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 为什么 打袁绍?袁绍为什么打不过曹操

2023-02-28 15:29:11 504 0
奇闻异事录
公元220年,曹丕称帝。次年,他就下旨赐死了为他生儿育女的绝色佳人甄宓。很多人怀疑,曹丕之所以这么狠心,跟郭女王有很大的关系。

曹丕是曹操的次子,公元204年,他跟随父亲曹操去攻打袁绍的大本营。

邺城沦陷后,曹丕竟然背着父亲直接去了袁绍的府中,并且抢先一步向曹操要了袁熙的妻子甄宓。

曹操 为什么 打袁绍?袁绍为什么打不过曹操

曹操见曹丕开口向自己要甄宓,也就不好意思和儿子抢女人,于是就同意了。

甄宓嫁给曹丕后,相继为他诞下了一儿一女。

加上甄宓本就貌美,对曹丕的母亲卞夫人又非常孝顺。

因此在很长时间里,甄宓一直都是曹丕心头的挚爱。

(《三国志》:建安中,袁绍为中子熙纳之。熙出为幽州,后留养姑。及冀州平,文帝纳后于邺,有宠,生明帝及东乡公主。延康元年正月,文帝即王位,六月,南征,后留邺。黄初元年十月,帝践阼。践阼之后,山阳公奉二女以嫔于魏,郭后、李、阴贵人并爱幸,后愈失意,有怨言。帝大怒,二年六月,遣使赐死,葬于邺。》

直到公元213年,命运给甄宓开了一个玩笑。

这一年,曹丕纳了郭照为妾。

郭照,字女王,曾经是官宦人家的孩子。却因为时局动荡,成为了铜醍侯家的婢女。

曹操实力壮大后,许多人闻风而动巴结曹操。郭照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铜醍侯家当作礼物送给了曹丕。

就像她的名字一样,郭女王拥有能够为曹丕出谋划策,帮他实现一统天下的目标,而这些是甄宓给不了的。

渐渐地,曹丕宠爱的对象就变成了郭女王。

(《三国志》:文德郭皇后,安平广宗人也。祖世长吏。后少而父永奇之曰:“此乃吾女中王也。”遂以女王为字。早失二亲,丧乱流离,没在铜鞮侯家。太祖为魏公时,得入东宫。后有智数,时时有所献纳。)

当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后,他居然把郭女王带在身边,让甄宓留在邺城。

长时间见不到曹丕,甄宓心里自然会落寞。

于是就做了一首闺怨诗:

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

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

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

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

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

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

莫以麻枲贱,弃捐菅与蒯?

出亦复何苦,入亦复何愁。

边地多悲风,树木何修修!

从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

后来《汉晋春秋》记载,是郭女王挑拨离间,才让曹丕看了这首诗后下旨赐死甄宓。

不仅如此,还命人用糠塞住甄宓的嘴巴,用头发盖在她的脸上,让她死后都有苦不能言。

可我却觉得,这是因为甄宓对曹丕没有价值,理由如下:

其一,美人迟暮,色衰而爱驰。

如果没有像郭女王那样对曹丕有用,美貌在权利面前根本不值得一提。

其二,曹丕称帝后,他身边除了郭女王之外,还有14位美人,这些美人都是拿来平衡朝堂关系的。

其三,郭女王死后被追封为文德皇后,可见后人对她品行的肯定。

一个自身有实力,还聪明的人,不会不知道皇后之位对自己来说只是时间问题。

所以根本不需要挑拨离间曹丕和甄宓,假使郭女王真的离间成功,那也能够说明曹丕对甄宓并不待见和信任,而他正好可以借郭女王的手赐死甄宓。

再说曹丕可是魏国的开创者,如果连挑拨离间都看不出来,皇帝的位置他又是如何坐上去的呢?

因此,与其说是郭女王挑拨离间,还不如说是甄宓对曹丕来说没有价值了。

而从这件事情我们可以看出:

一个人如果只有美貌,那是没有用的。只有自身对他人、对社会有价值,才能够不被淘汰。

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

一、袁绍七十万兵马,为什么打不过曹操的几万兵马?

优质答案1:

性格决定命运,诚不虚也。官渡之战,袁绍败在性格。

《三国演义》中,袁绍拥兵七十万,曹操拥兵十万。但这是小说家言,夸张了。

据《三国志》载,官渡之战时,袁绍的兵马十多万,曹操兵马不足一万。真实的军事力量对比是10:1。10打1,这是辗压性的优势。

然而袁绍输了,反被曹操辗压了,落荒而逃,不久气死了。把自己辛辛苦苦打来的江山,拱手送给曹操。

留下的儿子也不争气,不懂得“兄弟阋于墙,同御外侮”的道理,在家狗咬狗,谭尚相争,阿瞒得利。连他的儿媳妇袁熙的老婆都被曹丕抢走了。

何以一战而输掉身家性命,还丢了大片江山?

话说袁绍兼并了青州、冀州、并州、幽州之后,地广人多,粮草丰茂,实力大增。拥兵十多万,准备挥师南下,直扑许都。此时的袁绍,志得意满,何曾把曹阿瞒这个赘阉遗丑放在眼里?

然而,打仗靠的不单是兵马和粮草,还得有将士的意志和主帅的谋略。

袁绍不缺兵马,也不缺粮草,他缺的是意志和谋略。

而他的对手曹操,对袁绍的为人一清二楚。他们可是发小,打小他就没有玩过曹操。

所以,大兵压境,曹操阵营的人慌了,估计跟后来曹操提百万雄兵南下想跟孙权“打打猎”时一样,也吓尿了。只有曹操不失枭雄本色:“袁绍志大而才疏,外强而中干,心胸狭窄,兵多有何用?他这是要把他的地盘白白送给我啊!”

此时的袁绍兵多将广,谋士如云,可谓人才济济。但是,很多谋士和将领,是冲着他四世三公之后这一名号去的。袁绍并不具备识人用人的眼光和智慧。只要看看在官渡之战期间,你对手下的谋士和将军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来。如:

袁绍率大军南下之初,崔琰曾劝过他,认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天子现在许都,老百姓也认可并支持现在的朝廷,进攻许都名不正言不顺。不如谨守现在的地盘,保境安民。袁绍根本就听不进去。

四世三公之后的袁绍,外表宽容,举止风雅,喜怒不形于色,但内心猜忌,嫉贤妒能,有时还残害无辜。

袁绍率大军南下之初,谋士田丰就劝他:“曹操用兵变化多端。他的军队数量上虽比我们少,但我们也不能麻痹大意。将军您现在拥有四个州的土地和百姓,您可以对外结交天下贤士,对内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操练兵马,然后选出一些精锐部队,编组几支奇兵,在曹军不备的情况下轮流出击,骚扰骚扰他。声东而击西,他救援左翼,我们就攻其右侧,他救援右侧,我们又攻击左侧。如此连续不断,让他疲于奔命。到时候,对方百姓不得安宁,田野荒废,士兵厌战,我们不用大动干戈他就疲惫不堪了。用不了两三年,看我们拖不死他。”袁绍这时候气势正盛,鼻孔朝天,如何听得进他的话。不听也罢,袁绍居然以鼓动散布失败情绪、扰乱军心为由,把田谋士囚禁起来。官渡之战失败后,有人向田丰贺喜,认为很快就会放出来。田丰说:“要是打赢了,我还能活下去。现在看来我是活不了了。”果然,袁绍怕田丰耻笑,直接把田丰杀了。

曹操领兵到官渡构筑防御工事,准备迎战。这时袁绍的谋士沮授又劝袁绍:“我们兵马多,但远道奔袭,士气不如曹军。而曹军不足之处在于粮草短缺,所以他们希望速战速决。而我们应该打持久战,稳扎稳打,耗它几个月,曹军必然不战自败。”袁绍还是不听。

沮授知道曹军缺粮,因此建议袁绍一定要多派一些部队去防守袁军的粮草屯集地乌巢。袁绍同然没有采纳。后来果然被曹操一把火烧了。

谋士虽多,却形同虚设。

不仅如此,袁绍对这些谋士还疏于管理。这些谋士你争我斗,勾心斗角,许攸受不了排挤,直接投奔了敌对阵营曹操那边去了。让曹操大喜过望,光着脚丫就跑出来迎接许攸。

曹操亲自领兵奔袭乌巢,张郃劝袁绍:“曹操偷袭乌巢,一定会带精锐部队去的,得赶紧派兵救援。”谋士郭图却建议:“应该趁此机会进攻官渡曹操的大本营,曹操必然回救。”张郃说:“曹营防御工事牢固,一时攻不破,而我们的粮草要是没了,就全都完了。”双方的建议袁绍都采纳了,派了一支轻骑兵驰援乌巢,而派重兵进攻曹军大营。结果,乌巢被烧。郭图自觉料事不明,怕被张郃耻笑,恶人先告状,诬陷张郃、高览等武将,逼得张郃、高览投奔曹操去了。

其间还有更搞笑的事情:

袁军到达官渡,曹操后方告急,亲率部队去打刘备,田丰建议:此时许都必定空虚,不如直接攻打许都。袁绍不听,理由是:“我现在小儿子正生病呢,我哪有那心思啊。”

自负自傲,优柔寡断,袁绍不败,还有天理吗?

优质答案2:

曹操攻破冀州之后,亲自前往袁绍的墓前设下祭品,再拜之后哭得十分悲伤,曹操回头对其他官员说:“昔日吾与本初共起兵时,本初问吾曰:‘若事不济,方面何所可据?’吾问之曰:‘足下意欲若何?’本初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吾答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此言如昨,而今本初已丧,吾不能不为流涕也!”

意思是过去我与袁本初一起起兵,本初问我说:‘如果事情不成功,你认为哪里可以据守呢?’我问他:‘您认为怎么样呢?’本初说:‘吾向南占据黄河,向北阻断燕代,兼并沙漠地方,那么向南就可以争夺天下,大概就可以成功了!’吾说:‘吾凭借天下谋士的智力,以合适的方法来驾驭他们,没有什么事情做不到的。’这句话还如昨天说的一样啊,而现在本初已经去世了,我不能不为他伤心流泪啊!”

可见曹操想起这位昔日战友,共同起兵之时的意气风发,又想到官渡之战后袁系大势已去,不由得心生感伤。而几句话却能客观表现曹操与袁绍格局的不同。袁绍气量狭小,听信谗言,逼走了自己谋士,也逼走了自己的大将,决策上也是畏首畏尾,优柔寡断,不明确战略目标。曹操则深知战争的要素,在战场上拥有敏锐的嗅觉,能顺利的将谋士的战略决策运用在战场。曹操深知,只有有了政治基础,才有资格去发动一场战争。这就是一个领导者的战场能力。这样看来,袁绍为什么失败,也就可以理解了。

二、曹操打袁绍,镇守后方的到底是谁?

优质答案1: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你说的应该是官渡之战吧。

曹操在官渡之战时,留守后方的应该是荀彧。

却说袁绍兴兵,望官渡进发,夏侯惇发书告急。曹操起军七万,前往迎敌,留荀彧守许都。

这段话出自《三国演义》,不一定可信。不过在《三国志》里面,虽然没有正面的描述留守后方的是谁,但是从侧面说明了留守后方的就是荀彧。如:时公(曹操)粮少,与荀彧书,议欲还许。

既然是给荀彧写信,那就证明荀彧不在曹操身边,肯定是在大本营。

曹操虽然还没有达到“御驾亲征”的高度,但作为一方霸主,自己亲自领兵外出作战,那么大本营必然要交给一个德才兼备的人看守。从当时曹操的人才团队来看,留守后方的必然是荀彧。

荀彧其人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荀彧的祖父荀季和,在汉顺帝、恒帝的时候就非常有名(知名当世)。荀彧的父亲一共有兄弟八人,在当时号称“八龙”。看来荀彧祖宗几代都是响当当的人物。

荀彧年少的时候,南阳的何颙就说他是王佐之才。

当袁绍击败韩馥后,以上宾之礼接待荀彧,希望他成为自己的谋士。当时荀彧的弟弟以及老乡辛评、郭图等都在袁绍手下任职。但荀彧觉得袁绍不能成大事,再三思考之后,便决定追随曹操。

曹操对荀彧的赏识

曹操非常赏识荀彧的才能。太祖大悦曰:吾之子房也,以为司马。这是曹操第一次见到荀彧时说的话。也就是说在曹操心目中,荀彧是张良一样的人物,并且直接任命他为司马。而实际上荀彧也是曹操智囊团的核心人物。

后来军队中很多大事他都会征求荀彧的意见,几乎达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太祖虽征伐在外,军国事皆与彧筹焉。而官渡之战便是典型的例子。

官渡之战的时候,由于袁绍兵力强盛,而曹操兵力和粮草不足。曹操自己都摇摆不定,犹豫不决,没有信心坚持下去。于是便写信给荀彧,准备退军。

荀彧在回信中,指出曹操与袁绍各自的利弊。鼓励并支持曹操坚持与袁绍对抗,同时分析战局,认为袁绍必败。正是因为得到荀彧的肯定和支持,才坚定了曹操必胜的信心,最后战胜了袁绍,成为了北方霸主。

大业未成身先死

建安17年,董昭等人认为曹操应该进爵为国公,因此找荀彧征求意见,但荀彧认为,曹操起兵是匡正朝廷、安定国家,所以应该对汉帝忠诚,保持退让,不应该得到九锡的最高礼遇。

曹操听说这件事以后,便对荀彧产生了不满。

后来,朝廷征讨孙权的时候,曹操以此为由,上表请派荀彧到谯县慰劳军队。然后擅自将荀彧留在自己帐下,任命他为侍中、光禄大夫、参谋丞相军事。

也就是说本来曹操和荀彧表面上都是汉朝廷的官员,但曹操的这一举动不论是从表面上还是实质上,都将荀彧当做自己帐下的官员。从侧面向荀彧表明,我曹操就是有不臣之心。

荀彧当然是个明白人,因此便忧伤郁闷而去世了。

荀彧死后的第二年,曹操晋位为魏王。

其实荀彧追随曹操,目的还是在于匡扶汉室,当他发现曹操和其他诸侯一样怀有不臣之心的时候,他的内心是非常失望的,以至于忧伤郁闷而死。

《三国演义》中有描写曹操谋害荀彧的情节,但这毕竟是演绎故事,真相究竟是怎么样,我们也无法得知。不过,从曹操在荀彧死后才晋位魏王来看,曹操对荀彧还是有所顾虑的。从侧面也反映出荀彧在曹操心目中的分量。

因此,官渡之战时留守曹操后方的肯定是荀彧。

优质答案2:

看了不少答友的回答,有两类。一类是完全在说三国演义,可见演义是深入人心的。另一类把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放一块说,显得很有些学问。不过答案基本上都集中在了荀彧身上,说荀彧代行丞相职权也好,如同萧何为前方筹措粮草援兵也罢,总之贡献巨大,是为曹操镇守许昌大本营的人员。

这回答我认为基本不对,无论是以演义替历史是不对的,还是以三国志的解读理解,镇守后方者并非荀彧,而是汉献帝。

曹操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这是曹操的核心战略。还有很多人读历史,是以知道答案去判被衷的,特别是对曹操,有了三国演义的倾向性误导,更是把曹操的所有作为都定义成为子孙后面代汉篡位。这明显是不对的,曹操一生并没叛汉,始终是汉臣,这是事实。更何况曹操刚开始起兵讨黄巾,一定是为匡复汉室,从接到献帝安顿到许昌,被封丞相时,曹操也必是忠于汉室的,大目标当个权臣就不错了。为什么?诸侯环伺,曹操那时绝无董卓的实力,前有袁术称帝举国共讨的先例,汉末权臣走马灯似的换,能守住丞相位就不易,得四处征战,这时怎敢做其它奢想?

荀彧与曹操的关系也很清楚,荀彧是汉臣而非曹操家臣门客,和曹操应是同事关系,为曹操提供粮草后勤保碍,也是为朝庭干活。

汉朝庭虽然至献帝时没落,可明面上并没什么人敢真正的造反,只是一些有野心的诸侯会来抢,抢来是扯虎皮做大旗的,可并不是每个诸侯地方势力都有这个政治眼光,袁绍的谋士也曾给他出过主意,那才是真正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可袁绍并没有听,自己势力足够大,为什么要搞个皇帝在身边让自己贡着不自在?这就是袁绍和曹操政治上的差别,高下立判。

当官渡之战爆发时,曹操已经清除了许昌周围的一些诸侯,比如张绣、吕布等,离得近还有野心的,就只有徐州刘备了,所以曹操大军去官渡前,闪击了徐州,把刘备打得夺路而逃。江东孙权、荆州刘表、西凉马超韩遂等都离得远,何况这些人如果带着兵马来许昌,从大义上就是造反了,没人敢轻意下这个决断。曹操实际上是没有后顾之忧的,忧的只是兵马、粮草不如袁绍,打不过丢地盘事小,丢了汉献帝和汉朝庭事就大了。

从这个意义上看,真正给曹操镇守后方的是汉献帝,不要看好象皇帝羸弱,干不了什么事,可献帝在许昌,谁敢率部来犯?没有人!

三、袁绍为何要打曹操?

优质答案1:

卧榻之下,岂容他人安歇!

袁绍比曹操兵多将广、治地广大,但名义上却要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节制。这种骨鲠在喉的感觉,令人不吐不快,用拳头说话是早晚的事!

优质答案2:

当时已到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地步了,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东汉末年,政权混乱,董卓当权,黄巾起义不断,曹操刺董卓而逃亡京城,后曹操陈留发矫诏,聚义兵会盟诸侯而伐董,其后东郡大败黄巾封东郡太守,后黄巾打乱青州,大败黄巾百万,精简老幼等精兵数万,自立青州牧,再次开始逐鹿中原,平兖州,建安元年,迎汉帝,建城许都,开始挟天子而令诸侯。陆续下徐州,势力到达黄河以北,当时天下局势已明,中原袁绍四世三公,名声正旺,而曹操少年称雄,在士林中素有名望,连克冀,青,幽,并。雄兵百万,想要登顶,必灭曹操,在统一中原,携大势而下天下,至此曹袁到了不得不打的地步,所以官渡之战一触即发。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504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