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中的章程,所有席面、碗盘的件数,都是按品级规定的。
皇帝的菜品是一百零八种;
皇太后的菜品也是一百零八种;
皇后是九十六样;
皇贵妃是六十四样。
妃、嫔、皇太子、皇子等等,都有准确的数目。
吃饭的时候,都是各人吃各人的,不但各做各吃,连买菜的时候,都是由御膳房买来,把肉菜等等原料,分给各宫。
每日某人应分多少,如猪肉几斤、豆腐几块、鸡蛋多少个白菜若干斤等等,都有详细的规定,每日照单往各宫分送。
按一家人吃饭,都是各人吃各人的,受影视剧的影响,可能许多人有误解。
但是请想,宫中的规矩,当然都是每人单住一宫,每人应有太监若干,宫女若干,都有规定。
人太多了,也实在不能住到一起。
这宫到那宫,远的有二三里,近的也不在一里地之内,过几个院落,风风雨雨,很难在一起吃饭;
再者二人不能同住一宫,规定也相当严格,所以皇子,到了岁数,就必须离开母亲,单住。
更有老辈的妃嫔,比方在光绪年间,同治、咸丰甚至道光的妃嫔,都有存在的,这些人更不能住在一起,所以都得各住各吃。
就说皇帝的一百零八样,不必说一个人吃不了,而且端到桌上也非凉不可。
但他们另有办法,吃饭前就都把菜做好,盛在黄砂碗内,摆在一大铁板上,碗上都有盖,盖上再放一大铁板,下边上边都有炭火烤得碗中总扑哧扑哧冒泡。
当听到一声传膳,把大铁板掀至旁边,把所有的菜,由砂碗中倒到细磁碗内。
倒菜的倒菜,擦碗的擦碗,几分钟,就可把所有的菜端到桌上去。
当然也有些样类似现炒的菜。
按这种办法本算不错,但是口味,不会太合口的。
这还不要紧,最不舒服的是,只许一个人独吃,皇帝也是一样,不能再找别人。
比方皇帝想找皇后或心爱的妃子来陪着他吃饭,那是很不容易的。
不是不可以,但是相当费事,他得预先告知敬事房。
敬事房者,是伺候皇帝的太监之办公的处所。
敬事房把此事登录簿记,然后传知皇后或妃嫔的敬事房(每宫都有敬事房)。
该敬事房禀知皇后或妃嫔,一切事情,也得登记。
皇后或妃嫔,这才妆饰打扮,预备一切,到时候传知舆夫预备肩舆(轿子),才乘舆到皇帝宫中。
进门先得叩头,侍膳入座前,又得一叩首。
这种礼节,不但妃嫔见皇帝如此,就是皇帝陪皇太后吃饭也是如此,赏第一杯酒第一样菜时,也都得叩头,以后就可以随便吃,但吃完了还得叩头谢宴。
吃饭之前,已经费了许多的手续;
吃饭的时候,又得郑重其事。
旁边一大群太监宫女伺候,想说一句情话,都不能说,就是把心爱的妃子找来,又有什么意思?
但这是皇帝家的礼制,不能随便,所以皇帝也就不找人来陪了,但若在骊宫(行宫)中吃饭,则可随便的多。
皇帝在办公之外,闲暇之时,自然可以传妃嫔来谈天消遣,但也相当麻烦,和传来侍膳也差不了多少,也得走敬事房的公事手续。
皇帝若亲自到各宫中,还较省事,然而事后敬事房也得补行纪录。
而且也得预先派人口头传知,因为皇帝进门,她们还得迎接,皇后在屋门外,妃嫔则须在宫院门内跪接。
到宫中有许多宫女太监围着,说话也很不方便,这有什么意思?
夜晚睡觉,也是一人独睡,床前紧靠着床有一窄矮凳,是太监睡处,以备夜里伺候。
民国初年时,故宫里有许多御榻前还有此凳,后来就都移除了。
到睡觉之时,想找一妃来陪,也得传旨敬事房,告知该妃预备。
装扮好后,用肩舆(轿子)抬来,在另一屋换衣服,由太监抱到皇帝床上,才能同睡恐身带暗器有行刺之心,故需在另一屋中换好衣服。
此事更须详细登记,因为将来该妃倘有了孕,则日期须与此相符,倘日期不符,那就成了大问题了。
所以该妃被召之前,必须声明,“大姨妈”的情况如何,是不是前几天刚走;
如果“大姨妈”正在,需预先声报。
这固然是一件极平凡的事情,但必须记载。
御史起居注官,是专记外边的事情,太监则专录宫掖的事情。
以上饮食起居两种事情,是历朝宫掖的体制,清朝也仿而行之,当然比前朝也有点出入,但也不多。
各皇帝对此当然免不了通融的时候,但皇帝多数时是不会过分逾越的。
慈禧太后是破坏家法最厉害的一个人。
御膳房的菜品,吃久了,也腻了,她便另找厨子,组织了一个小厨房,但对御膳房,她不敢公然就废掉,所以每日也照旧伺候。
因为这种种的不方便,所以皇帝都愿住骊宫。
骊宫就是行宫,皇帝就随便多了。
吃饭的时候,可以随便传人来侍奉,得意的妃嫔一次传十位八位,也随他的便。
各处行宫,名目上虽然都是避暑的性质,但皇帝每年住的时间,总是七八个月以上,多者可以住十一个月。
年底则非回宫不可,一则预备过年,元旦日要在太和殿受百官的朝贺;
二则各老少妃嫔人等,也要当面给皇帝贺节;
三则也有许多年底年初例行的公事,所以皇帝必须回紫禁城。
一:古代妃子吃饭在一起吗
清代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封建的政治、经济发展,促进了饮食文化的繁荣。
在皇权高度集中的统治下,各种维护封建统治的典章礼仪制度严谨完备。清代宫廷筵礼仪理所当然地突出皇帝的尊严,带有浓重的封建色彩。
清代初年,宴无定制。后妃、皇子、亲王、郡王及文武廷臣一经皇帝“钦定”,即可入宴。康熙年间,清代宫廷增设专门管理饮膳的机构和人员,不仅对皇帝饮膳、筵宴设立专档,还将重要的筵宴定为制度,如除夕、元旦、上元、端阳、中秋、七夕、重阳、冬至、万寿、大婚等宴载入《大清会典》,编入《大清通礼》,列为法定宴日,对与宴进酒事宜也都有专门记载。
清朝皇帝平时进餐称进膳或传膳。
皇帝进膳,除宴会以外,都是单独摆桌,菜、汤都各有碗盖,临时才打开。制作饮食,各有专门机构。各种茶水和用牛奶、奶油、盐、茶熬制的奶茶,由御茶房供应,各样点心有饽饽房制作,正餐饭菜由御膳房供应,晚点,在宫内别有承办之处。
每天正餐两顿,冬季,上午六、七点左右进膳,下午一点半左右进“晚膳”,晚上六点左右进晚点。每一餐如何预备,都一一开列清单,呈报内务府大臣画行照办。
除夕、元旦是皇帝家宴的日子。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十二月三十日除夕,是乾隆继位以来首次筵宴。自下午两点开始摆设宴度。
乾清宫正中地平南向面北摆皇帝金龙大宴桌,左侧(地平上)面西座东摆皇后金龙宴桌。乾清宫地平下,东西一字排开摆设内廷主位宴桌。西边头桌:贵妃,二桌纯妃,三桌海贵人,裕常在;东边二桌林妃,三桌嘉妃、陈贵人。
另设陪宴若干桌。下午3点半左右,乾清宫两廊下奏中和韶乐,乾隆帝弘历御殿升座。乐上,后妃入座,筵宴开始。先进热膳。接着送皇后汤饭一对盒。最后送地平下内庭主位汤饭一盒,各用份位碗。再进奶茶。后妃,太监总管向皇帝进奶茶。
皇帝饮后,才送皇后奶茶及内庭主位奶茶。第三进酒馔。总管太监跪进“万岁爷酒”,皇帝饮尽后,就送皇后酒,妃嫔等位酒。最后进果桌。先呈进皇帝,再送皇后、妃嫔等。宴毕,皇帝离座,女乐起,后妃出座跪送皇帝还宫后,才各回住处。
二:古代宫里妃子怎么吃饭
肯定得换班轮替吃饭,在后厨匆匆吃。营养好的比较细腻的得领导先吃,她们吃够了,小丫头们才能吃。到处都有压迫现象,能在这里吃饱饭已经很不错了。三:古代人是怎么吃饭的
古代人吃饭讲究用餐礼仪。餐饮礼仪问题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可知,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特别是曾经任鲁国祭酒的孔子的称赞推崇而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临时迎客于门外。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
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讲究:应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
1、肉类:切牛排时应由外侧向内切,切一块吃一块,请不要为了贪图方便而一次将其切成碎块,这不但是缺乏气质的表现,而且会让鲜美的肉汁流失,非常可惜;割肉块时大小要适中,
不要切得太大,以至于有嘴巴合不起来的危险。咀嚼食物时,请务必将嘴巴合起来,避免发出声音,而且口中食物未吞下之前,不要再送入口。
2、贝类海鲜:贝类海鲜应该以左手持壳,右手持叉,将其肉挑出来吃。吃鱼片时,可用右手持叉进食,避免使用刀具,因为细嫩的鱼肉很容易就会被切碎而变得难以收拾;
遇到一整条鱼的时候,先吃鱼的上层,再用刀叉剔除鱼骨,切忌翻身,吃龙虾时,可用手指去掉虾壳后食用。
3、水果:水分多的水果应该用小汤匙取食。桃类及瓜类,餐厅会先削皮切片,应该用小叉子取食。草莓类则多放于小碟中,用匙或叉取食均可。另外,在吃水果的时候,餐厅通常会提供洗手盒,里面会放置花瓣或柠檬。以供洗手之用。
4、甜点:一般蛋糕及饼类,用小叉子分割取食,较硬的用刀切割后,同样用小叉子分割取食,至于霜淇淋或布丁等,就可用小汤匙取食。如果遇到小块的硬饼干,可以直接取用。
四:古代妃子吃饭多少菜
清代记载的比较详细,故宫档案中有一条记载令贵妃伺候乾隆用膳这天为乾隆二十七年九月十六日,地点为南石槽行宫
乾隆二十七年七月初八日,皇帝出外哨鹿,同行后妃有:皇后、舒妃、颖妃、豫嫔、慎嫔、容嫔、郭常在,共七位,手下女子共十五人。
其中令贵妃因为怀孕(乾隆二十七年十一月生皇十六子),所以并没有随驾此次出巡。
根据清实录记载可得知:
○是日、驻跸南石槽行宫
○丙子。月食
○上回銮。奉皇太后居畅春园
○诣安佑宫行礼
○幸圆明园
九月十六日这天,是乾隆从热河回銮至畅春园的前一天,这一日御驾在京郊的南石槽行宫驻跸。留在北京身怀六甲的令贵妃也许是在这一天被乾隆召至京郊行宫接驾,并伺候皇帝用膳。
第一可以看出乾隆挺喜欢令妃的,虽然没能带她出巡,但是刚一回京就召她来行宫服侍。
第二过去研究宫史的书中总讲皇帝一般是一人吃饭后妃不能陪伴,虽然朱家溍说过被翻牌子的嫔妃会侍奉晚膳,但是例子一直没找到,郭成康只找到了孝贤皇后伺候乾隆用膳的例子。在这里终于找到了一则令妃伺候乾隆用膳的记录。
第三是此次出巡其他嫔妃用膳记录都是“聚坐”,“……等伺候”,未见嫔妃单独与皇帝相处的记录。“令贵妃伺候上晚膳”一句中并没有“等”字,说明是她跟皇帝在共度二人时光。
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