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族被什么人灭的?契丹族是现在的什么人

2023-02-25 16:49:03 713 0
奇闻异事录
满族的兴起的主要条件纵观中国历史,北方民族挥师南下征服中原农耕地域的例子屡见不鲜。一般认为,那些居住在人口稀少、生产能力更是不足的地区的民族,之所以能占领地广人稠的城镇与农村,首先依靠的是他们的军事实力,即其军队机动性好这一优势。就传统军队而言,其最为有效的攻击能力来自骑兵。骑兵军团的那种迅雷不及掩耳的攻势,会让农耕民族感觉到一种不可名状的恐惧。

不过,若是中原地区拥有强大的军队,亦能击退少数民族的入侵,有时反而还会出兵对其加以讨伐,历史上曾有过几次这样的实例可作证明。一方面,北方民族察觉中原内部四分五裂,进而渗透入侵的例子不在少数;另一方面,利用少数民族的军事力量消灭对手的中原统治者也大有人在。

那么,北方民族收集、利用情报的机动性,是否也同其军队的机动性一样优秀呢?我们能够想象,北方民族因游牧狩猎生活而需要不断地迁移,常会脱离群体而孤立,所以对情报的反应和判断会十分敏锐、迅速。可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善于有组织地进行情报传递。虽然权力越是集中,与之相应的远距离信息传递就越顺畅,但同中原地区的信息传递网络相比,北方民族的信息传递在当时还是疏漏甚多的。不过,在堆积如山的各种报告之中,需要选取哪些信息?对什么样的事态采取行动?在这些方面,北方民族似乎更胜一筹。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北方民族的生活相对单纯,平时经常需要针对各种各样的情况当机立断地做出决定。在古代,武器是否优良,是否善于骑马作战,并非一种决定性因素。十七世纪前后,火枪已经传入中国,但在中国并未发挥它在欧洲的那种效用——动摇了封建制度的根基,进而导致统治权的更替。

契丹族被什么人灭的?契丹族是现在的什么人

我们不能说满族当时的军事力量特别强大。虽然女真族一直以尚武著称,但就军事而言,他们不具备可凌驾于中原地区的明军之上的实力。在当时,无论是作为后盾的生产能力、人口数量,还是传统文化的积淀等,女真人均不能与汉人相提并论,而且他们早年也遭受过明军的军事打击。可以说,强大的民族向心力和新兴民族的十足干劲,为满族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机会,同时也使其克服了重重困难。

满族的兴起

历史上,在满洲——现在的中国东北地区,曾存在过名为“肃慎”、“濊貊”、“夫余”、“挹娄”、“勿吉”等的部族,其中五世纪前后的高句丽曾在此创建了自己强大的国家机构。

清朝崛起时满洲地区的形势

当年的高句丽盛极一时,不仅为防御继勿吉之后兴起的“靺鞨”的入侵而筑过长城,占据过自朝鲜半岛北部至满洲东南部的广大地域,还曾连续三次击退隋朝的进攻。虽然公元七世纪时,高句丽被唐朝、新罗联合消灭,但其后又有以复兴高句丽为目标的“渤海国”兴起于此,并创造出了灿烂的文化。及至十世纪,渤海国又被自西而来的契丹族所建的辽所灭,其遗民便被称为女真。十二世纪,女真又建金、灭辽,逐鹿中原,打败了北宋,当时的实力甚为强大。再至十三世纪蒙古族兴起后,女真及其建立起来的金国又被蒙古族政权所灭。

虽然后来明朝将满洲地区的蒙古势力驱逐出去,并在此驻军、屯兵,对女真人进行统治,但进入十五世纪后,随着明朝统治的逐渐衰微,女真人又分化为建州、海西、野人三大部族,分别与明朝对峙。其中,建州女真的实力最为强大。虽然建州女真后来成为努尔哈赤创建清朝的基础,但他当年并没有像过去的高句丽、渤海国那样,将东北作为其根基,并在此创造出一种独自的社会、文化。由于满族崛起之际,蒙古、女真、契丹都已对中原地区实施过占领,当过中华帝国的主人,所以满族自然也将目光投向了中原之地,认为只要不断扩展自己的统治势力,满族亦能统治中国。不过,满族入关恐怕并非仅是一种对女真、蒙古等的模仿。此时,以中华帝国为尊并定期向其朝贡的卫星国家,已不像唐代那样整齐排列于中国的周边地区,都在努力尝试占领中原之地,登上中华帝国的宝座。对此,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历史学家曾用实力的强弱来解释,即他们认为契丹强于匈奴、鲜卑,女真强于契丹,而蒙古、满族则又强于女真。然而,本书在此认为,与这些相比,将汉民族作为优等民族的意识逐渐淡化,恐怕是其最主要的原因。

蒙古族当年占领中原后有意识地轻视中原文化亦缘于此:既然汉族称我们北方民族为夷狄,那我们也可以毫无顾虑地称其为夷狄。就满族而言,当年他们背负着此前高句丽、渤海国等创建出来的灿烂文化,牢记着漠北民族的自豪感,这两方面的传统其后一直贯穿整个清朝。

一:契丹被什么所灭

你说的是辽吧,被完颜阿骨打的金所灭.

二:契丹族是现在的什么人

引读:中国历史上曾多次遭到少数民族的入侵,尤其是在宋朝,辽、西夏、大金以及蒙古等少数民族先后崛起。而在这些民族中,以辽朝的契丹族崛起较早,影响也比较大。那么这个曾经占据了半壁江山的契丹族如今还存在吗?如果存在,又属于现在的哪个民族呢?

契丹八部

契丹族的发源在史书中有不少争议,但基本都和匈奴以及鲜卑有很大关系。不过目前可以确认的是,这个民族在唐初时,是一支半农半牧的部落联盟。最初臣服于盛唐,但武则天登基之后,对契丹族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压迫。因此契丹转投突厥,从此于中土敌对。

公元916年,也就是唐朝灭亡的第9年,契丹族在耶律阿保机的带领下先后统一了契丹八部,随后成立辽朝。

开国皇帝往往都有着异于常人的能力,耶律阿保机就是如此。他大力招募人才,不论民族,只要是有真才实学者,一律重用。加上他善于管理,对“工农商”等各阶层也能做到很好的控制和改革,使得辽朝的实力逐步增强,基本拥有了可以一统天下的能力。

因此,发展壮大后的辽朝,也就正式开启了对中土的侵略。但想要入土中原,燕云十六州就成为了他们的最大障碍。于是在公元936年,辽朝趁着石敬瑭称帝之机,迫使其割让燕云十六州。

有了十六州作为基地,辽朝开疆拓土起来就非常省力,没过多久,包括东北以及中国北方的大半个中国,都收入了辽朝的版图。此时的辽朝可谓是四海臣服,威风八面。

然而继耶律阿保机这位明君之后,就鲜有明君出现。昏君的增多,也就代表着贤臣的没落。再加上大金的逐渐崛起,辽朝的国力开始下滑,许多领土都被后来居上的大金国吞并。

尽管后期出现了一位盖世战将耶律大石,也无法挽救辽国的颓势。最终,在大金以及南宋的夹击之下,存在了218年的辽国灭亡。

辽国灭亡之后,盖世神将耶律大石率领残部在西域建立西辽。但当他去世之后,西辽迅速衰落,最终被崛起的蒙古帝国剿灭。

昔日霸主,如今何在

国亡之后,契丹人继续往西逃亡,一直逃到了如今的伊朗地区。奈何蒙古铁骑过于生猛,在蒙古大军的西征之下,契丹族也被其冲散,再也无法成就规模。

此后近千年的时间里,这个民族的后裔不仅散落各处,也纷纷改名换姓,早已找不到往日的痕迹。

难道这个曾经无比辉煌的民族真的彻底消亡了吗?当然没有。许多现代学者为了找寻契丹后裔,使用了DNA鉴定等方法来寻找。

最终发现我国云南施甸县内的居民基本都是其后裔。后又发现内蒙地区的达斡尔族也是其后裔。

至于为何两地相隔千里,却都发现了契丹后裔,学者推断,可能是当时有一部分契丹人逃走后,迫于蒙古西征而南下到云南地区。而没来得及逃走人的则被蒙古俘虏并带回,这也就出现了为何相隔千里,却同时出现契丹后裔的原因。

不得不说,现代科技日异月新,许多千古谜团都可以利用高科技来进行破解。如果没有DNA技术手段,仅仅依靠历史的记载,或许很难找到当年被冲得七零八落的契丹族后裔。

而这也说明,尽管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一些民族看上去消亡了,其实仍旧顽强的生存或者融入其他民族当中。

如今,契丹族这个名称虽然已经消失,但他们的后裔却延续至今。而中华民族又是个有着高度包容性的民族,不论是哪个民族,只要是生活在中国的土地之上,都可以和谐美好地生活,共同努力,共同发展。

参考资料:《辽史》、《宋史》、《旧唐书》

三:契丹族在现在的什么地方

契丹是大体位置在今天的辽宁、吉林和内蒙古三省相邻的西部地区。

契丹人是中国古代北方地区的一个游牧民族。“契丹”这个名字最早出现于公元554年编写的《魏书》。当时的契丹只不过是从鲜卑众多部落中分裂出来的一个小部落。

在经过几百年的艰难发展后,直到唐朝末期,契丹才从一个松散的部落联盟转变成为北方草原的新一代霸主。之后,在契丹传奇领袖耶律阿保机的带领下,契丹人在中国北方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政权——辽国(也称“辽朝”)。

辽朝(公元916年—公元1125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朝代,共传九帝,享国二百零九年。

公元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成为契丹部落联盟首领,公元916年始建年号,建国号“契丹”,定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罗城)。

947年,辽太宗率军南下中原,攻占汴京(今河南开封),耶律德光于汴京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大辽”,改年号为“大同”[5-8]。983年复更名“大契丹”。1007年辽圣宗迁都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1066年辽道宗耶律洪基复国号“辽”。公元1125年被金国所灭。

在长达几百年的时间里,契丹人作为一个比较弱小的部落联盟,先后隶属于北魏、突厥、唐朝、回鹘等势力。在唐朝时期,契丹人首领窟哥被任命为第一任松漠都督。松漠都督府管辖的区域为今天的赤峰、通辽一带,位置跟契丹人的传统发源地相吻合。

到了唐朝末年,北方的回鹘灭亡,南方的唐朝又陷入了内乱,这为契丹人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这一时期,契丹人迅速征服了奚、室韦等部落,牢牢地控制住了长城以外的广袤地区。

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机被推举为契丹可汗。在耶律阿保机的带领下,契丹迅速发展壮大,不断开疆拓土。由契丹人建立的辽国在全盛时期疆域东北至今库页岛,北至蒙古国中部的色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带,西到阿尔泰山,南部至今天津市的海河、河北省霸县、山西省雁门关一线与北宋交界。

由于契丹人的疆域横跨了整个中国北方,隔断了中国与中亚、西亚的直接联系,因此西方许多人误以为在这一时期,契丹人统治了整个中国。即便到了今天,在斯拉夫语世界中还用Kitaia、Cathaia、Cathay等称呼来称中国,而这几个词翻译过来的意思其实就是“契丹”。

公元1125年,辽国被金国所灭。辽国贵族耶律大石率契丹余部西逃,控制了蒙古高原和新疆东部一带,建立了西辽政权。到了十三世纪,蒙古人迅速崛起,并于公元1218年攻灭了西辽。

此后,又有少部分契丹人在西辽贵族八剌黑的带领下,在今伊朗南部临近波斯湾的克尔曼地区建立了起儿漫王朝,史称“后西辽”,这也是契丹人在历史上建立的最后一个政权,于1306年被伊尔汗国所兼并。

因此,当年随耶律大石西逃的契丹人后裔最后都融合于蒙古、中亚的众多民族之中了。而那些没有出逃的契丹人则成为了金国的臣民,他们中的大部分依然留在故地,即今天的内蒙古赤峰市、通辽市和辽宁、吉林一带。

后来蒙古攻灭金国和南宋,许多契丹人纷纷加入到了蒙古军队中,随军征战各地,其中有不少契丹人被安排留在被征服地区驻防,因此就在这些地方定居了下来。到了元朝时期,元朝统治者将北方的契丹人划归为金人,将南方的契丹人划归为宋人,所以契丹这个民族就逐渐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

四:契丹族建立了什么朝代

辽朝(916~1125年),是中国五代十国和宋朝时期以契丹族为主体建立,统治中国北部的封建王朝。辽朝原名契丹,后改称“辽”。公元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称汗,国号“契丹”,918年定都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罗城)。

五:契丹族首领叫什么

契丹源于南北朝时期的柔然部,而柔然又是源于鲜卑族一部,是鲜卑中一支部分带有白种基因的部落,柔然至南北朝后期分化出契丹,最初的契丹人白种血统占优势,至隋唐时期,契丹贵族一改其他民族的封闭,开始吸收接纳大量南北朝时期在中原遗留下来的混血儿以及北迁的汉人。

由于隋唐时期属于一个民族整合时期,对于之前(主要是五胡乱华)几百年发生的过度民族融合进行消化和沉淀,故这个时期的民族概念和民族观念空前淡化,胡汉之间的界限较为混沌,契丹人适时向那些民族归属比较模糊的群体抛出绣球,立即获得了大量的有生力量,至五代十国时期,契丹集聚的人气已经相当丰满,但苦于没有管理国家的经验,不得不打破诸多民族界限,更进一步引进人才。此举使契丹收获颇丰,不到一百年时间,他们建立的辽国就发展成为跨中原与漠北的大国,一度威胁初建的北宋。

但是,大量“招贤纳士”的结果也使得族内的权利分配和血统比例被改变,至辽国鼎盛时期,国家高级管理者中存在相当比例的其他民族人士,契丹族的血统也由白种占优转变为黄种占优,后来契丹高层中自满情绪高涨,辽国日渐空虚,终于被兴起的女真和南宋联合所灭。

金国和宋国灭辽后,辽末的杰出契丹名族首领耶律大石率领辽人残部西迁至西域建立西辽。耶律大石死后六十多年(公元1208年),西辽领袖菊儿汗收留了被成吉思汗打败的乃蛮部部人曲出律,得罪了蒙古政权,为后来西辽灭亡留下祸根。而曲出律竟然趁菊儿汗打猎的机会率领手下发动政变突袭菊儿汗,将菊儿汗囚禁,自己攫取了西辽的最高权力。但是曲出律在统治期间抑制伊斯兰教招致当地民众不满,最终被后来的成吉思汗大军所灭亡。所以,契丹人的一部分融入了今天中亚和新疆一带的民众中去,被当地的民族所同化。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契丹人(漠北契丹)在西辽灭亡后流落伊朗建立新的政权,他们被完全伊斯兰化,完全丧失了契丹传统。

中原方面,女真灭辽后女真将原来契丹民族中的一部分编入女真政制下的猛安(千人长)和谋克(百人长),实际上依然实行契丹人治理契丹人的策略。但是金世宗在位时把猛安和谋克打散,最终导致契丹人逐渐的融入中原地区的民族当中,但是部分“誓不食金粟”的契丹人在金朝灭亡时在北方建立后辽和北辽政权(两辽政权帮助蒙古人剿灭大金),甚至干脆直接向蒙古臣服。成吉思汗统治时期的契丹人耶律楚材是其最直接的代表。这部分契丹人其中一部随蒙古南征云南,留在了云南,他们登记汉族的族籍,但是自称“本人”,并且藏有表面祖先是耶律阿保机的家谱和草原风格绘画。经过人类学家DNA鉴定,这些“本人”就是契丹人后裔,他们主要是云南保山地区“云南宝山地区阿、莽、蒋姓”。

最后一部分是现今居住在东北的达斡尔族。达斡尔族在清朝就被人怀疑是契丹后裔,其风俗,如举火烧天、东向拜日等,都和当年的契丹十分相似。考古学家对其也进行了DNA鉴定,认定其是契丹后裔。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713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