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查阅史书,我们不难发现慈禧就死于光绪帝驾崩后的不久时日,二者之间是否存在着什么关系呢?根据太医的描述,慈禧太后虽然是一个身体健康的老人,从来没生过什么大病,但是却也会二连三地出现一些咳嗽、腹泻等小问题。太医们只能对症下药,暂时缓解这些情况,却不能彻底阻止这些疾病的复发。
但是在1908年一位叫做陈秉钧的太医却发现慈禧的肠胃问题产生了变化,这一次疾病相对之前来势凶猛,甚至都对慈禧的日常起居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在慈禧病逝之前,她本人也在遗书中提到了这一情况,称自己从今年夏天开始就时常感到不舒服。

按照太医院给出的解决方法,慈禧应该静心休养,但是已经习惯了把握朝纲的她又怎么可能在这时候轻易放权呢?于是便一日日将小病拖成了大病。根据《慈禧外纪》记载,当终于拖到了这一年的10月时,由于宫中操办慈禧的73岁寿辰,作为主人公的慈禧也十分高兴,一不小心多吃了些点心,加上吹了冷风,当晚便得了痢疾之症,于是就“肺气化燥,胃气滞浊”。
所以就有观点认为,其实在光绪帝去世之前,慈禧便因为腹泻已经精神状况大不如前,但只是强撑着去处理皇帝的后事,以为自己的病和以前一样只是小事,只要休养一阵子就能恢复到从前的情况。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心态,导致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最终使得慈禧的病一拖再拖,不治而亡。这也是“病死说”的来历。
而除了病死之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慈禧是操劳过度而死,通俗地讲便是被“累死”了。通过查阅《大清宣统政纪》等资料,我们不难发现慈禧的一生其实颇为跌宕起伏,处处坎坷。她从小进宫参加选秀并被选中,而陪在皇帝身边的那一段时日,尽管手中没有权力,但或许是她一生中最为安逸的时光。
毕竟在慈禧26岁那一年,本该是女子最好的韶华,丈夫却去世了。随后在她40岁这一年又要白发人送黑发人,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唯一的儿子也随之驾崩。
光绪帝被接到慈禧身边时,更是只有四岁。她一方面要教养这个未来要扛起整个皇朝重任的孩子,一方面也要替这个孩子统摄朝政,做幕后的统治者。所以某种程度上,慈禧虽然享受权利,站在权力的巅峰,但权力带给她的担子却并不轻松。
终于时间推移到了慈禧73岁这一年,她已经彻底步入晚年,却又要再一次接受打击,看着一手教养大的光绪帝比自己先走一步。虽然学界一直认为光绪帝只是被慈禧推到台前的傀儡,但是人非草木,慈禧对于陪伴了自己这些年的孩子,又怎么能够一点感情都没有呢?
而在此时,已经年迈的慈禧面对皇帝离世,依旧要忍着悲痛重新挑起大梁,不仅一手处理皇帝的身后事,还要安排新帝登基的相关事宜。但这一桩桩一件件对于一个70多岁的老人来说,都并不算是轻松。所以便有相当多的人认为慈禧可能是操劳过度而去世。
然而,除了以上的两种说法,在清朝灭亡后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声音,至于这个声音的来源,则比前两种推测显得要更加真实可靠。因为提出这第三种观点——“毒死说”的不是别人,正是慈禧心腹太监李莲英的亲姐姐,也是在慈禧晚年一直跟随在她身边的贴身宫女。
据她描述,这本该是皇室一个不可外传的丑闻,但如今清朝已经覆灭,她才终于敢把这个秘密公布于天下——下毒给慈禧的正是光绪皇帝!根据李莲英姐姐的说法,那些年,由于光绪帝随着成长产生了一些恰恰与慈禧相悖的想法,为了更好的把握朝纲,慈禧就暗中令人在光绪帝的饮食里添加了一些药物,以达到控制的目的。
然而这一情况后来却被光绪帝发现了。不过他并没有大张旗鼓跑来和慈禧太后质问,而是悄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安排了人手,在慈禧的日常起居生活中添加药物。所以慈禧晚年身体上的一些小毛病才会哪怕在太医调理下也一直治不好,甚至还越来越严重,其实这都是因为药物日积月累地腐蚀发挥了毒性。
而且在古代,皇室一直都有专门的史官负责记录统治者每天的行动见闻。但据《慈禧外纪》描述,在光绪帝临终之前,慈禧不仅神色宁静,甚至随后还井井有条地召见了皇后和袁世凯、几位亲王等人,共同商议新帝之事。
同时在会议上,慈禧也丝毫不见疲色,反而精神奕奕,一力推选年仅三岁的溥仪登基。设想一下,一个只有三岁的幼童能够很好地统领朝纲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所以慈禧这一举动无疑是在为未来的自己铺路——她依旧还想做幕后的统治者,独揽大权罢了。
而如果慈禧对自己的身体情况早就有了把握,知道自己因为得病或者年迈操劳而有些力不从心,无力继续掌控朝政,她还会这样孜孜不倦地试图将权力掌握在自己手里吗?恐怕抓紧调养,多活几年还来不及!
但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就在某天中午却发生了意外,慈禧太后忽然晕倒。好不容易转醒,便开始交代后事,随即再次昏迷,不久后就在下午一点四十五分去世。因此,这就为“中毒说”进一步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只有是毒性积累突然达到了临界值,导致意外身死,一发不可收拾,才能解释慈禧生前一如既往的举动。
一:李莲英墓是怎么发现的
宣统三年,大太监李莲英去世,享年63岁。李莲英去世的时候,引发了诸多议论,有人说他是病死,有人说他是死于山贼谋害,有人说他是死于刺客,众说纷纭,但无论如何,这位曾经权倾朝野的大太监已经走完了他的一生。
虽然大清王朝已经到了穷途末路,但是李莲英的葬礼依然办得极其隆重奢华。据说为了防止李莲英的坟墓被人盗掘,他的家人请了能工巧匠,用了非常坚固的石材来修建他的陵墓,墓中还设立了机关。
李莲英
考古行动李莲英死去之后,关于他的传说依然没有消失,人们对这位大太监的生前身后事充满了好奇,他的陵墓静静地立在北京郊外,李莲英的家人弟子希望这座陵墓能够千年万年不遭人破坏,但是随着清王朝覆灭,李莲英的陵墓早就已经变得岌岌可危。
从民国开始,便不断有人传说李莲英墓地招来了盗墓贼,传言的真假无法判定,但是有心盗墓的人肯定不少,因为李莲英的墓葬之中,随葬品的丰厚程度超过了人们的想象。
1966年,考古部门为了一探究竟,决定对李莲英的坟墓进行挖掘,在开始工作之前,所有的考古人员心中都感到了一丝忐忑,这个坟墓属于一个神秘而且位高权重的太监,人们无法确定开启墓地之后他们所看到的将是什么,他们更不敢确定墓中的机关,会不会对在场的人员造成无可挽回的伤害。
李莲英
挖掘工作从一开始就是非常困难的,李莲英生前结下的仇人太多,所以他的家人在为他修建墓地的时候,用的材料都是最坚固的,所有的考古专家整整挖了一个多星期,才终于打开了一个开口,但是看到里面的景象之后,考古专家心中却更加纠结。
他们所看到的并不是墓门,而是一个类似的铁皮圈的装置。考古专家认为,这个铁皮圈有可能就是当年设下的机关,如果贸然接近的话,有可能造成人员损伤。虽然半个世纪过去了,这铁制的机关可能早已经生锈腐坏,失去作用,但是人们还是不敢冒险。
这个时候附近村里有个比较有经验的老人给考古队提建议,说他们可以用一个铁丝穿过铁皮圈,把整个机关撬开,这样就能够放心的进入墓室了。于是在这位老人家的指点下,考古人员用铁丝穿着几根钢丝线,小心翼翼地从铁皮圈内穿过,然后再用工具将铁皮圈吊起来,这才露出了里面的结构。
墓中乾坤在整个工作中,所有人都非常谨慎,并没有触发机关一类的装置,大家都默默地松了一口气,但是拆掉了机关之后,大家发现在墓室之内竟然还有一个汉白玉制作的石球,有经验的考古专家认为这个石球就是打开墓门的钥匙,只有扭动它才能够真正的进入墓室。但是谁知道扭动石球之后,墓室会不会出现陷阱呢?
可是已经走到了这一步,就算是硬着头皮也得试一试了。于是考古专家们心惊胆战地转动了眼前的汉白玉石球,幸好周围并没有出现机关,墓门在大家的期待和忐忑中缓缓地打开,露出了里面的棺椁。
专家再次被吓了一跳,因为李莲英的棺材被漆成了紫红色,经过这些年的岁月侵蚀之后,棺材表面的颜色变成了深红色,远远望去就像一樽血色棺材。
考古专家用放大镜仔细观察了棺材表面,并没有发现什么特别之处,不过棺材上的花纹非常精细,想要打造这样一副棺材,肯定要花费不少人力物力,而且将棺材漆成红色的这种颜料也非常昂贵,在清朝,即便是有些王侯之家,也未必用得起这样的颜料,可见李莲英生前还真是权势滔天。
李莲英在慈禧太后过世之后便渐渐不问世事,不过当年跟随慈禧太后鞍前马后,积累的家业必然不少,这样一副棺材肯定是花了很多年的功夫才打造而成的,生前享受,死后也还要享受,这位大太监的一辈子倒还真是不亏。
在观察了棺材表面发现并无异样之后,考古专家打算开棺,但是开棺之后不对劲的事情却发生了,因为棺材里面只有一颗头颅,身躯却不翼而飞,难道棺材里真的曾经招来过盗墓贼?可是盗墓贼千辛万苦进入墓室,不偷走金银珠宝,为何要将李莲英的身躯盗走了?
未解之谜考古专家猜想,难道李莲英的死有问题?他难道是被斩首而亡,所以才失去了身躯,只能以头颅下葬吗?
但是不久之后,考古专家就在墓葬附近发现了李莲英的碑文,碑文上并没有关于李莲英死亡的具体记录,但是可以推测出李莲英的死亡应该没有那么诡异,他应该是以一个完整的尸体下葬的,那就更奇怪了,为何只有头颅在此?在人们未曾进入墓葬的这几十年里,李莲英的墓地上究竟发生过什么呢?
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只可惜至今人们也没有得出答案,一副血色的棺材装着李莲英的头颅,头颅早已经面目全非,但周围的随葬品却依旧在棺材之中,显得如此的富丽堂皇,却又令人遍体生寒。
考古专家进入墓地之后,才意识到李莲英生前到底积累了多少财富,光是修造一个占地二十多亩的墓地,就不是一笔小数目。
而棺材之中陪葬的金银珠宝更是不计其数,其中还有价值连城的夜明珠、古董字画、瓷器雕刻,任凭哪一件东西拿出去都是价值连城的,而这些珍贵的东西被塞在了一个太监的墓地里。
从身份上而言,李莲英也只不过是清王朝的奴才,但是就这样一个看似身份很低,依附于统治者的奴才,就能够得到如此惊人的财富,可见清王朝已经腐败到了怎样的地步。
李莲英墓地的发现很快登上了新闻,可是很多谜团依然存在,他的身躯去了哪里?他因何而死?这些问题,可能永远没有答案了。
二:李莲英怎么失宠的
李连英是明白了应该如何摆正主子和奴才之间的关系。李连英不仅学会了揣摩主子的脾气和爱好,千方百计地讨主子欢喜,还能时时处处谨慎小心。墓志铭中说他“事上以敬,事下以宽,如是有年,未尝稍懈。”也就是对主子恭敬,对下属宽厚,多少年来不敢松懈。这也算是李连英 成功的秘诀吧。三:李莲英怎么称呼
慈禧太后之所以被称为老佛爷,是因为慈禧的贴身太监李莲英精心布局的。慈禧心狠手辣的夺回了垂帘听政的资格,其凶狠毒辣的手段在公众也招致了很多人的不满,慈禧天天算计着,心里不免烦闷。李莲英为了讨慈禧欢心,令人在万寿寺大雄宝殿的后面建了一座佛,建成之后,李莲英请太后驾临前往观看。
慈禧太后慢慢悠悠转到三世佛后,果见一慈眉善目的观世音坐在殿中央,此寺方丈住持,还有慈禧的文武大臣也在这里。这时,李莲英喊道:“老佛爷到。”其他人即刻跪伏高呼:“恭迎老佛爷!”慈禧见状明白了一半儿,但她故作不解问道:“你们迎接的是哪位老佛爷呀?”李莲英他们答道:“就是迎接太后您老佛爷呀!”“您就是当今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啊!”“如今先皇晏驾,新皇尚幼,国不可一日无主,臣民们请您垂帘料理朝政,您可要救庶民于水火之中啊!”一席话说得慈禧心花怒放。自此,老佛爷这个称呼便从万寿寺传遍京城,
举国上下,都称慈禧为“太后老佛爷”。慈禧也就心安理得地垂帘听政了。
另有一个说法是慈禧对佛很虔诚,经常的念佛诵经,有一年北京少雨,慈禧率领文武大臣都来诵经求雨,求告三天雨就来了,慈禧的心腹太监便趁机恭维慈禧,说太后真是了不得,差不多就好象是佛爷一样。这番恭维的话使慈禧很高兴。从此以后,慈禧就变成了李莲英的“老佛爷”,每次奏话的时候,总是这么称呼。
不久以后,“老佛爷”这个称号就不胫而走,传遍宫里宫外、北京及全国。老佛爷成为了慈禧的专称。
明眼人都看得出,不管是那一种情况,这都是李莲英在掩人耳目,堵住众口,想把慈禧专政的野心合法化,但不管怎么说,且无论怎么往脸上贴金,这个女人曾经给中国和中国人民带来的伤害,人们是永远忘不了的。
四:怎么评价李莲英
光绪十二年四月,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称北洋海军已训练成军,奏请朝廷派大臣检阅。慈禧就派总理海军衙门大臣醇亲王前去巡阅。由于醇亲王是光绪皇帝生父,身份高贵,因此要加派太监、御医随行。而醇亲王是一个城府很深且非常谨慎的人,他主动要求派李莲英随行,以减少太后对自己的猜忌,慈禧马上批准了。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