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长城的历史,那就要从西周时期说起。在冷兵器时代,一个国家的防御工程还是至关重要,所以对于每个国家来说,为了本国的安全会修筑各种的防御工程。
西周时期,周王朝为了抵御北方的游牧民族,修筑了类似城堡的“列城”建筑来作为防御。
后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国家争霸在即,在各自的边境地区修建了各种各样的“长城”。
这时候的长城并不是除了不是特别连续外,它们的长度也较短,所以被称之为“先秦长城”,后来的“南长城”也是与此类似,并不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个样子。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决定修建一个规模宏大的“万里长城”。秦始皇和之前的国王为何一定要修筑长城。
中原地区大多是农耕文明,而北方的一些民族不一样。游牧民族没有固定的场所,所以想要获得更多稳定的资源,他们只有通过掠夺。
相对来说较为繁盛的中原地区就成了他们首选之地,如果没有任何防御工程,这些游牧民族便可以毫无阻碍地冲进中原地区。
由于生活方式的不同,身体素质情况以及战斗能力还是有着一定的差别。
游牧民族由于常年在马背上奔走,因此他们的肌肉发达,战斗能力较强,抵抗各种恶劣环境的能力相对来说也是胜于中原地区的人们。
如果任由他们进入中原,那么百姓将无法进行正常的农耕和生活,国家自然会陷入一片混乱。
因此各国的统治者一方面是为了保证国家的安全稳定发展,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
通过修建长城的方式,来建立一个安全保护屏障,秦始皇耗费多年打造这样一个巨大的工程,对于国家的稳定发展,以及中原农业的进行提供了一个相对来说较为稳定的环境。
后来在汉代、隋唐以及宋明清时期都对长城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筑,最后为我们呈现了这样一座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
长城城墙平均高度为7.8米,最高的地方甚至可以达到14米,这可是在那样一个生产力低下的时代,一砖一瓦全靠人工完成,我们不得不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所折服。
冷兵器时代离我们相对来说已经较为遥远,关于“长城没有用”的观点这样的观点也越发强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其实有几个原因。
长城并没有阻挡外族的入侵,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两个由外族建立起来的统治王朝,元清,这一点自然会让人怀疑长城的用途。
长城在各个朝代的修建给百姓带来了很多的负担,特别是在秦朝时期,也有很多关于秦始皇逼迫百姓修筑长城的故事和传说。
其中我们非常熟悉的就是“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从这一点就可以简单看出,修筑长城对于百姓来说是一件多么残酷的事情。
长城真的无用?如果你真的这样想,那就是大错特错了!北方的游牧民族有多厉害。
中国的游牧民族中有几个我们是比较熟悉的:匈奴,突厥,契丹,蒙古,女真等,当时就是因为长城的原因,他们将目标转向了欧洲国家。
这些来势汹汹的游牧民族,一路杀到欧洲地区,让欧洲地区陷入了困境,几千年来他们反反复复入侵欧洲,所以说真的是害惨了欧洲。
那么长城的作用到底是什么?
长城的建立带动了沿线周边的农业牧业经济的发展,让许多长城沿线的城镇得以发展起来。
促进民族之间的融合,在修建长城以及各种战争开展的同时,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有了不同程度的交流,因此让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的速度大大提前。
不容忽视的军事意义,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古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它并非一条简简单单的城墙。
而是一道包含了各种隘口,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得非常严密的网,而形成的一套完整的防御体系。
长城的不断修整也代表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改变,对于中国来说意义深远。
长城本身还具有非常强烈的文化意义,长城地从设计到修建,其中都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心血,是中华文化发展传播的一个重要媒介。
同时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长城促进了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其中就有我们非常熟悉的“丝绸之路”。
长城就是在无形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长城成了西方了解中华文化的入口,至今,很多国外的友人了解中国也是从长城开始的。
长城对于中国人来说意义重大,象征着中华民族坚强的意志和勇气,在一点点增强着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还有对于国家的热爱,忠诚。
现如今,长城的军事防御的角色已经慢慢转变,它以另一种新的身份继续熠熠生辉。
继续向世界散发着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中国,感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长城是我们的先祖为我们留下来的瑰宝,我们应该引以为傲,强固民族自信心,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积极做好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播者的角色,让中华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一、秦始皇为何要建长城来抵御外来入侵?
优质答案1:
这个问题应该有另一层含义,秦朝那么强大,为什么不直接打胡人到臣服,而只是选择了修筑防御措施。
长城的修筑是积极防御的一个特殊工事,并不是秦国不能打,秦始皇也不是没有打,恰恰是在打胜之后才修建长城。因为秦始皇的目标是千秋万代,毕其功于一世而万世无忧,怎么说都是划算的。
关于为什么要修长城,综合秦国历史,我以三点简要概括:
第一、帝国新立,无暇顾及
秦始皇虽然立灭六国,但是六国的旧势力还未彻底臣服。在秦灭六国的过程中到统一天下之后,单是刺杀秦王的事件就发生过三起(荆轲、高渐离、张良),这只是针对皇帝的刺杀事件,各郡县指不定乱成什么样,所以秦始皇一边推行严苛的律法,一边进行全国范围内的巡游。
修直道,就是为了更便利各郡县的信息采集和政治统治。
秦始皇的主要目标是将帝国的根基打的更牢靠,这个范围就是以关中腹地为中心,范围至旧六国的区域。所以胡人之患他是无暇过多顾及的。
第二、胡人游牧,难以彻杀
当然,并不是因此就对胡人不理不睬,据史书记载,使蒙恬却匈奴七百余里。
纵然如此仍没有根除匈奴之患,这主要是因为匈奴的生活方式不同于华夏,他们以游牧为主,上马即战,下马牧羊,所到之处皆是家乡,这就给战争根绝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秦赵两国历代受到游牧民族的侵扰,不止秦始皇一代遇到,历史上有名的赵武灵王就是学习胡人,采用胡服骑射进行变革。因为战法的特殊,曾一度强大立于诸侯之间。
第三、长城工事,可攻可守
如果要战,秦国自然是有这个国力的,但是基于以上两个原因,必定会耗时耗力,造成巨大的军费支出。
而长城的修建,在很多地方都是易守难攻的要地,长城本身就能阻挡胡人的铁蹄,驻军于此,更能系统的构建防御体系。如果要攻,背靠长城而战,能保证充足的粮草供应,秦、赵之前受困与匈奴常常是因为作战时粮草不济。
更因为一墙之隔,纵然失守也不至于让胡人一马平川似的来去自如。
秦始皇目标是将秦国传至万世,所以建造一个可攻可守的工事于此,自己便有精力巩固帝国的根基。
事实证明,修长城是一件利在千秋的伟大创举。虽然后代皇帝多不如秦始皇雄韬伟略,但是依靠长城休兵息民也免去了很多麻烦。
本头条号“枯荣说”,专注研究周、秦、汉、唐四朝历史与文化!欢迎我,以便共同交流学习,相互进步。
优质答案2:
简单的说建长城,就是建了一个长长的走廊,因为关外是草原,匈奴人擅长马术,经常骑兵来抢劫内地的农民的粮食和财物。在长城这个走廊上驻军,就可以相互策应,还可以瞭望敌军,同时长城上有烽火台,可以放狼烟,互相通报敌情。到了汉朝,长城也阻止不了匈奴人的侵略,汉高祖刘邦差点被俘,只能和亲,牺牲了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到汉武帝时期,由于国力的发展和人的性格,就开始攻打匈奴,经过了将近一两百年的打击,把匈奴人彻底赶到欧洲去了,就是现在的土耳其。长城也基本上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红尘情歌香,我是潘龙江。二、嬴政的志向是平六国,百姓安居乐业,一统之后为何修建长城?
优质答案1:
修建长城,抵御外敌。
优质答案2:
我只能说不要总把电视剧当历史,嬴政想一统六国是真,但他有没有想过做个仁君没人能说得准
优质答案3:
修长城是为了阻挡匈奴的袭扰,否则匈奴人时不时来抢东西、劫掠人口,老百姓能安居乐业吗?!打匈奴,汉武帝使汉朝损失的人口比秦始皇所谓的“暴政”还要大的多,汉朝损失了一半人口,匈奴也没有灭掉,汉武帝一死,匈奴人又继续来抢东西。秦国刚统一天下,暂时也没有能力消除匈奴的危胁,只有筑长城先挡一挡。
所谓唐朝不修长城的说法,完全是无知的胡说八道!只是燕、赵、魏、秦已经修完了大部分,后世修的少些,不那么工程浩大引人注目罢了,唐朝长城的遗迹至今都可以找到,主要分布在山西一代。
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