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为什么死于煤山?

2023-02-28 12:41:11 697 0
奇闻观察室
1647年,65岁的朱选英公主因生计问题被迫收取地租。但是房客讽刺地说:“老头子,你老糊涂了吗?”?我还以为这个世界属于你的朱家呢

1582年,万历皇帝的王后王熙洁生下了她的第一个女儿。作为长女,她从出生起就被视为掌上明珠。万里给女儿取名为朱选英。

当时的明朝,在张居正改革之后,是一片繁荣景象。此外,东南沿海的日本海盗已被镇压,李成良和齐继光两位将军驻扎在北部,使内外和平。

崇祯皇帝为什么死于煤山?

朱选英生来就有一把金钥匙。谁知道,张居正突然去世了。随着张居正的清算,齐继光也因参与而被调往广州担任省长。其他相关人员也被一一调动,朝廷也随之跟进。

朱选英还不到一岁,她还处于婴儿期,生活富裕。外面的一切都没有受到她的影响。在大家的保护下,小公主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

不久,朱选英就年满15岁了。她还很年轻,准备绽放。她是一个伟大的国家。这是最好的年龄,爱情才刚刚开始,闺房正在等待结婚。

朱元璋曾说,大明公主只能嫁给平民,但万历皇帝和王王后不忍让他们的宝贝女儿去受苦受饿。但当她的女儿老了,不得不结婚时,她能做些什么呢?那就是突破海关。皇室公主嫁给官员是合适的!

为了给女儿挑选一位优秀的女婿,万历皇帝挑选了首都所有的年轻人才。最后,南城军马部副司令官杨吉的儿子杨春元成为太子的最佳人选。杨吉几代人都是官吏。

在王王后的亲自管理下,她的女儿以一种美丽的方式结婚了。这对新婚的年轻夫妇混合了蜂蜜和油,过着非常幸福的生活。朱选英的公主身份使她的岳母和岳父非常尊敬她。

虽然朱选英是一位公主,但她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没有被她的宠物宠坏。作为妻子,她对岳父岳母彬彬有礼,照顾得很好。这家人生活幸福。

万历皇帝看到女儿的幸福生活,非常高兴。他直接任命杨春元为他的女婿的船长,他的父亲杨吉被提拔。在双赢的情况下,杨家更适合公主。

但生活中没有争吵。1599年,朱选英结婚两年后,刚刚生下儿子的公主因产后焦虑或其他原因首次发生争吵。

没什么。对公主来说,娇嫩和有点脾气是很正常的。但是,无法控制自己脾气的杨春元离开了公主,跑回了家乡。这件事传到万历皇帝的耳朵里。想到女儿的过错,皇帝大发雷霆。

万历皇帝非常生气。他召见太监陈菊与他商量,准备严惩杨春元。陈菊听后想了想说:\"这是闺房里的一件小事。它不应该打扰皇帝。如果传播开来,就会产生不良影响。”

皇帝这样想,所以他同意了他的意图,说杨元春出于某种原因去了固安县。虽然皇帝不再惩罚他的女婿,但他命令人们打电话给杨元春,私下谴责他。

女婿非常愤慨。他和公主吵了一架,但现在被皇帝训斥了。他很伤心。但谁让自己娶了皇帝的女儿?不管他有多生气,他还是得忍受。

这还没有结束。万历皇帝训练完他的马,警告他以后不要得罪公主,并惩罚他去帝国理工学院练习礼仪。直到那时,风暴才结束。

万历皇帝如此偏袒他的女儿,以至于他只履行父亲的职责。毕竟,历史上有太多的公主有着悲惨的命运。

几个月后,万里看到他的女婿仍在帝国理工学院学习礼仪,态度严肃,于是要求他继续汇报工作。从那以后,杨春元一直非常照顾公主,类似的事情再也没有发生过。朱选英生了五个儿子。

1617年,杨元春的母亲因病去世。他非常伤心,以至于 不吃不睡,摔倒了。母亲去世七天后,杨春元也去世了。

面对丈夫的突然去世,公主一时无法接受。她哭了一整天。幸运的是,在儿子们的安慰下,她放松下来,过着简朴的生活。此时,朱选英35岁。

1620年,万历皇帝去世。不久,王和皇后去世了。面对她亲爱的父母的离去,从丈夫的死亡中恢复过来的朱选英再次经历了令人心碎的分离。

这一拳把朱选英完全打伤了。而明朝,就像她的心一样,陷入了低谷。帝王更迭频繁,过去的繁荣不再。幸运的是,有了万历皇帝授予的土地,朱选英可以靠租金生活。

自从努尔哈奇在赫图阿拉建立侯金以来,他不断袭击大明,导致当时的边境灾难不断。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绝望地在煤山自杀,导致明朝灭亡。

受战争影响,朱选英的五个儿子中有一个过早死亡,三个被杀。这位62岁的公主去世了,只留下了她的小儿子和13个孙子女。

清军进入关隘后,明朝王子和贵族的土地被没收。老人朱选英别无选择,只好回到古安县杨家的故居,家里有十多口人。

清政府成立后,为了向明朝皇室表示礼遇,将之前收集的房屋和土地归还给朱选英。然而,当老公主去收地租谋生时,房客嘲笑她说:“老人,你老糊涂了吗?”?我还以为这个世界属于你的朱家呢

焦急愤怒的朱选英回家后无法起床。公元1647年,65岁的朱选英一生都住在乡下的一间小屋里。

在他生命的前半生,他享受着所有的荣耀和财富,在后半生他忍受着世界上所有的苦难。随着朝代的更迭,朱选英作为亡国公主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位曾经享有所有荣誉和青睐的公主,在国家崩溃后仍然能够带领她的子孙生活在困难的环境中,她的勇气值得尊敬。

一、崇祯皇帝在煤山自杀后,他的儿子和女儿都去哪儿了?

优质答案1:

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帝朱由检一生共有七子三女,抛去夭折的孩子,在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入京城时崇祯还有三子两女在世,分别是长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四子朱慈炤、次女长平公主、三女昭仁公主。

崇祯亲手杀女并感叹:何故生在帝王家!

实际上崇祯一生共有六个女儿,但是有三个女儿出生不久就夭折了,由于这些女儿都是妃嫔所生夭折后也就没有封号,因此后世没把她们计算在崇祯子女之中。

在大明亡国之际,崇祯还有两个女儿还在世,分别是年仅15岁的长平公主和年仅6岁的昭仁公主。

1644年三月十八日这一天清晨,闯王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对大明首都北京城发起了总攻,这一天崇祯也知道大明将亡,大势已去,但是崇祯自己还抱了一个幻想,那就是他派人将三个儿子分别送出皇宫安置,希望将来大明还能东山再起。

做好安置儿子计划之后,崇祯就带着嫡妻周皇后所生儿子朱慈烺和朱慈炯去与她诀别,崇祯怕京城陷落之后周皇后受辱,于是在命人送走儿子们之后就下旨命周皇后自尽,同时崇祯又让袁贵妃自尽。

周皇后也很烈性,接旨之后就立刻自缢而亡。而袁贵妃也随之自缢,不过由于袁贵妃体型过重把绳子压断了,因此她只是被吊得昏迷过去并没有死,崇祯随即上前在袁贵妃身上乱刺了几剑,也没再她是否已经死去就走了。后来袁贵妃命大没死被救了起来,一直活到顺治时期才去世。

之后崇祯又跑到嫂子懿安张皇后的寝宫与其诀别,同样他也希望嫂子张皇后尽快自尽殉国以免受辱。就这样明熹宗天启帝朱由校的嫡妻张皇后也自缢殉国。

随后崇祯就手提利剑向两个女儿长平公主和昭仁公主的居所走去,当时昭仁公主看到父亲来了,她可不知道大祸即将来临,她还很高兴的向父亲崇祯跑去,这一声“父皇”还没喊出来,崇祯提起手中长剑就直刺昭仁公主心窝,于是年仅6岁的昭仁公主前一秒还等着父亲抱抱她,下一秒她就死在了父亲剑下。

亲手杀死自己的女儿时,没有人能知道崇祯当时的心情,但是可以想象崇祯当时心里绝对是万分痛苦,赐死妻子和嫂子,又亲手杀了女儿,崇祯的心情绝对十分痛苦难过。

而当崇祯的另外一个女儿年纪较大的长平公主看到父亲刺死了妹妹,她就知道多年来悬在大明王朝头上的利剑要掉下来了,但是落在她自己头上的剑却是由她的父亲崇祯亲手刺出,她知道自己今天也是难逃一死了,可求生欲还是让她跪在崇祯面前拉着衣襟哭泣。

崇祯看着跪在自己面前痛哭的女儿长平公主,加上他又刚刚杀死了小女儿昭仁公主,他的心应该也碎了,于是他仰天长叹:汝何故生我家!

随后崇祯一狠心又再度挥起利剑砍向长平公主,出于本能的求生意识,长平公主挥起左臂格挡,于是利剑斩断了她的左臂,她尖叫一声昏死过去。

崇祯看着女儿昏死过去,他已经再也硬不起心来继续刺向女儿,再加上当时农民起义军已经攻入京城开始围攻皇城,皇城随时都可能被攻破,崇祯也顾不上再杀女儿了,于是他在心腹太监王承恩的陪伴下踉踉跄跄的跑到了景山上,最后崇祯就和心腹太监王承恩一同吊死了在了景山之上。

长平公主断臂之后一直昏迷了五天五夜,才被一些心地善良的宫女给救活苏醒过来,由于李自成占据京城期间十分短暂就被清朝打跑了,因此李自成都不知道崇祯的女儿长平公主还活着,而清朝入关占据京城并搬进了明朝的皇宫紫禁城之后,为了安抚人心,就开始寻找皇族后裔,袁贵妃和长平公主就是在这时候被清朝搜寻出来。

清朝为拉拢人心,特意公告天下将赡养袁贵妃、长平公主这些明朝皇室女人,因此袁贵妃和长平公主还得以一直留在紫禁城中居住。

在明朝灭亡前夕,崇祯已经为长平公主订下了婚约,其未婚夫就是其母周皇后的本家亲戚周世显,但是由于李自成的起义军一路攻向京城,崇祯没来得及给他们举行婚礼就亡国了,因此长平公主与周世显还没有正式结婚。

明朝灭亡之后,长平公主已经身体残疾,她不想连累周世显,因此她主动向清朝的顺治皇帝请求出家为尼,但是却被顺治的叔叔摄政王多尔衮所拒绝,多尔衮为了表现清朝对明朝皇室的宽厚,特意帮她找到了未婚夫周世显,并以顺治名义下旨让两人尽快完婚,以慰崇祯在天之灵。

长平公主就这样在顺治时期按照崇祯给她定下的婚约嫁给了周世显,婚后不久在清顺治三年(1646年)长平公主就怀了身孕,但是她在怀孕五个月的时候,由于她的身体虚弱染了重病,因此去世,可谓是一尸两命,其丈夫周世显十分悲痛。

后世都十分怜悯这位长平公主,因此很多文学作品以她原型虚构出了很多情节,比如金庸先生在《碧血剑》和《鹿鼎记》中塑造出来的阿九和九难师太,还有梁羽生先生的《江湖三女侠》中的独臂神尼,还有粤剧剧作家唐涤生先生创作的《帝女花》等文学戏曲作品都是以长平公主为原型所虚构出来的。

其实历史上真正的长平公主由于国破家亡使得她心情始终抑郁难解,加之她却是一条手臂后身体虚弱,所以导致她在怀孕期间罹患重病去世,她的命运其实十分悲惨。

崇祯的三个儿子其中一人成了困扰清朝康雍乾三代帝王的噩梦

明朝灭亡时崇祯的三个儿子也就是长子即太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四子朱慈炤,其中朱慈烺和朱慈炯是亲兄弟,都是周皇后所生,朱慈炤是崇祯的宠妃田贵妃所生。

在李自成的军队攻打京城时,崇祯特意派人将太子朱慈烺送到纯国公朱纯臣府上,希望朱纯臣能护送朱慈烺去南京再建大明,当时接到崇祯勤王命令的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在途中听闻崇祯殉国的消息悲痛万分,他本想营救出朱慈烺到南京,后来才得知原来朱纯臣向李自成献朝阳门投降,并交出了朱慈烺,无奈之下史可法只得撤回南京。

当时李自成攻入京城又攻入紫禁城,他坐在紫禁城的龙椅上志得意满的接见了朱慈烺,虽然朱慈烺当时年仅16岁,但是他自幼就被崇祯立为太子,一直被悉心培养,因此朱慈烺颇有帝王气度,见到李自成举止应答不卑不亢,面对起义军勒令他向李自成跪下,他也坚决不跪,他小小年纪已经国破家亡还有如此气势,都让李自成对他刮目相看。

李自成为了磨一磨朱慈烺的锐气,他故意问朱慈烺:“你们老朱家为何会失了江山?”

朱慈烺则不卑不亢地回答大明之亡乃奸臣误国,还告诉李自成这些主动投降起义军的大明朝臣都是不忠不义之徒,若李自成真心收留他们,将来李自成就会自取其祸,说完这些之后朱慈烺就要求李自成立刻将自己处死。

李自成却对朱慈烺越发刮目相看,于是告诉朱慈烺身为太子没有罪过,明朝逼得百姓造反与朱慈烺无关,所以也不会将他处死。

于是朱慈烺趁机恳请李自成勿伤京城百姓,不要破坏明朝皇陵,并礼葬崇祯和周皇后。李自成听后则仰天长笑,随即他就告诉朱慈烺自己本就是农民起义,兴义军吊民伐罪,怎能伤害无辜百姓,更不会破坏明朝皇陵,礼葬崇祯也是理所应当。

于是李自成下令以天子之礼厚葬崇祯和周皇后,并加封朱慈烺为宋王。

朱慈炯和朱慈炤则被崇祯送到了周皇后之父老丈人周奎家中,周奎是一个极其吝啬的人,爱财如命,李自成占据北京之后不久就以赞助军饷的名义开始大肆拷掠王公贵族,周奎家产非常富有,他害怕被李自成拷掠,于是主动向李自成交出了外孙朱慈炯和朱慈炤。

周奎本来是想主动交出朱慈炯和朱慈炤能免于被李自成拷掠,不过李自成依旧没放过这个老财迷,最终周奎在交出朱慈炯和朱慈炤之后,其家产还是全部被李自成掠走,周奎为此忧愤而亡。

因此在崇祯自缢之后不久他的三个儿子全都被李自成找到了,幸好李自成并没有立即加害这三兄弟,李自成给他们分别封了王爵,不过朱慈烺很有骨气,他带着两个弟弟拒绝接受李自成册封,并且在为父母出完丧之后,朱慈烺就开始绝食明志,想随父母于九泉之下。

但李自成不许朱慈烺三兄弟绝食自尽,于是命大将刘宗敏将他们分别隔离,然后逐个严加看管,后来李自成亲率大军去攻打驻扎在山海关的明朝宁远总兵吴三桂时也把朱慈烺三兄弟都带在军中,企图用朱慈烺要挟吴三桂投降。

结果吴三桂放清军入关,与清朝军队联军在山海关外一片石大战中击溃了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大败往北京逃跑,随着李自成军队的溃败,刘宗敏也顾不上看管朱慈烺三兄弟,因此朱慈烺三兄弟不约而同的都趁着起义军溃败之际逃亡了。

不过朱慈烺三兄弟却也在乱军之中失散了,先说一说朱慈烺,他在逃跑途中被吴三桂的军队找到,当时清朝的摄政王多尔衮听说吴三桂找到崇祯的太子朱慈烺十分高兴,清朝的王公贵族原本都担心入主中原后汉人太多无法统治,因此多尔衮当时就有了让吴三桂扶持朱慈烺在北方称帝,然后成为清朝的傀儡政权,借此兵不血刃收服南方的明朝势力。

朱慈烺十分机警,他看透了吴三桂是不安好心,于是在行军途中他趁机逃跑了,此后朱慈烺不知所踪。

而南方的明朝势力在史可法没能救回朱慈烺之后,就赶紧商议另立新君以延续大明江山,于是崇祯的堂兄福王朱由崧在南京被拥立为皇帝,也就是开创了南明政权。南明后来得知朱慈烺不知所踪后,担心清朝利用身份不明的人第一时间赶紧站出来公告天下,称朱慈烺已被清军害死,并在南京替朱慈烺发丧,朱由崧追谥其为献慜太子,后来鲁王朱以海监国时期又改追谥为悼皇帝。

在1988年史学界爆出消息,原来是找到了在历史上失踪的崇祯太子朱慈烺的下落,有历史学者认为朱慈烺在乱军中逃跑之后,隐遁到了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老君山上的道观中出家当道士。

因为崇祯在位时期经常派人到栾川开采银矿,朱慈烺作为太子也曾来到过这里,所以他对栾川一带比较熟悉,加上明朝自嘉靖皇帝朱厚熜之后大多崇信道教,崇祯的爷爷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就曾下旨在栾川老君山敕建金顶太清观,因此朱慈烺就跑到老君山出家当了道士企图借机恢复明朝。

后来朱慈烺发现复国无望,于是就只能在老君山当道士终老,朱慈烺在隐居老君山期间,也吸引了一批明朝遗臣,他们暗中在老君山奉朱慈烺为皇帝,此后朱慈烺一直活到康熙十八年(1679年)去世,享年51岁。现今老君山附近还流传着有关朱慈烺的传说,老君山下还有太子墓和太子碑。

崇祯的第三子朱慈炯可谓在历史上赫赫有名,他可是在后来整整困扰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的传奇人物。从康熙时期,一直到乾隆初期,只要民间爆发起义,大多数都会打出朱慈炯的名号,因此朱慈炯在明朝虽非太子却在后来被民间称为朱三太子。

仅康熙一朝就爆发了大概十多起以朱慈炯的名义反叛,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藩之乱爆发时,趁机在京城发动叛乱想攻占紫禁城的朱三太子起义,但是由于事情败露,这场起义很快就被清廷扑灭,主谋朱三太子一直潜逃。

直到康熙十九年(1680年)潜逃多年的朱三太子在西安被抓获,后来康熙特意找了前明的大臣和宫廷老太监来辨认,结果才知道这个人根本就不是朱慈炯,这个人是一个京城无业游民杨起隆。

由于杨起隆自幼在北京长大,他与一些前明宫廷太监比较熟悉,听老太监们描述宫廷生活和崇祯皇子们的喜好,杨起隆才萌生出冒充朱慈炯趁乱起义的想法,后来杨起隆被康熙以谋反罪诛杀。而杨起隆起义事件还被二月河先生所采纳,创作进了其原著小说《康熙王朝》中并被改成电视剧播放。

除了杨起隆之外,康熙时期爆发的起义如福建漳州蔡演起义、江苏太仓张念一起义、江南金和尚起义、浙江四明山起义、台湾朱一贵起义等等,很多起义都是打着朱慈炯名号,都称自己找到了流落民间的朱慈炯,要帮助他反清复明,结果这些起义被先后平定,康熙是平定一个起义就杀掉一个朱慈炯。

但是这些朱慈炯全是冒牌货,真正的朱慈炯却始终没有被清朝找到,所以朱慈炯这个名字让康熙十分头疼,不止康熙痛苦,连他的儿子雍正也跟着脑袋疼,雍正时期爆发的反清复明起义也大多是打着朱慈炯的名号,雍正为此也是不胜其烦。

雍正后来为了平复民间反清复明的想法,他特意找到一个名叫朱之琏的知府,公告天下称其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代王朱桂的后代,并对外称明朝皇室嫡系后裔已经死光,找不到后人了,于是奉朱桂的后人朱之琏为朱氏正统后裔,册封朱之琏为一等延恩侯,并允许世袭罔替,还让朱之琏及其后人负责每年对明皇陵春秋二祭。

至此明朝皇室朱氏后人一直世袭清朝的延恩侯爵位到清朝灭亡,不过后世关于朱之琏的身份其实颇为怀疑,朱之琏是否为朱元璋后裔都有待考证,因为朱之琏的名字没有按照明朝皇室的字辈和五行偏旁部首来起名字,因此朱之琏很可能并非朱元璋的直系后代,而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的后人,属于明朝皇室旁支后裔。清朝灭亡后末代延恩侯朱煜勋生活贫困,在民国时期居然靠盗挖明十三陵生活,这也从侧面说明雍正册立的延恩侯很可能并非朱元璋的嫡系后裔。

雍正之所以封朱之琏为延恩侯,就是被各种朱三太子起义逼出来的无奈之举,雍正只能随便找了一个朱氏后人封爵恩赏以安人心。

朱慈炯的名号一直到乾隆初期还有人打出来造反,不过到了乾隆中期之后,即便真的朱慈炯还活着也都已经100多岁了,不太可能在世了,所以朱慈炯的名号才逐渐被人淡忘。

其实真正的朱慈炯下落如何至今都成谜,很可能他隐姓埋名隐居起来,也很可能被清朝杀掉的那么多自称朱慈炯的人中就有他,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毕竟后来清朝已经懒得去计较朱慈炯的真假了。

虽然真的朱慈炯下落不明,但是他的弟弟朱慈炤可就受他连累了,康熙当初被打着朱慈炯名号反清复明的事整得也很烦躁,于是康熙就想出了一个办法,康熙在祭拜完了明太祖朱元璋的明孝陵之后,下旨公告天下寻找朱元璋的嫡系后人入朝封爵,使得这些朱氏子孙能被朝廷监视起来,同时康熙也是希冀能找出真正的朱慈炯,如果真的朱慈炯出现,那么康熙就会认定他是冒充,然后以冒充明朝皇室为罪名将其名正言顺诛杀。

但是康熙这一招还是没找到几个真正的明朝皇室后裔,于是康熙又加大力度命官府在民间排查朱慈炯,其实康熙主要是想找到朱慈炯杀掉以绝后患。

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浙江余姚的地方官排查时,发现了一个名叫王士元的75岁老人很可能就是传闻已久的朱三太子朱慈炯。

其实这个王士元不是别人正是崇祯第四子朱慈炤,原来朱慈炤在逃亡途中被一位明朝的王姓官员所救,这名官员担心朱慈炤的身份被泄露,于是让他改姓为王,成为自己的养子,并给他取名为王士元,其含义就是原是王的谐音。

此后朱慈炤就一直以王士元的身份跟随这名王姓官员回到了浙江余姚老家生活下来,并以教书先生的职业一直隐藏于民间五十余年。朱慈炤虽然改名王士元,但他不肯背弃朱元璋定下的宗谱,他给子女起名依旧按照朱元璋给朱棣家族制定的字辈的“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字辈中他的下一辈第二个字为“和”字辈和第三个字的“土”字偏旁部首起名字,只不过改姓为王而已。

当时官府加大排查力度,就是通过王士元的子女异于常人的起名方式引起了官府注意,因此官府抱着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想法将王士元当朱慈炯抓捕起来,被抓后的王士元很痛快,他直接交代自己就是崇祯第四子朱慈炤。

按照康熙的圣旨,朱慈炤理应被接进京城封为王爵,但是一个朱慈炯就够让康熙头疼了,这又出个朱慈炤,这还能让康熙安心,因此康熙和朝臣们玩起了偷梁换柱的把戏。

原来朱慈炤有一位同母弟弟即崇祯第五子朱慈焕,不过朱慈焕在崇祯十四年(1641年)时夭折去世,康熙就把朱慈焕的事迹搬到了朱慈炤身上,《清实录》中记载为:朱三供伊系崇祯第四子。查崇祯第四子,已于崇祯十四年身故。

康熙就这样坚持对外称朱慈炤已于崇祯十四年时去世了,所谓的王士元自称是朱慈炤完全是信口开河,于是康熙以冒充明朝皇室为罪名将75岁的朱慈炤及其子孙满门全部诛杀。

写在最后

因此崇祯自缢后,女儿长平公主侥幸活了下来,但是命运也很不好,虽然被清廷赡养,实际上是清廷为了对外安抚汉族人心故意表现出的手段,长平公主虽然活了下来却还是在16岁时英年早逝,和她国破家亡有很大关系。

而崇祯的三个儿子最后是一个隐居避世,一个真正的下落不明,另一个则是暴露身份被康熙满门诛杀。

从朱慈炯的一个名号就困扰了康雍乾三代帝王就能看出来崇祯的儿子们影响力确实很大,如果朱慈烺、朱慈炯、朱慈炤三个人有一个人能被史可法救走,以他们崇祯之子的正统身份绝对更比南明的那些皇帝如朱由崧、朱由榔等人更具有凝聚力,也许都会改变历史进程。

优质答案2:

崇祯皇帝朱由检是明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在位17年,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的帝国,虽然他在继位之初也想励精图治,也想重振大明江山,但无奈他本身能力有限,瞎折腾了17年,最后把大明王朝送进了坟墓。

崇祯一共有7个儿子3个女儿,其中4个儿子和1个女儿早夭,在1644年明朝灭亡的时候,有3个儿子和2个女儿,分别为太子朱慈烺、悼王朱慈炤和定王朱慈炯。两个女儿一个是长平公主朱媺娖,也就是武侠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的“独臂神尼”以及《碧血剑》中阿九公主的原型。另一个是昭仁公主,死时年仅6岁。

其实在崇祯上吊自杀前,他就已经对自己的子女做好了安排,过程却是让人唏嘘不已。

公元1644年4月25日,是崇祯皇帝朱由检的最后一天,而就在这一天的前一天,也就是4月24日,崇祯与李自成最后的谈判破裂了。那么李自成为什么要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还跟崇祯去谈判呢?说的简单些,李自成其实就是一个流寇的水平,根本就没有能力建立一个新的王朝。在他攻进北京城的时候一开始也没有想到要取而代之,此时他的军队已经攻到了东直门和西直门,北京的外围包括昌平这些地方都已经被他的部队占领。

他在这种情况下向崇祯提出了非常优厚的条件,一是给几百万两白银的军饷,二是允许李自成驻扎在河南,三是封李自成在西北称王,如果崇祯能同意这些条件,李自成不仅会马上退兵,还可以帮明朝剿灭其他的农民起义军,甚至可以帮助明朝出兵关外进攻满清。

可这个时候崇祯却没有答应这个条件,最为主要的是面子问题,一旦答应了,明朝也算是威信扫地了。同时这也是个非常有争议的问题,几百万两白银的军饷问题,要么是崇祯太吝啬了,要么就是崇祯确实没钱。根据相关史料的记载,在明朝灭亡后,李自成从崇祯的宫殿中搜出了三千多万两白银,如果属实,那就只能说明崇祯是吝啬到家了。如果不是那就说明当时崇祯确实没钱了。

在谈判破裂,王朝将要覆亡之际,他便提前安排了自己的后事。首先对于自己的儿子,他要保住大明王朝的根,不能让儿子落到敌人的手上,大明王朝能否复兴,还要看自己的儿子了。所以在4月25日中午的时候,他就叫大太监王承恩找来了自己的三个儿子。

他的三个儿子是太子朱慈烺当时16岁,二子朱慈炤当时13岁,三子朱慈炯当时9岁。叫来了三个儿子后,一看三个儿子穿的光鲜亮丽,便赶紧让人给三个儿子换上了宫里最普通下人的衣服,让三个儿子离开了宫殿,临走之时叮嘱三个儿子“记住,今后你们不再是皇子,走到外头见到岁数大的要叫大爷,见到岁数第二大的要叫伯伯叔叔,今后万不可透露你们是皇子,否则必有杀身之祸。”崇祯将自己的皇子托付给了周家和田家,周家是周皇后的本家,田家是田贵妃(崇祯最宠爱的妃子)的本家,让这两家的外戚来了,带着这三个孩子离开了宫殿,以保住皇族的血脉。

这是对儿子们的安排,但是对家中的女眷就没这么客气了。因为崇祯知道一旦王朝覆灭,己方的女眷就会成为敌方发泄凌辱的对象,为了保全皇室的名节,这些女眷都要处死。

此时崇祯最为宠爱的田贵妃已经去世,身边的后妃就剩下了周皇后和袁贵妃。他便来到了皇后所在的坤宁宫。当时周皇后也是尽职尽责,把后宫都走了个遍,让宫女太监们赶紧跑路,并给了一些盘缠。等周皇后回到坤宁宫,看到崇祯正坐在那里等她回来时,周皇后也知道命不久矣,便说道,这些年她劝了崇祯很多事,崇祯也从来都不听,其实在李自成包围北京之前,周皇后也想让崇祯往南京跑,但崇祯也根本没听进去,如果早点跑,也不至于会闹到如此地步了。但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再怎么说也没用了,周皇后长叹一声,从身边拿出一个白绫子,房梁上一系,便一命归西了。崇祯看了一眼,连道三声“好、好、好。”此时崇祯的心里,甭说是多难受了。

他与周皇后也是十多年夫妻的恩爱,这边收住了内心的悲痛,挎着宝剑就到了西宫袁贵妃的住处,袁贵妃一看崇祯来了也知道自己活不了了,系上了白绫子往房梁上一吊,可能是因为她的宫殿年久失修,咔嚓一声,梁还折断了,一下子袁贵妃就摔了下来,一时间也没死成,再加上害怕,也就不敢死了。战战兢兢地跪下磕头祈求崇祯饶她一命,崇祯也不顾袁贵妃的苦苦哀求,一咬牙就拔出宝剑,对着袁贵妃连连刺去,将袁贵妃给捅死了。

崇祯这个时候眼泪止不住了,哗哗地开始往外流,但一想还有正事没办完,便赶紧擦干了宝剑上的血迹,直奔公主的住处而去。崇祯先来到了长平公主的住处,此时的长平公主只有16岁,正直青春年华,本来也已经许配给了当朝的一位武将,只是由于战事还没来得及办婚礼。长平公主眼见父亲红着眼,提着宝剑进了自己的宫殿,便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苦苦祈求父亲饶自己一命。

看到自己心爱的女儿哭成了这个样子,崇祯其实也于心不忍,他把长平公主搂在怀里,对着她的耳边说了一句振聋发聩的话,汝何故生在帝王家,愿你生生世世不要生在帝王家!这种生离死别是何其地难受,说完就把长平公主推开,拔出宝剑就砍,长平公主一位十六岁的女孩儿,求生欲非常强,便本能地用胳膊挡了一下,咔嚓一声把她的一条手臂给砍了下来,顿时血流如注,长平公主惨叫一声昏死过去。此时的崇祯手提着宝剑,见到这样的惨状也确实是下不起手了,毕竟是自己的亲骨肉,一剑下去砍的那么惨,崇祯皇帝一转身,泪如泉涌,就从长平公主的殿里走出去了。

长平公主这才逃过了一劫,没有死,但丢了一条手臂,也就给后来无数武侠小说提供了根据,如《鹿鼎记》中的九难师太、《碧血剑》中的阿九公主,梁羽生《江湖三女侠》中的独臂神尼,说的都是长平公主在失去了一条手臂后流落江湖,找了绝世高手练了一身绝世武功,后来还收了吕四娘、白泰官等人,之后还有吕四娘刺杀雍正的事迹等等,其实这些都与事实不符。长平公主是没有死,在清朝入关以后曾要求出家未获得清廷的允许,后来嫁给了周显,但很快就抑郁成疾,后来活了没两年就去世了。

最后崇祯提着宝剑进了昭仁宫,找到了自己六岁的小女儿昭仁公主,当时昭仁公主正在地上玩,崇祯见了不禁眼泪就流了下来,坐在椅子上把剑放在了旁边,一个人哭了起来。昭仁公主一见爸爸哭了,就主动跑到了爸爸的腿上安慰地说道,爸爸你怎么了,还抓起了桌上的糕点往崇祯的嘴里塞,“爸爸你吃点心”,她以为崇祯吃了点心就会开心点,这个时候不要说崇祯了,我们这样的旁人看了心里也不要说有多难受了。崇祯皇帝一咬牙一狠心,把昭仁公主推到地上一剑就杀死了自己的小女儿。

等到这些事情都办完了,崇祯便唤来了大太监王承恩,主仆两人在宫里宫外转了一圈,来到后花园的煤山,两人十分狼狈,半路上崇祯的一只鞋都丢掉了。到了山上,一看李自成的部队打进来了,崇祯最后便在煤山上的一颗大槐树下上吊自杀,随后王承恩也跟着崇祯上吊自杀了。

李自成打进北京后,也是在北京找了一圈,最后在煤山上找到了崇祯和王承恩的尸首,将两人的尸首放了下来,将崇祯和周皇后的尸首送到了田贵妃的墓地,三人一起埋了,明朝的末代皇帝也就这样交代了。

▲崇祯的陵墓,是历代帝王最为寒酸的陵墓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都知道,崇祯的三个儿子跑出宫去了,两个女儿,大女儿长平公主逃过了一劫,两年后病死,小女儿昭仁公主直接被崇祯斩杀了。而三个儿子的命运也令人唏嘘不已。

太子朱慈烺在李自成进入北京后,被李自成封为宋王,后来李自成败退后不知所踪,据说他潜至栾川,在老君山伪装成道人30多年,直到51岁死去。

二子朱慈炤相对比较幸运,在乱军之中逃脱,后来一路流浪到了浙江,遇到了一位前朝姓胡的官员,这位胡大人也是个心念故国的人,便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从此朱慈炤改名王士元(倒过来为原是王),以教书为生,一直活到了75岁,组成了一妻一妾,六子三女一个孙子的大家庭。但是到了康熙47年的时候,朱慈炤前朝皇族的身份不幸暴露,全家被清廷处死,只有一个孙子朱钰宝下落不明,也很可能是死在了狱中。

▲朱慈炯不知所踪,清朝时期江湖上就有很多人冒充他的名义起兵反清

三子朱慈炯在李自成退出北京后就一直不知所踪,于是在清朝时期就有许多人冒充了朱慈炯朱三太子的名义发动了各种武装叛乱,当然这是后话了。

总之当时崇祯的五个子女,两个女儿一个当场被崇祯斩杀,一个逃过一劫,两年后病死。三个儿子两个不知所踪,一个侥幸活到了75岁,但在晚年的时候还是暴露了身份,全家被清廷处死。

二、北京城破时崇祯为何不跑?真的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吗?

优质答案1:

1644年2月,李自成逼近北京城,崇祯密令驸马巩永固护送太子南下。巩永固说,我赤手空拳怎么护送太子?崇祯说,把你家家丁带上。巩永固说,我哪有家丁呀?既使有又怎能抵挡李自成的百万之众?皇上,不是我不帮你,是没能力帮你,我能做的只有以死来谢皇恩。崇祯听后,觉得逃走是不可能了,于是豪气冲天地说,要与社稷共存亡。

3月,北京城陷落,崇祯命自己的皇后和嫔妃自杀,然后亲手杀了公主,放太子和其他两个皇子各自逃命,最后自己带着王承恩到煤山上吊自杀。崇祯能够“君王死社稷”也算刚烈,他原本还有一条出路,就是投降李自成,可是他没那么做。

崇祯死社稷既悲壮又有些无奈。他不愿当亡国奴,逃又逃不了,除了死还能怎样?

其实,崇祯求生求存的欲望是十分强烈的。早在两年前的1642年,他就通过大臣周延儒提出了都城南迁的想法。但是,这一想法遭到了他的嫂子,天启张皇后的反对。崇祯能当上皇帝,张皇后功劳不小,可以说张皇后对崇祯有恩。崇祯很敬重张皇后。张皇后反对,都城南迁也就不了了之。

后来,李自成在中原之战大胜,回师陕西,越过山西,逼近北京。关外松锦大战失败后,明军再没能力主动克制清兵。清兵一次次越过燕山来犯大明,山东及京畿地区遭受抢掠。京师防卫能力越来越弱,被攻陷只是时间问题。生死攸关之际,崇祯又提出都城南迁。

这次是左中允李明睿提出来的。大年初三,李明睿劝崇祯放弃北京,尽快南迁。崇祯说,我也想南迁,可是大臣们不同意怎么办?李明睿说的很坚决,您是皇帝,您说了算,时间紧迫,要尽快下决心。

崇祯在朝堂上提出南迁,内阁首辅陈演坚决反对,兵科给事中光时亨更是强烈,扬言,“不杀李明睿,不足以安定民心。不杀李明睿,何以治天下。”南迁计划进行不下去了,只好暂时搁置。

崇祯不死心,大明朝不能眼瞅着灭亡,还得南迁!这次他提出让太子南迁。崇祯的想法是自己南迁,太子留守北京,大臣们都不同意,崇祯也不愿承担放弃宗庙基业的责任,只好退而求其次,自己留守北京,让太子南迁。哪知道大臣们顺利通过,这是逼自己送死,崇祯嘴上没法说,心里气的要命。

太子能南迁,这样也可以为大明朝续命。虽然崇祯心里不舒服,但也比都死在北京强。就这么着吧!

崇祯打定主意让太子南迁时,又出叉了。那个愤青兵科给事中光时亨又说话了,送太子到南京,是想让太子当皇帝,逼当今圣上退位当太上皇吗?想送太子去南京的人是觊觎拥立之功吧?这话一出,没人敢再提让太子南迁。太子南下之事也不了了之。

当李自成把中原打得稀巴烂时,运河不通了,陆路走起来缓慢且辛苦,而且经过的都是起义军的地盘,崇祯想南迁已经没有机会了。所谓“君王死社稷”只是无奈之举。

互关互动,互利共赢!

优质答案2:

谢谢悟空邀请问答。1644年,李自成率领20万农民军攻入了明帝国的首都北京,逼得大明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杀。应了那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其实祟祯完全可以迁都南京的,以图东山再起。死要面子害了他,害了大明王朝。李自成攻克大通时翰林学士李明睿曾建议迁都。祟祯犹豫未决,也不想背负弃都之名。召朝臣廷论迁都,尔后祟祯附议迁都。不曾想满朝文武无一人附和迁都,都不想日后背负“陷京于贼”的罪名被“秋后算帐”。有朝臣提议:派太子南下,祟祯留守京师。祟祯大怒:乳臭未干能成何事?廷议无果,李自成已兵临城下,阻断南迁之路。这时想走也走不成了。城破时,才下决心把太子托付给了自己的亲戚。祟祯叹言:“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亡国之臣尔。如果自行决断南迁,大明也许不会亡。至少南明历史将改写。但历史没有假如。

三、志大才疏的崇祯皇帝最后为什么会吊死在煤山的歪脖树上?

优质答案1:

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崇祯为什么吊死在煤山,他是出于什么心理,现在的我们不得而知,只能在这里胡乱揣测一下:

第一、崇祯皇帝虽然说能力不行,但是还是很勤劳节俭的,也是一心想复兴明朝。而崇祯皇帝的臣子们,却不怎么给力。崇祯万万没想,李自成会打到北京来。各路守军不战自降,大臣不给力!朝庭很穷,有些大臣很富有而不拿出来。比如说他叔叔朱常洵,家里千财万贯,就是不拿出来这样支援朝廷,最后全被李自成搜刮去了。崇祯皇帝死之前大喊道诸臣误我!可见崇祯皇帝,对朝廷上的大臣,失望到感觉没有任何希望了!真的愧对他十几年的励精图治,没有任何眷恋之心!

第二、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可能是明朝帝王们,一直贯穿的精神。而如今江山不在,崇祯皇帝不愿意离开,就此了结!

第三、害怕受到李自成和李自成的军队的侮辱,所以崇祯皇帝在死之前,发疯似的把自己的家人全部杀死!以防被受到侮辱,和失去敏捷!

其他的就猜测不到是什么原因了!希望这几点能帮助到你!

优质答案2:

崇祯皇帝,是为明思宗,明光宗第五子,天启皇帝朱由校同父异 母的胞弟,生于万历三十八年(161O)十二月二十四日,自尽于崇祯十 七年(1644)-~-月十九日,享年三十五虚岁,实足年龄三十三周岁,在位十七年,天灾人祸、李自成大顺农民军起义和清兵虎视眈眈内忧外患的冲击下,再加上生性多疑嗜杀成性使大明王朝中流砥柱的文臣武将损失殆尽,帝国岌岌可危,太祖祖训,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影响下,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选择在梅山上吊自尽,与大明王朝同存亡,他的自杀标志着大明王朝的灭亡。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崇祯皇帝走向绝路而选择自杀的?

一、个人性格因素

明朝的最后一任皇帝崇祯具有很强的政治智慧及操控力,与诸多开国皇帝一样,崇祯勤于政事、不近女色,且崇祯年轻力壮,不受他人控制,有着很强的敏锐嗅觉。但是这些因素也使得崇祯造成刚愎自用的极端,崇祯对个人能力十分信任,使得他对内阁大臣、地方官员都不信任,崇祯待人多疑,导致很多能挽救危局的文臣武将都遇到了悲观下场,在内忧外患下,崇祯过于急于求成,为此不惜对身边的大臣免职抄家。同时崇祯不能对自身的情绪进行有效掌控,其在执政期间,换了50多名首辅,只要是没有按期完成任务的,都会被免职,甚至还会被斩首,在这种高压政治局面下,很多大臣都变得谨小慎微。此外,崇祯本身也存在优柔寡断的性格,李自成即将进入北京时,要求崇祯封王赐银,甚至愿意抵抗后金,但是崇祯因为首辅大学士不表态,就放弃了最后挽救明朝的机会,崇祯本身缺乏作为皇帝应有的担当,使得本可以延续的明朝灭亡,加速了后面的朝代更迭。

二、政治原因分析

(一)两辅政系统斗争加剧政治内耗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设置两辅政制度是希望进一步加强皇帝的专制权力,保证自己掌握的军政事务不会被架空,内外廷辅政机构分解了以往的相权,通过内廷、外廷共同执掌,避免了一方过大而出现威胁君权的情况,这种制度在当时稳定了政治局面,保障了皇权统治。但是在明朝的中后期,特别是在明末时期,两辅政系统的弊端越发明显,带来了极大的政权不稳定现象。明朝初期的几任君主可以很好的掌握内外廷辅政系统,保证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国家经济建设,但是在明朝后期的几任君主,要么消极怠政,要么顽劣无知,要么暴虐嗜杀,很难掌握内外廷权力平衡。内、外廷辅政系统为了争权夺利,不停的开展斗争,其血腥、残忍程度也是空前绝后,明末党争起源于1593年,也就是万历二十一年,首先是东林党与齐党、浙党的斗争,然后是魏忠贤宦官势力的阉党,斗争十分激烈,朝廷内部人员,甚至是在外督抚更替十分频繁。天启皇帝在登基后,首先任用东林党人员组成内阁,随后在很短的时间就信任魏忠贤,朝廷被魏忠贤带领的阉党把持,东林党受到了迫害,直至崇祯上位后,惩治阉党,东林党再次把控局面,但是到了崇祯二年,阉党再次反扑东林内阁,把持朝政,朝廷变化极快无疑对明朝来说是极大的打击。

(二)两辅政系统并存严重干扰边关防务

众所周知,所有的军事行动都需要在统一的指挥下进行,如果没有统一指挥,军队将会变得无所适从,必然会在战争中失败,而战争的成败往往会决定一个王朝的兴衰。在明朝末期,由于君主黯弱,两大辅政系统都想在边关防务、战守上获得控制权,导致边关防务干扰十分严重,如代表内阁、六部的总督、巡抚,代表宦官机构的有镇守太监、监军太监。太监监军可以说是明朝独有的,而这也显示出了两大辅政机构的严峻斗争,明朝末年,在山西、辽东、大同等军事重地,都有监军太监的存在,这些人不懂军事、不知战备,却要为总兵、巡抚发号施令,特别是在魏忠贤带领的阉党,派太监到宁远、山海关等地收揽兵权,严重的干扰到前线指挥,导致在后金入侵时,明军作战束手束脚,战争失败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三、经济自然原因

(一)大规模贪腐造成财政枯竭

在明朝末年,灾荒、瘟疫、战乱不断,流民四起,要想应对这些内外危机,就需要朝廷有充足的财政收支能力。而明朝末年,其财政收支存在“两条线”的情况,除了正常的国库外,皇帝自己有一个“内库”,其资金来源主要是盐税、矿税等,这些税收并不是进入国库,而是专门供皇帝享乐,由于皇帝“内库”的存在,使得各地藩王贵族都具有免税的权利,造成了国库支付能力逐渐减弱,朝廷的很多政策都受到了资金制约,而为了增加国库收入,就会加大税收征收力度,不断增加税种,普通民众的粮饷、税负不断加重,进一步引起了民愤。与此同时,明朝官员的贪污腐败程度空前严重,民众的税负越大,官员的贪污程度就越严重,即便是面对旱灾、洪水、蝗灾、瘟疫等情况,朝廷官员首先想的不是救灾,而是从中获取好处,这无疑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二)自然灾害频发引起农业经济受损

农业经济损失与自然灾害的发生有直接的关联,我国古代是以农业立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明朝十分显著的经济特征,其稳定性可以为皇帝提供想要的财力、物力,但是这种小农经济十分脆弱,如果遇到自然灾害就会发生严重的损

失。在明朝末年,极端天气十分常见,如暴雨、旱灾、罕见严冬等,导致明朝农业经济受到了极大影响,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其可以说是明朝的财富重地,而罕见严冬的出现,造成了极大的农业损失,与此同时,明王朝流民四起,地方官员及朝廷对流民处置不当,加上“三响加派”,造成了饥民激变,引起农民起义。以小农经济为主的明朝,面对自然灾害,会大规模减产,甚至会造成人口大量死亡,同时在灾害救济时,如果处置不当,还会引起一系列问题。在明朝末年,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皇室贵族、地主疯狂的掠夺土地,在这种情况下,必然

会极其民变,加剧明朝的灭亡步伐。

(三)自然灾害降低赋税征收

在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下,农业必然会减产,这也会对明朝的赋税收入带来极大的影响,崇祯上位当年,财政支付高达500万两白银,而国库却处于枯竭状态,加上后金崛起、入侵,边关吃紧,崇祯皇帝想要集合物力、兵力与后金一战的条件都没有。自然灾害的发生不仅对农业带来极大影响,同时也引起了畜牧业的损失,在明末,每一次的自然灾害除了有人员伤亡以外,还有严重的牲畜损失,在明代,牲畜可以说是最主要的农业动力,牲畜的损失进一步加剧了农业损失,从而影响到朝廷征税。此外,在崇祯时期,自然灾害的发生还对杭嘉工商业

发达地区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在自然灾害下,杭嘉工商业发达地区是缺乏生产原料,工商业发展难以维持下去,这就带来了严重的后果。频繁的自然灾害一方面对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带来困难,朝廷的正常征收难以进行,另一方面还需要朝廷进行赈灾,而朝廷本身缺乏充足的钱粮救灾,加上后金的入侵,朝廷又需要加重赋税,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四)极端天气使得明朝在战争中处于劣势

努克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并起兵反明后,在明朝与后金的近30年斗争中,明朝都处于劣势,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极端天气的出现。明朝末年,极端天气频发,从而引起了大量流民、边军将士后勤不足、牲畜冻死等一系列问题,并且与后金军对相比较,明军更加不耐冻,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明军的战斗力。此外,明军在对付后金的起兵时,火器是最有利的手段,但是在极端天气下,火器难以发挥其作用,加上明朝政治腐败,后勤不足,很难与后金军队对抗,从而加剧了明朝的灭亡。

综上所述,明朝的灭亡与崇祯皇帝的为人处世、明朝当时的政治、经济、自然等因素都有极大的关联。崇祯皇帝的死,必然成为一种悲剧。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697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