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可望,陕西米脂人,明末清初名将,是“四养子”之首。张献忠时期,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奇能是“四养子”,也是“四大将军”。
论能力、威望,张献忠时代,孙可望要强于李定国、刘文秀、艾奇能。可惜,孙可望“私心”太重,缺乏大局观念,心胸又狭窄,自取灭亡。
1647年,肃亲王豪格率兵征讨四川,以吴三桂为前锋,突破“大西”军设在汉中的防线,直奔成都。
张献忠率兵北上迎战,在西充跟清军正面对决。大雾天气,视线不佳,张献忠指挥作战时被射死,“大西”军溃败。
张献忠临死前,对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奇能“四养子”说:要联合明朝抗击清军,不要继续充当“流寇”。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张献忠的“遗言”,李定国、刘文秀、艾奇能铭记于心,表示拥戴明朝,一起抗清,但孙可望例外。
孙可望反对“联明抗清”,主张出兵广西,与明军作战。即便失败,也可以远走南海,在东南亚自立为王,遭到李定国的强烈反对。
李定国晓以大义,并解说当前的军事情势,认为出兵广西只能死路一条,去东南亚与海盗无异,还不如一死了之。
李定国反对,并拔出佩刀,只要进入广西,宁可一死了之。与会众将很敬佩李定国,便同意进兵云南、贵州,建立抗清基地,联合明朝。
孙可望在会议上遇到挫折,但内心并不赞同“联明抗清”。1649年,孙可望派人去广西联络永历皇帝,商讨“抗清”条件。
孙可望借此机会处死三十多位官员,强迫永历皇帝册封他为“秦王”,并将皇帝拉回贵州,由自己来主持政务。
孙可望此举,目的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借助永历皇帝的圣令,对李定国等人发号施令,达到占据西南的目的。
1652年,为了排挤李定国出云南、贵州,孙可望决定派兵出征湖南、广西,“恢复大明”。李定国、刘文秀、白文选、冯双礼都出征,孙可望作坐镇后方。
让孙可望没想到的是,李定国居然连连获胜,在桂林之战、衡州之战中歼灭清军十几万人。定南王孔有德自缢而死,敬谨亲王尼堪阵亡,顺治惶恐不安。
李定国出兵获胜,连续斩杀两位王爷,孙可望十分不满。为了限制李定国,孙可望授意冯双礼、马进忠,提前将军队撤出战场。
衡州之战,李定国原本是计划全歼清军,因孙可望的掣肘,结果只能全歼清军的前锋数千人。不过,清军高级将领大多在阵中,被斩杀数十人,也是伤筋动骨。
冯双礼、马进忠撤兵,李定国继续转战湖南,孙可望断了他的粮草,并率兵从贵州进入湖南,准备抢夺胜利果实。
孙可望一日送信7封,让李定国前来商议军务,实则是想借此机会除掉他。李定国得到消息,半路返回,从湖南撤出,进入广西。
为了独霸湖南,孙可望逼走了李定国,也不让其他将领染指,终于自食其果。1653年,三岔口之战,孙可望本可以重现“衡州之战”的奇迹,结果一败涂地。
三岔口之战,清军也是元气大伤,八旗死伤更多,也不敢追击,孙可望得以顺利回到贵州。此后,孙可望对李定国更加不满,不但断了他的粮草,还出兵防守贵州边界,阻止李定国回来。
1654年,李定国出兵攻打新会,试图夺取广州。孙可望不发一兵一卒,也不运输粮草。此时,郑成功又与清朝议和,延期出兵,李定国无功而返。
新会作战失败,孙可望派兵镇守贵州边界,阻止李定国回来。同时,孙可望专断朝政,藐视永历皇帝,内部矛盾尖锐。
1657年,孙可望率14万兵马南下,准备夺取云南。李定国无路可退,便跟刘文秀率3万兵马迎战,与孙可望厮杀,一决胜负。
孙可望心胸狭窄,同室操戈,部将都很有怨言。交战时,事先与李定国有联系的白文选率5千骑兵突袭孙可望大营,其余将领纷纷倒戈,高呼:“迎接晋王”。
李定国得人心,孙可望战败,率50人逃到湖南,向洪承畴投降,并献出西南地区军事布防图,坑了李定国。
孙可望投降,顺治很高兴,让简亲王济度、安亲王岳乐率文武百官去迎接。顺治授予孙可望“义王”爵位,世袭罔替。受封仪式结束后,顺治十天内举办三次宴席,给足了孙可望面子。
1660年,西南基本平定,永历皇帝逃入缅甸,孙可望没了利用价值。此时,孙可望还不懂得低调做人,以“功臣”自居,结果栽了。
孙可望得知弟弟孙可升在上海,穷困潦倒,便向朝廷上奏,希望用朝廷的“驿传系统”将孙可升一家接到京师,让家人团聚。
顺治很不高兴,将孙可望训斥一顿。不久,孙可望跟随顺治去古北口外狩猎,被清军“误射”,伤重而死。
一、孔有德如果不死会不会就是四藩造反?
优质答案1:
四个藩王从福建开始到云贵,他在中间,纵然他不会反,但是在其他三王的裹挟下,不由得他不反,也只能跟着了。
优质答案2:
肯定会的,孔有德和三藩都是投降满清的汉人,掌握军队实权。削藩本来就是清朝初年的基本国策,就算孔有德不反清廷也贵猜忌他的。所以说孔有德活着的话,也不得不一起反了。
优质答案3:
概率非常大。因为孔和其他三个都是当时清朝封的汉人王,具有相同的特点和利害关系,而且所处地域相近,不可能独善其身。吴三桂反清,若孔不合作,可能就被先消灭了。再者康熙削番其实是一刀切,也损害了孔的利益。
二、如何看待明朝孔有德先造反明朝,后投降清朝?
优质答案1:
孔有德是辽东人,矿工出身,天启年间投奔毛文龙的。因为作战勇猛,身先士卒,因此深得毛器重,天启元年因参与镇江大捷,很快被提拔为参将,后调至皮岛。他自己对于毛文龙的赏识和重用也心存感激。萨尔浒大战之后,明军精锐尽失,对于辽东的战事转入防御为主。辽东大地除了一座宁远孤城,就只剩下毛文龙的东江镇还依托着金州、皮岛在后金的后方有效的发挥着牵制和打击的作用。
对于孔有德的反明降清问题,需要注意几个关键点。
袁崇焕杀毛文龙。这是最直接的导火索,或者说毛文龙的死,对于明末特别是辽东军界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直接造成了东江镇的部队军心大乱,出现内讧甚至哗变。明末的边军基本上都成了地方军头把持的部队,周围聚集了一批骄兵悍将,只认军头不认朝廷。毛文龙一死,原来的一切都发生了巨变,东江镇即将面临朝廷的整改甚至瓜分。个人利益的受损,对未来的恐惧让孔有德、耿仲明等人先后拥兵自重,加上后来带兵镇压皮岛兵变的尚可喜以后的命运也都是受到了杀毛事件的影响。
吴桥兵变。孔有德自离开皮岛之后,进入山东登莱,投奔孙元化。恰好这时候,明廷正由徐光启主持,通过利玛窦、汤若望等传教士的帮助在登莱地区进行军队装备的革新。引进了大量的西洋火器和红衣大炮。孔有德的部队被登莱巡抚孙元化作为装备改革的试点部队,接受了大量的西洋火器装备。崇祯四年,孔有德奉命北上支援受到后金围攻的大凌河。在路经北直隶吴桥地方时候因山东士兵与孔带来的辽东兵之间素来已久的矛盾,引发了一场黑天鹅事件般的哗变,导致孔有德被其辽东旧部裹挟着举旗叛乱。其后率军杀回山东,围攻登莱,崇祯五年后出海投降后金。
从孔有德初跟毛文龙,后追随孙元化,说明他不是一个贪生怕死,唯利是图的人。相反先后受到毛和孙的器重委以重任,部队还都生死相随,一度达到13000余人的队伍。说明他是一个会带兵而且重情义的人。自崇祯二年,毛文龙死,孔有德并没有拉本部兵马立刻投敌叛国,可见他也不是一开始就想当汉奸的。 那为何最后会带着万余部队以及明廷苦心装备起来的西洋火炮部队浮海投奔后金呢?这一切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大明朝腐烂透顶的官场是促使他投敌叛国的最大根源。从毛文龙之死开始,官场的倾轧,兔死狐悲般的没有安全感,到吴桥行军,沿途各级官僚的克扣补给和欺压引发的士兵哗变。这一路走来,可以看到孔有德惩治了挑头的士兵,还是在尽力维持军纪。即使后来转战山东的两年里,他也没有称王称霸,只是希望促成朝廷招安,主动释放孙元化就是证明。 但大明朝廷对于平定孔有德叛乱的策略完全属于昏聩操作,开始是招抚,迟迟不去解莱州之围,坐失平叛良机;在浪费四个月后,开始剿杀,包括斩杀孙元化等等做法,前后费时十八个月,彼时的孔有德已经走投无路了。
后来的事,我们都知道了 。在满清的旗帜下,孔有德还是那个孔有德,和他那几个三藩兄弟一起摇身一变成为了满清横扫中原的急先锋,勇猛异常,成就斐然。与大明朝时代比起来,完全是天上地下的差异。
为何如此?
只能说一个腐朽透顶的王朝让人才无所作为,又走投无路;一个新兴的集团可以让走投无路的人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走上不归路的叛国者孔有德深深的明白,大明朝已经烂透了,只有狠狠的打击它才能成全自己。
三、定南王孔有德的结局是什么样的?
优质答案1:
1644年,明朝将领吴三桂放清军入关夺取天下。清朝鉴于八旗军兵力不足、中国地域广大、各地反抗激烈,不得不重用扶植四位汉族降将帮自己打天下,作为攻击李自成大顺军和南明的先锋,这四人分别是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仲明、定南王孔有德。其他三王因为“三藩之乱”而为人熟知,咱们就聊聊定南王孔有德。
要说定南王孔有德是投降清朝很早的明朝大将了,于1633年投降后金。孔有德矿工出身,家庭贫苦,后来参军因为骁勇善战受到毛文龙的赏识屡次升迁,因此孔有德对于毛文龙的知遇之恩非常感激。1628年袁崇焕设局斩杀毛文龙,这件事一下就让孔有德怀恨在心了;后来孔有德投奔了孙元化,要说孙元化是个好人对于孔有德真不错,但是明末政治腐败,孙元化过于正直遭到政敌排挤,而孔有德出身于毛文龙麾下的经历更是让其备受打压。种种矛盾的积压最终酿成了大祸,1631年明朝派遣孔有德等人去救援被围困在大凌河城的祖大寿,但是部队后勤跟不上,忍饥挨饿的士兵最终裹挟孔有德发动叛乱,史称“吴桥兵变”。
“吴桥兵变”刚发生的时候,明朝不论是安抚还是剿灭都能很快解决,但是明朝官员竟然不处理叛乱而是借机打击政敌、互相弹劾,以至于孔有德部队做大祸乱山东,一直拖到1633年明朝才算是扑灭孔有德叛乱。但是明朝军队动作迟缓,使得孔有德率一万多人投降了后金。
孔有德的投降在危害性上某些方面来说超过吴三桂,因为孔有德为后金带去了急需的军舰、红夷大炮、专业炮兵和造炮工匠,使得八旗军真正具有了攻城能力,因此当孔有德到达后金首都盛京的时候,皇太极亲自率领皇族出盛京十里迎接,使用女真人最隆重的“抱见礼”相待。孔有德投靠后金后,自成一军称“天佑兵”,成为清军的急先锋,在进攻朝鲜、明朝的战争中屡立战功,特别是在镇压南方反清斗争中出力甚大。1650年,定南王孔有德率清军攻破桂林,从此坐镇广西;1652年,南明永历政权西宁王李定国利用大象大败孔有德,最终孔有德被困死在桂林。
孔有德全家一百二十余口悉数被杀,只有儿子孔廷训和女儿孔四贞被安排逃跑,孔廷训后来被明军俘虏处死,从此定南王孔有德绝嗣,因此后来只剩下“三藩”。而孔有德的女儿孔四贞后来被孝庄太后收为养女,但是后来经历清初的政局动荡、三藩之乱,孔四贞甘愿交出孔有德家族的兵权,彻底远离政治,在京城独居30多年,每日与青灯古佛相伴,在孤寂中去世。
优质答案2:
在清朝统治中国的过程中,归附的汉人所起的作用是重大的。其中,对清朝统治中国贡献突出的,当属入关之前—天聪七年(1633)和八年(1634)来归的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及其后投降清朝的吴三桂等四人。祟德七年(1642)创建八旗汉军时,孔有德被编入汉军正红旗。孔有德投降时所部总计八千零十四人。
归附后金的孔有德在后金受到“旧汉人”的鄙视。《奏疏稿》中宁完我的见解,是其代表,他说:“孔有德、耿仲明之所以来归,缘于穷途末路,能保持彼等性命,应允其原有官阶,即已足矣。”从宁完我的主张中,似乎可以察知他对孔有德的归降和优遇有强烈的不满。之所以这样,乃是对“旧汉人”不平等待遇的反抗,再加上孔有德等所部被编为红衣炮军而引人注目。
不只是汉人对他们反感,就是上层的满族贵族也有同感。如在皇太极跟孔有德的接见上,主张跟内蒙古诸王同样行“抱见礼”。可是这在诸贝勒之间认为与之行“抱见礼”则过于优握,结果皇太极还是与其行了“汉礼朝见”。可以断定围绕着对孔有德等给与的地位,皇太极与诸贝勒之间存在着迥异的看法。后金国内部认为优遇过度的意见占上风。话虽如此,尽管受到周围人士的反对,可是唯有皇太极坚持优遇孔有德等人。
对于归附后金的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三人,皇太极给予极为优厚的待遇,官仍照原职,低者提升。皇太极称帝后,特敕封孔有德为恭顺王、耿仲明为怀顺王、尚可喜为智顺王,史称"三顺王"。至"三王"南下征战,改封孔有德为定南王、耿仲明为靖南王、尚可喜为平南王。三人的结局却各不相同。孔有德为清廷鞠躬尽痒死而后己,耿仲明因藏匿逃人畏罪自溢,尚可喜被子夺权响应吴三桂叛乱。
顺治三年(1646)孔有德被授平南大将军,进攻南明永历政权,顺治五年(1648)改封定南王,进军广西。1652年,孔有德所在的桂林城被张献忠养子李定国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破,“无路可走”的孔有德先是把大老婆小老婆都手刃了,然后关起门来自焚(尸体遭李定国挫骨扬灰),除了时年10岁的孔四贞被他的部下救出而得以逃走,全家120多口没剩一个活口。顺治听说孔有德“壮烈殉国”,破天荒下令撤朝,以示哀悼,还给了他一个“武壮”的谥号。孔有德女儿孔四贞不仅“荣获”孝庄太后亲自抚养,还被封“和硕公主”,成为孝庄的女儿。
但是到了清朝乾隆时期,由于农民起义等原因清政府越来越意识到维护长远统治的重要性,《贰臣传》的编纂也被提上了日程。乾隆认为,消除社会隐患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宣扬"忠君爱国"思想。清代,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思想发展到顶峰,程朱理学盛行。"事君需是忠,不然,则非事君之道"的观念被当作为臣者的信条。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乾隆帝借《贰臣传》,树立反面典型,对身事两朝的责臣大加指责,为图弘扬忠君亲上的道德观,以稳定民心,巩固统治。
《贰臣传》属于《清史列传》的一部分,附于《清史列传》的卷七十八、七十九两卷。《贰臣传》共收录明末清初的或臣共125人,其中120人单独立传,5人附列于各传之内。乾隆四十三年二月,《贰臣传》已成稿,《贰臣传》最终分为甲、乙两编,甲编所列贰臣对清朝赤胆忠心,积有功勋,如洪承畴、李永芳、孔有德等,共51人,乙编69人,包括毫无建树或有过失的贰臣,钱谦益、冯铨、孙可望等名列其中。
尽管孔有德属于为清朝有重大贡献的“贰臣”,但仍然被后世清朝统治者所贬斥。《贰臣传》贬斥“贰臣不能为其主临危授命,辄复畏死幸生,觍颜降附,岂得复谓之完人?”相反,乾隆还命令编纂《胜朝殉节诸臣录》,对4000多名明末死节的“忠烈”进行褒扬。清朝统治者的态度看似有违常理,为清廷竭诚卖命的贰臣遭到鄙视,对清廷抗争到底的忠臣心怀敬意。这种耐人寻味的做法明确体现了清朝统治者褒贬忠奸善恶的标准。不同品格者的人生轨迹,灵魂之高下判然。被收进可耻的《贰臣传》,这可能是已经死了上百年孔有德想不到的。
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