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刑法为什么那么恐怖?为什么古代嫁衣很恐怖

2023-02-26 12:25:29 331 0
奇闻观察室
朱元璋发明“酷刑”:一把梳子一壶水,几乎没有女犯人能熬得过去

在中国古代为了维持统治,统治者经常会发明各种各样恐怖的刑罚来威慑众人,以此来强调政府的权威。

由于封建制度存在了两千多年,所以历朝历代在刑罚的研究上,真可谓是百花齐放,门路众多。正如民间传说所说,到清朝的时候已经有了所谓的十大酷刑,每一样都能让人魂飞魄散。

古代的刑法为什么那么恐怖?为什么古代嫁衣很恐怖

在这些刑罚中每一样都十分的恐怖,而且,有的刑罚还变得又恐怖又省力,真正做到了让受刑者魂飞魄散,让施行的人悠哉游哉!例如,据说明朝的朱元璋就发明了一种刑罚,只需要一把梳子和一把壶,就能够让所有的女犯人魂飞魄散。那么这又是什么情况呢?

在历史上,朱元璋是一个普通百姓出身的皇帝,所以这位帝王并没有传统贵族的那种矜持,相反还有很多民间接地气的想法。

例如,朱元璋在打击贪官污吏的时候,就不会像贵族官员一样,要讲究刑不上大夫,要给官员和贵族留点脸面。人家朱元璋直接要求把所有的贪官污吏要么阉割,要么剥皮实草,要么直接让老百姓抓着他们上京告状。

在朱元璋的眼中,当官的没有一点神圣色彩,贵族也只不过是他手下的奴才有人欺负老百姓,有人违法犯罪,那么就要让他们祖宗十八代都为他耻辱。

正因为如此,朱元璋被当时很多的读书人看不起,更是被贵族集体排斥,所以后代史书中都有说朱元璋是丑八怪以及朱元璋残暴的说法。

应该说,朱元璋不是丑八怪,而且朱元璋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老百姓,这些都是被笔杆子给污蔑了的。但是,朱元璋的残暴,那也是真实存在的,他的残暴甚至让贵族们都绝望。

据历史记载,朱元璋在当皇帝以后,他就成立了一个专门的特务机构,这个机构被称之为锦衣卫。在很多电视剧中,锦衣卫都是一帮非常帅气而且酷酷的高手,一身飞鱼服,一把绣春刀,帅到让人眼睛都不敢眨一下。

但事实上,朱元璋成立的锦衣卫根本就不是为了耍帅,其目的就是为了全方位监察这些贪官污吏和贵族。而且锦衣卫除了监督以外,还在拼命的惩罚这些官员,并且在他们心中树立一种绝望的心理。

为了真正让官员惧怕,朱元璋授权锦衣卫发明各种恐怖的刑罚,其中有老虎凳,有水刑,有阉割,有凌迟。总而言之,每一种刑罚都十分恐怖,而且大多数的官员都进行了公开尝试。

例如,当年有一位贪官违法犯罪,结果地方老百姓特意去找朱元璋告状,但是官官相护之下,有官员在中途拦截他们。结果朱元璋不仅把贪官给活剐了,而且还把那个拦人的官员给阉割了。据说阉割的过程十分惨烈,根本不像净身一样,此人是因为恐惧和疼痛,还有大出血而死,死的叫一个惨字了的。

当然了,除了锦衣卫自己发明这种奇葩的刑罚以外,朱元璋也亲力亲为提出自己的建议。要知道朱元璋可是在民间出身的人,而且曾经讨过饭,所以他的见识很广,而且动手能力极强,据说他就想出了一个非常妙的招数,叫做梳洗之刑。

听这个名字看起来好像是给一个女人梳妆打扮,但事实上这个刑罚可是无比恐怖的,尤其是针对女人的时候,只需要亮出来就能让百分之九十的女性犯人直接服法。那么这个刑法又有什么魅力呢?

原来当年朱元璋也曾经亲自杀过猪,而且最喜欢给猪剃毛的那一场景,于是朱元璋奇思妙想之下,又将杀猪的过程涉及到了折磨人的过程中。

据记载,这个刑罚的的道具很简单,只需要一把梳子和一把壶。当然了,梳子必然要是铁梳子,而壶要是烧开水的铁壶。

在真正行刑的时候,锦衣卫会将犯人的衣服脱光,然后固定在床上。一般都是趴在床上,然后将壶里面的开水不断的往他的身上倾倒。这一过程会发出一阵阵的刺啦的声音,而且还会伴随着人的哀嚎。

不过一般情况下,人不会立刻被烫死,只会被疼到要晕厥。但是另一边的锦衣卫会不断的给犯人脸上浇冷水,让他保持清醒。而且与此同时,当人的背部逐渐被开水烫烂以后,铁梳子就来了。这把梳子会像给女人梳头皮一样,用力的去梳犯人背部的肉。

肉本来就已经熟了,然后在铁梳子尖利的梳理之下,必然会导致骨肉分离,而且其场面会无比的血腥暴力。毫无疑问,本来已经被开水烫的要死的犯人,再在这种折磨之下会发出更加悲惨的哀嚎。

不客气地说,这种刑罚非常简单,但是却比凌迟处死还要可怕,而且基本上完成了刑法以后,犯人整个人就只剩下一个骨架子了。

一般来说,受刑的男人基本上都撑不了多久,而且还会死无全尸然,如果用这种刑罚来对待女人的时候,那就更加恐怖了,大多数的女犯人都不敢直接参与,就已经被吓晕或者吓死了。

事实上,这种刑罚针对女犯人来说更加具有杀伤力,为何呢?因为这种刑罚一方面可以破坏女人爱美的天性,而且另一方面又可以让女人在贞洁观念下,在痛苦之余还要遭受心理的折磨。

要知道任何一个女人哪怕只是一个丑女,都不愿意自己的身体变成一堆烂肉,而且当时女子讲究身体不外露,可是这种刑罚要扒光衣服,而且处理完刑罚以后还要放在外面展示。这简直是一种死后的社会性死亡,任何一个女犯人都不敢承受。

一、为什么古代要创造出那么多的酷刑?

优质答案1:

有酷刑怎么了?要看用在谁身上,从生物学角度看好像都是人,从伦理角度看太多不是人,纵容的无法无天

优质答案2:

春秋时期,孔子的徒弟子贡,偶然了解到商朝的律法中,存在一条极为严苛的酷刑:

如果有人敢往街面上洒灰,一经发现,便会被处以斩断手臂。

因为这条律法的残酷,所以商朝都城的大街小巷异常干净,但子贡却认为,这种刑罚本身便有悖常理,实在过重,他左思右想其中利弊,却如何也想不通透,便跑去请教孔子。

《韩非子·内储说上》:殷之法,刑弃灰于街者。子贡以为重,问之仲尼。(子贡)

孔子思索一番,点破了其中利害:

《韩非子·内储说上》仲尼(孔子)曰:“知治之道也,夫弃灰于街必掩人,掩人,人必怒,怒则斗,斗必三族相残也。此残三族之道也,虽刑之可也。且夫重刑者,人之所恶也;而无弃灰,人之所易也。使人行其所易而无离其所恶,此治之道。”

这段话的大意为:

孔子说:这是因为管理者清楚,应当怎样治理人民。

如果把灰洒在街道上,必然尘土飞扬,而路过的行人便会因此蒙尘,搞得灰头土脸,他们便会愤怒,愤怒了难免就会产生矛盾和冲突,冲突过后就会导致两家之间的仇视,继而可能引发家族之间的互相残杀。

所以将“洒灰者”处以刑罚,正是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严重后果。

因为对于重刑,人人厌恶甚至是恐惧,会尽量避免做到犯法。

而对于洒灰,人人却很容易就做到,只不过是抬起手臂如此简单。

所以刑罚的目的也在于此,为了规束人们的行为,而采取严苛的刑罚,的确是强力有效治理国家的办法。

(孔子)

子贡听完孔子的阐述,若有所思的拜谢孔子,然而这段话语,却成为了孔子的经典言论,被收录于《韩非子·内外储说》一书中,为后世争论不止。

(韩非子)

意见分成两方,支持严厉酷刑的人认为:

律法必须严明,如此才能使百姓明确是非,用严酷的刑罚来约束道德品行,继而使人能多行善,减少犯罪行为,或在根本上消除犯罪意识。

如果没有严苛的法律约束人的行为,那么在产生犯罪意识过后,将会有很大概率实施犯罪,从而导致他人利益遭到损害,这也正是严苛律法最直接的效果,即最大程度约束人的品行,但会在一定程度上让人失去行为的自由,如前文所述的“不能往街上洒灰”,就是一种对于人身行为自由的限制,以及对于品行的约束,牺牲这一部分的自由,换来的却是整个都城卫生的洁净,从这个角度来说,支持者便认为严苛的刑罚很有必要。

另一边则是反对严厉酷刑的意见认为:

太过严苛的律法,是社会管理不严的体现,如果社会秩序本身运转通畅,受到法律制裁以及罪犯将会减少,如因为拮据铤而走险的抢劫犯,假设社会经济铮铮向荣,人人安居乐业,自然也不会出现此类犯罪。

而如果社会秩序本身运转受到阻碍,经济发展不前,治安力量薄弱,便会导致罪犯增多,从而导致犯法的人数增加,相对应的监狱服刑人员也会增加,所以刑罚应该遵照社会的整体运转状况来制定,社会管理的优劣是刑罚严苛与否的根本原因,而并不能使刑罚本身就非常严酷。

(秦始皇)

而到了秦朝时,这种争论很快被一种新的律法形式所总结,正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商鞅变法,商鞅为律法赋予了一种新的形式,即:

在不轻重罪的情况下,重轻罪,但又不会过于残酷,律法的存在只在于让人畏惧刑罚,从而约束行为本身。

如何理解呢?

大概就是在不减轻对于重度犯罪惩罚的情况下,加重对于轻度犯罪的惩罚,但这种惩罚并不像商代时让人感到十分残酷,同时还会起到使人们畏惧刑罚,从而约束品行,不敢犯法的效果。

谓之,以刑去刑。

《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是谓以刑去刑。

(注:韩非子对于商鞅变法的评论)

(商鞅)

举个例子就很好理解了:

在商朝时,往街上洒灰要被处以“砍断手臂”,而商鞅变法时期,往街上洒灰则变成了“黥刑”,即刺刑,通俗来说,就是往脸上刻字,以此来表明这个人是罪犯,或有过犯罪行为。

《汉书·五行志》:商君之法,弃灰于道者,黥。

但黥刑实际上已经不算是轻度的刑罚,因为往脸上刻字,不仅会影响到罪犯的正常生活,甚至他的一生都要在世人的冷眼与蔑视中度过,其精神上的折磨,远远大于肉体上的折磨。

这也算是为何“黥刑”会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被视为“五刑之一”的原因。

(示意图:受墨刑的林冲,额头刻有“囚”字)

五刑:墨,劓,剕,宫,大辟

墨刑,即是黥刑,在脸上刻字。

劓刑,剜掉罪犯的鼻子。

剕刑,斩断双脚。

宫刑,阉割。

大辟,各类死刑的总称。

《吕刑》:墨罚之属千。劓罚之属千,剕罚之属五百,宫罚之属三百,大辟之罚其属二百。五刑之属三千。

回到“对轻度犯罪加以重度惩罚,以刑致刑”的话题上来,在《商君书》中,对于“以刑致刑”的概念,更加以具体说明:

《商君书·去强》:以刑去刑,国治。以刑改刑,国乱。故曰:行刑重轻,刑去事成,国强。重重而轻轻,刑至事生,国削。

用残酷的刑罚来惩戒轻度犯罪,能够起到让人不敢犯罪的目的,从而免除犯法以及受到刑罚的可能性,国家如此便能长治久安。

而如果用不严苛的刑罚,让人感觉不到律法的威慑,或者对于轻度的刑罚没有感受到畏惧,那必然就会招引人们犯罪,国家就会乱。

一言蔽之,正是要用“严酷的刑罚”,来从根本上消除人的犯罪意识,这样就会国泰民安。

这种“重刑于轻罪”的律法,也正是“法家”对于律法的理解,并展现出商鞅对于律法必须严酷,才能起到根本效果的法制思想。

然而随着时代发展,不管古人对于刑罚如何残酷,都已经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被摒弃,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上来说,古人的刑罚只适用于当时的社会,虽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然而归根结底却不人道。

不过从商朝时的刑罚与商鞅变法来看,古人对于律法之严苛,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不管古还是今,人人遵纪守法,共创和谐社会,都是永远不变的唯一真理。

————————

作者:钱品聚,了解更多历史与文化秘闻,带你发现更大的世界~

参考文献:

·《韩非子·内储说上》仲尼(孔子)曰:“知治之道也,夫弃灰于街必掩人,掩人,人必怒,怒则斗,斗必三族相残也。此残三族之道也,虽刑之可也。且夫重刑者,人之所恶也;而无弃灰,人之所易也。使人行其所易而无离其所恶,此治之道。”

——————

·《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是谓以刑去刑。

(注:韩非子对于商鞅变法的评论)

——————

·《汉书·五行志》:商君之法,弃灰于道者,黥。

——————

·《吕刑》:墨罚之属千。劓罚之属千,剕罚之属五百,宫罚之属三百,大辟之罚其属二百。五刑之属三千。

——————

·《商君书·去强》:以刑去刑,国治。以刑改刑,国乱。故曰:行刑重轻,刑去事成,国强。重重而轻轻,刑至事生,国削。

二、为什么古代社会的刑罚很残酷?

优质答案1:

古代的人生存条件差,生活水平特别低,很多现在看来是可怕的刑罚,在古代反而会变成一种福利。

比如,现在把一个人判处终身监禁是很可怕的。很多国家的最高刑罚也不过就是终身监禁。但是这一条在古代是行不通的。

古代人生活水平太低了,你判处他终身监禁,等于发给他一张终生饭票,哪怕是天天要做苦工,他也会乐意——在监狱外面,想做苦工还找不到雇主呢。

因此,在古代假如真的有终身监禁的刑罚,那就会出现大家争先恐后去犯罪的情形,反而变成鼓励犯罪了。

与之相对应的,明清时代都有把犯罪的皇族终身监禁的处罚方式,这个对于皇子皇孙们来说就很可怕。因为地位不同,皇子皇孙们是很害怕终身不见天日的。

因此,古代的刑罚基本都是这样的:对于轻罪,以肉刑为主。像小偷小摸什么的,抓住就是一顿板子,或者枷号示众。

对于中等程度的犯罪,一般都是流放,发配到遥远的边疆地带,给中原地区减少一个祸害。

对于重度的犯罪,那自然就是要杀头了,甚至会凌迟处死。

为什么在杀头之外,还要有凌迟处死这样的酷刑呢?这同样是由于古代的生活水平低、生活质量差造成的。

如果只有单纯的死刑,比如斩首什么的。那么有些做强盗的人就该觉得:老子杀人放火是值得的,你看,老子吃也吃了,喝也喝了,女人也睡过了,该享受的都享受的差不多了。这时候一刀砍头,死个痛快,还是很划算的——我要是自己老死在床上还要受很多折磨呢。因此,单纯的死刑是很难震慑住古代的罪犯的。

所以古代才会有凌迟那样可怕的酷刑。

因此,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刑罚的逐步去残酷化,这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真正文明发达的社会,刑罚会变得越来越轻的。

优质答案2:

根据历史记载,古代社会的刑罚是残忍的,由其是犯上,指皇帝,要殊连九族,可想而知,想想都会手抖脚抖,在大点就是五马分尸,多残忍,当然,在那个朝代,国力有限,不用这种办法是管理不了一个国家,皇帝的尊严不可冒犯,历史演变,这些刑罚只能进入历史博物馆。

三、中国古代都有哪些恐怖的刑罚?

优质答案1:

羽毛挠脚心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331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