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看一下刘邦对韩信的评价,刘邦在夺取天下之后,曾经对众人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从刘邦的话不难看出,刘邦对韩信的统兵能力是十分肯定的。如果韩信的统兵能力一般,功劳也没有曹参和周勃这些人大的话,刘邦为什么不说“吾不如曹参”“吾不如周勃”呢?
除了刘邦之外,李世民也对韩信的战功给予了高度评价,李世民称:“汉以六合为家,是赖淮阴之策。”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汉朝能够一统天下,主要是靠着韩信的功劳。
事实上从汉朝到现在,对韩信提出评价的名人数不胜数,从来没有一个人质疑过韩信的战绩。在大部分人看来,韩信都是古代兵家的杰出代表,“兵仙”的绰号也是古人对韩信用兵能力的肯定。
而且在历代武庙中,韩信都是武庙十哲之一,地位远高于曹参和周勃等人,
如果说历史上对韩信的评价,都是古人看完《史记》之后做出的评价。那么韩信从一个基层军官,一直做到诸侯王的升迁历程,也足以说明韩信的功绩。要知道韩信既不是刘邦的嫡系,也不是诸侯王的后代,能够封王全都是靠着自己的本事。
韩信刚投奔刘邦的时候,只是一个不入流的小吏,靠着萧何的推荐才受到刘邦的重用。刘邦集团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平定三秦,偷袭彭城,这些作战都是韩信参与指挥的。这一时期韩信向刘邦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并且获得了单独领兵作战的机会。
在单独领兵之后,韩信便开始了属于自己的表演,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了:灭魏、灭代、灭赵、降燕、灭齐的辉煌战绩,并且在灭齐之后被封为齐王,楚汉之争结束后又被改封为楚王。
一些营销号称韩信的战功不如曹参多,至少数量上比不上曹参。指挥一场灭亡国家的大会战,和指挥一场攻占城池的小战役怎么能够相提并论?韩信指挥的都是大决战,曹参打的都是比较小的战役,仅在灭齐国的时候,曹参就打了七十多次城池攻坚战,而韩信只有灭齐一个功劳,这样比起来谁的功劳更大呢?肯定还是韩信,因为他才是灭齐的总指挥。
再来说一下韩信封王的问题,韩信确实是要挟刘邦封的王,但是这也说明韩信才是攻齐的真正指挥者。如果灭齐都是曹参和周勃带人打的,那韩信凭什么去威胁刘邦,刘邦又为什么要给韩信封王呢?
最后再说一个对比战功的误区,一些营销号为了突出曹参和周勃的功劳,把刘邦的创业历程分成了几个阶段,称韩信在刘邦创业初期,以及刘邦统一之后都没有功劳。这一点确实是事实,因为刘邦创业初期韩信还是个小角色,根本没有受到重用,刘邦统一之后韩信是被打击对象,更是没有了用武之地。
然而这种对比方法存在很大的歧义,虽然韩信跟随刘邦的时间不长,但是韩信立下的功劳,却是那些老将领无法比拟的。如果按照资历计算功劳的话,诸葛亮也只跟了刘备十几年,功劳难道还不如糜芳和傅士仁吗?
一:韩信什么时候投奔刘邦的
答:因为项羽阵营多是六国旧贵族,平民韩信投奔刘邦发展空间大;因为刘邦军中缺乏优秀指战员,将才韩信投奔刘邦升职机会多;因为韩信本人老想跳槽赢人生,此时刘邦是没有选择的选择,不然怎么有后来当逃兵被萧何月下追的经历?当然,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因为项羽不重用他,刘邦给士兵给他带领,让他建功立业
打个比方:韩信是个绝色的大美女,以前在项羽家住,但项羽是腰缠万贯妻妾无数,韩信总是独守空房,得不到项羽的宠爱,就在韩小姐寂寞难耐之时,大帅哥刘邦出现了,虽然刘邦不如项羽有钱,但也是家财万贯的富贵人家。于是韩信就动心了,偎依在了刘邦的怀里。一开始公子哥刘邦也不太在意韩信这个美女,毕竟他家的美女也不少,但是韩信的姿色却征服了管家萧何,于是当韩小姐准备离开刘家的时候,硬是被萧何给追回来了。明白了吗?
因为韩信在项羽那儿没有发挥的地方,而刘邦正起步需要人才,所以他才去的
项羽没有重用他 只是给他个小官当当 他觉得自己是大材小用了 而刘邦愿意委以重任
这个就得看他当时的想法了,韩信志向很大啊。都做到封王了,还想着自己做天子下最大的,刘邦为了减除威胁不杀他才怪。这就叫人各有志。要是他封个名义上的王,不要兵权。过自己的逍遥生活也不至于如此。
二:韩信为什么投奔刘邦
答:因为项羽阵营多是六国旧贵族,平民韩信投奔刘邦发展空间大;因为刘邦军中缺乏优秀指战员,将才韩信投奔刘邦升职机会多;因为韩信本人老想跳槽赢人生,此时刘邦是没有选择的选择,不然怎么有后来当逃兵被萧何月下追的经历?当然,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三:韩信何时投奔刘邦
汉朝开国功臣韩信被刘邦夫妇害死深层次的社会原因一是封建帝王可以共患难,但不可以同享受。这一点历代帝王皆如此。刘邦和明朝朱元璋最过分。他俩把开国功臣几乎杀绝。刘邦甚止连低调再低调的萧何都下了大狱。何况做事张扬的韩信。刘邦杀他是迟早的事。二是韩信是天才军事家,带兵打仗攻必克,战必胜。这样的人一但反叛,刘邦是很难对付的。三是刘邦大杀功臣,韩信的确寒了心,并着手准备反叛。四是刘邦心眼小的和妇人呂后一样,容不下有本事的人。尤其是夺取政权。江山稳定后,像韩信等一大批功臣本事越大,危害越大。所以。刘邦夫妇杀韩信是理所当然的。
四:韩信投奔刘邦的故事
陈胜、吴广起义后,项梁也渡过淮河北上,韩信此时带着宝剑投奔了项梁,留在部队,默默无闻。项梁败死后,又归属项羽,项羽让他做郎中。韩信多次给项羽献计,项羽不予采纳。刘邦入蜀后,韩信离楚归汉,刘邦没有发现他与众不同的地方,只封韩信一个管理粮饷的官职。
韩信多次同萧何交谈,萧何也十分赏识他。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实为排挤到汉中),从长安到达南郑,就有数十位将领逃亡。韩信估计萧何等人多次在刘邦面前举荐过自己而刘邦不用,也逃走了。
之后引出了“萧何夜下追韩信”的故事,从这时起韩信开始了他的传奇之路。
韩信因不受项羽重用而离开项羽前去投奔了刘邦。有一天,韩信违反军纪,按规定应当斩首,临刑时看见汉将夏侯婴,就问到:“难道汉王不想得到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士?”
夏侯婴以韩信所说不凡、相貌威武而下令释放,并将韩信推荐给刘邦,但未被重用。后韩信多次与萧何谈论,为萧何所赏识。
刘邦至南郑途中,韩信思量自己难以受到刘邦的重用,中途离去,被萧何发现后追回,这就是小说和戏剧中的“萧何月下追韩信”。
此时,刘邦正准备收复关中。萧何就向刘邦推荐韩信,称他是汉王争夺天下不能缺少的大将之材,应重用韩信。
刘邦采纳萧何建议,七月,择选吉日,斋戒,设坛场,拜韩信为大将。从此,刘邦文依萧何,武靠韩信,举兵东向,争夺天下。
五:韩信投奔刘邦是哪一年
鸿门宴之后,项羽便领兵西进,项羽入咸阳,烧阿房宫、杀秦王子婴。又分封各路将军为王,刘邦被封为汉王,领地是巴、蜀和汉中共四十一县,都城为南郑(今陕西南郑)。并封秦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为雍王、塞王、翟王,领关中地,以扼制刘邦。面对西楚霸王项羽的压制,刘邦只好忍气吞声接受封号,于四月领兵入汉中、并烧毁栈道(用木板架在悬崖上铺成的道路),以示再也无意东出,以此打消项羽的警惕。
同年五、六月份,齐国宗室后裔田荣不满分封,赶走齐王,杀胶东王,自立为齐王。在此背景下,刘邦认为这是一个起兵的良好的机会,所以在不久之后发起了“陈仓之战”。对于陈仓之战,诞生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一成语典故。就“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一计策,出自韩信这位名将。彼时,韩信可以说是刚刚投奔到刘邦麾下,所以韩信献计的陈仓之战,可谓他的成名之战。在这场战争中,韩信出奇制胜,帮助刘邦夺取关中之地。
一
具体来说,秦朝末年,韩信参加反对秦朝的起义,并投奔项梁、项羽,未得到任用。之后,韩信转投刘邦,经夏侯婴推荐,刘邦只封韩信一个管理粮饷的官职,没有发现他与众不同的地方。鸿门宴后,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实为排挤到汉中),从长安到达南郑,就有数十位将领逃亡。韩信估计萧何等人多次在刘邦面前举荐过自己而刘邦不用,也逃走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走,来不及向刘邦报告便去追赶韩信。在萧何的劝说下,刘邦将韩信拜为大将。
在此基础上,韩信向刘邦表示:“根据当初诸侯的约定,大王理当在关中称王,关中的百姓都知晓。可大王失掉应有的封爵而被安排在汉中做王,秦地百姓无不怨恨项王。如今大王起兵向东,攻三秦的属地,只要号令一声即可收服。”正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在和韩信交谈之后,刘邦才真正发现他的才能。于是,刘邦对韩信言听计从,安排诸将准备出击,从而发动了陈仓之战。
二
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韩信的这番议论,实际上为刘邦制定了东征以夺天下的方略。汉元年(前206年)十一月,刘邦乘项羽进攻齐地(山东大部)田荣之机,决计出南郑(汉都,今陕西汉中市东),攻占关中(指函谷关以西地区),东向与项羽争天下。在陈仓之战中,刘邦拜韩信为大将,以曹参、樊哙为先锋,采取了韩信提出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原指从正面迷惑敌人,用来掩盖自己的攻击路线,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
引申意:用明显的行动迷惑对方,使敌人不备的策略,也比喻暗中进行活动。比喻用假象迷惑对方以达到某种目的。这是声东击西、出奇制胜的谋略。所谓“栈道”,是指在悬崖峭壁的险要地方凿孔支架,铺上木板而建成的通道,可以行军、运输粮草辎重,也可供马帮商旅通行。陈仓,是古代县名(今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是汉中通向关中的咽喉要道。
三
在陈仓之战中,按照韩信的谋划,刘邦派樊哙、周勃率军万余大张声势地抢修栈道,吸引三秦王的注意力,自己则亲率军队潜出故道,翻越秦岭,袭击陈仓(项羽所封雍王章邯属地)。在此基础上,章邯从废丘(雍都,陕西兴平东南)仓促率军驰援陈仓,立即被军击败,逃至废丘、好峙(陕西乾县东)。取得胜利之后,汉军分路追击,在壤东(陕西武功东南)、好峙两地再败雍军,俘虏章平,进围章邯残部于废丘。紧接着,汉军没有给对方喘息之机,而是连续作战,分兵略地,迅速占领关中大部,平定三秦之地,取得对楚国的初战胜利。
众所周知,鸿门宴之后,为防刘邦势力扩张,牵制刘邦,项羽将陕西的关中和陕北一分为三:封秦降将章邯为雍王,都废丘(今东马坊村遗址),辖咸阳以西及甘肃东部地区;封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今西安阎良附近),辖咸阳以东;封董翳为翟王,都高奴(城址史有三说:富县、安塞、延安)辖陕北。不过,关中的这三位诸侯,在陈仓之战中并没有给刘邦制造多大的麻烦,也即辜负了项羽分封关中诸侯的期望。
四
最后,总的来说,在陈仓之战中,刘邦利用采用韩信之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从一条小路出奇制胜,击败了章邯等人,夺取了关中,为后来刘邦争夺天下奠定了基础。汉二年(前205年),刘邦率汉军出关,收服魏王豹、河南王申阳、韩王郑昌,殷王司马昂降汉。于是,刘邦联合齐王田荣、赵王歇共同进攻项羽所在的楚国。四月至彭城,汉军大败而还。韩信复收溃败之军与刘邦在荥阳会师,阻击楚国追兵,大败楚军于京、索之间,使汉军得以重振旗鼓。对此,在笔者看来,尽管在彭城之战中,刘邦被项羽击溃,吃到了败仗,但是,这并不能削弱陈仓之战的意义。
众所周知,关中在古代历史上,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成就帝王之业的重要平台,比如在战国时期,秦国正是因为握有关中之地,得以消灭山东六国,一统天下,而就汉朝、唐朝等强盛的王朝,也选择定都关中。所以,韩信参与谋划的陈仓之战,因为出奇制胜,夺取了关中,从而为后来刘邦争夺天下奠定了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韩信这位名将,陈仓之战作为他的成名之战,只是小试牛刀,在此之后,韩信先是在井陉之战中重创赵国,又在潍水之战中消灭了项羽的20万大军,斩杀了项羽麾下的大将龙且,进而为垓下之战的到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