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驸马被卷进了家族谋反案,很快就被处死了。武则天亲手摧毁了女儿的家庭。为了弥补女儿的婚姻,武则天开始给太平公主在她的子侄中找驸马,此时年芳25岁寡居的太平公主,带着四个孩子住在公主府。
太平与薛绍最小的儿子刚刚两岁,牙牙学语,懵懂可爱,那眉眼之间满是爱人薛绍的影子。
太平公主经常就抱着小儿子失声痛哭。武则天秉承“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神操作,又将太平公主嫁予堂侄武攸暨,并且将他的正妻处死。
武则天用权势营造的二次婚姻,在太平公主看来没什么幸福感可言,所以开始放纵生活,先后与多位男人纠缠不清。武则天在位期间,李家宗室遭受清洗,亲生子女也备受打压,所以那个时候的太平公主的人生没有春天可言。武则天初掌权柄,在孤身奋斗的日子里,难免会感到身心疲倦。此时,自暴自弃的太平公主瞅准机会,为母亲献上一个温柔体贴的帅哥,他叫冯小宝。太平公主为母亲介绍冯小宝时还暗示:“小宝有非常材,可以近侍。”
于是武则天便默许了女儿的建议,遂赐冯小宝一个“怀义”的名字,为了提高其身份,武则天又让驸马薛绍认冯小宝为叔,从此世上没有了冯小宝,只有改头换面的薛怀义。还让他顺利当上了白马寺的主持,频繁出入宫闱。
后来,薛怀义和武则天相处腻了,胆子也大了起来,有好几次武则天叫他,他都不去。武则天马上命令自己身边的太监,去白马寺将薛怀义绑来。但是强扭的瓜毕竟不甜,薛怀义依然不去,公然抗旨,最后被武则天除掉。没了薛怀义,太平知道母亲寂寞。因此,她立马献上世家子弟张昌宗。张昌宗,是唐高宗的宰相张行成的族孙,出身官宦人家,风度翩翩,温文尔雅,吹拉弹唱样样精通,跟冯小宝一比,有一种别样的风情。
武则天有众多男宠,张昌宗当然不是唯一,却是和哥哥张易之陪伴到她最后的人。过了几年,武则天有点老糊涂了,二张在她的默许下,开始干涉政务。与此同时,二张开始肆意打压李家和武家的势力。妄想有朝一日,他们两兄弟能够只手遮天。那么,无论是李家还是武家,再也容不得二张!公元705年,以宰相张柬之为首的李唐派取得朝中大臣支持,乘机发动了神龙政变,杀死张昌宗张易兄弟,逼武则天让位,拥护中宗李显复位,政权经过短暂的武周政权又回到了李氏皇族的手中,即将迎来了一个更加混乱而传奇的年代。710年,唐中宗李显被韦后和安乐公主毒死,想因此把控朝政,太平公主见此自然不会答应,便对儿子薛崇简说:“李隆基那孩子素来有大志,你与他交好多时,你现在就去告诉他,让他带人诛杀韦后一伙,可有大富贵!”
李隆基因此积极部署,并最终亲自带人诛杀了韦后。
韦后一伙被诛灭后,李旦继承皇位,但是李旦的能力不行,又常被太平公主摆布,无奈之下,就打算在712年将皇位让给李隆基。但是,李旦退位为太上皇之后,仍然继续称朕,并掌着三品以上大臣的任命权,李隆基则称予。而太平公主凭着李旦的信任,朝中七位宰相有五人出自其门下,文武大臣也大都依附她。
结果一年后,李隆基兵变赐死太平公主,李旦因此下诏让李隆基亲政。在发动政变时,太平公主与李隆基是队友,但是在政变成功,李旦登基后,二人也成为生死大敌。原因很简单,李隆基继承父亲的皇位,成为皇帝;太平公主想借哥哥李旦为跳板,成为像自己母亲那样的女皇。
所以一场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是不可避免的。
一:李隆基为什么要杀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
李隆基杀上官婉儿的理由主要有三点,一是作为武氏天下的余孽,侍奉武则天二十七载,荼毒李氏天下。二是朝秦暮楚,在武则天退位以后,先前依附韦太后,后来又侍奉太子。三是秽名远播,长于武三思淫乱。因此上官婉儿虽然是一个十分有才气的女子,且最后对李隆基投诚,但还是被李隆基执意杀掉了。第一是因上官婉儿幼时因父亲活罪被杀,一直与母亲生活在深宫里做侍女。14岁的时候被武则天选中做诏命,免去了侍女的身份,由于上官婉儿文采出众且明事理,深受武则天的喜爱。一开始上官婉儿只是代写诏书,并没有收到女皇的信任和宠爱。后来是因与武则天的“面首”张宗昌眉来眼去,被武则天砍伤额头毁容。这次犯错之后,上官婉儿才一心辅佐武则天,学会迎合女皇,在武则天当政时期饱受隆宠。这最终也成为了李龙基执意斩杀上官婉儿,诟病上官婉儿的理由!
第二是在上官婉儿辅佐李显,李显后期称病,不理朝政,大多数朝政都是韦后掌管,后期可以说是韦后最亲密的随从之一。其实婉儿后来依附太平公主,但婉儿也没有与韦后彻底脱离联系,婉儿代表的是韦后的势力,这是李隆基所不能容忍的。
第三则是因为上官婉儿有能力有野心,辅佐李显和韦后时每天起草诏书,后来又参与决策政事。与武三思建立了亲密联系,又曾依附过韦后,其势力十分之大,最后依附的太平公主也是李隆基十分忌惮的人物。如果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联手,恐怕将来的皇帝不能压住这二人的势力,所以李隆基必须除掉这个威胁。上官婉儿从婢女开始,在唐朝的时代背景下成为了“巾帼宰相”,不过最终因为玩弄权术,被唐玄宗杀害,如果在后期激流勇进,那么是否会达成不一样的结局?
二:李隆基为什么恨太平公主
电视剧《大明宫词》其实可以改个名字——“人人都爱太平”。
(在电视剧《大明宫词》里李隆基迷恋上了自己的姑姑,优雅美丽的太平公主)
作为李治和武则天的掌上明珠,太平公主自幼便被所有人都宠上天,长大以后也过着众星捧月一般的生活,剧中的男人们,什么薛绍、张易之、武攸嗣(由萌萌的傅彪饰演,他朴素的爱着太平),甚至还包括武三思、王维都为她要死要活,最让我感觉三观崩塌的是由于太平太过完美,甚至连侄儿李隆基也疯狂的迷恋上了如同仙女一般的姑姑(其实薛绍的儿子崔缇也对太平有着不清不楚的情意),最后李隆基的那句“姑姑,我爱您!”,着实对我的世界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然而在实际历史中,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却是不共戴天的仇人,李隆基登基后第一件事就是杀死姑姑)
然而真实历史上的太平公主可不是为爱情而生的小女人,有着武则天基因的她在长相和性格上都与母亲十分相似,对权势都有近乎痴迷的崇拜(史书记载公主“喜权势”,武则天也认为不管是长相还是性格女儿都与自己极为类似),是个果敢刚毅的女子,而历史上的李隆基也压根不喜欢太平公主,反而在登基后第一件事就要了姑姑的命,这是怎么回事呢?
说到底还是因为权力。
(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原本十分默契,两人联手杀死了韦后和安乐公主,将李旦抬上帝位)
这对姑侄原本配合十分默契,景龙四年,唐中宗李显被韦后下毒害死,十五岁的李重茂被拥立为帝,韦后效仿武则天临朝称制,大有复制武则天的趋势。太平公主敏锐的察觉到韦后对自己和李旦的忌惮心理,韦后等人正想法设法将两人排挤出朝廷,原本能够参谋政事的李旦被改立为太子太师(只有个名声好听,但是剥夺了参与政治决策的权利)孤立的意图十分明显。
没有了权力,自己便只能任人鱼肉!一方面是要保证人生安全,另一方面则要获取更高的地位,在李隆基的建议下,太平公主和这个侄子联手发动了“唐隆政变”,诛杀了韦后、安乐公主和上官婉儿等人,傀儡皇帝李重茂也被赶下了帝位,李旦登基为帝。由于拥立之功,太平公主和李隆基都获得了丰厚的政治回报,庶子出身的李隆基被立为太子,而太平公主则被加封为万户,三个儿子也都封了王位,她的党羽们也纷纷占据了朝廷要害职位—“主权由此震天下,加实封至万户,三子封王,余皆祭酒、九卿。”
由于是李旦的至亲妹妹,更是登基的主要功臣,李旦对太平十分感激,以至于发展到了颁布政令时皇帝都得首先问一句:“这事儿公主知道么?她同意不同意?”可以说这一时期太平公主权倾朝野,风头无二。
(太平公主权倾朝野,最不爽的人当属李隆基)
太平公主是舒服了,可有人不爽,这人是谁呢?太子李隆基,作为天下未来的主人不会很乐意看到太平公主权势熏天,什么事你都出来横插一竿子,那把我这个太子置于何地?而对太平公主来说太子英明果敢,对权势掌控欲极强,这样的人要是当了皇帝,估计自己所有的权力都会被剥夺,姑姑认为侄子会对自己的权势造成威胁,而侄子则认为姑姑对权利太过迷恋,已经挡了自己的道,这对因为政治利益短暂结成同盟的姑侄再次因为利益决裂,两人都视对方为最大对手,恨不得杀之而后快。
(太平公主积极谋划,试图废黜李隆基的太子之位,改立李旦的嫡长子李成器)
太平公主首先发动了攻势,李隆基有个先天不足的弱点,他只是李旦的庶出的第三个儿子,前头还有嫡出的哥哥李成器,下头还有高宗皇帝的嫡系长孙,李贤的儿子李守礼,按照封建社会立嫡立长的宗法制度,李隆基当太子颇有些名不正言不顺,所以太平公主及其党羽们在朝中大肆散播舆论,要求改立皇太子,结果遭到宰相宋璟的坚决反对。
(因为试图限制太平公主的权势,宋璟和姚崇哥俩替李隆基背了黑锅)
宋璟预料到太平公主不会就此罢休,于是他拉着姚崇到李旦面前告了太平公主一状,李成器和李守礼的身份已经足够敏感了,太平公主还屡屡挑拨他们与太子之间的关系,这对太子极为不利,所以希望皇帝将李成器、李守礼外放当州刺史(让他们远离政治中心,淡化其政治影响力),免去岐王李隆范和薛王李隆业担任的左、右羽林大将军职务(免去他们的军权,就算两人有野心也好处理),同时把祸乱的源头太平公主安排到东都洛阳(其实也是要将太平驱逐出政治中心),不过李旦只采纳了对诸侯王们的处理方式,考虑到太平公主在朝中的深厚影响,李旦并没有让她去东都。
但宋璟这样明晃晃的挑拨落下了口实,太平公主就此事责备李隆基,李隆基自知理亏,只能把锅甩给了宋璟,这事儿都是宋璟这家伙鼓捣出来要离间我和姑姑您之间的关系,我是完全不知情啊!于是宋璟和姚崇这两个倒霉蛋充当了背锅侠,一个被贬为申州刺史,另一个则打发到楚州去,哥俩收拾行李灰溜溜的出了京城。
(古代对于彗星的详细描述,彗星,也叫扫把星,被古人视为大不吉)
收拾一个宋璟当然不能满足胃口,在公元712年,太平公主再次对李隆基发起了攻击,这年天空中出现了彗星,在古代可不是啥好兆头,于是太平公主趁机提醒李旦:出现彗星代表着太子要登基当皇帝啊!皇上您可得提防着点。
太平公主用心十分狠毒,她试图利用这一自然现象营造出一种:太子对皇位虎视眈眈,再不换太子,估计这小子马上就要抢你的位子了!谁知李旦却表现得十分佛系(李旦这个皇帝一辈子让了三次皇位)既然老天都这样说了,那我干脆把帝位传给太子吧!太平公主傻眼了,本来她想离间皇帝和太子之间的关系,谁知道弄巧成拙,反而让李旦把帝位传给了太子!太平公主和党羽们自然是极力劝阻,可惜李旦心意已定,在这年八月传位给李隆基,自己当起了太上皇,太平公主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不过李旦虽然退位,但并不代表他就此告别政坛,太上皇手上仍然把持着一部分权力(掌握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而太平公主则俨然以太上皇的代言人自居,这也就不可避免的与李隆基发生了尖锐的冲突,太平一方面大肆拉拢朝臣(七个宰相有五个与她相互勾结)另一方面试图以监国长公主的身份废黜李隆基,甚至打算下毒害死李隆基(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太平公主收买宫女在李隆基日常食用的天麻粉中下毒)。对于李隆基来说,情况已经到了万分危急的地步,可是李隆基是什么人?当年作为一个王爷的庶子都敢勾结姑姑发动政变,杀死当朝太后改朝换代,这样的狠角色当了皇帝自然更加没有什么顾忌,为了保证自己的权力,只能让姑姑去见阎王爷了,而发动政变是李隆基的拿手好戏,那我用这个方式送姑姑你一程吧!
说来也巧,太平公主集团也计划发动叛乱废黜唐玄宗,谁知消息走漏,李隆基决定先下手为强,他带着岐王李范、薛王李业和高力士(由于平叛有功,高力士从此飞黄腾达)等人突然发难将太平公主的核心骨干们斩杀殆尽(史称先天政变),大势已去,太平公主猝不及防匆忙之下逃往寺庙中,眼见无路可走只能向李隆基投降,最后被赐死家中,她试图效仿母亲武则天的美梦破灭,荣华富贵终成一场空!
三:李隆基为什么喜欢太平公主
翻开唐朝的历史,你会看到有两个人物,他们既是姑侄,但同时又流传出一些侄子喜欢姑姑的传闻,这两人就是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而且,说到唐玄翻开唐朝的历史,你会看到有两个人物,他们既是姑侄,但同时又流传出一些侄子喜欢姑姑的传闻,这两人就是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而且,说到唐玄宗李隆基的帝位,还真的与太平公主脱不开关系,可以说多亏了太平公主参与了唐隆政变,不然,李隆基发动的政变能否成功还真是不好说,可是,奇怪的是,李隆基一登基为帝即刻赐死了太平公主,为何李隆基要赐死太平公主呢李隆基为什么要杀太平公主在说到李隆基为什么要杀太平公主之前,小编先来为大家说说太平公主这个人物吧四:李隆基杀太平公主 政变
争夺皇位失败 太平公主想当第二个女皇 李隆基先下手,把太平公主支持者杀害,然后赐死五:李隆基杀太平公主视频
太平公主身边有太多主角光环,所以使得她自身也成了主角。她的父亲是唐高宗李治,母亲是武则天大帝,哥哥分别是唐中宗李显和唐睿宗李旦,侄儿又是唐玄宗李隆基。
这样的生活环境,注定了太平公主不想插手政治事务,也是很难的事情。因为她的家务事,就是唐朝的国家大事。
早在武则天当政的时候,太平公主就已经参与到朝政治理当中,只不过是秘密进行的。后来唐睿宗时期,太平公主更是大权一把抓,7个宰相有5个都是她的人,她的三个儿子子薛崇行、薛崇敏、薛崇简全都被封为王爵。
就是这么一个权倾朝野的太平公主,在后来的政治斗争中,却彻底输给了自己的侄儿李隆基,她到底为何会输的如此彻底呢?
01李隆基皇位已正,太平公主丧失了先机。李隆基在发动唐隆政变以后,和姑姑太平公主一起,保卫父亲李旦登基。因为这一巨大的功劳,使得李隆基和太平公主都得到了重用。
每宰相奏事,上辄问:“尝与太平议否?”又问:“与三郎议否?”然后可之。三郎,谓太子也。公主所欲,上无不听,自宰相以下,进退系其一言,其余荐士骤历清显者不可胜数,权倾人主,趋附其门者如市。子薛崇行、崇敏、崇简皆封王,田园遍于近甸,收市营造诸器玩,远至岭、蜀,输送者相属于路,居处奉养,拟于宫掖。---《资治通鉴》
李隆基本人更是因此被立为太子,也就是唐睿宗钦定的接班人。为此朝中分为了两大派系,一派是跟着太子李隆基的,他是未来的皇位接班人,跟着他自然没什么问题。还有一派则是跟着太平公主的。
李旦对太平公主可谓是言听计从,任何政务上的事情,都需要先过问一下太平公主,再做出决断,由此太平公主的地位高得实在是可怕。
李隆基做太子的时候,太平公主觉得他不好控制,所以怂恿宰相们改立太子。好在宰相中也有有良心的,宋璟与姚元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将其他有竞争力的皇子调出京城,避免了皇室相残的局面。唐睿宗李旦也意识到这姑侄俩的矛盾,为了避免局势进一步扩大,唐睿宗表示自己要禅让。他将皇位主动让给了儿子李隆基,确保了李隆基的正统性。当了皇帝以后,李隆基的地位自然是稳定了,可是太平公主的势力,却一点也没有缩减。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就算再多人投靠太平公主,这皇权始终是在李隆基手里的。皇帝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李隆基又是一个拥有实权的皇帝。太平公主的人拥护她是没有任何盼头的,关键时刻只能是墙头草,不中用。
02李隆基手里始终有后备军权。太平公主自认为自己已经彻底掌握了朝政,唐睿宗就是个搅屎棍子,他两边都不想得罪。既不想伤了和太平公主的兄妹之情,又不想伤了和李隆基的父子之情。
太平公主依上皇之势,擅权用事,与上有隙,宰相七人,五出其门。文武之臣,太半附之,与窦怀贞、岑羲、萧至忠、崔及太子少保薛稷、雍州长史新兴王晋、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知右羽林将军事李慈、左金吾将军李钦、中书舍人李猷、右散骑常侍贾膺福、鸿胪卿唐、及僧慧范等谋废立,又与宫人元氏谋于赤箭粉中置毒进于上。晋,德良之孙也。元楷、慈数往来主第,相与结谋。---《资治通鉴》
所以唐睿宗是什么也不想管,既把皇位传给了儿子李隆基,又纵容妹妹太平公主胡作非为。这种情况下,太平公主自然是更加得意忘形。
据说当时朝中有7位宰相,其中有5位,就是太平公主安插上去的。可见朝中大事,太平公主是说得上话的。
唐王朝的皇室,是非常喜欢发动武力政变的。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取皇位,李世民的儿子李承乾发动政变失败,李显在张柬之的簇拥下发动神龙政变,李旦在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簇拥下发动唐隆政变。这么多武力政变的教训,使得太平公主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掌握了军权,才是真正的掌握实权。所以她提前联系上了左右羽林军的将领常元楷和李慈。万万没想到的是,李隆基率先发难,他手底下有一批属于自己的禁军。李隆基后又设计将左右羽林军将领给杀了,控制了羽林军。这样一来宫中的军权都掌握在了李隆基手里,很显然这也是一场策划已久的政变。太平公主要收拾李隆基,可能还处于犹豫状态,可是李隆基要宰了太平公主,却是谋划已久的。
先天政变的整个过程都非常顺利,这不免让人觉得怀疑,太平公主或许压根就没打算发动政变,一切都是李隆基本人自己描绘出来的而已。
03太平公主得权,却不愿成为第二个武则天。又是一个女强人,唐朝的女强人实在是太多了。从武则天开始,到她的儿媳妇儿韦皇后,再到她的孙女安乐公主。这每一个都是非常毒辣有手段的女人。
太平公主在这种大环境的熏陶之下,自然也是一位女强人。不过我们会发现,武则天登基称帝了,韦皇后临朝听政了,安乐公主一直野心勃勃地要做皇太女。
可是太平公主的理想呢?作为一个在朝堂中拥有实权的女人,她居然没有理想。也就是说她既不愿意登基称帝,又不愿意临朝听政。
太平公主逃入山寺,三日乃出,赐死于家,公主诸子及党与死者数十人。薛崇简以数谏其母被挞,特免死,赐姓李,官爵如故。籍公主家,财货山积,珍物侔于御府,厩牧羊马、田园息钱,收入数年不尽。慧范家亦数十万缗。改新兴王晋之姓曰厉。---《资治通鉴》
这么一个状态之下,她手下的那帮人,也会失去方向。太平公主既然想要掌握权力,那就应该把一切都做得彻底一些。
很可惜的是她始终都没有下定决心,早在唐睿宗登基之后,她就应该考虑这件事,可惜一直拖到了唐睿宗禅让,太平公主都没有实现手下人所期待的政治理想。
为什么太平公主会失败?因为她想要保持原状,知足让她成了失败者。走在政治斗争这条道路上,没有谁是真正无辜的。
所以说你心软了,或者你迷茫了,一定是给了对手灭亡你的机会。太平公主的确是迷茫了,她想要权力,可不想要至高无上的权力,想要地位,可不想要至高无上的地位,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不失败呢?
总结:李隆基是一位政变好手。李隆基的帝位,可以说就是通过政变得来的。先发动唐隆政变,掌握实权的他被立为了太子,后又发动先天政变,灭亡太平公主,彻底掌握实权。
由此可见,政变对李隆基来说,简直就是家常便饭。为此他自己又特别担心自己的儿子们发动政变,太子李瑛等三位皇子,还没有发动政变,就因为有可能发动政变而被李隆基都杀了。
后来太子李亨手握重权,大臣们个个都依靠着他,李隆基心里很不舒服,于是培养了安禄山这么一个干儿子,以此平衡太子的权力。
最终使得唐王朝面临灭顶之灾,大战过后,李亨提前登基称帝,也就是唐肃宗。这一点已经是太上皇的李隆基还是不甘心,不断给李亨派遣重臣前去担任宰相。
由此可见,李隆基天生就喜欢玩政治,这种人从生到死,一直都在玩权力的游戏。太平公主跟他比,还是差了点火候。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
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