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学家是怎么知道恐龙是喜欢吃肉还是植物?
优质答案1:
在发现恐龙化石后,首先要研究的就是恐龙的食性问题,是食肉恐龙还是食素恐龙。专业的研究人员可能一眼就能看出来,但像我们这样的初学者也能从恐龙化石的蛛丝马迹中找到一些判断依据。
从形态上看,食肉恐龙多数要比食素恐龙要健壮、灵活一些,像我们熟悉的霸王龙,它们要靠身体上的优势来捕猎食物,但也有少数的小型肉食性恐龙。像生活在早白垩世的小盗龙,身长只有约60厘米。食草性恐龙的体型多数很修长,而且皮肤上多数会有鳞甲的印记,典型的像甲龙类,它们会身披厚厚的骨板来保护自己。体型虽然是最直观的证据,但还需要其他方面的佐证。
恐龙的牙齿很能说明问题,绝大多数肉食性恐龙的牙齿利于穿刺和切割食物,像霸王龙类似圆锥状的牙齿,配合强壮的颌部,很容易咬碎骨头。而植食性恐龙的牙齿一般比较平,齿冠的釉质层比较厚。除了牙齿,对于嘴部的判断也很重要,像似鸡龙的嘴巴前端有角质喙,其中的梳状构造可以很好的切割含有粗纤维的植物,为其食性的判断提供了很好的证据。
有些恐龙化石的胃容物也会保存下来,经过化验分析就可以知道其食性了。还有的恐龙会吞下一些石块存放在胃里,用来研磨和碾压较硬的食物,要是能发现这些胃石那么是素食性恐龙没跑了。
恐龙化石中的前肢的尖锐程度、脚趾的类型、头骨的结构都是很好的线索,此外,与恐龙化石一同保存下来的植物化石、脚印化石也很重要,要是有粪便化石就更直观的说明其吃肉还是吃素了,当然也有杂食性的恐龙,需要多方面的证据共同验证才行。
优质答案2:
如果你仔细观察恐龙的身体结构就会发现一些线索,比如肉食恐龙一般比植食恐龙健壮、灵活。他们能用后肢奔跑,还有牛排刀一般的牙齿和匕首一样的爪子,而植食恐龙大多用四肢行走,牙齿扁平像勺子或树叶一样,有利于咀嚼和切断植物的茎叶。
二、科学家通过什么手段知道恐龙的咬合力?有什么特别的方法吗?
优质答案1:
感谢邀请,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看了一下关于这问题几位朋友的回答,按照定义,咬合力是指当上下颌牙齿发生接触时,咀嚼肌收缩产生的咀嚼压力。产生咬合力的力量从何而来?大部分人会想当然的认为是连接头骨和下颌骨之间的肌肉,其实这只是咬合力来源的一部分,更大的一部分来自于连接着头骨与脖子的肌肉群,你紧咬牙关的时候也会绷起脖子上的肌肉。
图注:霸王龙(上)和异特龙(下)头骨及颈部肌肉的连接示意图,图片来自论文
我们推算恐龙咬合力实际上就是还原恐龙头骨和脖子上的肌肉结构和连接方式,这一点上的确更多参考了今天的鳄类而非鸟类。通过对鳄类肌肉附着、发力及咬合力的研究和获得大量数据,古生物学家获得了一系列的数值,这些数值成为建立电脑模拟方程式的参考。
当我们得到了一个较为合理的恐龙咬合力推演公式之后就可以输入不同种类恐龙头骨长宽,肌肉估算值等信息,获得对于恐龙咬合力的大体估值了。
目前来看,咬合力最大的恐龙是著名的霸王龙,不过关于其咬合力的估值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保守估计霸王龙的咬合力在4吨以上,最大估值可达8吨,这相当于短吻鳄咬合力的20倍!无论是4吨还是8吨,霸王龙都是目前地球上出现的咬合力最大的陆生食肉动物,这也是霸王龙成为最凶猛食肉恐龙的力量来源。
图注:霸王龙脖子上大股的肌肉群,图片来自论文
随着我们对于恐龙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电脑模拟越来越科学,我们未来肯定会更准确的测算出恐龙的咬合力,其实主要还是食肉恐龙的咬合力,谁会关心那些吃树叶的恐龙咬合力大小呢。
优质答案2:
首先谢邀。
说道咬合力,首先我们就要理解一下咬合力是什么?这里偷懒用下百度的说明:咬合力是指当上下颌牙齿发生接触时,咀嚼肌收缩产生的咀嚼压力。牙周组织正常的组织结构和功能的维持依赖于正常的咬合力的作用。当咬合力发生改变之后,牙周的组织结构会发生相应改变,以适应改变的功能状态。
通过说明我们可以看出,咬合力的主要判断依据就在于上下颌周围的骨骼构造和肌肉分布。骨骼和肌肉的关系很密切,骨骼的形状、强度决定了附着在骨骼之上的肌肉的多少,古生物学家根据恐龙骨架的化石,再结合与恐龙亲缘关系较近的现代爬行动物,通过计算机分析和计算就可以大致计算出恐龙颌部肌肉的分布情况。在将虚拟肌肉应用于骨头上后,甚至可以实际模拟恐龙撕咬动作所产生的咬合力。
当然由于是参考现代生物的构造,不能保证绝对正确,不过之前佛罗里达大学的科学家研究了霸王龙咬合力量到底有多强,这份报告发表于权威杂志《科学报告》中。数据显示,霸王龙的咬力大约有8000磅,相当于3.63吨,如果考虑其长长的锥形牙齿,每颗牙齿可以在每平方英尺上产生43.1万磅的压力,霸王之名实至名归。
综合来说就是高科技加一定程度上的脑补,至于特殊方法的话,传闻旧金山大学有和一些游戏合作进行模拟测试,比如《方舟生存进化》游戏中就加入相当多的古生物,玩家需要操纵人类角色在方舟中求生破解方舟的秘密,据说早期相关的初始数值就根据机器模拟的数据进行了分配,通过比较人和霸王龙的攻击数值,从而推断出霸王龙咬合力的实际出力。这样虚拟模拟现实的技术相信会在未来给我们带来更多帮助。
三、科学家是怎么确定恐龙灭绝是因为彗星撞击的?
优质答案1:
是的,长久以来的猜测已经基本有定论了,就在最近几年。
这里提到的恐龙大灭绝,发生在距今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白垩纪末期到底发生了什么,是什么导致了那一次物种大灭绝的发生?这个问题的答案曾经众说纷纭,比如说火山活动、气候变冷或变暖、海平面上升或下降,还有说缺氧的,而其中最关键的一个假说是陨石撞击说。
“陨石撞击说”认为6600万年前,直径大约10公里的陨石,以比火箭还快几倍的速度撞上了地球,位置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撞击释放的能量相当于摧毁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能量的10亿多倍,这次撞击造成了全球四分之三的物种灭绝,其中就包括了恐龙。
这些假说曾经谁也说服不了谁,直到一个关键证据出现。这个证据一出来,就以摧枯拉朽的方式终结了这场纷争,它完美地证明了陨石撞击说的正确性。最后,在2010年的时候,41位科学家聚在一起开会,会议的内容就是把陨石撞击说由一个“假说”确立为明确的科学结论,就连那些曾经反对陨石撞击说的科学家,都纷纷为陨石撞击说站台。
那么这个如此强大,能让众多科学家信服的证据究竟是什么?其实它就是—铱元素。铱,是地壳中最稀有的元素之一。我们平常认为已经够稀有的“金”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是铱的40倍,可见铱多么稀有。地球表面的铱元素主要来自宇宙尘埃的沉积,由于沉积是缓慢而且恒定的过程,所以铱在地层中的分布也应该是比较均匀的。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科学家在意大利、丹麦的几个地方发现,这几个地方的铱元素含量是它周围土壤的几十倍,最高可达160倍。而且科学家测量土壤的年龄后发现,这些铱元素几乎都不约而同地分布在白垩纪末期形成的黏土层中。远超平均含量的铱元素,在白垩纪末期突然同时出现在地球上,这肯定不是巧合。科学家在排除了众多解释后,认为只有一个解释是合理的,那就是陨石撞击。因为铱元素在地表虽然稀少,但在陨石中含量却比较高,只有陨石的撞击才能让这么多的铱元素同时出现在地球的不同地方,这也成了陨石撞击说成立的决定性证据。
优质答案2:
恐龙为什么会在这个世界上消失?现在科学有各种猜想。
总归猜猜测测很难以肯定,人类文明很难以知道事实真相。关于恐龙灭绝以几种可能,彗星撞击导致环境恶化,主要造成食物链消失等导致恐龙无法生存,这种可能还是存在的。还有最接近的物种灭绝原因,地球上生存到一定时期,所有的物种有可能会发生换季。现在很多物种在人类的眼皮底下悄悄地灭绝,人类照样无法知道这是为什么。而恐龙离现在千万年历史想知道它真正消失的原因,恐怕更难以明白。
恐龙体形庞大数量巨多,它们的食物链并不那么简单,气候环境一旦被严重破坏,恐龙被灭绝那也不是不可能。也许有一种存在,就是外星文明对恐龙时代进行的灭绝性清理,甚至恐龙的存在就是外星文明的有意安排。比如它们为了研究在地球上各种物种的起源与生存,首先以恐龙为主进行在地球上生存,然后到一定时期又把恐龙进行清理。恐龙由于体形庞大,然而容易繁殖,对付一般地球上的其他物种轻而易举。现在人类也想自己在其他星球上立足,其实必须培养出有一种相当可以掌控的物种在其他星球上繁衍,对研究在某个星球上物种生存是非常重要的。到了人类可以立足时,象恐龙一样把它清理就可以了。
恐龙是怎么造成灭绝的,单凭人类的猜想恐怕无法知道真正的原因。倘若说宇宙是个生物体,由于恐龙发展壮大数目众多,细菌一样危害到宇宙天体,宇宙吃点消炎药那也是正常的,如慧星撞地球。
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