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是什么?就是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老百姓的利益。让百姓知道自己的利益所在,自觉去行动。这是管理者的责任,也是管理的艺术。
一、历史上黄巾起义、天平天国等起义,为什么都要假借教的名义呢?
优质答案1:
全是祸国殃民的行为,只不过是为了实现领导者自己改朝换代的目的,就像洪秀全完全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对历史做出的贡献只是死了几千万人,消耗殆尽国家的财富!
优质答案2:
其实古代人们大多没有很高的学识,大多喜欢盲目跟风,对与那些信教的人背后,往往是掌握民众的心理,从而形成大规模的起义,或者啸聚山林
优质答案3:
首先我们要明白农民为什么要起义,起义的目的是什么?在封建王朝时代,造反可不是光自己掉脑袋,那可是要株连九族的。在刑罚上,你不得不佩服我们的老祖宗的创造力,剥皮、抽筋、临迟、腰斩……听名字都胆寒!这些可都是为造反准备的,防止造反是各朝政府的第一要务。所以农民不被逼到绝路,生无可恋的地步是万万不可能起义的。过去的农民,基本没有文化,识字的都很少,并且在儒家思想的不断灌输下,都是抱着听天由命的想法,基本是一盘散沙。历史上由于天灾人祸,产生的饥民、流民多了去了,小规模的闹事、造反数不胜数。但能称的上起义的,形成声势的,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口号与组织特色。为什么会这样呢?第一点要打破思想上的禁锢,第二要形成战斗力,第三要有明确的目标。天子能反吗,能,咱们有上帝!天命难为啊,没事,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嗷的一嗓子,马上群情激动了!看看,宗教与口号马上就解决了这些问题,立竿见影。至于我们信不信不知道,反正他们信了!所以我们说敢想才能敢干,理论先于行动,这事就成功了一半!所以说在两千多年来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中,总伴随着各种宗教活动与一些煽动性强的口号,在封建时代,只有这样才能让那些求生不得,一盘散沙的农民拥有了基本的组织能力与架构和明确的目标,才在历史上掀起了无数的狂风大浪!
二、刘演为什么不称帝?
优质答案1:
其实刘演是有机会称帝的,当时起义军准备拥立一个皇帝,刘演能力最出众、威望最高、最得人心,所以大多数人都提名他做皇帝,但绿林军将领却反对刘演为帝,他们私下拥立了名不见经传、能力平庸的刘玄。这是为何呢?
绿林军将领反对刘演,是因为刘演为人威严。绿林军平素放纵惯了,不喜欢被军纪约束。刘玄是是刘演的同族兄弟,早年因为犯罪,流亡江湖。天下大乱时,刘玄早早就投奔了绿林军。所以,刘玄既是绿林军的一员,又是汉朝宗室,双方都能接受。而且刘玄性格懦弱,易于控制,绿林军将领拥立他有很大的私心。
绿林军把拥立刘玄的决定通知了刘演。刘演觉得不妥,认为现在王莽未灭,赤眉军等势力强盛;不通知赤眉军就立皇帝,恐怕会引起纷争。他建议先立刘玄为王,再相机行事。当时刘演手下兵少,只有几千人。绿林军的人数是他的十倍以上。在绿林军的军威之下,刘演兄弟也难以反对。所以,最后刘玄就当了皇帝。之后,刘玄和绿林将领又妒忌刘演、刘秀兄弟的声望,竟又杀害了刘演。
绿林军将领的眼光是很短浅的。他们为了自己能放纵行事,就反对威望高、能力出众的刘演为帝,反而立了一个懦弱无能的刘玄。刘玄当上皇帝后,果然无法约束这些将领。这些绿林将领飞扬跋扈、各自为政、祸害一方。而刘玄则是纵情享乐、任用非人。更始朝廷本来得到了天下人的支持,但是在刘玄及绿林军的胡作非为之下,短短的两三年之内,这个政权就覆灭了。刘玄最终被赤眉军杀死,而绿林军将领也大多不得善终。
优质答案2:看到这个问题,本人通过分析总结有以下几点!!
1:性格原因
2:当时的形势
3:没有防人之心
当然,说了这三点小伙伴们,肯定有疑问?
分析的这么简单,这样每个人都知道,还用你说吗?
哈哈!当然没有这么简单,那么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有异议的小伙伴请批评指教!!
先说声明一下,可能有很多小伙伴可能不认识刘演,太陌生了历史课本上也没有呀!还有一些人通过影视剧了解了一些,有点模糊,那么就由我来先给大家科普一下!!这样不会乱!!
西汉知道吧!开国皇帝刘邦,刘演就是刘邦的九世孙,东汉知道吧!开国皇帝刘秀,刘演是刘秀的亲哥哥!学过历史的都知道,东西两汉中间还有一个朝代,王莽篡汉得来的新莽朝。我们的主人公刘演就是新莽朝末年的著名人物,了解了吗?
好了现在来详细讲解一下
人物介绍
刘縯(公元前16年—公元23年),又叫刘演,字伯升,出生地 南阳郡蔡阳县(今湖北枣阳),
汉高祖九世孙,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之后,东汉光武帝刘秀的长兄,新朝末年著名人物。
职业:起义军将领
主要成就:舂陵起义,夺取宛城
好了介绍完了,接下来说说我的三个观点!
1:性格原因
慷慨大方,不拘小节,真诚待人
王莽篡汉后,非常愤怒,因为汉朝是他们刘式子孙的,所以有了推翻新朝恢复汉朝的想法。所以倾尽家产,广交天下豪杰。建立自己的军队。
2当时的形式
新莽地皇三年(22年),刘演和刘秀建立了数千人部队,史称舂陵军,准备起事。
要起义当然要有口号,所以当时的口号就是,
“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连年,兵革并起。此亦天亡之时,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也。”
起事以后,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部队实力不强呀!很容易被灭呀!!所以想到了结盟壮大实力,通过不断结盟实力壮大了,那就反抗吧!
通过不断的取得胜利,占领地了盘,团队为了不断的扩大优势,招揽更多人加入自己的团队,应该拥护一位刘氏子孙,登基称帝,占据名义。
前面说了有加盟的就有很多的合伙人,能符合条件的刘氏子孙有两个人一个是刘演,另一个是刘玄。刘演通过几次战争充分展示出刘演超人的谋略和军事才能。团队的合伙人怕刘演太强势不容易控制,而刘玄那性格比较怯弱,比较容易控制。最终让刘玄称帝了。
这是总结的第二点下面说第三点。
3没有防人之心
刘玄称帝后,封刘演为汉信侯,而因所刘演战功威名日盛,让刘玄和支持刘玄的合伙人猜忌,能力太强了,刘玄曾经设计鸿门宴,想在宴上杀掉刘演,刘演的兄弟还有下属都劝过他,防着刘玄点,但是刘演不听,宴上刘玄确实没有杀了刘演,因为没有理由怕团队人心涣散,但是除掉刘演的心思已经坚定。
终于刘演的部下因为不满刘玄,抵抗刘玄的指令,刘玄生气要杀了他,刘演因为替部下求情,刘玄借机把刘演和刘演的部下一同杀了。
第三点写的比较少,不过也可以理解,功高震主,这个道理应该很好懂得!
三、李自成用“吃他娘、喝他娘,闯王来了不纳粮”当做口号,那他的队伍吃什么?
优质答案1:
吃的东西都是抢来的。
优质答案2:
吃大户呗
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有一个特点,就是所谓的打土豪,而且因为在农民起义的初期,大多具有很强的流动性,这就使得农民起义少有固定的根据地。
这种情况下,农民起义军很多时候,就是到了一地,打地主豪绅,然后抢收田里庄稼。这是他们主要的粮食来源于补充。
这就好比看武侠小说的大侠,大侠各个天天劫富济贫,那他自己吃什么,自然劫富济贫是有的,农民起义军有时候开仓放粮也是有的,但得先吃饱肚子才行。
而且农民起义军到一地,洗劫大户粮仓,然后收割农田之后,这里有钱有势的大户,要不逃了,要不死了,粮仓里边的粮食没有了,地里的庄稼没有了。
老百姓就算不死,本来也没有多少粮食的,以前靠给地主种田混个不饿死,现在地主给干掉了,地主田里的庄稼没有了,地主的粮食也没有了。老百姓留下了只有饿死,只能跟着起义军去抢其他地方了。
这就是起义军可以迅速壮大的根本原因,以破坏生产,席卷民众。
优质答案3:
起义军没有口号或者口号不诱人还怎么招人,李自成这个还算正常的。
来看看韩山童的: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听起来就邪邪乎乎的。
后来百姓还真在黄河边挖出了一只眼睛的石头人,想起韩山童的话就相信了,于是就跟着韩山童造反了。
所以不管是韩山童,李自成还是陈胜,都是为了召集人才弄了个收人心的口号。
言归正传,简单来说说关于李自成的:吃他娘,喝他娘,打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可以看出李自成口号的主旨是:不分贵贱,全部免粮。
百姓听到跟着李自成这个口号,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当然开心了,跟着李自成的人自然也越来越多。
可最终呢,口号喊的响亮,却没有一个实行的,原因就是李自成的作战手法都是流窜作战,打完一个地方换一个,这就导致了跟着李自成的百姓没有一个定所,没有自己的土地,自己吃的都没有更别说交粮免粮了。
这样的作战手法也就导致了在吴三桂入关后,面对清军一败再败的后果。
至于李自成吃的粮食,自然是那些战利品了。
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