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李治登基后不久便爆发了一场惊天大案——永徽大案!
此案牵连很广,直接导致唐高祖李渊的儿子李元景、侄子李道宗,唐太宗的儿子李恪、女儿高阳公主、巴陵公主,柴绍的儿子柴令武,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大唐名将薛万彻等众多大人物被处死!
而案件的起因则是源于一场家庭纠纷,没想到经过长孙无忌一番操作,直接演变成谋反大案。
当时唐朝名臣房玄龄死后,其爵位和家产由嫡长子房遗直继承,他的嫡次子房遗爱娶了高阳公主,而这位公主觉得驸马应该继承房玄龄的爵位和家产。
高阳公主三番五次争夺失败后,干脆心生毒计——诬陷房遗直非礼自己。
没过几天,唐高宗李治就接到举报说,房遗直非礼公主!一脸错愕的李治立即让有关部门展开调查。
这时候,长孙无忌出现了,他决定接下这个案子,亲自审理。
作为一品太尉、宰相、首席辅政大臣,亲自去审理一桩性骚扰案件?这不是牛刀杀鸡?
显然不是,这个案子的发生让长孙无忌看到了机会——清除所有政敌的机会!
经长孙无忌审查出具初步结果:
1、房遗直非礼公主一事纯属子虚乌有,但是有意外发现。
2、高阳公主同时与三个男人保持长期不正当男女关系,其中两个是知名高僧,一个道士,但这不是最重要的。
关键是高阳公主长期买通宦官打探皇宫内部消息才是大事,这相当于监视皇帝,有何居心?
3、驸马都尉薛万彻在京城与连襟房遗爱交谈时曾表示,如果天下有变,就奉荆王李元景为帝,(其实就是发发牢骚,没真这么干)。
4、荆王李元景曾经梦到自己手持日月把玩。李元景跟房遗直的关系:他女儿嫁给了房遗爱的弟弟房遗则。
综合以上线索,这帮人有谋反嫌疑,属于重大案件,需要进一步挖出真相。
于是长孙无忌上报李治,要求进一步查实,得到李治批准后,长孙无忌开始了计划的第二步。
他用了一些特殊手段迫使房遗爱咬人,经污点证人房遗爱先生揭发检举,以下人士参与了密谋造反:
他们是高阳公主、驸马都尉薛万彻、荆王李元景、吴王李恪、巴陵公主夫妇、柴绍的儿子柴令武、江夏王李道宗、宰相宇文节、驸马都尉执失思力!
经有关部门开会讨论,决定做如下判决:
除江夏王李道宗、宰相宇文节、驸马都尉执失思力判流放外,其余人全部处死!
当李治看到汇报后,说李元景是朕的叔父,李恪是朕的兄长,能不能放一马?
长孙无忌当场就说:不行!李治只好含着泪处决了这些人。
以上被处死以及被流放的人中,大部分是曾经的魏王党,唐太宗在世时,他们支持魏王李泰为太子,而长孙无忌、褚遂良则是晋王党,支持晋王李治为太子。
因此,长孙无忌视这些人为政敌。
另外像李道宗、宇文节、执失思力之类的则是与长孙无忌不和的人,他看不惯并讨厌这几位,因此被牵连。
最冤的当属吴王李恪,当年唐太宗李世民立李治为太子后,发现他太懦弱,于是后悔,想废了他,再立吴王李恪为太子。
在长孙无忌等人的强力劝说下才作罢!而长孙无忌则从此记恨李恪。
据史书记载,李恪英武,有文武才,名望素高,唐太宗常常说李恪是最像自己的。
因其才华极高,长孙无忌在记恨的同时,十分忌惮这个人!
所以,借这个案子,直接指使房遗爱咬住李恪,诬陷他谋反,一起被处死。
李恪死前曾大声诅咒长孙无忌,说道: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害良善,宗社有灵,当族灭不久!
6年后,这句话得以应验,许敬宗以同样的整人手段,同样类型的案子,诬陷长孙无忌谋反,被流放再被逼死。
有人认为这是长孙无忌遭到的报应,当初他诬陷别人,致使大量的人被冤杀,他自己最后也被人诬陷,最终身死,其党羽被反攻倒算,一网打尽。
烟郭说
小时候历史教科书只说长孙无忌是个名臣,加上电视剧一直把他塑造成一个正面形象,没干过什么坏事。
但事实上,长孙无忌陷害忠良,打击政敌,手段十分狠毒。
说他是好人谈不上,好人是做不了辅政大臣的,说他是坏人也不合适,毕竟做了不少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政策方针。
政治家是不能用好人或坏人来衡量的,不过看他整死这么多人来看,此人缺乏容人之量,做事过于狠毒,实在有失一代名臣风范。
其实在把处决结果上报李治那一刻就注定了长孙无忌的结局。
李治要为叔父和兄长求情,长孙无忌说不行,李治先生第一次感受到他这个皇帝在大臣面前,显得如此渺小!
他在想,这天下到底是皇帝说了算,还是长孙无忌说了算?一颗仇恨的种子就此埋下!
6年后,在李治的默许下,许敬宗用了和长孙无忌当初陷害李恪时同样的手段和案子,彻底整垮长孙无忌。
事实上,他是权力太大,威望太高,威胁到了皇权,才被整垮。
李世民要是知道了,非得后悔死不可,当初立李治为太子,就是为了避免兄弟相残的事情发生,他没想到自己制定的辅政大臣会亲手搞死大批李唐宗室的人。
一、李世民曾说,吴王李恪最像自己,那为什么李世民不将皇位传给吴王李恪?
优质答案1:
唐朝皇帝立储,是太子主政,亲王主军的格局,一般都是立一个强势太子,并用亲王制衡太子,结果都是失败,
李渊立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主军,牵制太子,结果失败了。
李世民依然选择这种方法,立李承乾为太子,魏王李泰制衡他,结果依然失败了。
后面的李亨立李豫为太子,用建宁王制约他,结果建宁王做了李元吉,跟太子关系很好,建宁王就出局了,于是用越王李系制衡太子。
再往前翻翻,孙权用孙滤制衡太子孙登,用鲁王孙霸制衡太子孙和,结果都失败了,
石虎用石韬制衡太子石宣,结果也失败了。
曹操用曹植制衡太子曹丕,算成功的典范了。
李世民虽然知道危险,因为他就是这么篡位的,但是别无选择,
如果只立一个太子,不用亲王制约行不行呢?肯定是不行的,只要看看杨坚立杨勇就知道了,太子势力大到吓得他晚上睡不着觉;刘义隆只立太子,结果太子杀了他。
李世民如果立英果类己的吴王李恪,那结果必然是父子相残,要么李恪杀了他,要么他杀了李恪,他实在是不敢赌。
所以,李世民没有立吴王李恪,只是因为这样立强势太子很危险,只能立相对弱势的太子。
另一方面,如果立吴王李恪为太子,就必须把长孙无忌等大臣全部清理出来,如果不杀了他们,李恪是不可能登上皇位的。
要想李恪登上皇位,并且坐稳,就必须扶持新的外戚,不然李恪还是坐不稳皇位。这个外戚要么是母族,要么是妻族。
优质答案2:
唐太宗在立了李治为太子后又过了大半年的时间,曾一度想过改立吴王李恪为太子,但此事最终不了了之再无下文,有人认为唐太宗最后没立李恪为太子是因为长孙无忌的阻挠,或是因为李恪生母乃隋炀帝之女,那么事情的真相又是如何呢?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史书上究竟是如何记载的。
贞观17年,唐太宗在立了李治为太子后又过了大半年的时间,觉得这个小儿子只有十五岁,一直养在自己的身边没有经过什么历练,作为帝国未来的继承人还不够强大有力,担忧他无法很好地驾驭朝政,毕竟“国赖长君”。于是唐太宗便想到了换储一事,而当时的李恪可以说是唯一适合的人选,因为看看除了第三子李恪之外的其他几位皇子:
第二子李宽,早夭
第四子李泰,夺嫡被贬
第五子李佑,贞观十七年谋反被诛
第六子李愔,被唐太宗痛骂为禽兽不如
第七子李恽,好敛财,被有司弹劾
第八子李贞,仅比李治大一岁
第十子李慎,年纪比李治还要小
下面更加年幼的李嚣、李简、李福等人不是早夭,就是年纪太小。在这样的情况下,除了比李治大了近9岁的李恪,唐太宗还有别的选择吗?
唐太宗欲立李恪归根究底就是因为除了李恪外,别的年长一些的皇子不是因为夺嫡被贬、被杀,就是实在是扶不起的阿斗,李恪尽管也曾因为踩庄稼和赌博这些小事被连续贬官和削户过多次,但除了李恪外,唐太宗已经别无选择。
就更不用提什么唐太宗欲立李恪是因为他是最优秀的儿子,事实上通观李恪的生平实在看不出他有什么文功武治的政绩。《旧唐书》中对李承乾的治国才能好歹还有一句“太宗居谅暗,庶政皆令听断,颇识大体”的介绍,对李泰至少还能知道他“少善属文”,也的确编修了一部《括地志》,其他庶出的皇子中,也有因为处理地方政务出色而被当地百姓称赞的。
然而关于李恪却只知其有文武才,相当笼统的一句赞美之词,至于具体有什么雄才伟略的事迹可以展现其贤能的,史书中便再无一字了。就连李恪的“善骑射”也不过是身为关陇军事贵族最基本的素养而已,在唐朝这个连后宫才人都能陪帝王骑射的朝代里,李恪的“善骑射”却根本没有丝毫的军功或突出的事迹可以证明。
李恪所谓的文才更是如此,就连李唐皇室成员中最常见的书法特长都毫无记载,而同样因谋反被诛的汉王李元昌,却能够以书法、绘画、射猎著称于各部史书。
一位专研经典名著,擅长音乐,绘画精妙,射猎如神的多才多艺的俊美皇子便栩栩如生地在后人心目挺拔起来,相比之下,李恪的才华无论是在史书还是墓志铭上,都没有分毫体现。
不过很显然,唐太宗欲立李恪这个想法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而是一时冲动下的心血来潮之念。因为如果唐太宗真的考虑清楚了要改立李恪,或者是吃了秤砣铁了心要换储了,那么长孙无忌是绝对没有“密争之”的机会的,更不可能只凭他一家之言便一锤定音。毕竟这天下是姓李的,不是姓长孙的。贞观17年时的长孙无忌虽然位极正一品的司徒,但就唐朝的政府系统而言,司徒位高却只是个虚职。在根本没有实权的情况下,长孙无忌又如何把持得了朝政?此时的魏征固然已死,但房玄龄李靖这些大臣仍然健在,唐太宗也正值壮年手握兵权,怎么可能任由一个既无实权又无兵权的长孙无忌操纵朝政?
何况废立太子是国家大事不是儿戏,唐太宗若是下定了决心要换太子,肯定会把这件事拿到朝上廷议,再不济也要找几个心腹大臣一起来商量商量,就像当初要立李治一样,“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李绩等计议”,而不会只跟最不可能赞同的长孙无忌一个人商量,甚至被长孙无忌反驳后就此立刻作罢。
而从正史中对改立李恪这件事一笔带过的记叙来看,很明显唐太宗只是一时心血来潮,突然间有了这么一个想法,然后对长孙无忌露了个口风,长孙无忌反对,唐太宗想明白了自然也就彻底打消这个念头了。更不要说什么长孙无忌反对立李恪是因为他不是自己的外甥,事实上真正介意李恪不是嫡子的并不是长孙无忌,而是唐太宗本人。毕竟一旦改立庶子出身的李恪,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嫡子的未来就很难有所保证了,这一点唐太宗显然比长孙无忌更为担心,因为当初唐太宗立李治的目的就是为了可以保全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心爱的儿子。
唐太宗改立太子时,一直都是在嫡出的李泰与李治之间摇摆不定,决定立李治也是因为李治性情仁厚,就是做了皇帝也不会对自己的两个亲兄弟不利。而在这期间,唐太宗自始至终都没有想到过还有庶出但年长的李恪可以考虑,李恪在唐太宗的心中地位究竟如何可见一斑了。因为李恪若是在唐太宗的心中还算是有些分量的话,唐太宗在改立太子的时候绝对会首先想到他,而不是等到一切都尘埃落定后又过了大半年的时间,直到贞观十七年年底诸位皇子回京过年时,才发现原来还有这么一个庶长子可以考虑,而且还只是昙花一现的想法。
至于说什么李恪远离京城和朝中大臣没有交情,自然不会有人愿意保举他做太子。事实上朝中大臣的意愿怎样并不重要,关键仍在于唐太宗自己的态度如何。看看李治就能知道,李治这个太子可谓是唐太宗一手扶持上去的。为了册立李治,唐太宗甚至不惜拔剑欲在大臣面前自尽;在正式立了李治为太子后,唐太宗又倾力打造了一个强大可靠的东宫班底以辅佐太子。
同时,唐太宗知道李治一直久居深宫缺少历练,便开始加强对他处理政务能力的培养,时常把他带在自己的身边言传身教。
所以唐太宗若真的有意改立李恪为太子的话,完全可以把改立李治时的举动照搬过来,而不只是口头上提那么一提,被否决后既不见有过失落后悔的时候,更不曾见对李恪这个改立未果的儿子有什么内疚之情,甚至欲立李恪未果后没过两天,唐太宗就因为李治长子李忠的出生而举行了盛大的筵席,不仅在宴会上高兴地“酒酣起舞”“尽日而罢”,还一反皇孙只能封郡王的制度,破例将李忠册封为了亲王——完全将李恪的事情抛之脑后。反观刘邦欲立赵王如意失败后,为戚姬母子的未来安全得不到保障愁得长吁短叹,甚至“心不乐,悲歌”,不仅特意让周昌去做如意的相国,而且一听说樊哙要在自己百年之后诛杀戚姬母子,当即下令要陈平等人去杀了樊哙。
而同样提名未果的李恪不仅没有得到唐太宗的任何保护措施,反而被唐太宗严厉地告诫了一通:“你若是不遵纪守法,西汉的燕王刘旦就是你的下场,就算你是我儿子我也救不了你!”虽然有人认为这是唐太宗在“保护”李恪,要他小心谨慎一些,但李恪作为亲王,他的性命并不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是掌握在皇帝手里,光是告诫李恪自己谨言慎行是没有用的,只有让未来的皇帝李治知道要善待李恪才能达到保护李恪的目的。
也正因为明白这样的道理,所以汉高祖刘邦临终前特地留了封手诏给太子刘盈,要他日后一定要照顾好他曾经欲立未果的赵王如意;唐太宗在立李治为太子时也反复强调过立李治的原因是为了能同时保住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儿子。而唐太宗既然能想到要为李承乾、李泰、李治的日后安危做打算,又为什么没为李恪日后的安危做出同样的安排呢?李恪若是能在唐太宗的心中稍微有点分量,都不至于遭此待遇。
至于李恪不能当上皇帝是因为具有前朝血统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李恪的两朝血统并不是什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事,早在南北朝时就有许多两朝一脉的皇位继承人,比如后赵石虎的太子石世,生母就是前赵的安定公主;比如北周闵帝宇文觉的生母就是北魏冯翊公主。就连隋炀帝杨广的太子杨昭也是两朝一脉——杨昭的生母萧皇后,即西梁孝明帝萧岿的女儿。
再说如果前朝血统真的是问题,是忌讳,那唐太宗为何在明知李恪具有隋朝血统的情况下,还想立其为太子?长孙无忌又为什么不用这么好的理由来反对唐太宗立李恪呢?就像唐玄宗欲立武惠妃为后,大臣首先就用武家与李唐皇室有仇为由劝阻唐玄宗,而李恪这里却压根没人提及所谓的血统这一点。所以李恪与储位无缘,和他的生母杨妃是隋炀帝的女儿根本没有任何的关系,而是因为李恪与杨妃均不得宠于唐太宗的缘故。
二、兰陵王高长恭、吴王李恪、肃亲王豪格,三位历史上的名王你如何评价?
优质答案1:
多谢邀请!
这三位都是皇帝的兄弟或者亲人,死得都有些可惜,但他们本身其实并不是完全无辜的,他们的结局,也符合权力斗争的逻辑。
我们先看看高长恭。
高长恭生活在北齐,是高澄的四儿子,被封为兰陵王,高澄是权臣高欢的大儿子,后来被刺杀,弟弟高洋接过大权,登基做了皇帝,就是北齐的文宣帝。
高洋死后,皇位传给年幼的儿子高殷,结果高殷很快被自己的两个叔叔高演、高湛搞死了。高演做了皇帝,但很快死掉,高湛接着做,就是武成帝,几年之后就把皇位让给儿子高纬。高纬就是齐后主,在位十几年。算起来,高纬和高长恭是堂兄弟,血缘关系很近。
高长恭容貌俊美,声音也好听,是标准的高富帅,最早做过并州刺史。武成帝河清三年年底,北周军队包围了洛阳,武成帝高湛亲自带领段韶、斛律光、高长恭等人前往洛阳解围。
两军僵持不下,高长恭率领五百骑兵杀透重围,一直杀到金墉城下。混乱当中,洛阳守城的北齐军人不知道突然杀来的人马是哪一方的,高长恭只好除去盔甲,露出自己那一张俊美的脸。
城上认出是自己的援兵,于是施放弩箭,里外配合杀退周军,取得大胜。将士们高兴,一齐高唱一首《兰陵王入阵曲》,到处传唱。于是高长恭的威望空前高涨,风光无限,但也因此埋下了悲剧的种子。
战后,兰陵王高长恭做了尚书令,以后一步步进为太尉,大司马,太保、大将军等,并被封分郡公。
齐后主高纬曾经对高长恭谈起洛阳之战,认为高长恭太冒险,入阵太深,一旦失利后果不堪设想。高长恭说“家事亲切,不觉遂然。”
他认为这是自家的事,所以他才这样卖命。这句话让齐后主不舒服,以后开始提防高长恭。高长恭自己也意识到不妥,盼望自己快快生病。他有一个毛病,就是比较贪财,在地方上聚敛财富。后期他特意这样做,想要避祸自保。
可惜已经迟了。武平四年五月,齐后主派人送来毒药,高长恭悲伤地对妻子说:“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饮药而死。
高长恭有能力,有魅力,太显眼,又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让自身的光芒超过了皇帝,所以才有悲惨结局,十分可惜。
再看看唐朝的李恪。
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三儿子,被封为吴王,生母是隋炀帝的女儿,他还有一个同胞弟弟、蜀王李愔。
李恪在各方面很像他的父亲李世民,血统高贵,文武双全,擅长骑射之术,在百姓中间也有很高的名望。只可惜他的母亲不是皇后,他只能算是庶子。
李世民的三个嫡子,皇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和晋王李治。李承乾和李泰因为争斗,被李世民一起拿掉,改立李治为皇太子。后来李世民对皇太子李治不满意,想改立李恪,皇太子的舅舅长孙无忌坚决反对。长孙无忌代表的外戚集团势力强大,李世民只好放弃这个想法。
李恪本身也有缺点,他喜欢打猎,王府的长史权万纪性格耿直,但也不能约束李恪,这让唐太宗非常不满。不过,李恪还是比较怕权万纪的,对他的态度也很好。
李治登基之后,发生了房遗爱等人的谋反案,长孙无忌负责查处此案,硬把李恪也归入案中,判他死罪。
李恪含冤而死,临刑前大喊:“天地有灵,一定族灭长孙无忌!”李恪死得令人叹息,后来长孙无忌也没得好下场。
唐朝的宫斗非常血腥,很大程度上是李世民做了一个恶劣的榜样,他自己的儿孙们也大多没有好结局。李恪是无辜的,要怪的话,只能怪自己的父亲。
最后看看豪格。
肃亲王豪格是皇太极的大儿子,崇德元年四月进封肃亲王,掌户部事。
豪格原本娶了莽古尔泰的外甥女,皇太极开始肃清莽古尔泰的势力,豪格要表达忠心,竟然杀死了自己的妻子。随后,豪格又帮助父亲对正蓝旗的将士进行了残酷的镇压,莽古尔泰和德格类名下的属人、户口全部归皇太极所有,皇太极拿出其中的八个牛录分给豪格,后来他成为正蓝旗的旗主。
崇德八年八月,皇太极猝死,八旗内部展开一场恶斗,皇太极的弟弟、睿亲王多尔衮和肃亲王豪格争夺大位。最终豪格落败,他的小弟弟福临胜出,就是顺治皇帝,多尔衮也做了摄政王。
在清军进军中原的过程中,豪格也是主力之一,顺治三年,他为靖远大将军,率军进军西南,袭杀张献忠,平定西南。顺治五年二月,豪格率军回京,此时多尔衮已经完全掌控朝政,很快就指责豪格,说他纵容部下冒功,并且提拔罪人。豪格被关入牢狱,很快死去,他的福晋也被多尔衮霸占。
豪格的结局,毫不意外,如果他是胜利者,相信他对多尔衮也决不会客气,所以不值得怜惜。
优质答案2:
三位都是历史上文武双全功勋赫赫又结局悲惨的亲王,兰陵王高长恭北齐末三将之一忠诚勇猛屡立战功令北周闻之丧胆却被昏君后主高纬毒酒赐死自杀栋梁葬送北齐江山,吴王李恪文武双全有雄心壮志具宏才伟略可惜因血统注定难登帝位最终被权臣长孙无忌陷害被高宗李治以谋反罪赐死,肃亲王豪格清太宗皇太极长子清初一员猛将,可惜败于皇权斗争被叔父摄政王多尔衮以谋逆罪削爵入狱,惨死狱中。
三、唐太宗儿子吴王李恪是个怎样的王爷,为什么千百年后还人为他惋惜、嗟叹?
优质答案1:
吴王李恪是个怎么样的人呢?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有关李恪的文字大体相似,归纳起来有如下几方面:
第一、李恪很有才干。《唐会要》、《旧唐书》本传、《新唐书》本传、《资治通鉴》等著作众口一词,都指出了李恪“有文武才”。
第二、李恪的母亲是隋炀帝女,这实际上一定程度给李恪带来了正面影响,各个著作在介绍李恪的时候,都不曾遗漏他母亲的身世,证明大家都认可这一点。《新唐书》本传干脆说:“其母隋炀帝女,地亲望高,中外所向。”
第三、太宗对李恪的珍爱和推奖,最常见的说法是唐太宗说李恪于自己相似,称其类己,《唐会要》、《旧唐书》本传和《资治通鉴》都这么说。而《新唐书》更是直接引述唐太宗的话叫做“英武类我”。《大唐新语》的表述方法稍有不同,称作“太宗尤爱之”。
这三方面,都使得吴王李恪的声望很高,逐渐累积成为了一种政治威信。比如《唐会要》就说其“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新唐书》更夸张地说“地亲望高,中外所向。”
而这些能够给他带来声望的因素,却最终导致了他的死亡。
能文能武,而且出身还不错,还得老爹喜爱,朝野风评极好,这么完美的人设是否真的那么完美呢?
关于李恪的生平,比如在政治上的展现,史料中记载得是相当得少,当然,这并不是因为大家不爱提及李恪,而是因为李恪在两朝的任职经历十分简单,一点都不复杂。唐朝的皇子,虽然可以进封亲王,但不代表他就能够参与政治,掌握权力,这要看他皇帝老爹怎么安排。
李恪在贞观二年时,封为蜀王,五年时,授秦州都督、七年,授齐州都督、十年、改封吴王,授潭州都督。十一年,代袭安州都督。哇看起来,能够做地方军政长官都督从政经验必定十分不错,但实际上,贞观十一年做安州都督的李恪才19岁呀。
而在所有历史文献中,李恪的记录也是从他19岁这年做安州都督才开始出现的。而出现的内容,主要讲了这么一件事:
贞观十一年十月,李恪因为经常打猎过度了,损害居民的利益受到御史弹劾,太宗因此处分了他,削去了封户三百。《资治通鉴》中说这次事件李恪被“免官”,《新唐书》中说是被“罢都督”,大概都指的同一件事。
而这一件事情后,历史文献中再也见不到李恪担任任何官职的记载,直到高宗即位。由此可见,此后的十余年间,李恪不过享受亲王待遇而已。
所以,说道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一点,李恪的政治才能,在历史记载中,是没有什么突出表现的,他在整个贞观朝虽然名声好,但是能够拿得出手的事情几乎没有。
在李承乾造反,以及腹黑李泰的夺嫡过程中,他是个小透明,彻底的边缘人物,虽然他的母亲是隋炀帝女,但是这个身份其实也注定了他与皇位无缘,何况从血脉上讲,嫡子继承制在唐代无可撼动,除非嫡子死光了,遗憾的是,李治活奔乱跳的。所以在李承乾和李泰先后丧失继承权之后,李治毫无意外毫无阻力地成为了太子。
尽管《贞观政要》中记载李世民有点不喜欢李治懦弱的性格,提及李恪像己,有改立太子的心思,但这种心思很快就被长孙无忌劝阻了。实际上李世民自己也是清楚的,昨天才立的太子,今天就废掉,这不是儿戏么,何况李恪庶子身份,天然缺乏继承法理。
我不知道千百年来有多少人为他李恪惋惜,但就历史资料所展示出来的李恪,他的形象是比较模糊的,几乎没有任何具体事例来证明李恪其人的才干,都是用一些溢美之词来赞扬,毫无实锤。仅仅记录的一件事情,还是因为打猎扰民被罢官的,说明李恪同学也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又政治头脑。
其后在唐高宗永徽四年,卷入房遗爱谋反案,被赐死。而这其实就真的很冤枉,他虽然在永徽二年授太子太师,拜安州都督。但实际上唐高宗早期朝堂谁说了算,还不是长孙无忌。把闲散王爷李恪重新授官,其实就是要对他动手的信号了。不然没官没职没权力,以谋反定罪,说出去也没人相信啊。
而大部分人惋惜,大概是受影视剧,以及一些史料影响,觉得李治是个窝囊废,被女人骑在头上,所以李世民的大唐江山或许交到李恪手中,就不会出现后面的一系列波谲云诡的政治斗争,大唐将会走向更加强盛。
可问题是,李治真就是个窝囊废?唐高宗可是个被“黑”得很惨的人呀,人家明明很个狠人,连亲舅舅说赶下台就赶下台,杀兄弟吴王李恪毫不在意的人,他才真的是隐藏在长孙无忌背后的权谋家啊。只是李治这个人,身体不好,病多,后来才会被武则天钻了空子哎。
优质答案2:
唐太宗英明一世,可惜他没有选好接班人,终于造成武则天之乱,在唐宫搅出一番腥风血雨。
固然,李世民不该选“逆反青年”李承乾,不该选“阴毒后生”李泰,但是最终选择柔弱不明的李治作为接班人,显然也不是一个好选择。于是有人就想,如果李世民选择第三子李恪为接班人,是不是会更好一点呢?
(李世民剧照)
之所以大家觉得选李恪为接班人更好,是因为李世民曾评价过李恪“英果类我”,也就是说,李恪像他李世民一样英武果敢。因为这一点,李世民打算废了李治,立李恪为太子。但因为李治的舅舅长孙无忌坚决反对,李世民只得打消了这个念头。
不过,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一下李恪的生平,其实可以发现,他在当藩王期间,并没有什么突出的作为。反而是因为耽于游猎,不顾及老百姓的庄稼,被罢官。后来虽然李世民派权万纪给他当长史,权万纪相当厉害,他才有所收敛,但这主要是权万纪的功劳。从这些地方,实在看不出来李世民说李恪“英果类我”表现在哪些方面。
李世民之所以那么喜欢李恪,大约有两点:一是李世民一向舐犊情深,只要是他的儿子,他就喜欢。儿子犯了错误,往往责怪在别人身上。比如李恪犯了错误,李世民不说李恪不对,说李恪当时的长史柳范不对。二是李恪相对于李承乾、李泰来说,知错能改。
那么,李恪如果真的当了皇帝后,就一定是个好皇帝吗?我看未必。就说他知错能改这一点,也是因为权万纪很严厉,压住了,同时他已经吃过一次亏,害怕李世民再次责罚他,才不敢这样。原先给他当长史的人,也多次劝说过他,但他并不以为然。如果将来他当了皇帝,没有了约束,他还会这样吗?这是值得怀疑的。
(李恪剧照)
李恪一生并没有多么突出,后世却对他充满怀念。
后世对李恪很怀念,至少有两个证明:
一是《新唐书》在写李恪的时候,有意地隐藏李恪所犯的错误。《旧唐书》说李恪当初被罢官,是因为“游猎”。同时因为游猎破坏了老百姓的庄稼,才遭致罢官。但是《新唐书》在写这一段的时候,说的却是李恪和他乳母的儿子玩“博簺”的游戏。“博簺”是什么?《旧唐书》上并没有解释。但仅仅是玩一种游戏而已,其罪错,显然是比游猎破坏庄稼轻了很多。
但实际上,《新唐书》这样记载,不过是有意掩饰李恪的罪错而已。据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孟宪实先生考证,“簺”其实是一种打猎捕兽的设置。那么,李恪实际上也是在“游猎”,只是换了一种说法。
二是南唐为了让国家显得正统,特地在李唐宗室中找了一个人来作为他们的“义祖”。他们找的人,就是曾当过吴王的李恪。要知道,李恪最终是被杀掉了,而南唐还要将他作为“义祖”,显然就是因为怀念,对他的一种认可。
(长孙无忌剧照)
那么,后世为什么这么怀念李恪呢?
我觉得根本的原因,除了李世民说他“英果类我”外,还在于他确实死得很惨。
不得不说,李恪最后的遭遇,李世民是要负责任的。当初他决定不选择李承乾和李泰为接班人的时候,就不该冒然选择李治。选择了李治后,又对他不满意,想要选择李恪。而他想换成李恪,不找别人,偏偏找长孙无忌商量。找长孙无忌商量,不是白商量吗?长孙无忌怎么会同时把自己外甥废黜,选一个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人当太子?李世民自己也认识到这一点,当时就对长孙无忌说,你一定要坚持不废李治,无非他是你外甥而已。李世民错误就在于,你既然已经认识到这点,你就应该防范,而不是仅仅说说而已。
可以说,李世民想换李治最后又没换这一点,给了长孙无忌很大的刺激,让他如坐针毡。最后才利用房遗爱造反案,冤枉李恪,造成李恪被冤杀。
也正是因为他被冤杀,大家又都觉得他能力“不错”,所以千百年来,才那么怀念他。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
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