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一
明朝宪宗皇帝朱见深,自始至终迷恋着他的第一个女人——万贵妃。
这个隐藏在深宫里的传奇爱情故事,令人惊异之处是,万贵妃竟然比宪宗皇帝整整大了十七岁。但是,万氏却在美女如云,娇滴滴的各种小佳人间牢牢拢住皇帝的龙心,能自始至终对自己痴迷23载,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奇葩之事。
万贵妃原名万贞儿,四岁时就成为宫女,在英宗(朱见深父皇)母亲孙太后宫中服侍,进入少女时期以后,越发娇艳,加上聪明伶俐,很得孙太后喜爱,于是成为孙太后身边的“小答应”。
英宗的儿子宪宗出生不久便被立为太子,万贞儿虽被调去服侍太子。
宪宗小万贞儿十七岁,在这个和乳妈年龄相仿的女子照养下,宪宗逐渐成长为一个多情的少年。
天性慧黠的万贞儿不知在何时、用何种方式勾引了少年太子。自此,宪宗对她的依恋更加深了一层,万贞儿充当着情妇和监护人的角色。
少年宪宗对她除了感情和需要以外,还充满了敬畏。宪宗皇帝十八岁即位时,万贞儿时年已三十有五。
在宫苑中,人们常能看到,宪宗的御驾前,有一位肥硕的中年妇人戎装前驱。
仗着宪宗对她的尊宠,已成为贵妃的万贞儿在宫中作威作福,而宪宗即使私幸别的宫女,也要避免让其知道。
万贵妃五十八岁时,一次怒打宫女,因身体肥胖心脏负荷量大,加上怒气冲顶,竟一口气没有接上来而猝死。
宪宗闻讯后哀痛发自心底,怅然叹道:“万使长去,吾亦安能久矣!”果然,未出几个月,宪宗在郁闷忧怀中,也随万贵妃长去了。
之二
明熹宗(即天启皇帝朱由校)与奶妈客氏有过性关系。
客氏在明宫中淫乱是有名的,她与熹宗的关系决非一般的奶妈与养子的关系。从下列轨迹中可以看出客氏与熹宗的关系之不寻常,因此可以肯定客氏最先“勾引”了弱冠的熹宗,至熹宗二十三岁死,两人的关系始终暖昧。
首先,客氏和其他奶妈一样,用自己的乳汁将皇帝喂养大。但皇帝长大以后,就不再需要奶妈朝夕陪伴,而史载客氏“每日清晨人乾清暖阁(皇帝卧室)侍帝,甲夜后回咸安宫”。从照顾皇帝的角度上说,没有这个必要,成年皇帝自有宦官服侍。如果说客氏是由于慈爱每天守着熹宗,那么又和下一个事实相矛盾:客氏后期与魏忠贤私通,一日,她与魏忠贤在太液池上欢饮,此时不远处上树捕鸟的天启帝忽然跌落,裂裳破面,客氏与魏忠贤却仍在嬉谈笑谑,此时客氏作为一名奶妈可谓玩忽职守了。
其次,客氏在熹宗面前不是一副慈祥的母亲形象。客氏四十余岁时,面色仍艳若二八丽人,而且打扮得与身份极不相符,妖冶鲜丽令年轻的宫女瞠目。平时,用宫女的唾液梳发,以保持头发的乌黑光润。
再者,客氏竟先后害死了数个曾被熹宗“临幸”过的嫔妃,例如,张裕妃怀孕临产,客氏竟断绝其饮食,也不派人接生。张裕妃饥渴难忍,一个暴雨之夜,她匍匐至屋檐下接雨水喝,最后哭喊着断了气。另有皇子三位、皇女两位,皆因客氏而婴年天折。这与历代后妃间争宠残杀没有什么不同。若客氏仅作为乳母,可以借皇帝的光环称霸乡里,任人唯亲,却不必对皇帝的后妃恨之、害之。
第四,从客氏与魏忠及魏忠贤的关系上看,客氏是一个性欲极强的女人。上述两个宦官头领入宫前,“净身”做得不够彻底。最初,客氏与魏朝私通,后来得知魏忠贤性功能高于魏朝,便又投向魏忠贤,这些事情是在明目张胆中进行的。那么试想,客氏如此求欢于刑余的宦官,对青春年少的皇帝却怎会无动于衷?客氏常常将龙卵(马的外肾)烹制好了献给熹宗,是为大补,滋补的目的岂能是让熹宗多御几个嫔妃?皇帝多生育子嗣?那又何必予之又夺之?生之又杀之?
凡此种种,无不印证出其与皇帝关系之不寻常。
如今,风消云散、时过境迁,当时那个朝代在紫禁城上演的那一幕幕历史故事,只有供后来人的无限遐想了。
一、晚清最后一个太监,到底经历过什么?
优质答案1:
孙耀庭出身于天津市静海县一个贫农的家庭。村里,有个私塾教师,孙耀庭的父亲为他种地,母亲为他做饭,孙耀庭因此得以在这个人手下读了四年的书,并且不必另交学费。但是好景不长。孙耀庭失学了,父母沦为乞丐。
1916年,孙家辗转托人介绍,把孙耀庭送进了紫禁城,他忍受了人格的最大污辱,当上了太监,其时15岁。
1924年直奉战争时,冯玉祥倒戈进京。溥仪躲到他姑母荣寿固伦家,随着钻进日本驻华使馆。孙耀庭出皇宫后,曾在摄政王载沣家里继续伺候婉容。一个多月后,婉容找溥仪去了。从此,孙耀庭结束了太监生涯。
1926年,孙耀庭回到北京北长街出宫太监的居所——万寿兴隆寺居住,住在这里的还有40多个和他有着相同命运的太监。
文革后,孙耀庭住进广化寺,直到1996年逝世,终年94岁。他的自传《中国最后一位太监》,1988年被改编为电影。
优质答案2:一提起太监,大家肯定会想到汉朝臭名昭著的十常侍,明朝乌烟瘴气的阉党,今天要说的是晚清最后一个太监,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太监,一个被历史所愚弄的牺牲品。他身世凄苦,在动荡的年代里颠沛流离,虽然拥有着残缺的身体,却有一个完美善良的内心,他的名字叫做孙耀庭。
家庭贫困,父母沦为乞丐孙耀庭出生在天津,父母都是农民,一家6口,孙耀庭排行第二。他读了四年书,好景不长,父母沦为乞丐,聪明的孙耀庭哀求父亲送他去宫里当太监,原因是看到大太监小德张“衣锦还乡”。
几经辗转,终成太监辛亥革命后,孙耀庭的太监梦被阻塞了。几年后,袁世凯复辟。住在养心殿的溥仪不顾民国公告,向民间征召太监宫女,1916年,孙家辗转托人介绍,把孙耀庭送进了紫禁城。忍受了人世间最大的污辱,终于当上了太监。
太监生涯孙耀庭先后侍奉过九堂副督领侍任德祥、端康皇太妃、婉容皇后等等。后来伪满洲国成立之后,孙耀庭再次被请到长春给溥仪当差,期间耳濡目染,学会了察言观色,溜须拍马。
回乡生活,捡废品为生回乡后,和几个太监一起过日子,十分凄苦。孙耀庭他们每天只能吃上两餐杂粮,有时为了生活,整日出入大街小巷,拣些煤渣、废品。
解放后,过上幸福生活解放后,国家对这部分人有了特殊的关照,用孙耀庭的话讲:“解放后,我们太监有了幸福生活。”话中饱含着喜悦和对党的感激。最初政府发给他们每月16元的生活费,后来还给孙耀庭安排了工作,负责寺庙的管理。晚年口述了自己的经历,写成了《中国最后一位太监》,临终前还留下了一副感恩的对联——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
总结:孙耀庭的一生是悲剧的,但也是幸运的,悲剧的是他成了时代的牺牲品,幸运的是他熬到了新中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作者寄语:我是子曰读历史,喜欢我的小伙伴,点赞加留言。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
二、清代后宫之中的妃嫔是如何避孕的?
优质答案1:
皇帝的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嫔,无论人数多少,总之,我感觉应该是不需要避孕的,因为每一个夺得天下,坐稳江山的皇帝他都希望自己能多子多孙,将来好传位给他们。所以这就需要他的妃嫔们为他生出优秀的龙子们来。
因此,皇帝在临幸完每个妃子的时候,事后都有专门负责管理此事的太监做记录,看看这些被临幸的妃子们是否怀上了龙种。如果真的有了身孕,还要征求皇帝的意见,是留还是做掉。通常都是要留下来的,所以这些妃嫔们一般是不需要避孕的。
被皇帝宠幸是一件好事,能够怀上龙种更是天大的喜事。妃子们有这样的情况,一般都会被特殊对待,而且地位也会提升,你想啊那个皇帝不想有自己的孩子,所以坏了身孕的妃子,不仅可以得到皇帝的宠爱,而且还会得到一些奖赏。因此妃嫔们都希望自己的肚子能够争气,早日为皇帝生下一个龙子出来,这简直就是一种美差,所以哪里还需要什么避孕措施。
不过宫中还有一些传言,说假如被皇帝临幸过的妃子,皇帝不喜欢其为他生子,或者是不被皇太后看好的妃嫔,太后就会令人对其女强行避孕。于是就会在临幸完后,令太监和宫女们将其倒挂起来,然后用一种泡了藏红花的水冲洗下体,达到避孕的目的。另外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立刻让这个妃子,连蹦带跳的做剧烈运动,强行将遗物嘚瑟出来,这样避免了怀孕。当然了还要其它的方法,皇宫里能做到的,自然要与外面的凡人不一样,因此她们避孕的方法五花八门,让人匪夷所思。
当然啦,以上这只是特殊情况特殊对待,相对来说,大部分被临幸完了的妃嫔们怀上了身孕,一般都是要留下来的,毕竟皇上不急太监急,毕竟这些太监们都需要皇上以后多子多孙,江山大业有人继承,自己的工作也能稳固下去。开个玩笑哈哈!太监急啥,关他们屁事,主要还是皇上太后娘娘们着急,所以龙子龙孙越多越好,江山才能传承下去。
优质答案2:
敬事房是清朝专职管理皇帝房事的机构,每天都会记录皇帝与后妃们做爱的详细时间,以备“日后”查询龙种的真伪。每天皇帝用完晚膳后,管事太监都会端上一个大盘子,里面放着几十块绿头牌,每一块牌子上都写着一位妃子的名字、封号、出生等等,来让皇帝挑选,皇帝就会像在菜场选菜一样挑选自己喜爱的妃子,皇帝翻到哪块牌子,下面的太监就会通知该妃子沐浴净身,然后由太监用红被子裹着赤身的妃嫔送到皇帝的寝宫。
出于安全的考虑,自雍正以后,临幸的妃嫔们侍寝的时候,要从皇帝的脚边轻轻掀起被子的一角,逆爬而上,完事后,仍由皇帝的脚下退出,这和大臣们上朝、下朝一样,只能面对着皇帝,而不能用被对着皇帝。为了防止皇帝中马上风而死,皇帝做爱是有时间限制的,因此一定的时间后,司辰太监会在窗外喊道“时间到了啊”,连喊三声后,太监们有权将妃嫔强行抬走,因此皇帝每次宠幸妃嫔都要抓紧时间,前奏什么的就省了,必须像动物那样来了就干,不然时间不够就尽不了兴。
当然了,太监们都是看人下菜的,比如康熙皇帝,就算是时间到了,也没人敢在窗子外面喊,而同治皇帝就比较可怜了,他有个如狼似虎的老妈,太监一喊,他就得乖乖的遵守祖宗家法,因此他十有八九是没有尽兴了,不然他也不会偷偷的跑到外面去逛窑子。妃嫔侍寝之后,管事太监都会问皇帝留还是不留,如果皇帝说留,太监就会将宠幸的妃嫔记录在册,皇帝如果说不留,有经验的太监会在妃嫔的腰股之间找准某处穴位轻轻的推拿,就能将皇帝的残留物排出,这都是宫廷的秘方,民间很少用到。皇帝当然是希望他的子嗣越多越好,以全国的资源来豢养他一家人,他又不是养不起,因此他是很少要求让妃嫔避孕或事后堕胎的,除非这个妃嫔犯了大错,或者其家族有变才会让她避孕或堕胎。下面的避孕方法就比较残忍了,当皇帝不需要这个龙种了,而宠幸的这个妃子又正好是皇帝不喜欢的,那么敬事房的高手们会将这个妃子倒立过来,用藏红花不断地清洗她的腹部,据说避孕效果极好,但这种方法只是在野史上记载过。还有一种方法更加恐怖,那就是水银,用水银加上藏红花,配以其他中草药,大家都知道,水银是有毒的,用它来避孕这不是找死吗?但宫廷里就是喜欢用这些东西。
皇帝这一关好过,就是皇太后这一关难过,如果皇太后不喜欢这个妃子,她会令人对其强行避孕,慈禧太后就这样干过,她为了达到永久掌权的目的,就曾对同治皇帝的皇后和光绪皇帝的珍妃进行强势避孕,强迫同治皇帝的皇后服用避孕药,而珍妃是通过廷仗打得她流产而致不孕,使得清朝末代的几个皇帝都没有子嗣。被皇帝宠幸是一件好事,能够怀上龙种更是天大的喜事,哪个妃嫔不想自己能生怀下龙种,然后母凭子贵,自己就有了地位,有了子女,待皇帝去世后,还可以岁子女生活,那些没有生下皇子皇女的妃嫔们其结局都是很悲惨的,要么老死宫中,要么出家为尼与青衣孤灯陪伴终身。三、为什么明朝太监宫女可以搞对食,清朝宫廷却坚决禁止?
优质答案1:
为什么明朝太监宫女可以搞对食,清朝宫廷却坚决禁止这件事儿?
两个问题,
第一,为什么明朝太监和宫女可以搞对食?
原因有四:
1,明朝太监地位比较高。洪武朝太监地位低要是对食搞菜户会被剥皮。永乐朝开始,太监地位提高,大太监搞对食,小太监们也眼馋啊,于是蔚然成风。
2,明朝皇帝认可太监地位,允许甚至给太监介绍对食,也是皇家的恩典。比如魏忠贤和客(qie)氏,天启一把魏忠贤看做好控制的宰相。
3,明朝皇帝大都无为而治无法出宫,对于宫中对食这种趣事,也是无聊生活中的一点谈资。要是这点乐趣都没有了宅男们会闷死的。
4,宫女太监对食从汉朝就开始了,明朝同性恋都很流行,这点事,容忍度很高了。
第二,清朝为什么严禁太监宫女搞对食?
1,太监搞对食,会增加太监获取权势的欲望。本来就一个老光棍,发大财没用,控制朝政也没用。能够搞对食,太监钻营权力的欲望会大大增加。
2,清朝严厉控制太监专权结党,而对食,本身就是太监结党专权的一种方式。《甄嬛传》里面苏培盛勾结甄嬛弄雍正的情节,充分说明太监搞对食是不利于宫中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的。
3,明朝皇帝把太监当成自己人厚待,而清朝皇帝的自己人是八旗子弟,所以,太监在清朝政治中地位很低。太监只是低端服务员,打光棍有利于最大限度得让他们做好服务工作。
手写不易,一下呗!
优质答案2:
明朝皇帝从朱棣开始,显然是对太监有着很特殊的信任感情的,因此明朝太监能登临明朝“三大权力”之一(皇权、内阁、司礼监),可清朝不行,清朝皇帝里面,就没有一个看得起太监的。
所谓“对食”,在宫廷之中泛指太监和宫女在互相长期的寂寞下,结为一种类似于“夫妻”的关系,两人在情感上融为一体,因为在汉代,这种关系的表现是太监和宫女在一起吃饭,所以有了“对食”的说法。
对食出现在汉代,可在汉代,对食是一个很小众很禁忌的话题,统治者并不允许,真正让对食“肆无忌惮”发展起来的,乃是明朝,明朝最著名的“对食伴侣”,就是明熹宗的乳母“客氏”与权倾朝野的太监魏忠贤。
而这对“对食伴侣”有一个很厉害的来头,那就是明熹宗“赐婚”,是由宫廷最高统治者认可的,这件事情堪称“石破天惊”。
其实魏忠贤就是大明宫廷中“对食”的这个群体里最大的一个,在魏忠贤以下,在魏忠贤以前,对食伴侣屡见不鲜,宫廷内从未有过禁止,有的皇帝甚至还以此为八卦、为乐趣。
那为什么明朝太监能被如此纵容对食呢?
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权力,权力让他们拥有话语权,可以决定某些事情。
二是皇权的青睐,皇帝出于对“制衡权力”的栽种,或是本就喜欢宦官,都给予了宦官群体很大的宽容。
明朝的太监: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朱元璋废除宰相后,把朝政的大量工作集中于自己,因此朱元璋在公务繁忙的时候,会让身边的太监来帮忙做一些记录,此乃“钦记御前一应文字”,而且朱元璋还特地规定了当时的太监机构,他们有一个“涉政”的大职责是:
凡圣旨裁决机务,已未发放,须要纪录亲切,御前题奏。
可朱元璋本身又很提防太监,他认为宦官会乱政,扰乱皇帝视听,因此只是把太监当作自己的秘书罢了,并不允许干涉外廷的任何事务。
真正改变太监地位的,乃是朱棣、朱瞻基这对爷孙。
朱棣沿用朱元璋的方法,把太监当成秘书,可因为朱棣做皇帝是特殊的,他的环境必须要重用宦官,而且宦官在朱棣的帝路上出力很多,朱棣很重视宦官,所以朱棣时期,就开始让太监参与一些外政了。
也是在朱棣在位的时候,他开始改变宦官不允许“读书学习”的规定,让太监开始参与读书学习,而明宣宗则继续沿袭这个方法,还特地加大了太监的培养,他为的,是让太监开始参与内阁送来的“奏章”的批阅。
这便是明朝皇帝“批红”权力给予太监的开端,明朝太监的权力,都是来源于此。
众所周知,明朝没有丞相,而“类相”组织内阁对国家大事只有“建议权”,没有决策权,内阁需要把每天要处理的事情写在奏章上,然后顺便把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写在一旁,皇帝采取、通过与否,都是看皇帝自己。
皇帝的采纳方式就是“批红”,也叫做“批朱”,一旦通过了内阁的方案,就会拿到其他执行机构进行执行,而可以想象,皇帝把这个权力给了太监,这些太监还读过书,他们已经超出了皇帝秘书那么简单的意义了。
所以明朝的司礼监掌权太监(掌印太监、秉笔太监)被人称为“内相”,内阁首辅被人称为“外相”,司礼监掌权者不再是看到大臣需要点头哈腰的存在,而是可以堂堂正正地站在他们面前交谈国事。
即便是东汉、大唐后期,太监都不曾有过这么正式、这么高的地位。
最经典的大明“两相”之交,就是张居正变法时期,内阁首辅张居正和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
正因为二人的无间合作,才让张居正变法浩浩荡荡毫无阻力,那就是因为张居正明白,太监是惹不起的。
可以试想,这样级别地位的太监和宫女搞“对食”,他们自己的心里“虚”吗?
他们一点都不虚的,因为他们有文化,他们还有前途,做到最高地位,跟外廷大臣相差无几的,而且外廷大臣对他们的“弹劾”,都会被他们反驳并且乘胜追击,如此一来,太监在大明因为权力的缘故,的确自由很多。
因为朱棣一脉的皇帝对宦官很重视,并没有扼杀他们精神世界的打算。太监因为皇帝得权,而太监权力成长起来后,同样也会一定程度制衡皇帝,所以在客观上获得皇帝的尊重。
可明朝太监往往对皇帝是极其忠诚的,也许因为他们已经是“无后之人”,他们在书本里得到的文化,都被转移到他们对皇帝培养上了。
比如明神宗就是如此,他把冯保称为“大伴”,冯保偶尔对他严厉,但偶尔还教他很多文化上的学识,这种有点像“家长”的感觉,是大明宦官独有的。
这也是朱棣一脉皇帝的特点,跟宦官相处得比谁都好。
基于这个因素,作为皇帝的他们不反对太监私下“对食”是很好理解的,因为“对食”的问题,更多是传统上的问题,可从来不“违法”,如果皇帝看得过去,那也是完全没问题的,更不可能碍文武大臣的事了,因为这是“内廷”的事情,跟外廷毫无关系。
明熹宗给自己的乳母客氏和魏忠贤赐婚正是这么一个心态之下,魏忠贤在政治上有地位,但在明熹宗的日常生活里,又跟明熹宗更接近,所以明熹宗做这个事情,并不突兀,他只是达到了这一脉皇帝对宦官青睐的巅峰而已。
既然连“后宫”的主人都支持了,那必然就无人敢言了,要知道“宫女”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皇帝的私产,连皇帝自己都愿意把宫女“分配”给宦官,其他人又有什么敢乱说的呢?
也可以从中再延伸一点,那就是宦官们的“精神世界”是很重要的。
宦官们有资格读书,读过书的人跟没读过书的人,是两个世界的人,但前者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是很执着的,精神世界里的东西,情爱是不可避免的,明朝皇帝不排斥宦官和宫女对食,也许是明白他们这种情绪吧。
这就更像一种对宦官的“恩赐”,和对那些功臣们的赐婚是一个道理的,只会换来忠诚和感激,对于极其重视宦官权力的明朝皇帝来说,这种拉拢人心的机会自然不能错过。
清朝太监没办法找对食伴侣的根源:太监没有多少权力。以大明司礼监的影响力来看大清,有没有一个类似于让宦官“参政”的机构呢?
答案是没有。
大清跟大明一样,努尔哈赤、皇太极这两位开国皇帝都对宦官提防无比,但又要比大明极端。
虽然清朝也没有宰相,可是清朝早期是“满族贵族政治”,皇帝不存在忙不过来让太监帮忙的情况,所以在太监的设置上,是完全一点权力都没有“漏”出去给他们。
而大清跟大明后来发展不一样的是,大清皇帝对太监的“排斥感”不仅没有减少,还一直递增,到了雍正四年,雍正正式确立了太监的“官级”,最高不能超过“四品”,而且太监还要受“内务府”管理,不得自行管理。
以前大明太监有“司礼监”,不仅是他们自己管着自己,偶尔还去管管别人,可到了清朝,内务府的掌管者都是“上三旗”人,对太监压制得死死的,太监何来权力可言?
只要没有权力,就不会有地位,更不会有尊重。
清朝太监们从事的事情,都是重复、低下的,这是大清统治者们决定的,明朝虽然重视太监,可也让人看到了太监掌权对国家和皇帝的一定损害,而且清朝没有像朱棣一样特殊情况登基的皇帝,不需要扶持一个特殊的群体来维护权力。
所以在清朝太监的“日常生活”问题上,大清皇帝并不给予多少,甚至有意打压他们的“越界”行为,比如找宫女对食这种事情,是看到一个打灭一个的,而个别“私下”偷摸着进行的,他们也只需要剥夺太监的权力,自然就会有人收拾太监了。
清朝太监难找对食伴侣的最大政策因素:宫女可以“退休”了。大清朝还有一个特色,是历朝历代没有的,那就是雍正正式确立的“宫女”退休制度。
宫女退休,看似没什么大学问,可背后的意义却很大,不亚于封建社会走向进步社会的夸张,因为让宫女退休,等同于皇帝把自己的“私产”释放回家,这在皇权最集中的大清朝出现,可以说是十分“神奇”。
而雍正之所以让宫女退休,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宫女大多数都是上三旗的人,多多少少跟贵族沾点关系,让她们退休回家嫁人过日子、赡养自家老人,这是给她们一个正常的人生。
二、清宫开始追求宫女的年轻率,也开始削减宫女的终生福利,其实更有利于减少宫廷开支,这种制度出于节俭的雍正之手,非常合理。
但不管宫女最终因为什么原因退休,可以确定的是,她们不需要一辈子困在清宫,跟以前的宫女只能老死在宫殿中不一样的,她们未来还有自由的人生。
试想,她们为什么还要和太监对食?
这已经不是皇帝允不允许的问题了,而是宫女们已经有底气“看不上”宦官了,反观太监们呢?
他们还真的是惨极了,宫女可以退休,但太监不可以,假如在宫中产生了感情,日后也是“两个世界”的人,注定没有结果的,那么对食的意义何在,还不如不要横生痛苦,各自做好自己的事情便可。
这个退休制度是打击对食的一个巨大因素,终大清太监的始终,都没有什么太监和宫女传出什么美好的浪漫故事,以前是即便是上面的内务府来抓,下面其他宫女举报,都有可能因为感情在一起,如今却是连感情都不可能产生。
总结:清宫太监也被称为是“最落寞”的一批人了,真正在最后感受到自由的,只有清末的那群太监。
在清廷弱势无法管理之际,一些存下了大量财富的太监开始外出“娶妻”,找回家人并“光宗耀祖”,做到这个份上,也是他们特殊的人生的巅峰了。
而明清两朝的太监对食现象的迥异,完全可以看作是明朝太监“透支”了清朝太监对食的权力,如果不是明朝太监玩得太过,清朝统治者也未必不会继续这种对清朝太监精神有所帮助的传统,可太监这个群体,也是双刃剑,不好太过善待。
在客观环境上,两个朝代也不同,清朝即便有安德海、李莲英极受统治者宠爱之流,但和冯保、魏忠贤这些宦官比,终究是天壤之别。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