁垒。
上述内容同样是商鞅变法的主要原则,多数是在关东已经长久推行(甚至一些改革春秋晚期已经出现)。但是因为关东文教悠久,礼制发达,捍卫旧制度的力量还很强。所以一些变法原则并不能持久贯彻。往往是时局对国家的考验得到缓解,旧的传统就会有所复苏。
而秦国因相对落后,国力衰疲,受到关东蔑视,反而旧时代的包袱较轻。致使商鞅可以在更深的层面上重塑秦国政权的社会基础。并不断用战争收益回馈国家,弥补变法过程中各阶层受到的损伤,刺激新兴集团的贪欲。用二十年时间扶植起一个新利益集团(军功地主),并充斥到各级政权组织。秦国,也被塑造出一个极度热衷战争的国家性格。
商鞅变法有什么特点?也许最主要的,就是对变法原则贯彻的更为深入,与贵族政治、礼乐文教决裂的更为彻底,对法治、集权、战争和重农更为热衷,对军功赏罚更为纯粹与公平。一句话,是对功利主义的政治原则的全面推行。这与为传统留有余地,用贵族发挥作用,以礼制教化人心,并鼓吹百家争鸣的关东各国格格不入。
比方说,宗室若无军功就不能为属籍。反之隶臣(官奴隶)斩首,和普通人一样授予一级爵位,还明文写入秦律之中。这在关东是难以想象的。反之,战国四公子这样的势大财雄、无功而禄的贵族,在秦国也很难(不是没有)有成长的机会……
一、战国时期,魏国首霸天下一百多年,为何没能统一天下?
优质答案1:
谢谢邀请。
独家观点:莫说魏国,就是六国败于秦都源自一个重要的深层原因:思想模型和发展模型不同。如果将战国自三家分晋到天下统一,看作是一段赛程的决赛,那么“时间”就不仅仅是赛绩!
早期的魏国,是列国中唯一“踩对点”却又“差点”成功的国家。魏国初期的李悝变法对后来列国的变法浪潮具有启迪和导航性作用,李悝开创性将法家思想系统性地用于国政治理,首提废黜世卿世袭制,仅此一项便极大平衡了魏国各阶层的政治平等,使魏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使命感获得极大强化,为一些于国有功的非贵族开辟了晋升可能,使真正的人才得以进入魏国庙堂,此举产生的凝聚力难以估量!
在“不法古、不循今”的务实思想下,重新进行土地分配,使得“地多者不劳作、劳作者常无地”的怪象被根除,再辅以“奖励耕战”,使得底层民众的劳作热情和从军积极性获得火爆增长,国家实力迅速成为列国之首!
李悝的这些思想和措施全部“踩”在了提升国家实力的关键“节点”上,但让魏国“差点”成功、恰又正是最关键的不足,却是魏国王室、以及顶层设计存有缺憾!尽管李悝为巩固变法成果,将系列措施转化成了律法,但魏国王室的昏庸却成为变法成果最大的破坏者!所谓的缺憾,是李悝和魏文侯没有将变法成果、律法、国家战略有机统一!在魏文侯死后,李悝的变法成果被魏国后世君王糟蹋殆尽,魏国不可避免的走上衰亡之道!
秦国的崛起得益于商鞅,商鞅师效李悝却高于李悝李悝的法家思想和政治主张对商鞅启发和影响极大!相必当时身处魏国的商鞅对李悝的变法应该极为留意,等商鞅在秦国开展变法时,几乎全部继承了李悝的政治理念,同样实行废黜世卿世袭制、同样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同样尽地力、重新分配土地……等等。但商鞅作为后人变法,显然洞察了魏国变法的缺憾并进行了弥补:将国家战略、目标与变法、律法高度结合!
这便是秦国发展的思想模型与列国最大的不同:变法的目的,是将国内所有相关资源统一整合和分配,并为国家战略目标服务。这是典型的“顶层设计”!在这种设计下,国内所有的人、物、力的共同目标全被凝聚到一个目标点,这个战略目标点需要何种资源的何种力度,就及时用人力、或政策乃至律法来保护、强化!这对于国家实力成长中的成本、效率和精准度自然要远远高于列国。
也正是基于秦国这种嫁接了国家战略的律法体系,为秦国营造了一个更为开放、更为公平的政治与社会环境,不仅为秦国吸引了大批尤其魏国人才,也有效制约了秦国君王不能任意妄为,这也正是秦国在这段统一天下的接力赛程中,几代君王都未出现战略失误的重要原因!
而六国那种由底层向顶层逐渐积累和发展的“成长型”,对比秦国这种由顶层设计统筹底层支配的“逆生长型”,只有秦国才真正将资源高效整合并合理利用,所以秦国才由弱国得以“逆袭”!秦国的高效,就意味着时间更短、速度更快,而时间,不是成绩、是生命!
您的就是我的动力
我的头条号:大相无形
优质答案2:
魏国是战国时代的第一个霸主,但是霸业并没有持续多久,是什么原因导致魏国霸业的凋零,是什么阻止魏国不能像秦国那样一统天下呢?笔者试分析如下:
第一,魏国的霸业并没有百年,而只有几十年魏国的霸业,始于魏文侯,终于魏惠王。魏文侯在位时间长达五十年,几乎半个世纪,但是直到魏文侯四十三年(公元前403年),魏国才正式从晋国分离出来。在此之前,魏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诸侯国,而只是晋国三家中的一家。魏文侯之后,魏武侯统治二十六年,此时的魏国仍处于全盛时期。魏惠王即位后,魏国的霸主地位实际上已经摇摇欲坠。到了魏惠王二十八年,即公元前342年,魏国在马陵之战中败予齐国,霸主地位彻底被齐国取代。因此,魏国的霸业,大约只持续了六十年左右。
第二,魏国衰落的原因之一:内战魏国由盛而衰的转折,是公元前370魏武侯之死。魏武侯之死,引发魏国的内战,最终魏惠王击败公子缓。然而,魏国内战严重消耗国家之实力,加上赵、韩两国武装干涉魏国内政,在浊泽之战中,魏惠王的军队被赵、韩联军包了饺子,倘若不是赵、韩两国意见不合,魏惠王恐怕早就死无葬身之地了。内战结束后,魏国的霸主地位实际上已经摇摇欲坠,其霸主的势力仅限于泗水十二小诸侯而已。
第三,魏国衰落的原因之二:与赵、韩反目在魏文侯时代,魏国之所以独领风骚,与魏文侯的“三晋一体”的政策分不开。魏文侯强调魏、赵、韩三位一体,保持兄弟般的情谊。到了魏武侯时期,由于干涉赵国内政,魏与赵韩的关系出现裂痕。魏惠王时代,魏与赵韩更是大打出手,三晋战争旷日持久。尽管魏国在三晋战争仍占据上风,但国家实力一点一滴被消耗掉。
第四,魏国衰落的原因之三:遭到秦、齐的东西夹击在魏国与赵韩陷入苦战之际,西方的秦国与东方的齐国开始强大。秦国在经历商鞅变法后,频频对魏国的西疆发动进攻,最终迫使魏国迁都至东方,以避其锋芒。与秦国相比,齐国对魏国的打击更大。在一代名君齐威王的统治下,齐国腾飞于东方。齐威王重用著名军事家孙膑,在桂陵之战与马陵之战两败魏师。特别是马陵之战,击毙魏国总司令庞涓,杀魏太子申,覆敌十万,乃是毁灭魏国霸业之关键一战。
第五,魏国“四战之地”的恶劣地缘,是其无法一统天下的重要原因在战国七雄中,魏国的地理位置最恶劣,北有赵国,东有齐国,西有秦国,南有楚国,同时与韩国的边境线犬牙交错,是典型的四战之地。自从魏国与赵、韩交恶后,不仅丧失两个盟友与军事缓冲区,反倒增添两大劲敌。在魏惠王时代,魏国与周边强国陷入无休止的战争,两线作战甚至三线作战,最终把这个军事强国压垮了。
二、为什么三国时期魏国这么强大还没有统一中国呢?
优质答案1:
魏国强大但却没能统一天下,其中有几个原因,东汉末期,天下大乱,军阀割据,曹操经过多年的战争,逐渐统一北方,曹操出到的比较早,有天时之力,曹魏在以曹操为核心的领导下已有一统天下之势,但赤壁之战中大败而归,元气大伤,经过长久的做养生息,才恢复过来,而东吴经过孙坚,孙策,孙权的三世的经营治理下,国富民强,兵精粮足,又有长江天险,东吴占有地力的优势,易守难攻,而刘备素被世人称之贤德仁义,又是帝室之胄,汉献帝都行叔侄之理,口称皇叔,因此个人魅力和声望吸引一批能人志士,忠臣武将尽心辅佐,刘备有人和之力,而孙刘又联合抗曹,所以魏国虽强但难以短期内一统中国。
优质答案2:三国风流,中华英才辈出,江淮、河套、荆襄、华北、中原、河西等地都出现了众多人杰,各霸一方,割据称雄。
东汉王朝的灭亡,是世家大族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在西汉末年就已经发展的世家大族,经历了东汉王朝,终于世家门阀登上历史舞台,中央集权开始遭到破坏,地方拥有了叫板中央的经济实力和人才储备。
黄巾起义与其说是张角等神棍借用宗教发动的反政府起义,不如说日渐增长的地方庄园经济对中央集权政治的不满而有意放纵这些神棍对中央王朝的反戈一击。不然,就凭着那些个神棍,就能在一瞬间掀起来遍布全国的黄巾大起义?黄巾起义的结果是摧毁了东汉王朝的军事力量和威望,取而代之的则是地方势力的勃兴。
三国时期的各路诸侯,为了争夺世家大族的支持,对地方势力的发展采取了默认甚至推波助澜的政策,更加重了地方势力的离心倾向。最为显著的例子是,政府开始默认一些世家大族拥有部曲。所谓的部曲,其实就是荫附户口,不在政府的编民齐户范围内,是私人势力。这种情况在江东为甚,孙氏家族只是一个兵力占优的外来军阀,其他江东大姓,都有各自的部曲。如陆逊之子陆抗,仅仅是自家部曲就有数万人之多。所以,孙浩在吴国灭亡时哀叹不已,世家大族已经开始与晋朝合作,不再愿意帮他卖命了。
曹操本身就是一个世家大族,凭着他只靠着本家势力就能组织起一支5000人的兵马,就可以看出曹操家族势力的强大。与其对比,刘备起家时只有300乡勇,还是用的张飞的风投资金。孙策起家时用传国玉玺质押,借了袁术1000兵马。因为曹操本身财大气粗,所以他在陈留时就不怎么待见世家,还杀了名士边让,结果被造反,争霸之路差点夭折。后来的曹操就改弦更张,大辟幕府,把地方才俊都给弄到丞相府里,如司马懿,采取了与世家大族既合作又斗争的策略。
孙权也是如此,他改变了孙策的高压政策,把江东的四大世家大族的子弟都给招募到府里来。刘备则是在徐州时,就得到了大盐商糜竺兄弟的支持,将家仆数千人都交给了刘备。刘备将之编成了自己的精锐部队白牦兵。这是刘备的杀手锏,多次在危急时刻救了刘备性命。所以刘备得到了川蜀之地后对这个财主大舅子感恩戴德,哪怕没有什么才能,也给封了不管事的高官给恩养起来。
所以,三国时期,表面上是曹孙刘三家打的热火朝天,实际上是当时的世家大族选边站队。世家大族都有他们自己的庄园经济,他们除了有政府公务,最大的利益来源是他们自己的庄园田产。既如此,那这些世家大族的政治诉求就不可能如孔子之教那样的“以天下为己任”了,相反他们可能会为了控制君主的权势过于膨胀而有意采取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比如司马炎统一东吴时,贾充就一万个不愿意,其背地里的考量不会是觉得兵凶战危,而是认为一旦成功,司马炎就会凭着军功建立威望而行中央集权从而危及自己的政治地位。
曹操每次出征,都要留神后方的世家大族们会不会串联造反。这些人未必一定要拥护汉献帝,而是曹操不能再建立旷世殊勋。曹操和刘备还算是好的,他们基本还能做到在军队里如臂使指,曹操为了不受制于世家大族,还开大了大量的无主荒地来军队垦荒,还设置了一个官儿叫做典农中郎将。名将邓艾就是这种体系里出来的将军,为世家大族不容才稀里糊涂送了命。
可是即使曹操是这样强,刘备和孙权那里的世家大族也不弱,他们把身家性命都押注到了刘备和孙权身上,虽然主动侵略倒不会,鼎力支持孙刘抵抗曹兵南下的动力还是有的。
所以,曹操不能统一三国的最主要的问题其实不在军事,而是在政治,而政治的基础又是经济。正是西汉末年以来蓬勃发展的庄园经济使得世家大族的势力抬头,中央集权的能力减弱,才造成了汉末大乱。这种庄园经济的基础不被取缔,这种分裂的趋势就不可避免。
后来的西晋灭吴、隋灭陈等战争都是在政治上做出了让步,让江东的世家大族不受太大的经济损失才完成的统一。两宋时期,经过科举制度的洗礼,中央集权的趋势逐渐加深,贵族庄园地主已经很难再得到更多的政治特权,地方离心势力才被限制在最低限度,大一统的局面得以保持。
在曹操那个时代,他是没有办法取消这些世家大族的特权的,总不能把他们往孙权和刘备怀里推吧?曹操对世家大族既拉又打,到了曹丕时,他没有乃父的军功威望,只能散金养恩,抛出了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的势力更是不可收拾了。
三、战国初期,实力最强的魏国为何最终没能完成一统大业呢?
优质答案1:
魏国的确很强大,无奈秦国更胜一筹。
公元前五世纪初,秦孝公继位。此时的中国社会正进行着一场剧烈的变革,各诸侯国正由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国家转变,魏国由李悝率先开始变法,并迅速变为当时最强的国家。
而此时的秦国,刚刚经历过四代乱政,积弱多年,已是疲败不堪,跟强盛的魏国完全不在一个段位之上。所以也时常被魏国侵犯,以至于被夺走了要塞河西之地。
既然实力相差悬殊,完全不是对手的秦国,最后又怎么能把强大的魏国灭了呢,似乎这一切跟一个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个人便是商鞅。年轻的商鞅一心想要出人头地,所以他最先投靠的是强大的魏国,就像我们现在找工作一样,都想去大公司镀金。但是魏国历经变法之后,已经取得了迅速壮大,不仅国力强盛,而且人才济济,并不具备再采纳商鞅之法变革的基础,这就迫使商鞅不得不投靠别的国家。
而初登大位的秦孝公虽胸怀壮志,无奈国力衰弱,秦国似乎已经走到了崩溃边缘,非生即死,他急需一个有能力的不世之才能帮他力挽狂澜。
于是,秦孝公颁布了一道求贤令,凡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此时的商鞅正懊恼于得不到魏王赏识,看到求贤令,如同看到了明灯,转身便投秦国而去。从此,两个都处在人生低谷的难兄难弟走到了一起。
秦孝公知道秦国已经是一个烂摊子,再怎么折腾也就那样了,于是他全力配合商鞅,启动了暴风骤雨般的变革。
变革的核心就两点,土地和爵位。这两点都被和军功紧密联系在一起。简单来说,不分贵贱不论等级,如果你想获得土地和晋升爵位,就必须打仗,以斩首的数量来衡量,别无他途。战胜获得奖赏,而战败就连宗室也要被削爵处罚。
土地私有化有效刺激了民众的生产积极性,成了富国之本,反过来土地和爵位刺激下的军事力量又奠定了强国之路。可想而知,这样的秦国可谓是是全民皆兵,每个青壮劳动力,都被绑在了秦国的战车之上。而秦人因为早期和西戎杂居,又速来敢战尚勇。
所以即使魏国强大,又有庞涓坐镇三军。但面对秦军这般虎狼之师,也讨不到半点便宜,反而形式很快发生逆转。
前后历经十余载,经过数次大战,齐魏两国终于决战于马陵,此一战,齐国歼敌十万,魏国大将庞涓自杀,太子申被俘,而秦国趁魏国战败,乘虚而入一举夺回被抢占的河西地区,取得向中原挺进的基地。从此秦军更是百战百胜,六国几无还手之力,只至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
优质答案2:
因为魏国是黄帝部族道家道派思维下组建的工业化盗贼思维,形成了当时条件得天独厚的“魏武卒”,主要是保持了骑兵的强大,维持在三万人左右,与兵家项羽保持的七千江东子弟为核心组建的三万精英骑兵,墨家豪杰霍去病组建的击败匈奴的核心三万铁骑差不多,基本上是横着走的角色。
但随着地盘的扩张,神农氏的炎帝部族道家法派思维下组建的农业化劫掠思维却逐渐成为时代的主流,变法方面的突出代表是《孙子兵法》得以形成,这个兵法的核心战术是农耕渔猎部族的“吃人”战法,简单点就是不注重杀戮敌人,而是将敌人进行“圈养驯化”,从而有步骤按计划的“吃人”,把敌人养肥也在所不惜。
其实魏国地位与蒙古或满洲类似,如果能够果断的以游牧窃掠骑兵转换成农耕渔猎步兵,就可以入主中原,但是吴起意图使游牧窃掠骑兵转换成农耕渔猎步兵的“变法”事业中道崩裂,他本人也在内耗中被收拾 ;蒙古骑兵以前有游牧部族的“屠城”传统,但后来有知识分子劝告其负责人,与其杀人,不如“驯养”人,可以有步骤按计划的“吃”,后来其就成为了农耕主体性质的元王朝,但由于这种“变法”极为不彻底,故只维持了100多年;满洲骑兵也是有屠城传统的,嘉定三屠,扬州十日,后来其彻底成为了农业贵族,放弃了游牧传统,军队的主力也由八期变成了绿营,满洲也就按农耕传统变成了清王朝。
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