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像什么动物?越王会稽山发生了什么

2023-02-27 14:58:29 478 0
奇闻观察室
得知吴王夫差得病后,越国谋臣范蠡给越王勾践出主意:你去探望一下吴王夫差,并尝一下吴王的粪便,然后告诉他病很快就会好。

“卧薪尝胆”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励志图强故事。

“胆”就是动物的苦胆,味道奇苦无比,而且苦味久久不散。杀鸡杀鱼时,都要十分小心,防止弄破了苦胆,胆汁流到肉上,那肉就没法吃了。

越王像什么动物?越王会稽山发生了什么

可想而知,越王勾践天天舔挂在屋里的苦胆,是什么感受。

但比尝苦胆更难的,是吃粪便。

我的天,听起来都恶心……

这件事,还离不开范蠡。

话说,范蠡这人命也真是苦到家了。不苦到家,有必要又是舔苦胆,又是吃“便便”的吗?

我国春秋时代,越国(今浙江一带)和吴国(今江苏一带)打仗,越国大败。越王勾践就向吴王夫差投降了。

吴王夫差一心想向北,向中原发展,图谋称霸,就想放越国一马。都已经投降了嘛,每年还按时上贡,无偿提供粮食,送女人,如同吴国的能源基地和美女基地一样,就没有必要灭人家的国、斩草除根了吧!

所以夫差对越国的警惕性是比较弱的。

吴王夫差心软,但他的谋臣可不是。

谁呀?大名鼎鼎的伍子胥,就是为了过关一夜白头,后来又将自己祖国的楚王鞭尸的那位。伍子胥有谋略,还心狠手辣,一直劝吴王夫差杀了勾践,以绝后患。

伍子胥是夫差他爹阖闾的谋臣,帮着阖闾把吴国做大做强,就连强大的楚国都不得不臣服于吴国。阖闾也成了春秋时期的“霸主”之一。

阖闾死后,伍子胥继续辅佐他儿子夫差。但是夫差这个“王二代”孔武有力,比较自我,不大喜欢伍子胥,脑瓜子有点像三国演义里面的吕布。

旁观者清,只有伍子胥看出越王勾践一直在示弱,在演戏。

但夫差耳根子软,见不得别人可怜,加上他比较厌烦伍子胥以长者的姿态天天说教,就没有对勾践下死手。

夫差生病后,越王勾践的谋臣范蠡就给范蠡出主意:大王你带点礼物和慰问金去一趟吴国,探望下吴王夫差,然后尝下他的粪便,就说他的病没有大碍,很快就好。

勾践一听,你马你这个主意真是又臭又馊哈……??(后来勾践要弄死范蠡,估计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但为了生存,为了越国,还是硬着头皮去了。

见了吴王,勾践恭恭敬敬地磕了头,然后就把范蠡教给他的话说了,要尝夫差的粪便。

夫差惊呆了:这么过粪的要求,我这辈子还是头一回遇到……

吴王夫差现场“出恭”,然后让人端给勾践。

勾践看着热气腾腾的?,胃里翻江倒海,但动作上没有犹豫,用指头蘸着尝了尝,很有信心地对吴王夫差说:

“大王的便便又酸又臭,没有什么问题,病很快就会好的。”

吴王夫差感动的呀,眼泪都快流出来了:自己的亲儿子都做不到这样啊……

从此,彻底对越王勾践放松了警惕。

越国有了生存空间,也就获得了暗自发展的机会。

几年之后,越国恢复了国力,趁吴王夫差北图中原之际,越王勾践攻打吴国,吴国灭国,吴王夫差自杀。

能尝便便,忍常人所不能忍,勾践是很了不起的人物了。

勾践也应该是吃屎君王第一人了。

当然,著名的军事家孙膑也吃过猪粪。还有,传说韩信逃跑途中也吃过粪便。都是为了活命。

掌中中国历史博物馆

一:越王代表什么动物

越王勾践(约公元前520~前465)属蛇。

是一个春秋时越国的国王,后来兵败于吴王,卧薪尝胆三年击败吴王的历史名人

二:越王打一动物

越王战吕布夺位,得“口”;嫦娥与玉兔相对,在“天”上。

脚多赶天下稳当,得“虫”,虫脚多;最后没有了去路.路一般说公路,没路只有“公”。

三:越王会稽山发生了什么

春秋后期,越国在越王勾践统治下迅速崛起。他奋发图强,覆灭吴国,进而北上中原,与齐、晋会盟。越王勾践的军队横行于江淮之间,鲁、宋、卫等小国都朝服于他,周天子命他为诸侯之长,成为煊赫一时的春秋最后一霸。可是,越国是怎样建立的?越国的第一代君王是谁?越王勾践的祖先究竟是何许人?对于这些问题,史书上记载不一,学术界也众说纷纭,至今还是一个不解之谜。

一种流行的意见认为,夏禹治水,周行天下,到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市南)召集会见诸侯群臣,后病故葬在那里。到夏禹的第四代孙少康时,为了奉守夏禹的祭祀,就封他的小儿子无余于会稽,这样就建立了越国。无余是越国的第一代君主,世袭传位而至勾践。《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称勾践是夏禹的“苗裔”(即子孙)。《汉书·地理志》也说粤(越)地“其君禹后”,把越国国君都当作禹的后代。《吴越春秋》中有《越王无余外传》,详细记述了无余为祭夏禹而受封的经过。今浙江会稽山麓还有大禹陵,相传就是夏禹的葬地。

越国国君为夏禹后代的传说,历来有不少学者提出过怀疑。其理由大致有如下四点:一是传位的世代太少。《史记》说无余“后二十余世,至于允常”(勾践的父亲)。清人钱大昕指出:夏少康至夏桀传了11代,商汤于纣王传了30代,周武王至敬王(与允常、勾践同时)又传了25代,共有66代之多,而越国传位却只有20余代,这是“理所必无”(《廿二史考异》卷四)。二是夏朝的活动范围在北方。据《逸周书·度邑》《战国策·魏策》《史记·孙子列传》等文献记载,夏人居住的中心在今山西南部和河南西部。以理推测,夏禹不可能远至今浙江省的会稽山,并安葬于此。三是风俗习惯不同。夏人属于北方民族,而越人属于南方民族。越人都把头发剪得较短,并且在身上刻上许多龙蛇图像。越国的国君也不例外。《墨子·公孟篇》说“越王勾践,剪发文身,以治其国”,这是不合北方民族的风俗的。四是人名、谥号不同。越王名号都没有什么意义,是谐音字拼凑而成。如勾践的谥号叫“菼执”,意义不明;勾践的孙子名“不寿”,那是寿命不长、要夭折的意思。这在北方华夏族中是断然没有的。

对越国国君的先祖有些历史的记载,持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说法。《国语·郑语》载史伯说:“芋(mǐ)姓夔(kuí)、越”,即认为越国姓芋。战国末赵国人所编的《世本》,也称越国国君是“芋姓”,并明确提出他们“与楚同祖”。到三国时韦昭作《国语》注,更把勾践说成是“祝融之后”。《墨子·非攻篇》又记述越国君王“出自有遽”。据清人孙诒让的考证,楚君熊渠在西周夷王时,曾封小儿子为“越章王”,“有遽”当就是“熊渠”,声近古通用。然则越国国君果真姓芋,与楚同祖,而其开国者就是楚君熊渠所封的儿子越章王。

不过,这种意见也有很难说通的地方。越王勾践时,曾派使者廉稽至楚国去。在楚王面前,廉稽称越国是“周室之列封”,而不承认越国是楚君所封。范蠡也曾对吴国的使者说,越先君是“周室之不成子”,而不闻与楚国有什么关系。而且,据《说苑·善说篇》记载,楚国的鄂君子晰听了越国摇船工唱的歌而不懂其歌词,需要找“越译”来把它翻译成楚语。显然,楚、越两国语言不通。战国末年的荀卿曾说当时的人们“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可见,楚、越、夏三族到那时仍有着很深的隔阂。倘若越国国君与楚同祖,那么楚、越两族应该早就融合,不会出现如此情况。

近来又有一些学者提出,越国本与吴国同族。两国首先是语言相同。伍子胥说:吴与越“言语通”。文种也称“吴与越同音共律”。其次是所处地域相同。两国都处于古扬州,有三江、五湖环绕,农业上盛产稻谷,手工业方面长于青铜冶铸。《周礼·考工记》曾称赞“吴、粤(越)之金、锡”和“吴、粤之剑”。再次是习俗相同。吴国人也都“断发文身”。《尚书大传》记:“吴、越之俗,男女同川而浴。”还有在民族性格方面,两国也十分相似。《汉书·地理志》说“吴、粤(越)之君皆好勇”,其民“轻死易发”。可见吴、越两国同族,是有充分根据的。但吴国国君的先祖据说是周太王的长子太伯。在吴、晋黄池盟会上,吴人说“于周室,我为长”。看来,太伯南奔成为吴国君长确是事实。既然吴国国君是北方周人的后代,那么越国国君是否也有可能是北方夏人的后代呢?这就又和越是夏禹之后的说法接近了。

四:越王叫什么名字

湖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越王勾践剑,有着“天下第一剑”之称。鲜为人知的是,在“越王勾践剑”刚出土时,它的名字并不叫“越王勾践剑”。

这事儿还要从上世纪60年代说起,1965年12月,湖北省江陵地区连续两年遭遇了干旱。政府决定从荆门漳河修一条水渠,引水灌溉那一带的部分农田。

1965年岁末,挖渠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然而,当水渠延伸到纪南城西北7公里处时,人们发现这里的土层看上去有些与众不同,这里土质疏松,好像曾经被挖动过。很多专家认为:江陵地区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战国时曾是楚国都城郢。这一带素以古墓众多著称,这次发现的异样土层下面,很可能也藏着古墓。

望山一号楚墓内部景象(图:《江陵望山沙冢楚墓》)

考古专家们闻讯赶来,经过仔细勘测,发现地下果然有古代墓穴,并且不止一座,初步估计大约有50多座。就这样,灌溉工程的挖掘,被一次不期而遇的考古发掘代替了。专家们把这一片古墓群称为望山楚墓。

几天后,发掘工作进行到望山一号楚墓,当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将墓主人的内棺打开,人们赫然发现,在内棺尸首骨架的左侧,有一把装在漆木剑鞘内的青铜剑。当保管员将宝剑从剑鞘中小心翼翼抽出的时候,在场的人都吃了一惊。这把宝剑寒气逼人,虽历经2400余年仍纹饰清晰精美,有莽撞的好事者伸手去拿剑,不料手指碰到剑刃上,竟划出了一道口子,鲜血立刻流了出来。

如此锋利之剑,是用作何处?剑的主人又是谁?一时不得而知。随后,考古专家在近剑格处发现两行八字鸟篆铭文,字体怪异。

当时在考古发掘工地指导工作的著名历史学家、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方壮猷教授,与在工地的考古工

剑上的铭文是用“鸟虫书”所书写的。所谓鸟虫书,又称虫书、鸟虫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盛行于南方诸国的一种文字。经分析,“钺王”就是越王,“自乍用鐱”表示是其亲自监工并佩戴的。至于“钺王”后面的两个字人,按过去剑上发现铭文的惯例,应是某位越王的名字。方壮猷认为这两个字是“邵滑”,并认为邵滑可能是史书所记载的越王无疆的儿子越王玉。据此,他将此墓认作越王墓。

因此,“邵滑剑”之名就被初定了下来。

而对于方壮猷有关“邵滑”二字的意见,当时在考古发掘工地上的其他文物工

郭沫若很快就寄来了回信,在信中,他肯定了方壮猷的研究意见,认为那不能确定的两个字就是“邵滑”。

然而,1966年1月5日,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唐兰写下的信件里,却提出了一种新颖而有震撼力的意见。唐兰认为,宝剑的主人不是别人,正是中国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越王勾践

唐兰是如何得出这个答案的呢?原来,他运用自创的古文字研究方法,推断出这两个难认的字为“鸠浅”,而“鸠浅”正是“勾践”的通假字。唐先生还认为此墓不可能是越王墓,应是楚墓;这方剑是楚灭越以后所得的越国宝物。

1966年1月8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陈梦家在复信中,也明确指出剑铭为“越王勾践自作用剑”,而且认为望山一号墓未必为越王墓,仍当是楚王族、贵族之墓,其年代可能早到战国初期。

这个新颖的意见引起了专家们的极大兴趣。2月28日,郭沫若复信也明确指出:“越王剑,细审确是勾践之剑。”

随后,方壮猷将剑铭考释的“越王勾践自作用剑”结论函告各位先生,同行的专家们也都认同了唐兰的结论,于是,“越王勾践剑”就这样以崭新的名字横空出世了。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78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