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怎么败了?诸葛亮败过吗

2023-02-25 15:05:03 328 0
奇闻异事录
诸葛亮首次北伐时,失去了11位大将,光看名单就知道他败得有多惨

自诸葛亮出山以来,便为刘备光复汉室的理想而奔波筹谋,在刘备驾崩之后,诸葛亮更是倾尽心血,辅佐幼主,几次讨伐中原,希望能够实现刘备的意愿。然而,以蜀国之力终究不足以支撑平定天下的宏伟梦想。便是算无遗策的诸葛亮也只能含恨而终。

其实,蜀国的失败在诸葛亮第一次兴师北伐的时候便可以预见了,这次北伐不仅让蜀国损失了11名大将,更是将蜀国的弊端和弱势暴露得清清楚楚。这就已经为蜀国后来的屡战不利埋下伏笔了。

诸葛亮怎么败了?诸葛亮败过吗

刘备征吴失利之后,退回蜀中,身体状况大不如前。一年以后,便在永安宫中升遐,自此之后,丞相诸葛亮成为了蜀汉军政大权的实际掌控者。在诸葛亮掌权之后,便多次上书幼主,出师北伐,征讨中原。

无论是当时还是后世,有许多人对诸葛亮的做法不理解。因为当时天下三分,而蜀国偏安一隅,国力羸弱,根本承担不起庞大的军费开支,按理说应该做的不是兴兵,而是休养生息,等国力强大之后再图后计。然而诸葛亮多次兴兵北伐,不仅没有取到预料中的效果,反而兴师动众,劳民伤财,使得蜀中的经济民生受损。许多人甚至就此得出了“蜀汉实亡于诸葛亮”的结论。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蜀汉真的有休养生息的机会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事实上,兴兵北伐并非是诸葛亮穷兵黩武,而是时局逼迫之下的无奈之举。诸葛亮也知道北伐不一定能成功,但是为了蜀汉的生存,他别无他法。

首先,曹魏不会给蜀汉发展的机会。当时曹魏已经占据了整个中国北方,其发展的速度必然快过蜀国,而且刘备冲动伐吴,使得蜀汉元气大伤,此消彼长之下,魏国对于蜀汉的优势就更大了,如果任凭曹魏立住脚跟,那么蜀汉就真正只能任其宰割了。

所以,这时候如果采取单纯的防守姿态,固然可以与民生息,恢复国力,但是长远看来,却是亡国之策,唯有以攻为守,征讨曹魏,才能为蜀汉赢得一丝生存的空间。如果胜了,自然是最好,如果没胜,也起码可以维持目前的态势。

其次,征讨曹魏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便是正统之争。刘备自起兵以来,便自称汉室后裔,其称帝之后,也以“汉”为号,因为这是他所有行动的合法性基础。但是彼时,曹丕已然逼迫汉献帝禅让,以魏代汉。

如果此时不立刻以“汉室正统”的名义对曹魏进行征讨,那么曹魏统治下的百姓便会慢慢认可魏室政权,而渐渐淡忘了汉室。一旦民心全部归于曹魏,那么蜀汉政权就会从正统的地位跌落,而变成一个割据性质的地方政权。这对于蜀汉的打击将会是致命的。

综上所述,诸葛亮的北伐之举看似主动,其实是时局逼迫之下的无可奈何。那么第一次北伐的具体过程又是怎样的呢?

在诸葛亮刚出师北伐的时候,大将魏延便献上了自己的计策,也就是被后世史家津津乐道的子午谷奇谋。

大致来说,魏延的计策就是兵分两路,一是由诸葛亮率领蜀军主力出褒斜谷,与曹魏的主力部队正面对敌,而魏延则率领一部分人马从子午谷而出,直接绕到魏军兵力薄弱的后方,神兵天降,杀他个措手不及,以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然而,诸葛亮却直接否决了魏延的计策,理由是“悬危”,也就是太危险,太冒险了。其实,以当代人的后见之明来看,魏延的计策不是没有成功的可能性,而子午谷奇谋一旦成功,第一次北伐也会取得一大胜果。

但是,魏延的计策太依赖粮草的运输了。魏延的计策是在出师之时才提出的,但问题在于,魏延率师奇袭容易,军队的补给如何供应。诸葛亮为了北伐,准备3年,才算解决了后勤问题。现在魏延突然提出此计,哪有时间和人马去保证补给。

而一旦粮草中断,对于正在打仗的军队而言,无疑是致命的。也正是由于无法解决这一问题,诸葛亮才否决了魏延的计策。

在否决了魏延提出的政策之后,诸葛亮自己则提出了“陇右策”,即出兵陇右。

诸葛亮出兵陇右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第一,曹军从未预料诸葛亮会从陇右进军,因此防御较为薄弱。其次,曹魏在陇右的统治基础很薄弱,当地反抗曹魏政权的斗争一直没有停过,反而当地的势力与蜀汉的关系密切。更为关键的是,占据陇右之后,粮草的压力会大为减少。

按理说,诸葛亮此计可为绝妙,然而,终究是人算不如天算,谁也没想到在街亭一战中,马谡会因为狂傲自大而遭致失败。而街亭失守,也打乱了诸葛亮的全盘布局,虽然凭借诸葛亮的计谋,大军得以在张郃的追击下从容撤退,但是攻下长安的梦想却是不可能实现了,第一次北伐也不得不以失败告终。

为了稳定军心,诸葛亮含泪将失败的罪魁祸首马谡问斩,而在首次北伐后不久,赵云也与世长辞,再加上马玉、阎芝、刘郃等死于北伐的9名将领,首次北伐竟让蜀汉生生损失了十一员虎将。从此,蜀汉的情况更加窘迫,而诸葛亮的北伐却还刚刚开始。

在那之后,诸葛亮又多次组织北伐,却无一能够成功,诸葛亮也落得个在瑟瑟秋风中病逝五丈原的悲壮结局。

其实,以诸葛亮之智,何曾不明白以蜀汉之力征讨天子无疑是难于登天,但他终究不肯认输,明知天数,却仍要搏斗最后一刻,这便是诸葛亮的精神。

一、三国中,诸葛亮料事如神,最终还是败了,是什么原因?

优质答案1:

【原创】 诸葛亮是人不是神,龟蛇虽寿犹有竞时,54岁在古代已经是垂暮之年,小说没写诸葛亮的颓废,实际上已经大不如当年。看看高科技的今天,美国总统 拜登上飞机的“三拜”,就知道年老会影响才智的发挥。蜀地小人口少,原川遗民厌战,蜀中无大将等原因,诸葛亮回天乏

力,最后失败是难免的。

优质答案2:

诸葛亮料事如神吗?

如果诸葛亮料事如神,他就不会离荆州而入西川,他该帮助关羽守住荆州。

如果诸葛亮料事如神,他就该全力阻止刘备伐吴,至少要提醒刘备小心火烛。

如果诸葛亮料事如神,就不该穷兵黩武六出祁山无功而返,这样也能让蜀汉军民过几十年安稳的日子。

这都是决定蜀汉命运的重大事件,怎不见诸葛亮有丝毫的先见之明?不用解释,无妨再说仔细一点。

关羽发动襄樊战役,是失荆州的初始原因,如不兵发襄樊,吕蒙是没兵力打荆州的,偷袭也不行。可关羽不是私自出兵,而是刘备集团既定的策略,正是在实现诸葛亮的隆中对。在关羽出兵前,诸葛亮与关羽是有书信往来的,没劝阻关羽,也没提醒关羽防东吴偷袭,只是拍了拍关羽马屁,说马超与张飞一档,不如关羽本事大。他并没料到关羽会失荆州并身死吧?荆州一丢,蜀汉注定只能是偏安一隅的小朝庭,一统天下几乎再也无望。

刘备打着为关羽报仇的旗号,发举国之兵出三峡,以图再夺荆州,诸葛亮并没有一语劝谏之言,说要保持孙刘联盟。演义里都是编的,三国志无一句这方面的记载,所以大家别上当。为什么这样?因为夺回荆州在战略方向上没一点错,兵力对比也是蜀汉占优,怎么会劝谏?败是败在战术上,甚至是败在自己的一次意外军营失火。这真说不上诸葛亮料事如神,不是穿越过去的!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都是演义为神化他而瞎编的。最有名的草船借箭,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也不发生在赤壁,不存在诸葛亮算出大雾,也不存在作法借东风。用锦囊指导刘备吴郡招亲更是杜撰,遗计杀魏延也是胡扯的,还有什么料事如神的事?华容道关羽义释曹操?那也是故事!

以弱小国力不断伐魏,战略战术、天下大势都无法支撑诸葛亮能成功,是诸葛亮犯的错误,那里谈得上料事如神?

也许题主还有一个能人就能改变历史的无知愚蠢幼稚的错误史观,就象一些人YY着穿越回古代,就可以无所不能,一统天下一般可笑。莫说是诸葛亮,就是孙悟空也做不到,孙悟空也还有如来佛收呢!

二、对蜀国来讲,为什么有人说成也诸葛亮,败也诸葛亮?

优质答案1:

成功是他出谋划策打下的,失败也是他一意孤行,穷兵赎武。

优质答案2:

说诸葛亮决定了蜀国的成败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还是有区别的。蜀国的建立,诸葛亮起到了决定性的关键作用,而蜀国的败,诸葛亮有重大责任但是蜀国并不是仅仅因诸葛亮而败。

三国时期刘备,可以说是一个励志的典型,此人有远大理想,坚定的信念,也有百折不挠的勇气,但是,在诸葛亮没有出山以前,这个刘备就像一只无头的苍蝇,左冲右撞,碰的遍体鳞伤,但好在这个人抗折腾,生存能力极强。

为了能够实现理想,刘备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曹操,公孙瓒,袁绍,袁术等等这些个地方诸侯他都投靠过,也都毫不例外的在养好创伤之后选择反叛,因为他的理想并不是“寄人篱下”,而是要“建立大业”。

刘备的大业就是“当皇帝”。

他的这个理想在诸葛亮出现的时候,开始出现了曙光。

诸葛亮在刘备蜀地称王称帝的事业上,最大的关键作用,是给刘备指出了一条“光明的道路”,也就是给刘备制订了一个正确的战略方针和战略布局,那就是占领荆州,西取益州,建立一个足以和曹操孙权抗衡的三足鼎立当中的“一足”。然后采取联吴抗曹的方针,既保证蜀国的稳定,又有机会出击打击曹操,消耗曹操的实力,已达到“匡扶汉室”的目的。

应该说,当时刘备的综合实力的确是没什么可值得骄傲的,在地方诸侯当中,他的实力算是比较弱的,但是他坚定的,完整的执行了诸葛亮的战略方针,集中精力对付荆州和益州这两个核心的根据地。

果然,当路线问题解决之后,刘备的事业就进入了“快车道”——连哄带骗的就占据了荆州和益州,刘备就有了称王称帝的资本了。

所以说,刘备没有诸葛亮,被灭掉那就是早晚的事情,有了诸葛亮就变成想办法灭掉别人的事情了。诸葛亮的作用绝对是核心的关键作用。

但是,蜀国的灭亡,却并不是因为诸葛亮一人的失误或者失败造成的,诸葛亮有责任,但是刘备自己的责任更大一些。

蜀国的灭亡,是在诸葛亮死后二十九年,但是蜀国的败像,却是在关云长丢了荆州之后就形成了,并且是不可逆转的败像,如果没有诸葛亮苦苦支撑,刘备死后蜀国应该是撑不了多久的。

刘备的第一个责任,就是“任人唯亲”把镇守荆州的重任交给了关羽。

关羽此人最大的毛病其实就是一个“傲”。有傲气,也有傲骨。因为骄傲,就目空一切。

骄傲的副产品就是虚荣,关云长的虚荣心也是著名的。

高超的武艺,高傲的性格,高人一等的虚荣,决定了关羽根本就不具备独挡一面的能力。当诸葛亮建立起来的“联吴抗曹”的基本框架还能支撑的时候,关云长的危机不会爆发,一旦开始有一方势力试图打破这种基本框架的时候,关云长本人是不具备让这个框架再平衡的能力的,甚至他本人也会是这个框架的破坏者。

与东吴交恶,并且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方式对孙权进行羞辱,也就是关云长做的出,他倒是痛快了,但是荆州危险了,蜀国麻烦了。

在联吴的基础岌岌可危的局面下,关云长和曹操的襄樊之战,就显得不合时宜,尽管关云长还是那么的高调,还是那么的强势,打的曹操几乎想到了“迁都”。

看似八面威风的关云长,其实是不堪一击的,尤其是“偷袭”。荆州丢的那叫一个快!

丢失荆州,是蜀国的第一败,也是决定性的一败。

而刘备的“夷陵之战”则是第二败。夷陵之战是一场“复仇之战”。一个国君为了报自己的私仇而不惜举国之力,这的确是一个国君不该有的极端短视的行为。仇恨会使人丧失理智从而失去判断力,刘备就是如此。

夷陵之战的惨败,让刘备几乎赔光了老本,也赔上了自己的性命。这一败之后,蜀国的国力和军事实力都遭受了重创。

诸葛亮六出祁山,是第三败,在这一败上诸葛亮要负全部的责任。诸葛亮六出祁山,基本上都是主动出击,以蜀国的国力,这种不自量力的主动出击,总的效果就是以卵击石,飞蛾扑火(当然会有局部的胜利)。

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已经不是当年的诸侯乱战,这种战争的根本,就是国家实力的比拼,诸葛亮应该清楚,以蜀国的国力去和魏国拼消耗,是非常不明智的,所以,诸葛亮基本上就是每次出击,把国力消耗的差不多了,就主动撤军,等上三两年国力允许就再次出击。

这种做法失败的并非军事,而是蜀国内部的矛盾的加剧。诸葛亮的主战和益州本土士绅官僚的主和,必然形成分道扬镳的两种力量,当诸葛亮强势的时候,主和派忍气吞声,但诸葛亮一死,主和派马上占了上风,蜀国内部的相互打压也就开始了。

激化内部矛盾,这是诸葛亮的第一个责任。

第二个责任就是不断的消耗国力,不利于休养民生,蜀国的老百姓本来人口就少,连年战争老百姓被折腾的太狠了。

诸葛亮对蜀国大权的独揽,是蜀国的第四败。

刘备死前,白帝城托孤,为了怕诸葛亮大权独揽,特地选择了益州本土牌的李严共同为辅政托孤大臣,目的就是为了平衡益州派和荆州派的政治力量,但是刘备死后,诸葛亮被后主刘禅尊为“相父”,独揽军政大权,就是连刘禅也被甩在一边,他对刘禅的要求,也就是听话别添乱而已,而刘备托孤可不是这个意思。

诸葛亮在蜀国无论大小权力都揽在自己怀里,攥在自己手里不放,博得了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大大的好名声,但是十几年间蜀国的政治生态就变得畸形,总结就是两句话: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和扶不起的阿斗。诸葛亮做“相父”的结果就是如此。

倒是那个扶不起的阿斗,有自知之明,什么“先帝创业未半”,什么“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都什么时候了,人家都把汉献帝给轰走了,还哪来“汉”啊!

还是“偏安吧”!如果能保持住“偏安”的局面,那就算是“王业”了。

所以,诸葛亮死后,这个扶不起的阿斗就关起门来快快活活的当了二十九年皇帝。

等到天下大势奔着“分久必合”的方向去的时候,这个阿斗也不拦着——那就合呗!

这是第五败。五败当中,刘备占了两个,诸葛亮占了两个,刘禅占了一个。

公平不?欢迎讨论!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328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