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又名公孙鞅,原本是战国时期的卫国人,所以也有人称其为卫鞅。后来他到了秦国,秦孝公把商地(在今陕西商洛)分给他,因此,后世又称他为商鞅。
公孙鞅从小就爱好刑名之学(是一种法家学派,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应该与现代的刑法相类似),并且学有所成,立志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有所作为。
他听说秦国的国王秦孝公颁布了招贤令,想收复丢失的土地,于是到了秦国,通过朋友引荐,见到了秦孝公。他先后跟秦孝公谈了帝道、王道和霸道。
当他谈帝道的时候,秦孝公昏昏欲睡;谈到王道的时候,秦孝公不咋高兴;当谈到霸道的时候,秦孝公不知不觉把膝盖挪得离他很近,谈了几天几夜都不厌倦。
秦孝公想早日实现霸业,想利用商鞅进行变法,但又怕天下的人耻笑他。
商鞅劝说国王:“要想做大事就不要顾虑重重。只要使国家强盛,就不用遵守旧的制度;只要对老百姓有好处,就不要顾虑那么多。”
秦孝公最后痛下决心,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全面开始变法。
商鞅的变法主要包括奖励军功,建立军功爵制。这样一来,英雄不问出处,只要你立了战功,一样可能加官进爵。为老百姓建功立业开出一条康庄大道;
变法包括将全国划分为30个县,县又设立行政长官,由国王直接任免,把农民编入户籍,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互监督,奖励告密。这种做法将加强了对老百姓的统治,但很严厉残酷;
变法还制造标准的度量衡,要求全国实行。并依照各国法律制定了秦国的法律,由政府公布并在全国实行,让国家步入“法治社会”。
法令已经写好了,但还没有颁布。为了让全国上下的老百姓相信,商鞅想了一个办法。他在国都市场的南门外立了一根大柱子,并说如果谁能把它搬到北门去,就给他十两金。
结果没有人搬。商鞅又说,如果有谁把柱子搬到北门外,就给他五十金。重赏之下出勇夫,就有人搬了。商鞅马上依照承诺给五十金。
然后秦孝公就在全国颁布了法令。
一年后,秦国的太子触犯了法律。商鞅说,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他触犯了法律,说明太子的师傅没有教好。于是太子的师傅受到了脸上刺字的刑罚。
新法实行了十年后,秦国基本上做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家家户户比较富裕了。底层人民勇敢地为国家而战,乡村城镇的治安也变好了。
又过了四年,公子虞也犯了法,商鞅依法割掉了他的鼻子。
可以说,前后两次的商鞅变法使秦国一步一步变得更加强大,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彻底,最全面也最为有效的变法,为以后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可是商鞅变法有几个最大的后果,一个是过于严苛,且无论是当官的还是老百姓,都一视同仁,这样无形之中得罪了很多人,尤其是那些本身享有特权的有头有脸的人,他们对商鞅怀恨在心;
另一个,是商鞅变法鼓励老百姓通过努力奋斗建功立业,反而是那些世家子弟,如一辈子碌碌无为,就是再有钱也不见得光荣,这样就触犯了一些旧贵族的利益。他们恨不得商鞅死而后快。
有人跟他说:“当今皇上护着你,你连太子都敢得罪。你想没想过,等太子登基之日,就是你的死期到了!”
商鞅说:“既然是变法,那就要严厉,就要说到做到,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否则怎么能贯彻下去呢?我宁可死也要维护法令的神圣。”
终于,在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太子继位是为秦惠文王。这位新皇帝对当初商鞅治了他师傅的罪一直耿耿于怀,一上任就无中生有说商鞅谋反,要治他的死罪。
商鞅有苦难言,连夜出逃。跑到一个地方,晚上要住酒店。店家说:“按照我国的法律,你得给我出示你的身份证。如果你没有有效证件,我是不敢留宿你的。”
商鞅一阵苦笑,自己制定的法律,如今都用到自己头上了。可见秦国执法之严,他又感到欣慰。可是他一旦说出自己是谁,肯定就会被告密到国王那里。
他又连夜逃走。最后经过一些抗争,最终被秦惠文王抓住。秦惠文王对他恨之入骨,决定用车裂之刑把他处死。这就是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死之前,商鞅说:“我的变法没有错。皇帝,您以后会感谢我的。秦国的老百姓也会感谢的!”从容赴死。
是的,商鞅虽然被车裂处死,但是秦惠文王并没有停止使用他制订的法律,而是继续使用。此后成为封建王朝的基本制度,使用了几千年。
一:商鞅变法是在什么时期的改革
文|飞鱼说史
春秋战国,是华夏大地从大纷争向大一统过度的重要时期。
春秋五霸也好,战国七雄也罢,无一不是强大一时,无一不是以统一华夏为终究目标。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春秋时期活跃在中原大地上的几百个诸侯国最终还是慢慢被兼并灭亡了,到了战国已经形成了战国七雄主宰华夏大地的格局。
战国七雄之间强弱也有别,从战国初期魏国一家独大,到战国中期秦、齐、楚三足鼎立,再到战国末期秦、赵争霸,这中间二百多年的历史,却处处透露着不一样的精彩。
战国与其说是诸侯争霸的年代,不如说是秦国逐步强大乃至最后吞并六国统一华夏的历史,那么秦国为什么会强大到令六国仰视的地步呢?
原因两点,一是商鞅变法,从骨子里改变了秦国的落后,二是人才,能治国能强大秦国的人才。
其实商鞅变法并不是只有好处,其坏处也很致命,但都被历代秦国君主化解了,这个坏处和秦国的人才有关。
纵观秦国的治国人才几乎全是从六国引进的,那么秦国的治国大才为什么要从六国引进?因为秦国本土根本培育不出来,我们还要从秦国的人才说起。
秦国从山东诸侯引进人才自孝公始。自秦孝公始,秦国开始从山东诸侯国引进人才,秦孝公看着越打越穷的秦国,立志要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所以他向山东诸侯发布了历史上有名的“求贤令”。
“凡大才能治国者,寡人与之分国”,这是秦孝公求贤令中的话,鱼蛇混杂的山东士人开始向秦国蜂拥而至,当然这中间还有一条真正的蛟龙,他就是商鞅,金麟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秦国就是商鞅的风云。
商鞅到了秦国之后,得到秦孝公的赏识,在秦国开展了历史最为著名改革最为彻底的变法,当然他也影响了今后几千年的历史格局。
秦国逐步强大,秦孝公也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把能给商鞅的都给了,就差把秦国给他了,只是商鞅变法旨在废除分封制,但他自己却被封为商君,享受封地,虽然可笑,但此举却让山东六国的士子趋之若鹜。
秦国统一华夏的路上出现了哪些治国人才?秦惠文王时期的张仪、公孙衍,纵横家是战国时期特有的一个群体,其兴也快,其亡也快,张仪和公孙衍就是纵横家里最为杰出的代表,尤其是张仪纵横捭阖,一次次化解六国合纵攻秦的阴谋。
秦昭襄王时期的范雎,远交近攻的策划者,一举为秦国统一六国指明了方向,也加速了六国的灭亡,范雎的出现,也为六国敲响了灭国的丧钟。
秦庄襄王时期的吕不韦,奇货可居的他以一介商人的身份蜕变为秦国的掌权者,为强大秦国的实力添砖加瓦,进一步加速了六国灭亡的速度,尤其是培养出来的秦王政,直接开创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性大帝国,秦朝。
当然,秦国引进的治国人才并不是只有这些,这些只是各个时期最为著名的代表,他们都有一个共同身份,那就是山东士子,秦国本土就没有治国之才吗,其实还真没有。
商鞅变法阻碍了秦国本土治国人才的诞生。战国时期需要的人才有两种,一种是能带兵打仗的将军,这个秦国不缺,本土盛产很多,第二种就是治国人才,这些人才秦国每个朝代都缺,秦国的大环境也决定了秦国本土培育不了这种经世之才。
为何如此说?这是因为商鞅的变法阻断了这种人才的诞生,能治国的经世之才无一不是知识超群,博览群书的主,但是商鞅的变法只给了秦国年轻人两条路走,要么当兵,要么种地,想要读书那是不可能的。
一个人即使天分再高,如果后天不读书,不学习,那么他面临的结局只有一个,那就是越来越不行,想要有治国的才能,根本没有可能,就像我们曾经读过的《伤仲永》。
这其实也是秦国为什么名将很多,但是治国的丞相却只能从山东诸侯国引进的原因,不得不说,商鞅本身就是士子,却把秦国想通过读书成才这条路完全给堵死了,不可谓不狠,这也是商鞅变法最为致命的坏处。
秦国历代君王孜孜不倦的向山东诸侯求贤弥补了商鞅变法的缺陷。通过秦国每个时代都会有山东士子的大才蹦出,我们可以推测出来,从秦孝公开始,在山东六国中搜寻能治国的人才,已经成为了秦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秦国的历代君主,都能从茫茫人海中找寻到自己需要的治国人才,这决定了秦国即使培育不出能治国的人才,它也不会衰亡,因为自己培育不出,能挖来为自己所用的,就是自己的。
我们不能武断的认为,秦孝公对于商鞅变法的这个严重弊端不清楚,通过秦国统一华夏的历史来看,秦孝公应该也认识到了这点致命的坏处,但想要强大就要付出代价,有坏处当然也有弥补的方法,值得庆幸的是秦国君主找到了。
当商鞅变法强大了秦国之后,不断从山东诸侯挖来经世之才,本国又不断培育出能打仗的名将,这三点从根本上保证了秦国统一华夏,也只是时间的问题,毕竟秦国这台战车,征服天下的条件已经具备,差的也就是向前走了。
飞鱼说:秦国的治国大才为什么要从六国引进?因为秦国本土根本培育不出来,商鞅变法让秦国不再有“士子”这个职业,想要成功要么上阵杀敌,要么好好种田,没有别的路可走,这也决定了想要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在秦国行不通。
商鞅变法不是只有好处,其坏处很致命,但都被历代秦国君主化解了,商鞅变法的好处,就是用根本上强大了秦国,官僚队伍也从世袭制开始向选聘制过度,任人唯亲也开始转变为任人唯贤,这就是强大的基础。
但商鞅变法的致命坏处就是让秦国没有能力培育出自己的治国之才,但这点却被历代秦国君主化解了,从外引进,让这些外来务工人员,拼命为自己打工,历代秦王在这点上都做得很出色。
为什么这些入秦的山东士子几乎都没能落得一个好下场?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这些山东士子毕竟是外人,他们为秦国效命也是为了实现自身的理想,当他们有尾大不掉的风险时,等待他们的也只有被驱逐或者死亡这一条道路了。
对此,您怎么看?
二:商鞅变法是秦国什么时期
商鞅变法发生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是指卫国人商鞅在秦国实行的变法运动。
二、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背景:
变法的主要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在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嬴渠梁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
自魏国入秦,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由此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商鞅为左庶长。由此提出变法,商鞅变法通过“徕民”政策,从山东六国招引了大量到达地广人稀的秦国,使用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
三:商鞅变法发生在什么时期
,以魏国的李悝改革为起点,各国争相进行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变法运动。变法的核心是将劳动者固着到土地上,以增... 周显王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的变法最为彻底。商鞅变法鼓...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