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在什么时候投江?屈原是什么时候投江自尽的

2023-02-28 12:09:11 629 0
奇闻观察室
★屈原自沉汨罗江之谜

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 年),战国末期楚国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一个学识渊博、目光深远的政治家。屈原在担任三闾大夫和左徒期间,心系苍生社稷,力主改革朝政、联齐抗秦,由于在内政外交上与楚国腐朽贵族势力发生尖锐的矛盾,遭到上官大夫等人的妒忌、诬陷,最终导致与楚怀王的疏远,两次遭到流放,被逐出郢都。但他始终念念不忘自己的祖国,希望楚怀王和后来执政的顷襄王召回自己,为国尽力。最后在楚国郢都被秦国将领白起攻破之后,他不忍心看着祖国灭亡,投汨罗江自尽,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千古悲歌。关于屈原自沉汨罗江的原因,历来有诸多说法,却都相差甚远,恐怕是因所选择的分析角度不同所致,总括起来看,主要有四种。

★“殉国说”

屈原在什么时候投江?屈原是什么时候投江自尽的

“殉国说”以清代学者王夫之和现代历史学家郭沫若为代表。王夫之在《楚辞通释》中认为,屈原所以写下著名的诗章《哀郢》,是由于哀叹郢都的陷落,宗庙社稷成为荒丘废墟,人民流离失所,顷襄王不能拼死抵抗秦军,楚国灭亡指日可待。据此,现代的屈赋研究者大都认为,屈原投江是因为秦军攻破楚国都城,屈原不忍亲眼目睹国家灭亡,故而投江殉国。郭沫若在《屈原考》中写到:“就在郢都被攻破的那一年,屈原写了一篇《哀郢》……他看不过国破家亡,百姓颠沛流离的苦状,才悲愤自杀的。”他在《伟大的爱国诗人 — 屈原》中写道:“屈原的自杀,事实上是殉国难。

★“殉道说”

“殉道说”以近人曲沐为代表。他认为“屈原的自杀原因无非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政治的黑暗;一是性格的刚直,是生命在与现实的撞击中而毁灭”。“屈原是出身于华族贵胄的政治家,其理想中的‘明君’、‘哲王’已不复存在。面对楚怀王、顷襄王这样的昏君,其抱负与志向无法实现,加之群小的谗言,因而愤懑不平,牢骚罹忧”。屈原是战国时代应运而生的一位别具特色的“士”。他的人格力量在于他坚持“人道自任”的理念和对自身的“内美”、“修能”的不可动摇的认知,义无返顾地坚持理想。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所以只身赴死,以求得精神上的圆满。

★“尸谏说”

“尸谏说”以近人王之江为代表。持此说的人认为屈原看到楚国“党人”横行,百姓看不到希望,朝中没有忠良之臣,国家没有守备外敌的力量,楚国将面临亡国大祸。满怀救国大志的屈原却遭谗言而被流放,报国无门的他没办法身谏楚王,哀叹报国之志无法实现。绝望的屈原决心以死来震醒昏君。屈原在《离骚》篇末有“吾将从彭咸之居”。彭咸是殷朝有名的贤士大夫。他曾忠心劝谏国君,遭到漠视,最后愤然投水而死。由此看来屈原之死是“尸谏”,是向彭咸学习而来的。

★“洁身说”

屈原为国君昏庸而痛心,不愿看着“党人”乱政,葬送楚国锦绣河山,加之长期的放逐生活,身心交瘁,再无重返朝廷、实施理想“美政”的希望。为了保持清白高洁的操守,捍卫自己所毕生追求的理想,终于带着不尽的遗憾,愤然投身汨罗江中。淮南王刘安的《离骚传》曾赞叹屈原不肯在浊世中苟活,故而“蝉蜕于污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综观以上说法,屈原愤然自尽的内因似应是理想破灭后的“绝望”。这样的死,当然不是怯懦或逃避对祖国的责任,而是对现实清醒的认知,是屈原坚守气节的最终追求。

一、端午节最早起源于纪念伍子胥之死,孝女曹娥还是屈原投江?

优质答案1:

屈原投江应该是正史!

优质答案2:

我们一般知道的端午节为了纪念屈原而流传下来的,也有一说是为了纪念伍子胥之死或者孝女曹娥的。但其实最早的端午节源自于天象崇拜,是由上古时代的祭龙仪式演变而来的。

因为端午节一般在夏至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是一年中最当中的一天,所有又叫天中节。

依照南朝梁人吴均的神话小说记载,我们一般认为端午节源自对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的纪念,相传,屈原从小受过很好的教育,小小年纪就做了很多事情,深受百姓的爱戴,长大以后为官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主张联合齐国抗击秦国,但是遭到贵族们的反对,多次遭到流放。在流放过程中写下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离骚》。

公元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都城,屈原悲痛至极,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着一块大石头投了汨罗江。为了寄托哀思,人们用吃粽子划龙舟来纪念屈原。

但是有学者认为,端午节最早源自于战国之前江浙地区的吴越民族,当时,龙已经是吴越民族的图腾,就是在祭龙的仪式中才有了划龙舟的习惯。

虽然端午节的习俗有可能与屈原无关,但是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词,都已经深入人心,人们习惯把端午节和屈原联系在一起。

二、历史上的今天,屈原投江而亡。他是对当时的失望和愤恨,值得吗?

优质答案1:

这很难说属于一个历史问题,我愿意在这里尽我所能的给出一个分析。

战国后期,秦国改革尤为彻底,英才广集于秦,将士悍不畏死,国力愈发强盛。秦朝在于周边各国的战争中攻城掠地。

楚国在吴起变法之后,灭掉了70多家贵族,大大整合了国家资源,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得楚国快速发展,国力得到了提高。可是由于楚怀王下令停止变法,吴起变法未尽全功。战国中后期,楚国的贵族实力日渐庞大,又一次威胁到了楚王的统治。于是,楚怀王重用屈原来主持这场变法,其内容有:奖励耕战;举贤能;反壅蔽;禁朋党;明赏罚;移风易俗。

可以说屈原在这一段时间里,他的政治理想得以实现。在他的眼中,楚国有了复兴的希望,可惜最后残酷的现实告诉他,这只不过是黄粱一梦罢了

张仪连横六国,楚怀王听信谗言,不顾屈原劝阻,贪图小利,背弃盟约,断交于齐。张仪将之前许诺给予的六百里土地变为六里。楚怀王恼羞成怒,自恃国力强盛,悍然进攻。军队冒进,最终于蓝田败于秦军。楚损失八万军队,70余名大将被秦军所俘,这场战争称为“丹阳之战”

秦国开出条件,邀楚怀王赴秦议和,屈原劝阻,以必死之志,身着丧服,在一片欢送声中坦言“屈原怕大王一去不返,特意为大王送丧。”怀王恼怒,竟驱屈原出殿。他愿意为自己效忠的君主付出生命,他生命的全部意义与价值寄托在了他的政治理想中。

公元前279年-前278年,秦国名将白起率军伐楚,攻破楚国别都鄢、都城郢,重创楚军。楚国丧失了西部长江以北的全部领土。秦国发动了不停歇的进攻,使楚国毫无喘息的余地。一次次的战败,一次次的打击,曾经辉煌一时的郢都,如今已是满目苍夷,变为一座死城。楚国复兴的希望永远的破灭了

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在他的治理下楚国隐隐有了中兴的希望。然而迎接他的不是欢呼的国民而是满目疮痍的国土,在历史古朴的竹简上,他以一个悲情的角色被古今的文人墨客所记录。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百姓曝尸荒野,屈原所构建的理想国度轰然倒塌,尸骨与砖瓦所堆砌的废墟诉说这个曾经强大国家行将到了最后的时刻。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他扪心自问,我可能走错了道路。和历史上所有因时光与事迹点缀变得高不可攀的英雄人物一样,他们作为普通人的一面被忽视掉了。没有人在经历理想的破灭后能够坦然处之。他也会反思,自己所做的一切。

勇者在任何一个时代,看到的都是突破的希望。 弱者在任何一个时代,看到的都是绝望的壁垒。

在时代不可阻挡的浪潮下,屈原也是一名“弱者”,他不单单是体恤民心,锐意改革的政治领袖,不单单是怀着坚强意志与炽热爱国之心的伟大诗人。他也是一个即将失去自己祖国的“亡国者” 。

以死明智值得吗?屈原企图用自己的死亡获得一些什么?他的死又何谈拥有什么价值,又何谈是否值得。

站在后世人的角度,他的死亡为其添加了更多的悲情主义色彩,他的精神被此衬托的更加伟大。他用死证明了自己的忠贞与不屈。这是他的价值。他的死值得

可是对于屈原来说,这只是一个绝望之人最后痛苦的抉择。有意义吗?

优质答案2:

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屈原在楚国算是一大姓,贵族出身,原先被楚怀王器重,着手楚国的变法,希望能效仿商鞅,让楚国强盛,可是,改革派终究没有好结果,他也知道,他动了郑秀和靳尚,公子子兰的蛋糕,也让他觉得一定会有被处死的一天,可是,他完没有想到,楚怀王上了张仪的当,被扣押在秦国悲愤去世,白起攻陷了郢都,楚国到了亡国的边缘,为了实现让人们醒悟的目标,决定以身殉国。

三、屈原在秦统一六国取得节节胜利后,为什么居然投江自尽?

优质答案1:

屈原是楚国人!屈原在秦统一六国确定胜利时,为什么会投江自杀,主要有两点:

第一:当时的各国都是成立了七八百年的国家,各国都有自己的文化、风俗、度量衡。百姓对自己国家的认同感、胜于对统一的认同感。各国百姓看待秦国的统一战争,就是侵略战争。各国百姓都会拼死抵抗。

第二:屈原是楚国人,而且他的身份不是诗人,实际上是个政治家。他的一生有两大目标,其一就是改革楚国,使楚国也像秦国那样强盛。其二就是连齐抗秦,或者说联合各国灭秦。楚王罢免他的官职,发配他到江南,他其实还在抱有希望,希望有一天楚王能重新重用他,实现他的政治抱负。当秦国攻入楚国都城,这使他感到绝望。因为屈原知道、即使楚王重新让他出山,他也回天乏力。像屈原这样刚正不阿的爱国人士来说,让他看着楚国慢慢被秦国灭亡,对于他来说生不如死,死了他才可能解脱。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见解,有不同意见的朋友,可以留言,互相讨论。

优质答案2:

看到自己的祖国被消灭,作为中国传统的士大夫,屈原宁愿以死殉国,也不愿意独自苟活。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629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