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诸葛亮之死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优质答案1:
启示一,不要事必躬亲,要各司其职,充分发挥各级的职能作用。启示二,纲举目张,抓大放小,只管重点,原则性问题。启示三,生命第一,重视健康。启示四,百年大计培养新人,着重解决接班人问题。
优质答案2:
诸葛亮之死对于本就弱势的蜀国来说无疑于雪上加霜,
优质答案3:
一天,汉文帝心血来潮,突然问右丞相周勃:一年全国审理案件有多少?
周勃惶恐回答,不知道。
汉文帝又问,一年全国的钱粮收支是多少?
周勃汗流浃背,回答不出。
汉文帝转而问左丞相陈平。陈平回答说,皇上想了解案件情况可以问主管此亊的廷尉,想了解钱粮收支可问主管的治粟内史。
汉文帝点了点头,又心有不甘,问陈平,那你当丞相又做什么?
陈平说,丞相职责就是协助皇上,做好协调工作,外镇诸候,内抚百姓,让百官各司其职,各尽其能。
汉文帝对陈平的回答非常满意。汉朝在陈平等众多人才治理下,百姓安居乐业,日渐强大。
丞相陈平提出了现代管理学上一个核心原则问题,就是各司其职,各尽其能,方能成事。
而诸葛亮恰恰违背了这个管理学原则,把自己活活累死,也没有完成刘备一统华夏的夙愿。
诸葛亮上管皇帝,下官军民,连军中罚二十杖也要亲自过问,大小事务一手抓完。
他出征北伐,又担心刘禅做不好皇帝这个工作,写了一道《出师表》,教导刘禅应该怎么怎么样做,对刘禅进行详尽的工作安排。
一句话,诸葛亮就是对刘禅做皇帝工作不放心,而为此操碎了心。
另一方诸葛亮对自己属下工作也不放心,事事亲历亲为。什么事你个人包揽完了,属下又怎能发挥个人的才能呢?
北伐一事,完全可以由魏延担任总指挥官,诸葛亮可以坐镇成都,居中协调。而诸葛亮每次都是自己亲临战场指挥。
其结果是顾了这头而顾不了那头。
对刘禅这个皇帝也没有管好,刘禅没能成为一个优秀帝皇。诸葛亮在世之日独揽朝纲,刘禅没有机会履行皇帝的职责,得不到锻炼,能当好皇帝吗?
而蜀国大臣也出现怠政懒政的行为,如李严,督办军粮也不积极了,导致诸葛亮北伐,每每关健时候,皆因军粮不继而撤兵。
诸葛亮多次北伐也是徒劳无功,唯有仰天长叹,泪流不已。
诸葛亮最终因积劳成疾,心力交瘁,累死在工作岗位上。套用今天的说法就是“过劳死”。
如果诸葛亮学一学陈平,抓大放小,让百官各司其职,各尽其能,诸葛亮不会在五十岁出头就累死了,蜀国也不会这么早就走向灭亡。
归结起来诸葛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有:
一:没有强劲的体魄,不注意劳逸结合,人一旦倒下,什么鸿途霸业,美好理想都是一场空。
二:个人才能努力拼搏固然重要,但如果不懂得集众人之长,集众人之力,即使一个人有经天纬地之才,也难以成就大事。
三:作为领导要善于轻重若轻,抓大放小,抓住主要矛盾,不必大事小事包揽。
四:当领导必须在可控范围内要懂得放权,相信他人,才能调动所有人的工作积极性,给人才成长有足够的空间和环境。
二、诸葛亮怎么死的,诸葛亮究竟得的是什么病?
优质答案1:
按照《三国演义》和《出师表》里面相关的桥段,诸葛亮是为蜀汉鞠躬尽瘁,给累死的!其实,长久以来也有不少人认为诸葛亮是被司马懿给拖死的,丝语认为这是不正确的,甚至是完全扯淡的说法。正如《论语·颜渊》中所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诸葛亮最后命陨五丈原,只不过是他的“命该如此”而已,事实上与司马懿“拖”与“不拖”没有任何关系,曹魏即使换了赵马懿,朱马懿或者其他的什么马懿,只要诸葛亮还是那样不要命地为蜀汉的大小事等日夜不停地操劳,结果仍然会是那样。
小说《三国演义》中说诸葛亮是鞠躬尽瘁,给累死的。丝语认为并不完全正确,正所谓“人是铁,饭是钢”,由于蜀汉大大小小的事都要诸葛亮操持,以至于他日夜忧虑到了一种茶不思、饭不想的地步,最后忧虑成疾,陨落于五丈原。
优质答案2:
诸葛亮魂丧五丈原,主要是积劳成疾,倒在了前线。他殚精积虑,为蜀汉北伐没日没夜的操劳,事无巨细,都倾注大量心血。在司马懿坚守不出,他又担心粮草不继,忧愤攻心,本来胃口欠佳,进食尚少,又逢肝病复发,口喷鲜血。但他没有过多地为个人着想,及时休养治疗。导致他英年早逝。
诸葛亮自出茅庐后,一直跟随刘备,经历了无数坎坷,为刘备的事业尽心尽力。白帝托孤后,他更是倾注了全部心血主政治军一身挑。无时无刻不牵挂着蜀汉上下大小事务,让刘禅无所用心,乐不自持,心宽体胖。
诸葛亮一个人瘦了,才让蜀汉人少地薄的国家肥了,成为三国之中最富于进取的政权。连老奸巨猾的司马懿都退避三舍。
诸葛亮之死,真正体现了"鞠躬尽瘁丶死而后已"的忠义精神。西晋司马炎统一了天下,也追封诸葛亮,肯定和赞叹了诸葛亮忠义观是堪为华夏忠臣之楷模。
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