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慈禧没有孙子?慈禧为什么没有孙子的梗

2023-02-25 16:53:03 693 0
奇闻异事录
溥任:身为慈禧的孙子,溥仪的弟弟、光绪的侄子,却活到了2015年

提到慈禧,溥仪,光绪等一系列具有历史感的人物,我们总是有一种距离遥远的感觉,这种感觉甚至会让我们默认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与他们还有关的只有他们的子孙后代,但探究他们的亲人时,我们惊人地发现与他们血缘十分亲近的人竟然活到了2015年。

他就是溥任。

为什么慈禧没有孙子?慈禧为什么没有孙子的梗

历史活化石

清朝留给我们最有记忆点的就是末代皇帝溥仪,作为一个命运坎坷的朝代,清朝的前期十分强大,南征北伐收复大面积的疆域,当时中国古代史上最后一个王朝也是统治面积最大的朝代。

这一切对于末代皇帝溥仪来说是一场噩梦,他见证了2000年的封建时代完结的那一天,同样也经历了最窝囊的皇帝人生。溥仪的故事在意大利人拍摄的《末代皇帝》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但是历史的参与者受到了电影的限制,我们忽略了其他历史人物。

溥仪的弟弟也是慈禧的孙子溥任活到了2015年,97岁结束的人生见证了中国风雨变幻。纵观他的人生道路能够看得出中国近100年来所经历的风风雨雨,而这位与历史人物有多种血缘关系的人物拥有着十分不平凡的人生经历。

溥仪能够继承皇位并非是因为血缘关系,这一点众所周知。从三岁开始就当上皇帝的溥仪看似风光满面,实际上是垂帘听政的慈禧最好用的政治工具。当溥仪还在学走路的时候,他的命运就已经不是自己能够决定的。

体弱多病的上一代皇帝驾崩以后,慈禧盯上了上一代皇帝兄弟家的儿子,载沣的儿子溥仪。一个连说话都搞不清楚的幼儿完全能够被慈禧掌控,这一点就是溥仪能够当上皇帝的最大原因。

作为父亲,载沣明白慈禧的这一行为实际上都是为了自己的一己之利,但是封建社会上的等级差距让载沣束手无策。除了别无他法以外,他只能选择沉默应对,回到家中,看到溥仪的弟弟溥任,他觉得日子还有奔头。

溥任很少出门,父亲会专心在家教导他。载沣一生的所学都教授给溥任,在溥任的记忆当中,父亲载沣经常会看向皇宫的方向,那里住着他的哥哥溥仪。再次见面的时候,父子三人却十分难堪。

迎接载沣和溥任下火车的是溥仪和一堆日本人,一直以为自己的哥哥是威风凛凛的皇帝,而溥仪脸上的麻木与呆滞打破了溥任脑中的幻想,父亲载沣十分清楚这样的画面意味着什么。当场暴躁如雷的他让溥仪也十分难过,溥任只能带着父亲赶回家中。

这一次见面对于载沣来说是一场空前的打击,他认为溥仪卖国求荣,心中倍感羞耻,这也潜意识中把载沣的所有希望转移到了儿子溥任身上。为了能够尽量安抚父亲,溥任专心致志在北京研究学问。

父子俩的决心

虽然是皇亲贵戚,但是国家的遭遇在两人的眼中引起了共鸣,他们并不执着于自己曾经的尊贵身份,更期盼自己的双手能够为国家作出贡献。在王府中潜心研究学问的二人度过了日本侵略中国的八年屈辱史,外界的变化仿佛一根针一般扎在两个人的心弦上。

早在封建王朝结束的时候,王府里的仆人就已经走了大部分,空空荡荡的王府激发了溥任新的想法。他告诉自己的父亲,两人可以一起把空荡的王府开成学校教授知识,这也算是为社会作出一定贡献。

两个人本就坚定一心,他们很快就打开了王府的大门,着手教育事业。学校开办得如火如荼,社会中的复杂势力也盯上了他们的王府,反动派垂涎王府时日已久,如今他们有了进去的借口更加肆无忌惮。

在没有得到允许的情况下,他们直接闯入王府把父子二人逼到后花园中进行监视,而现在这群豺狼虎豹虽然让溥任十分仇恨,当务之急是先保下自己的性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看见希望

这种煎熬一直持续到了解放的时候,国家真正开始迎来和平的火苗时,这对苦难父子才迎来冉冉一新的国家局面。他们不再会遭受到豺狼虎豹的驱赶,也终于能够与那段屈辱的历史说永别。

父子二人虽然是旧社会的皇亲贵戚,但是他们心中却一直对国家有着十分深的羁绊。让国家终于开始迎来欣欣向上的局面,他们对于为国家作出贡献的政府感激不尽,为了表达心中的谢意,这座受反动派虎视眈眈的王府被无偿捐赠给了政府。

父子二人终于有机会实现当年未曾实现的梦想,他们变卖了剩余的家产重新办理学校。不久之后,父亲载沣向世界说了永别。按照他的意愿,溥任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上交给了国家。

这些历史文物当中包括了玉玺、金牌,等多种具有珍贵价值的历史文物,随便一件东西都能称得上是价值连城的宝物,溥任却没有任何犹豫,把它们全部捐献给了国家。

自此以后,他选择在北京的小巷子中过着普通生活,隐姓埋名度过一生。只有当人们为他举办丧礼的时候,他们才惊讶地发现,这位敬业的老教师竟然是爱新觉罗的后代。

溥任和父亲的身上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他们并不为自己过往的身份而羁绊,可是他们身上有中国人的骨气。在日本侵略者的面前从不低头,在反动派的面前也不愿意弯腰,唯一一次拱手相送为的是报国。溥任和父亲实在是太不一样,他们打破了我们对封建社会上层人物的刻板认知。

一、慈禧当政为何没有重用外戚?

优质答案1:

慈禧很重用外戚的,一直在提拔、任用她的娘家人,她有三个弟弟一个妹妹,尽管大弟弟照祥死的早,三弟弟福祥老实巴交又无后,都有封爵赐宅,后来她们家由二弟桂祥继承,此人一生无所作为,实在不适合从政,慈禧仍然给他高官厚禄并大力培养他的后人,自己儿子同治暴死后继无人的情况下,皇帝皇后都是从她娘家里挑选的。

图为婉贞与丈夫奕譞照片,婉贞为慈禧亲妹妹,奕譞为醇亲王,两人为光绪生父生母。

1875年同治皇帝挂了后,慈禧在娘家人里挑选了光绪继承大统,而光绪就是慈禧妹妹婉贞的孩子,光绪是慈禧的外甥,要把慈禧喊姨;光绪长大后给他挑选皇后人选时,还是在娘家人里选了二弟桂祥的女儿,也就是后来的隆裕太后了,此女骨瘦背驼、肤黄脸长、满嘴蛀牙兼龅牙,单单仪表不端就不是一国之母人选,光绪也不喜欢,奈何人家是慈禧娘家人。

图为慈禧弟弟桂祥的女儿,也就是光绪的隆裕皇后。

戊戌政变后,慈禧准备废黜不听话的光绪,另立他人为帝,慈禧人也选好了,还是她娘家人,桂祥的女儿所生的溥儁,遭到欧洲各国抗议威胁后才作罢;慈禧死前选定的继承人溥仪,严格的讲还是慈禧的娘家出来的人,溥仪生父载沣的母亲就是慈禧的妹妹婉贞。

图右为静荣,慈禧的侄女,后来嫁给了载泽。

除了在皇位选择自家人外,娘家的孩子都联姻爱新觉罗家族,妹妹婉贞生的孩子和弟弟桂祥生的孩子全部跟皇室紧紧绑在一起,桂祥的三个女儿,一个是皇后,一个是载泽嫡福晋,一个是顺承郡王嫡福晋;她妹妹婉嫁给醇亲王,桂祥的儿子增锡,慈禧从小就重点培养,上军校做侍卫,但清廷灭亡也没派上用场,所以慈禧一直都非常重用外戚,她妹妹家和她弟弟家。

优质答案2:

她就一个弟弟,而且很无能,她弟弟一个末等小贵族混成了位高权重之人,弟弟的女儿嫁给了光绪为后,她妹妹嫁给亲王了,妹妹的儿子捧成了皇帝,妹妹的孙子也是皇帝,这样牛的外戚都不算,还要怎样的外戚?

二、为什么光绪是皇帝,但权利却在慈禧手里?

优质答案1:

(原创)我看慈禧慈禧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响当当的人物,也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几位主宰国家命运的女性之一,她实际掌控中国长达48年之久,这也是女性当中最长的。慈禧的一生,后人对她的评说可谓是众说纷纭,这其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慈禧能不能算是政治家。我觉得慈禧算不上政治家,只能说她拥有强硬的政治手腕,为什么这么说那?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她是如何发迹的。她通过发动“辛酉政变”推翻了八大臣。随后她又免除了曾在“辛酉政变”中立下汗马功劳,而今又大权在握的小叔子恭亲王亦忻的所有职务,从而把权利集中在自己的手里。后来,她又亲手选定了光绪、宣统两个儿皇帝,其目的一个是皇帝年幼,不能亲政,她好继续她的“垂帘听政”(立完宣统帝她就死了),另一个目的就是用自己的娘家人,光绪是慈禧妹妹的孩子,宣统是慈禧妹妹的孙子。她又通过“戊戌政变”打掉了想削弱皇权的维新派,这样,就把清朝的政权牢牢的抓在自己的手里,这些都证明慈禧有着很强的政治手腕和权利欲,也是她能实际控制中国48年的法宝。那慈禧能得到权利,为什么还不是政治家那?我想,作为政治家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有治国安帮的雄才大略,可慈禧那?文化不高、经济、军事等这些治理国家最基本的要素她都没有,在她当权期间,签定《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镇压了义和团,杀害维新志士,国内矛盾日益尖锐,大清朝气数将尽,而慈禧那,她根本就没有办法改变这一切,她所能做的只是维护自己的权利,可以说,她所担心的不是大清的命运,而是自己的权利和地位,如果用卖国求荣来形容慈禧的话也绝不过分,我们想想,难道这也是政治家之所为吗?有人说,慈禧再无能,她活着时大清朝未亡,她死后几年清朝就灭亡了,这证明慈禧应该是个政治家,我觉得不能这样看,她活着时大清是没亡国,那是因为权利高度集中于慈禧一身,她死后权利顿时真空,于是各方面军阀混战,最终导致大清灭亡。在这里,我们可以对比一下秦朝,秦始皇在世时权利就高度集中在他一个人手里,秦朝也非常强盛,而秦始皇一死,就天下大乱,于是秦朝也很快灭亡了。政治家不一定有政治手腕,有政治手腕的人不一定是政治家。象秦朝的丞相李斯,是个著名的政治家,可他的政治手腕却抵不过当时的中车符令赵高,最后反被赵高害死,而赵高虽有很强的政治手腕,并可以指鹿为马,但却无能管理国家,这和慈禧也有着相似之处。由此可见,政治家兼有政治手腕,就能成就一翻事业,政治家没有政治手腕则难成大器,而有政治手腕而不是政治家的人一旦得逞,那就只会得到四个字——祸国殃民!

三、慈禧为什么不选载沣当皇帝?

优质答案1:

慈禧这一安排有对权力无限留恋的心理在里面。按理,主少国疑,慈禧该立长君,但她想的是,万一起死回生缓过劲来,并且就此长寿下去了呢?载沣或者其他长君在位,肯定会影响她继续垂帘训政。既有很现实的考虑,也有很不切实际的幻想。除此之外,让这对父子这样上位,慈禧还有第三方面的考虑。当病危中的光绪听到这一消息的时候,极为喜悦,据说他说了这么一句话:立一长君,岂不更好?

优质答案2:

慈禧个人的权力欲望比较大,立溥仪不立载沣是因为有前车之鉴,光绪皇帝就是例子,威胁到自己的统治,怕死后自己被清算,而当时溥仪年幼,不谙世事。自己立之有功,

优质答案3:

按照清朝当时的情况来看,光绪死后让弟弟载沣继位的兄终弟及继承方式其实更靠谱,因为清朝当时是危机重重处于风雨飘摇之际,自然需要一个年富力强之人成为新皇帝,来更好的面对当时的严峻局势,更何况光绪压根没有儿子!

可是慈禧太后为什么对当时的局面视而不见呢,反而大费周章的让载沣成为摄政王,又让载沣三岁的儿子过继于同治和光绪名下呢?

因为慈禧太后的小算盘就是如果自己能够挺过来,那么可以继续垂帘听政,继续掌握大权,因为小皇帝溥仪才三岁。

如果让载沣继位,虽说载沣这个人老实听话,但坐到那个位置上,因为皇权势必要与自己起冲突,更何况自己虐待光绪,载沣这个弟弟心里没有怨恨是不可能的,万一起冲突了,不方便自己以后掌权。

所以慈禧太后的小算盘就是立载沣的儿子溥仪为新皇帝,使载沣感激自己,彻底将其绑在战车上,将来不至于载沣因为光绪的事情找她的晦气!

同时这样安排还有一个好处,那便是光绪帝死后,慈禧太后的侄女隆裕皇后还在,如果载沣继位,隆裕皇后的身份多尴尬?

所以选择溥仪继位,隆裕皇后自然是顺理成章的升级为隆裕太后,这样一来隆裕太后还可以压制载沣这个摄政王,如果自己挺过难关,想要继续掌握大权,到时候自然更方便了,简直是一举两得。

只能说慈禧太后这个实际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之久的人太聪明了,权谋之术玩的是炉火纯青,所以才安排了这种政治局面。

但她太过“自我”,只想着如何继续掌权,压根不考虑当时的局势,死后留下一个一团糟的政治格局,小皇帝年幼,摄政王载沣老实,并非雄才大略之人,隆裕太后更不用说了,不会权谋之术。

所以清朝在慈禧太后死后仅仅三年便亡国,要怪只能怪慈禧太后太聪明,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欢迎吐槽、点赞、~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693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