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为什么亡国?亡国之君李煜

2023-02-25 12:45:03 358 0
奇闻观察室
南唐小周后有多荒唐?气死姐姐后当上皇后,最后结局却如此凄惨

等到李煜继位的时候,赵匡胤已经黄袍加身篡了北周政权建立了宋朝。但是李煜从小就没有学习过如何治理国家,因为他并不是嫡长子出身,在他的上面还有五个哥哥,皇位原本怎么轮也轮不到他这里。而且李煜因从小天资聪颖,遭到了哥哥的嫉妒,所以为了保命一直都把心思放在读书身上,并没有想过要争夺皇位。

只是因为他的几个哥哥互相之间的争夺过于激烈导致没有一个活了下来,最终皇位才莫名其妙的到了他的手上。因此在这之前李煜每天都是吟诗作乐,莺歌燕舞。坐上皇帝之位他后的生活依旧没有改,主要时间都在和他的第一任皇后大周后周娥皇玩乐。

李煜为什么亡国?亡国之君李煜

等到了兴头上之后,他更是亲自提笔写诗,可以说是好不风流。不过这个时候的李煜还没有那么多的人生经历,因此现在所写的诗文大多都是关于情情爱爱的内容,描绘的也主要是他和大周后的故事。

但是好景不长,他的妻子在不到25岁的时候就感染上了很严重的疾病,生命几乎已经走到了尽头。而在大周后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她的妹妹开始进宫来照顾她。妻子生病李煜自然常常要来看望,因此免不了要和小周后接触。而或许像李煜这样的人本就是多情而又薄情的,他很快就看上了更加年轻漂亮的小周后。

而当时的小周后还只是一个15岁的少女,又怎么抵挡得住李煜这样一个诗人的柔情。一次两次小周后还可以装作不知道李煜的心思,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两人的感情还是越来越深。渐渐的两人开始有了更深的接触,似乎已经忘了还有大周后的存在。而大周后就这样看着妹妹和丈夫两人在自己病重的时候亲亲我我,没过多久就急火攻心去世了。而这似乎并没有给两人带来什么大的影响,没有她李煜和小周后还更加的自在。

大周后死后,小周后就坐上了皇后的位置,成为了陪在李煜身边的那个人。而在两人贪图享乐的时候,北方的赵匡胤已经完成了统一,开始打算带着部队南下了。而此时的李煜终于从温柔乡里脱离出来,开始面对一个君王真正要做的事情。

为了获得赵匡胤的信任他向宋朝主动称臣纳贡,甚至把自己的弟弟也送去做了人质。不过这时的他还是没有改变他词人的身份,依旧喜欢写一些文章,只不过心境之上开始向那个亡国之君靠拢。

不过此时的李煜还在做着最后的挣扎,他虽然表面上向赵匡胤称臣,但在暗中还是积攒了不少的兵力,准备随时和宋朝拼命。而赵匡胤也不愿意和他硬拼,在慢慢的通过时间消耗着他的斗志。就这样两国保持了十多年的和平,而此时的李煜已经只想在乱世当中苟全性命,认为只要继续服从于大宋就可以保全自己的国家。

于是在宋朝的压力之下,他的国内武装渐渐的开始瓦解。赵匡胤知道时机已到于是开始对南唐动手,而面对来势汹汹的赵匡胤,李煜只有一味的求和,没过几年时间南唐便亡了。而李煜也不再是一个皇帝,从这时起他成为一个真正的词人,开始了他的亡国生活。

伴随着南唐的灭亡唐诗也成为了历史,而李煜在之后的作品也让他成为了宋词的开创者。虽然李煜已经亡国,但是赵匡胤是一个比较开明的君王,并没有拿他怎么样。因此李煜的生活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和小周后两人依旧过得十分的幸福,只是被圈禁了起来。

但是没过两年赵匡胤就突然离奇去世,他的弟弟赵光义夺得了皇位。而这一切李煜并不关心,对于他来说江山的更替已经没有了意义,他现在只想和小周后安安稳稳的过日子。但是赵光义却看上了小周后,把他最后的希望也夺走了。

而且根据史料记载,赵光义每次想要宠幸小周后的时候都会派人当着李煜的面将她绑走,并且一路上还会敲锣打鼓让大家都知道,以此来羞辱李煜。而这也可以看出赵光义并不是一个合适的君王,他没有赵匡胤那样的心胸,只会干一些欺软怕硬的事情。

赵光义结束了唐朝重视军事发展的政策,开始了重文轻武的治国方针。并且在军事上两次进攻燕云十六州地区都已失败告终,对抗外国入侵上也一直处于弱势。赵光义的篡位后,宋朝在没有出现过像赵匡胤这样有能力的君王,而这或许也是宋朝在历史上如此软弱的原因。

不过就是像赵光义这样一个人,却成为了压倒李煜的最后一根稻草。失去的小周后之后,李煜已经没有什么在看重的东西了,他的生命也到了终结的时候。李煜在临死前写下了他的最后一首词《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死前的真情流露让他流传千古。

而这首诗也引起赵光义极大的不满,既然李煜如此的难过那就看看这杯毒酒能不能解你的忧愁。李煜就这样死了,而小周后也没有独活,她原本会侍奉赵光义就是为了保李煜一条性命。自己重视的人已经离去,她也只能紧紧的跟随着一起离开。

小周后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死的时候也不过30岁左右的年纪。她和李煜的感情导致她的姐姐最终早早的也离开了人世,而她也没有逃脱同样的命运。甚至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为了李煜还要委身于赵光义,而且就算是这样也没有能够让他多活几天。小周后最后为李煜殉葬,原本的皇后如今落到了如此凄惨的下场。

一、世人给李煜“亡国之君”的称呼,为何又说是一代明君的最终选择?

优质答案1:

南唐后主李煜,(九三七至九七八),在位十五年,一直偷安一隅,过着享乐的生活。公元九七五年,宋军攻破金陵之时,倘在净居寺听经,仓忙中肉袒出降,被封为违命候。九七八年被赵光义派人药鸩而死。

宋之初年太祖秉政,南汉,后蜀相继被太祖纳入版图,南唐后主李煜,震惊异常,遣使臣徐铉入汴都往见太祖请免罢兵,引出一句史上名言:“卧榻之旁怎容他人鼾睡”。

说其为“亡国之君”名存实归,说其为有道明君,真不知从何说起。宋史有语,耽酒色,信浮图,足致亡国。

总观后主李煜一生擅长诗文,精通书墨,洞晓音律,实乃一介文人。被俘之后,对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多有抒写。

无非对昔日帝王生活的眷恋和被囚生活的哀叹。犹以”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最为著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已成千古绝响,驰名文坛,众口烁金。

处国领政,非其所好,并不擅长。史中去看,说其明君,所行甚远,不敢恭维。

优质答案2:

哪看到的?谁说的他算“明君”,根据又是什么?这类问题就象是说太阳上有张桌子,讨论桌子是什么样式有意义吗?总不会实在想不到想问的问题了吧!

优质答案3:

史载,赵光义曾问南唐旧臣潘慎修:“李煜果真是一个暗懦无能之辈吗?”潘慎修答道:“假如他真是无能无识之辈,何以能守国十余年?”徐铉在《吴王陇西公墓志铭》也写到:李煜敦厚善良,在兵戈之世,而有厌战之心,虽孔明在世,也难保社稷;既已躬行仁义,虽亡国又有何愧!

李煜多才多艺,工书善画,能诗擅词,通音晓律,尤以词的成就为最大。李煜的词,存世共有三十余首,在内容上,可以亡国降宋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词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风格绮丽柔靡,虽不脱花间派习气,但在人物、场景的描写上较花间词人有较大的艺术概括力量,在部分词里也流露出了沉重的哀愁;后期词反映亡国之痛,哀婉凄凉,意境深远,极富艺术感染力。

李煜不仅擅长诗词,在书画方面也颇有造诣。李煜曾考证过拨镫法的渊源,并总结为“擫押、钩、揭、抵、拒、导、送”八种技艺。李煜擅长行书,多以颤笔行文,线条遒劲,有如寒松霜竹,世称“金错刀”;又喜写大字,以卷帛为笔,挥洒如意,世称“撮襟书”。

二、词人李煜后悔做亡国君主吗?有什么依据吗?

优质答案1:

问君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向东流。

优质答案2:

李煜后悔做亡国之君是肯定的,只是他治国强国无方,无可奈何罢了。有其词为证:1、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今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怡似一江春水向东流。2、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3、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优质答案3:

没有人愿意做亡国之君,尤其是有着政治抱负的君主。李煜肯定是心有不甘的,从他写的词能够明显的感觉到!但是,面对强大的北宋,他只有逆来顺受的份!

三、都是亡国之君,为什么有的后人更喜欢李煜而不喜欢宋徽宗?

优质答案1:

宋徽宗与宋高宗都是亡国之君,但宋徽宗把精力专注于书画,对国政漠不关心,将朝政托付佞臣,自己荒淫无度,做了12年太平皇帝,结果被金军打得惨败,与宋钦宗一起做了金军的俘虏,是北宋最大的亡国罪人。宋钦宗只做了一年多王帝,所以主要责任在宋徽宗身上。而且宋徽宗又没有骨气,在俘虏关押期间就提出与金人议和。使赵构秦桧也都以为议和称臣割地赔款纳贡是唯一选项。赵构其实也十分可恶,但一则他不是宋朝走向衰落灭亡的首要责任人,其二残杀抗金名将岳飞的主要罪责又由秦桧担责,在与金人议和缔约后,又将王位传于宋孝宗,给岳飞平反时他作为太上皇也没有断然否决还是默认了宋钦宗的决定。因此两者相比更厌恶宋徽宗。

优质答案2:

问题

都是亡国之君,为什么有的后人更喜欢李煜而不喜欢宋徽宗?

前言

李煜和宋徽宗是一对具有极高文学素养的亡国之君,大家比较喜欢或者说同情李煜,对于宋徽宗却有一种怒其不争的厌恶。

分析这种原因之前,先从他们的相似之处说起。

一、李煜与宋徽宗

宋徽宗赵佶与李煜的经历非常相似,甚至有传说认为赵佶是李煜转世而来。当年李煜在赵光义那里受到的屈辱,让赵佶重新在金国体验了一遍。

两个人都没有想到自己会当上皇帝。

李煜只是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赵佶仅仅是宋神宗第十一子,伸出所有的手指头数满了,也轮不到他。但命运就偏偏这么难以捉摸,让两个甘心风花雪月、无欲无求的“艺术家”公子哥坐上了九五之尊。

宋徽宗是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画家、收藏家、音乐家、园林艺术家、诗人、足球运动员、茶文化学者.....

元代宰相脱脱撰《宋史`徽宗纪》的时候,曾经掷笔感叹,这个家伙什么都懂,怎么就是不懂当皇帝呀?

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

李煜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才子,被誉为一代词帝,在文学史上具有宋徽宋不可比拟的影响力。

同样是亡国之君,李煜被人同情,赵佶被人憎恨,原因是什么呢?

二、两个亡国之君的不同

李煜继承南唐的时候,北方的政权已经足够强大 。作为一个偏安一隅的小朝廷,他们的灭亡是早晚的事情,因此大家对于李煜战败亡国并不奇怪,认为这是历史的必然。所以对李煜的同情更多一些。

赵佶则不同,北宋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正统,经济文化政治也是当时最高的水平。北宋的灭亡出乎大家的意料, 所以对于宋徽宗朝廷的腐败、懦弱都有一种怒其不争的愤恨。

简单说来,就是两个人背景、资源、条件完全不同,李煜亡国是必然,赵佶亡国是自作自受。

另外李煜的南唐亡国后,天下一统是大家愿意看到的结果。赵佶亡国,国家又分裂成了另一个南北朝,这是历史的倒退,另外在这次浩劫中,经济文化百姓生活都受到了巨大的摧残。这都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结果。

所以,即使是两位亡国之君被俘以后,都受到了难以名状的羞辱,我们对于宋徽宗依然没有象对李煜那样宽容。

三、二人文学作品的不同

在文学上,李煜的词也为他博得了很多的同情分。除了文辞优美感人以外,其作品的社会意义也被王国维所称赞: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

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

王国维引用尼采的一句话:一切文学中,我最喜爱用血泪写成的作品。宋徽宗和南唐后主两个人被俘以后的作品都是字字血泪。所以王国维说,李后主的词,是货真价实的“血书”, 徽宗皇帝那首《燕山亭》也有点这个意思。

王国维还说出了两个人的不同之处:

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意思是,赵佶心里面仅仅是他自己而已,但是李煜不同。王国维认为李煜有佛祖和基督为承担人类的罪恶而去受苦的意思。

好像李煜是为了代替天下受苦的人们去经历磨难,所以说这赵佶与李煜这两位“以血书者”,其境界还是有大小之分的。

结束语

喜欢一个人或者一个作品,有时候并不清楚原因,很多人喜欢李煜,可能就是被他的遭遇和作品所感动。对于宋徽宗和南唐后主这两个人,您更喜欢哪一个呢?

@老街味道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358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