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嬴政直接把赵姬赶出咸阳,迁到了雍地的萯阳宫居住,也就是告诉赵姬自己要跟她断绝母子关系。
赵姬能沦落成这样可以说都是自作自受,纵观赵姬这一生可能唯一做的一件正确的事,就是生了嬴政。
赵姬出生在赵国的一个土豪家庭,本就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所以小的时候赵姬就学会歌舞。
根据《史记》记载,赵姬绝好善舞,而《资治通鉴》记载她绝美。
从史书可以看出长大后的赵姬绝对是一个倾国倾城的大美人,而且又善于歌舞,所以这样的女人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不缺乏追求者,可以说追求者多不胜数。
因为赵姬出生富贵之家,所以她的眼光很高,过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一般人他根本看不上,这个时候她遇见了做生意的吕不韦。
那个时候的吕不韦吕是阳翟出了名的大商人,他常常去各地做生意,用低价进货,高价卖出,很快就积累起了千金的家产。
吕不韦去邯郸做生意的时候,偶然看到了赵姬,一下子就被赵姬的美貌给迷住了,作为商人的吕不韦肯定是能说会道,甜言蜜语会哄人,而且又舍得花钱,所以赵姬很快就被吕不韦给迷住了。
吕不韦这样的男人,别说在古代,就算现在也没有几个女人能拒绝的了。
所以赵姬明知道吕不韦有妻子,还是甘愿嫁给了吕不韦做了小妾。
吕不韦赚了足够多的钱之后,他对权利的欲望开始变得越来越大,而且他想做那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官,所以他打算倾尽家业,做一场政治投资。
在当时各国之间为了能互相制约和平发展,都会选择给别国送人质,人质一般都是王公贵族。
当时秦国的安国君,在自己二十多个儿子中选择了异人,去赵国当人质,原因就是他的母亲夏姬,不受安国君的宠爱。
因为秦赵两国是世仇,多次发生战争,所以赵王并没有优待秦国的人质异人,异人在赵国的生活过得十分艰难。
这个时候有商人的眼光吕不韦发现了异人,他觉得异人是最好的投资,现在异人穷困潦倒,自己可以花很少的钱讨好他,日后万一他继承帝位,异人肯定会报答自己,那么自己就可以顺利去秦国当官的。
于是吕不韦主动去拜访了异人,他见到异人就说:你想回国继承王位吗?”
异人说:“怎么回去继承王位?”
吕不韦向异人分析了一下局势,他说:“秦王已经老了,秦国的君主的位置早晚回归您的父亲安国君,你只要听我的我就能让你回国继承王位。”
吕不韦接着说:“我知道安国君有一个宠妃华阳夫人,而且他没有孩子,虽然他没有孩子但是她可以争太子之位,如果我们能从她身上下手,一定能成功。”
异人说:“我没钱去结交宾客啊?”
吕不韦说:“虽然我不富有,但是我可以拿出千金去秦国帮您打通关系,一定能让安国君和华阳夫人立您为太子。”
异人一听大喜对吕不韦说:“如果你的计划能实现了,我愿意跟你平分秦国的天下。”
后来吕不韦开始花钱去帮异人打通关系,异人在秦国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后来有一天吕不韦请异人来家中喝酒,又叫赵姬前来跳舞助兴,结果异人一下子被赵姬的美色给迷住了,立刻求吕不韦把赵姬送给他,吕不韦本来不想,但是一想自己已经花了大量的钱在异人身上,如果因为这事把他得罪了就功亏于溃了,于是把赵姬送给了异人。
这也是赵姬改变命运的开始,异人得到赵姬后很快就生了一个孩子,就是嬴政。
后来秦赵两国开战,在赵国想杀死异人的时候,吕不韦帮助他逃走了,但是丢下了赵姬母女俩。
当赵国想杀死赵姬母女俩的时候,赵姬被自己娘家人给救了,然后藏了起来。
吕不韦的计划实施得很成功,异人回去之后就当上了秦国的太子,他利用的自己的权利,让赵国将赵姬母子俩送回了秦国。
后来安国君死后异人继位,异人死后又把皇位传给了嬴政,但是这个时候嬴政年幼完全由吕不韦把持朝政。
而赵姬天生淫荡他年纪轻轻不愿意守寡,所以继续跟自己的老情人吕不韦私通,但是嬴政一天天长大, 吕不韦怕嬴政长大后发现自己跟赵姬私通,杀了自己。
于是就想办法给赵姬找了个男宠代替自己,于是吕不韦就把嫪毐安排进了皇宫,去伺候赵姬。
嫪毐得在宫中放宠后开始放肆起来,一次在喝酒喝醉了对身边的人说:“我是嬴政假父,你们都是贱民,怎么能跟我比?”
于是有人偷偷把这件事告诉了嬴政,还告诉嬴政赵姬跟嫪毐私通的事,还生了两个孩子。
这事也被嫪毐知道了,于是他决定发动政变除掉嬴政,但是被嬴政打败了车裂而死,而嬴政也恨死自己母亲了,觉得他不检点,于是当她面把嫪毐跟她生下的孩子摔死了,也把自己的母亲赶出咸阳,永不再见。
后来嬴政查到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母亲的老情人吕不韦策划的,于是免去了吕不韦的相邦职务,一年后又写信逼死了吕不韦。
后来经过谏臣茅焦的不断劝说,嬴政又把赵姬接回了宫中养老,最后赵姬得以安享晚年。
一、有些古代帝王尸体千年不腐,为什么秦始皇的尸体在路途中都已经面目全非?
优质答案1:
谢谢邀请!
考古界有句俗语: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就半年。是说尸体所处环境如果很干燥,能保存一千年,如果尸体泡在细菌很少的水中,可保存一万年,如果半干半湿情况下,只能保存半年。
秦始皇死后没有入土,尸体呈半干半湿状态,又值夏天,细菌繁殖条件充沛,因此腐败的很快。
千万年不腐之体都是在极好的防腐措施下,或恰好埋葬处条件符合俗语前两条,得以保存下来。数量极少。
优质答案2:
秦始皇尸体发掘出来了?我没看到这方面的信息。祖龙尸身是否腐烂不得而知,但技术是进步的(晋后3次胡夷乱华导致文明和技术退步,也是在秦后发生),你说的古代对于秦朝来说是未来,没掌握未来的科技很奇怪么?或者说我们现在掌握未腐烂的尸体最早是马王堆,汉墓,也是秦之后。
优质答案3:
诚然是千年不腐,那也是因为深埋于地底下完全与外界隔绝。至于始皇帝腐烂是因为没来得及深埋,长期暴露于空气中。
二、秦始皇是怎么死的?是因病而死,还是被人谋杀?
优质答案1:
秦始皇既不是因病而死,更不是被人谋杀!
秦始皇究竟是死于什么原因呢?
从秦始皇平成蟜叛乱、剿灭嫪毐,一直到吕不韦看了秦始皇的信后自杀,可以看出秦始皇的处事风格。秦始皇的处事,既不失果断,又手法老练,无论过程中有多么惊险,期间却处处透露着一股定笃。
秦国灭掉六国之后,面临着非常棘手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处置那些建立新王朝的功臣们,如何安顿自己的皇室成员?
丞相王绾提出在燕、齐、楚等地设立诸侯王,请秦始皇封皇子们为王。什么人能通过分封获益?自然就是皇室宗亲和功臣们。虽然王绾只是提出分封三个诸侯王,但是只要此例一开,秦始皇的儿子们、兄弟们、宗亲们,还有那些功臣们怎么处置?毫无疑问的,自然也要分封。如此一来,就不是单纯的三个诸侯的问题了。全部分封就又回到了周朝的那种体制了!
面对王绾提出的这个提议,“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秦始皇命在场的群臣一起讨论王绾的提议,多数大臣们都认同王绾的提议。只有李斯表示了反对,说了一些采用郡县制的优点。秦始皇等正反双方都陈述完毕,这才表达了自己的态度,最终采纳了李斯的建议。整个过程中,可以看出秦始皇的心态是平和的。
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寿诞宴会上,淳于越又提出了分封的建议。郡县制施行了多年,《史记》中未见到由于施行郡县制而产生的弊端的记载。淳于越在秦始皇寿诞宴会上再次提出分封,尤其是淳于越最后还有一句诅咒秦朝不能长久的话,显然是非常扫兴的事情!
淳于越究竟是出于什么想法不得而知,显而易见的是淳于越有点自己作死的味道了!
“始皇下其议”,秦始皇还是让众臣们讨论。最终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焚书”和“以吏为师”,没有处罚淳于越。从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秦始皇的心态还是平和的。
淳于越在秦始皇寿诞宴会上诅咒新政,却没有受到任何处罚。公子扶苏因为进谏秦始皇,却惹得秦始皇大怒,把扶苏赶到上郡给蒙恬当监军去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此时秦始皇的性格已经大变了,变得格外容易发怒!
为什么秦始皇的性格会从平和变成暴躁了呢?
原来在秦始皇三十五年的时候,方士卢生进言秦始皇,不要让他人知道秦始皇的行踪。秦始皇在梁山宫中看见丞相李斯的车驾甚众,心中不是很高兴。改日在看到李斯的车驾时,已经减少了很多。“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这时候《史记》中记载始皇怒曰了!秦始皇叫官员审理身边的这帮太监,没有审出是谁向李斯透露的消息。秦始皇一怒之下,把当时在他身边的太监都杀了!从这段事件来看,此时的秦始皇的性格十分的暴躁易怒。
从这件事儿之后,秦始皇的处事风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方士卢生侯生等人诋毁秦始皇,最终演变成坑杀了四百六十余人。陨石坠落,有人在陨石上刻“始皇帝死而地分”。秦始皇派御史调查,没有调查出结果,把陨石周边的人全都杀了!
秦始皇从平和变成暴躁,中间的转折点就是卢生。因为卢生向秦始皇进献“不死之药”。
为什么秦始皇会相信卢生所说的“不死之药”呢?要知道秦法都是要有验证的,如果进献的“不死之药”没有效果,卢生等人是要被处死的。秦始皇之所以会相信“不死之药”,是因为秦始皇服食丹药之后,得到了相当好的效果。“不死之药”在进献之初,是得到了验证的。
《史记》记载: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秦始皇不管事情大小,都要亲自过问。每天称出一石书来批阅。一石,现在很多人说是120斤,约合现在60斤左右。经常是要熬夜处理政务。
除了处理政务,秦始皇还多次出巡。那可是坐在木头轮子的马车上,对比一下我们今天长途出差,就可以知道秦始皇出巡是个什么滋味了!
这种工作量,很多经常熬夜加班的人都知道,身体自然是越来越差。
卢生等人进献的丹药,就是可以短时间提升体力的药物。秦始皇服用之后,自然会觉得身体越来越好。也正是有着显而易见的效果,秦始皇才会相信卢生等人的“不死之药”。
这类药物,多数属于燥热之物。经常服用燥热之物,导致秦始皇的性格越来越暴躁。秦始皇每日殚精竭虑,必然会导致大量精气外泄。这时候服用这类药物,实际上是透支了自己的精气。虽然短时间内能够使秦始皇的身体精力充沛起来,但是却越来越快地耗净了秦始皇的精气。
秦始皇是死于精气耗尽!
补充:古时的丹药,含有汞的成份。含有汞的成份,并不会使人中毒。现在很多药物,也含有汞的成份。作为水银的汞才会使人中毒。古代帝王们服食丹药,不是因为汞中毒而死。多数都是因为此类药物加剧了身体精气的消耗。
参考书籍:《史记》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寄暇学宫】
优质答案2:
按史书说,秦始皇是得病死的。若没有确凿证据,人们是不会想到他是被谋害而死。
三、秦始皇是怎么死的?真的是尸体发臭了吗?
优质答案1:
谢谢邀请。
《史记*始皇本纪》中记载如下:
至平原津而病。始皇恶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上病益甚,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在中车府令赵高行符玺事所,未授使者。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台。
也就是公元前211年,秦始皇在东巡途中,到平原津的时候病倒了,一直到沙丘平台这个地方的时候就驾崩了。
下面我们弄清楚几个问题:
第一,秦始皇这次巡游是多长时间,都去了哪些地方,干了哪些事情。
第二,平原津是哪里?病倒是什么时候,从病倒至驾崩是多长时间。
第三,秦始皇为什么会病倒,是什么病。
《史记*始皇本纪》:
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左丞相斯从,右丞相去疾守。少子胡亥爱慕请从,上许之。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祀虞舜於九疑山。浮江下,观籍柯,渡海渚。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
也就是说,公元前210年十月,秦始皇带着李斯、赵高、胡亥等人开始东巡。一个月后到了湖南永州九疑山祭祀了虞舜。乘船沿江而下,到了杭州,又到了绍兴,祭祀大禹,在海边刻石颂德。
平原津是哪里?山东德州平原县的黄河渡口。秦始皇返京途中,经过吴县,从江乘渡长江而北,沿大海到琅邪 ,再到之罘,再由之罘沿海西行,走到平原津。秦始皇就在在这里病倒了。
沙丘平台又是哪里?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这片看似不起眼的土地,就是著名的"困龙之地"。
从平原津渡口到沙丘平台,大约300里路,按照秦始皇车马的行进速度,大约七天左右。也就是说秦始皇从病倒到死亡,只是短短一周时间。那么,秦始皇到底是得了什么病?
郭沫若认为,秦始皇在巡游途中复发了癫痫病,头部受撞,引发结核性脑膜炎。
史书里没有详细记载,咱们就认郭沫若说的对。但是可以看出,从十月出行,到次年七月,在外巡游已经九个月了。按照当时的交通条件,一个五十岁的人了,长途在路上颠簸,肯定抵抗力什么下降的,会出毛病的。
真的是尸体发臭了吗?
《史记》记录: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祕之,不发丧。……行,遂从井陉抵九原。会暑,上辒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
大家可以想想,农历七月,是最热的天气。秦始皇的尸体从河北邢台到陕西咸阳,路上要两个月啊。尸体能不发臭吗?
赵高等人为了掩盖臭味,拉了一车鲍鱼,遮盖臭味。“久入鲍鱼之肆,不觉其臭”,臭鲍鱼那是相当臭。就这样,人们以为是鲍鱼的臭味,而不知道秦始皇已经死了。
阿呆感叹……久不能语。
优质答案2:
秦始皇嬴政是病死的,死后尸体从沙丘运回咸阳,七八月份天气炎热,运输两月方回咸阳,因此皇帝陛下的尸体确实臭了,可以说尸体已经严重腐烂了。秦始皇一生勤政治国,不惧颠簸劳累,听闻东南有天子气,楚国项氏部族在准备叛乱,于是起御林军数万,下江南巡视楚越地区,威慑复辟势力。这次巡视,秦始皇先后祭祀了舜帝跟大禹,向天下宣示了秦威秦德。
楚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它由楚、吴、越三个大国合并而成,秦国击灭楚国后,不少楚国贵族逃匿山林水泊中,暗中积蓄力量,准备趁机复国。项氏是楚国的军功部族,秦灭楚后,项氏一直都仇视秦国,他们强占百姓田产,购置兵器马匹,多次发动暴乱。秦始皇这次巡视楚越地区,带甲十万,剑戟如林,旌旗蔽日,目的就是要击灭项氏主力。秦始皇又隆重祭奠了舜帝跟大禹,目的就是强调华夏各国同祖同宗,相互残杀是不对的。
楚越地区多瘴气,当年王翦领军平定百越就是因为瘴气相侵才染病而终。秦始皇作为北方人,不习惯江南的潮湿多雨,加之劳累过度,因此旧疾复发,渐渐有油尽灯枯之势。徐福出海被大鱼挡道,秦始皇命令弓弩营将士用巨弩射杀大鱼,徐福扬帆入海。嬴政感觉自己的身体不行了,于是北上九原,意图传位扶苏,托国蒙恬。不想天妒英才,天要亡秦,嬴政走到沙丘就病入膏肓了!九十年前,一代雄主赵武灵王赵雍被围沙丘行宫,历三月而饿死,死后十余日才被收尸下葬。嬴政望天长叹,天不假年,为之奈何?当晚嬴政皇帝驾崩!
赵高胁迫丞相李斯篡改皇帝遗诏,立胡亥为皇帝,行密诏诛扶苏与蒙恬。为了确保胡亥顺利登基,赵高与李斯严密封锁了皇帝驾崩的消息,然后打道回咸阳。当时天气炎热,皇帝的尸体很快腐烂,为了遮盖臭味,赵高弄来一车鲍鱼遮挡。原来鲍鱼的臭味跟尸体一样丑,人们闻到臭味,都以为是鲍鱼腐烂发出的味道。一路上赵高慢慢而行,装作皇帝还活着,同时派心腹之人拿着赐死扶苏的诏书去赐死扶苏蒙恬。听闻扶苏死了,胡亥立马登基为帝,并厚葬秦始皇嬴政。
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