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很喜欢自己的一头长发,对梳头太监非常挑剔。自从刘姓太监年老出宫后,她身边就再没有称心的梳头太监。
李莲英觉得机会来了,就跟梳头房总管沈玉兰毛遂自荐,说他愿意给慈禧梳头,但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出宫准备。沈玉兰正愁找不到人,立马就答应了。
其实,李莲英对梳头一窍不通,想来想去,他觉得擅长打扮的应该是烟花柳巷的女子,于是就以卖胭脂为名,在八大胡同中仔细观察每个过往女子的发式。
由于他为人灵活,嘴巴又甜,姑娘们都愿意跟他分享自己的梳头盘发心得。
没多久,李莲英就把花街柳巷里的各种发式学了个遍,并在姑娘们头上练习了无数次,有了十成把握才回宫,让沈玉兰把他引荐给慈禧。
李莲英知道,慈禧因为掉头发刚刚杖毙了一名梳头太监,就偷偷往衣袖内塞了一块羊皮,然后每次在头发掉落时,把它们悄悄吸附在羊皮上,再根据脸型精心设计了一款莲花髻,用剩下的齐眉碎发做成一个水髻。这样,一朵水芙蓉就跃然头上,还配着珠花银簪,衬得慈禧典雅端庄。
慈禧看着这么漂亮的新发型,又不见有头发掉落,心花怒放,笑着说:“留下吧,你很不错。”
难办的事情办好了才是本事,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李莲英迎难而上,看到机会立即争取、认真学习,这才一举拿下在慈禧身边梳头的机会。
作为晚清有权势的太监,光靠会梳头是不行的。李莲英多年秉持“事上以敬,事下以宽”的原则,为他今后40年的后宫生涯保驾护航。
慈禧身边曾有个叫安德海的太监,红得发紫。但他恃宠而骄,得罪不少人,引来杀身之祸。李莲英从安德海身上吸取了教训,一生谨慎,与人为善。
慈禧多疑易怒,在她身边当差,被罚是常事。李莲英经常护着下人,看慈禧不悦,就把罪都揽到自己身上。慈禧喜欢他,一般骂两句就过去了。
这样良好的同事关系,让李莲英即使越来越得宠,也不用担心别人暗伤他。出了事,还会有人跟他通风报信,提前做好准备。
除了对下属,李莲英对其他人也是能帮一把是一把。
某年除夕,宫里吃饺子。按习俗,下人在四个饺子里各放一颗小金元宝,按规矩,四个饺子都要让慈禧吃到。
不知为何,其中一个饺子居然跑到隆裕皇后的碗里。隆裕认出记号,吓得冷汗直冒。一旁的李莲英注意到了,就找机会换走了她的碗。隆裕非常感激。
后来,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带光绪等人西逃。返京路上,他们在保定住下。李莲英服侍慈禧睡下后,想去跟光绪道一声晚安。
到光绪这边,李莲英才发现他连睡觉的被子都没有。当时天寒地冻,李莲英赶紧把自己的被子拿过来给光绪用。光绪后来说:若无李安达(莲英),我活不到今日。
李莲英的墓志铭中说他“事上以敬,事下以宽,如是有年,未尝稍懈。”正是因为李莲英处处与人为善,不捧高踩低,才能在后宫几十年多次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李莲英虽然一生谨慎,但也担心时间长了,一个不小心前功尽弃,于是就在慈禧去世,为她守满百日孝后,主动申请离宫。
早在慈禧去世之前,李莲英就开始为自己准备后路。他先是主动跟隆裕太后示好,隆裕一直感激李莲英当年除夕为她解围之事,对他印象不错。
慈禧去世后,李莲英把历年得到的赏赐主动交出来给隆裕太后,表示要物归原主。他说:“皇宫里的珍宝不能流落民间。奴才保管多年,现在归还给主子。”
隆裕太后非常感动,准许他以二品的待遇出宫养老。
接下来,他主动让贤,把徒弟小德张推到了太监总管的位置。
在养老地点上,李莲英选了离皇宫不远的地方,在隆裕太后和总管小德张的眼皮子底下养老,有他们护着,日子才过得安心。
李莲英出宫后的日子很悠闲,由一名首领太监和七名小太监伺候。1911年,63岁的李莲英寿终正寝。
他死后第三天,隆裕太后下旨以“国家元勋”的待遇将他大葬,并赐银一千两。
李莲英非常清楚自己的处境,很早就开始为自己安排后路。正是这份缜密心思,让他在宫外安度了晚年。
@兰馨怡
李莲英的一生,是一部职场上位史。
作为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太监,他用犀利的眼光抓住了升职机会,花大功夫学习技术,在职场站稳了脚跟。
之后,他对自己定位清晰,与人为善。往上爬的同时,还不忘跟同事搞好关系,照顾有困难的人,给自己铺了一条平坦大路。
晚年,他根据自己的处境,提前做好安排,全身而退。如果他贪图权势,拖泥带水,可能就不一定能安享晚年了。
作者:红瓦绿墙
审稿:花开时节
编辑:兰馨
一、慈禧在皇宫的休闲生活是怎样的?有哪些娱乐设施?
优质答案1:
我们今天一起来说说清朝时期的历史,说到清朝,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清朝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朝代,同时也是验证了落后就要挨打的一个朝代,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在清朝早期,当时的清朝还是非常的发达的,老百姓的生活也是很富裕,但是,清朝晚期,社会局势动荡不安,其实,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因为当时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当时的综合国力的减弱,因为不与外界沟通,所以,老百姓是变得越来越腐朽,愚昧的思想充斥着当时的人们。我们一起来看看晚清时期的慈禧太后,说到慈禧太后,大家都是知道的,她是当时晚清时期著名的一个人,因为她的权利是非常大的,当时的慈禧太后在皇宫的休闲生活是怎样的?有哪些娱乐设施?一起来看看吧!我们都知道,当时的慈禧太后非常的奢靡,大肆的铺张浪费。历史上晚清时期当时社会情况是内忧外患的局面,国家非常的贫穷,同时,还欠外外国人一大笔的钱财,应该说在这样的情况下,统治者要节约才对,但是,当时的慈禧太会并没有,反而是更加的奢侈浪费。当时慈禧太后每顿饭要吃掉一百多个菜,每道菜都是品种几口,更多的都是浪费掉。
慈禧太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守寡了,不过,慈禧太后的私生活还是很丰富的,有很多的娱乐项目,据说当时的慈禧太后特别喜欢打麻将,所以,总是要很多的宫女陪着自己打麻将。
在寒冷的冬天,慈禧的娱乐项目也是有很多的,但是,慈禧太后的娱乐更多的还是以折磨太监和宫女为主,利用折磨他人的快感而让自己更加的快乐。
当时的清朝已经是病入膏肓。但是,慈禧太后依然是不管不问,等着列强侵略的时候,慈禧太后则是仓皇的出逃,完全把清朝和老百姓置之度外。这也是清朝之所以要灭亡的原因。
二、辛酉政变,慈禧取得了最终胜利,她是如何奖励功臣、惩罚政敌的?
优质答案1:
这个问题有的聊。
慈禧主政四十八年,发动过三次宫廷政变,一次是辛酉政变,一次是甲申易枢,一次是戊戌政变。值得说的是,宫廷政变一起,历来都是血流成河,株连极广的,但一介女流慈禧发动的这三次宫廷政变,却没有大开杀戒——辛酉政变只诛杀了“三奸”;甲申易枢只端锅,不杀人;戊戌政变原定也只杀八个,跑了两个后,慈禧没有怒不可遏,将“戊戌六君子”处决后便及时收手了。
大事见根本。
从这个角度讲,慈禧绝非后世所议的昏庸无能之主,至少她不滥杀、有格局,懂得收拾人心,以怀柔平衡手段驾驭天下。
毫无疑问,在慈禧发动的这三次宫廷政变中,辛酉政变最凶险,难度最大,影响也最深远,借这个问题,咱们就来讲一讲辛酉政变中的慈禧。
咸丰是个命运多舛的皇帝,民间说他是“跛龙”。想当年,他在高师的指点下,刻意表现“仁孝”以博得道光皇帝的好感,最终打败了锋芒毕露的六弟奕䜣。也许是即位即得太幸运,登上大宝后,咸丰虽然也有锐意进取之心,怎奈好运气已经用光,英法联军打进京城后,只得落荒而逃,成了清朝入关以来首位逃出京师的窝囊皇帝。
出逃前一天,咸丰任命恭亲王奕䜣为钦差全权大臣,留守京师处理与英法联军的换约和好事宜。咸丰此举本是扔烫手山芋,结果却成全了曾经的皇位竞争者,恭亲王奕䜣。
议和期间,因为恭亲王素有才智,留京办事大臣如军机大臣文祥、大学士桂良、户部尚书老臣周祖培等人,迅速聚拢到奕䜣周围,从而形成了以奕䜣为首的京城权力集团。
咸丰逃到承德后,萎靡不振,很快就死于耻辱。
临终托孤时,咸丰虽将恭亲王排斥在权力核心之外,苦心设计了顾命八大臣和两宫相互牵制的权力格局,但因为对京城恭亲王权力集团缺乏认知,咸丰的帝王之谋最终只是一张薄纸,只要两宫与恭亲王联手,这张薄纸一捅即破。
果不其然,咸丰驾崩后,二十六岁的慈禧为摆脱顾命八大臣,问鼎皇权,果断选择了与奕䜣暗中联手。
肃顺本是开明干才,但为人行事太过刚猛,也太过自信,在慈禧与奕䜣暗中联手时,他不仅没能对奕䜣保持足够的警惕,而且屡次犯下了轻视慈禧的致命错误。
慈禧联手奕䜣向顾命八大臣发起挑战,是由山东道监察御史董元醇拉开序幕的,芝麻小吏董元醇是个投机者,他闻风上奏,恭请太后垂帘、亲王辅政。
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当然不能接受这样的奏折,为此他们在两宫面前大吵大闹,并以不理朝政相威胁。
面对顾命八大臣的咄咄之势,慈禧没有以硬碰强,而是选择了示弱麻痹对手。
顾命八大臣见占得了上风,更加目中无人,以为就此已将两宫控于鼓掌。
但这只是假象。
将顾命八大臣稳住之后,奕䜣立即返回京城,着手政变布局、排兵布阵;慈禧也没闲着,她充分利用顾命八大臣的傲慢轻敌,先是顺水推舟地拿掉了肃顺等人的关键兼差,而后又以小皇帝年幼不堪长途颠簸为由,甩掉肃顺,抄小路提前四天抵达了京城。
这是政变成功的关键。
一八六一年九月二十八日,两宫太后抵达京郊后立即召见奕䜣,次日回宫后再次召见,从而敲定了发动政变的步骤。
九月三十日,两宫太后在众臣的簇拥下向顾命八大臣摊牌,之后连下三道谕旨——
第一道谕旨,“以不能尽心和议,力阻大行皇帝回銮,于皇太后垂帘之议哓哓置辩,并擅自改写谕旨”等罪名,着将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协办大学士肃顺“解任革爵”;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逐出军机处。
第二道谕旨,以载垣等“肆言不应召见外臣,擅行拦阻”恭亲王等入宫陛见为由,称“前旨仅予解任,实不足以蔽辜”,着恭亲王奕䜣、桂良、周祖培、文祥即行传旨:将载垣、端华、肃顺革去爵职拿问,交宗人府会同大学士、九卿、翰、詹、科、道严行议罪,并会议如何垂帘。
第三道谕旨,命睿亲王仁寿、醇郡王奕譞将肃顺即行拿押来京。
因为此前的布置滴水不漏,三道谕旨未遇凶险,均得到了有力执行。
一场速战速决,犹如暴风骤雨的政变,就此大功告成。
十月初一日,参与支持两宫政变的关键臣工,均获得了重赏:授恭亲王奕䜣为议政王,在军机处行走;支持太后垂帘听政的桂良、户部尚书沈兆霖、右侍郎宝鋆、户部左侍郎文祥,都入军机处;那位以密信方式将热河行在动静密报给恭亲王的亲信军机章京曹毓英,也因参与政变有功,被任命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
慈禧明面上的重赏,有值得细品的地方,尤其是针对恭亲王奕䜣的。
表面上看,辛酉政变后,叔嫂平分权力,清廷走向了“同治”。其实不然,虽说奕䜣获得了“议政王”这一头衔,但此前叔嫂密谋时,慈禧许诺奕䜣的是接近“摄政王”的权力待遇,现在政变成功后,慈禧却将“摄”字改成了“议”字,这一字之差,可谓天壤之别,归根到底,奕䜣还是只有参政权力的奴才,慈禧才是拥有最终决策权的主子。
这一表面皆大欢喜,背地暗藏玄机的赏赐,也为后来的叔嫂权力之争以及“甲申易枢”奕䜣被逐,埋线了伏笔。
除了明面上立竿见影的重赏,慈禧还有慢赏的布局以及心照不宣的封赏、不赏。
这其中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当时的醇郡王奕譞。正如溥仪所言,老醇亲王发迹的真正起点就是辛酉政变时助慈禧抓捕了肃顺,从那以后,奕譞一路高歌猛进,先后被授予都统、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管理神机营等职。同治三年(1864年),奕譞被加封亲王衔,再随后便取代了不听话的恭亲王。
还有安德海,因为在辛酉政变中充当了慈禧与恭亲王之间的信使,随后成为总管大太监,若不是同治八年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擒杀,此人很可能成为晚清的权监。
另值得一说的是,慈禧对功臣的赏赐虽不吝啬,但也有足够深的“帝王心机”——
一,投机小吏,慈禧没有给予赏赐,因而在辛酉政变中立有首功的山东道监察御史董元醇,竹篮打水一场空,从此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二,恃功骄纵者拒不姑息。辛酉政变时,手握重兵的胜保曾有过近乎兵谏顾命八大臣,力挺护卫两宫的大功劳,但后来当他恃功妄为时,慈禧丝毫不念旧情,十分冷酷地将其赐死了。
讲完赏,再来说罚。
十月初六日,两宫下诏,赐载垣、端华自尽,肃顺斩立决,景寿革去御前大臣,仍留公爵,兵部尚书穆荫发往军台,吏部右侍郎匡源、署礼部右侍郎杜翰、太仆寺卿焦祐瀛均被革职,免发遣。
注意,慈禧只杀了罪魁祸首肃顺以及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三人,剩下的五人只给了革职发配的处罚,另外,受到牵连的大臣、太监,也不多,只有十六人,而且只按从犯从轻发落。
用仁覆狠,慈禧似乎天生就是权谋大家。
另值得一说的是,慈禧在处罚顾命八大臣的时候,还玩了一手颇有曹操风范的枭雄举。肃顺被抓后,从其家中抄出了大量的信函,臣工见此人心惶惶,慈禧很干脆,一把火将信函付之一炬了。
更难得的是,曾国藩等一批汉臣皆是肃顺提拔起来了,慈禧在这一关键处,不仅具有胸襟魄力,而且颇能审时度势,她没有因人废政,相反对曾国藩等人更为器重。
可以说,慈禧虽靠阴谋上台,但在同治初年,确也具有英主之风。正因为如此,才会有后来的同治中兴,才会有后来近半个世纪的众臣皆服。
还是那句话,大事见根本。
慈禧不简单。
优质答案2:
慈禧太后在奕䜣一系人的全力支持下,终于击败了以肃顺为首的热河集团,取得了辛酉政变的胜利,得到了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当务之急是稳定人心,控制大局。这就必须奖励功臣,惩罚政敌。
一、对恭亲王奕䜣的奖赏咸丰十一年十月一日(1861年11月3日),授以恭亲王奕䜣议政王、军机大臣、宗人府宗令三大要职,次日又补授内务府总管大臣之职。奕䜣集大权于一身,权倾天下。奕䜣一系的其他人也得到了相应的封赏。这个时候,以恭亲王奕䜣为首的新的权力中心就形成了。
这之后又接连下旨,给恭亲王奕䜣一系列的殊荣:先是赏其亲王爵世袭罔替,奕䜣坚辞,改赐亲王双俸;接着下旨命大学士会同六部九卿详议其生母康慈皇后配享太庙一事,使得康慈皇后能“享尊谥,升太庙”,了结了奕䜣多年的心病;两宫皇太后还赏其在紫禁城内坐四人轿;并下旨晋封其女为固伦公主,留在宫中抚养;其子载瀓赏戴三眼花翎。奕䜣一家集所有荣宠于一身,奕䜣一派弹冠相庆。
二、在封赏功臣的同时,对肃顺集团也做了相应的惩处咸丰十一年十月二日,发上谕查抄了肃顺在热河和在北京的所有家产。并下谕旨命恭亲王奕䜣为首会议如何处置载垣、端华、肃顺。经过几天争论,达成共识,十月六日下谕旨,昭示以载垣、端华、肃顺为首的赞襄政务八大臣的罪状,公布了对八大臣的惩处决定。
当天,载垣、端华自缢而死。肃顺也被押赴刑场。其他人有的被革职、有的被发配,只对少数与肃党往来密切的官员和太监进行了相应的处置。这是两宫皇太后与奕䜣对肃顺集团处理的最高也是最终的决策。并没有牵扯更多的人员,这使北京原本人人自危的紧张气氛得以缓解。
三、太后垂帘、亲王辅政格局的最终确立慈禧太后、恭亲王的宽大博得了舆论的赞誉。大权已夺,美名已博,接下来就是各方面所关心的政治体制的形式问题。
关于如何垂帘,大臣们绞尽脑汁,商议再三,但他们所拟章程受清代祖制的约束,不能满足慈禧太后“集大权于一身”的愿望。
因此,慈禧太后不得不以皇帝的名义明发上谕,明确点出垂帘听政章程的要点,指令臣工们照办。这两道上谕内容可总结如下:“处理中外事务的奏章分六步。第一步是慈览。一切中外章奏,均首先呈递两宫皇太后慈览。第二步是详议。慈览后发交议政王、军机大臣详议。第三步是请谕。当日召见时,两宫皇太后代表幼帝就谕旨内容发出具体指示。第四步是缮拟。根据请谕到的内容,议政王、军机大臣缮拟谕旨。第五步是阅定。谕旨拟后的次日经两宫皇太后阅读审定。第六步是颁发。阅定后发至内阁。”
两宫皇太后把上谕颁发权紧紧控制在手中。大臣们在又议了十多日后,不得不妥协,呈上了让慈禧太后满意的垂帘章程。
咸丰十一年十月初九日,幼帝在太和殿举行登基大典,改年号为“同治”。同年十一月初一日,举行垂帘听政仪式。两宫皇太后、同治帝同御养心殿东暖阁,一帘纱屏,两张御案,开始了有清一代从未有过的垂帘历史。
太后垂帘、亲王辅政格局的最终确立使清王朝政局暂时得以稳定。但看似平静的政局下蕴含着矛盾的暗流。随着慈禧太后羽翼渐丰,这种隐藏的矛盾开始逐渐显现出来。
三、慈禧是如何虐待光绪的?
优质答案1:
慈禧和光绪并不是亲生母子。
慈禧是咸丰皇帝的后妃,同治皇帝的生母,在同治皇帝年幼之时与慈安一同垂帘听政。同治皇帝驾崩时,因无子嗣,慈禧选择自己的胞妹的儿子爱新觉罗载湉继任皇位,也就是后来的光绪皇帝。当时光绪只有三岁半,从梦中醒来,哭着喊着:“我不想当皇上,我要睡觉!”可慈禧硬是把小载湉裹起来带走了。
光绪慢慢长大后,显露出自己的思想,慈禧对他颇为忌惮,处处以威钳制。
1、慈禧不允许光绪和他的生母相见。光绪登极以后,无人敢和他亲近,虽醇邸之福晋(醇亲王之夫人,光绪生母),亦不许亲近。名分可以亲爱光绪者,惟慈禧一人,然慈禧骄奢淫逸,绝不以为念。故光绪伶仃异常,醇邸福晋每言及此,无不痛哭。
2、食物多半腐臭干冷。光绪每日三膳,其馈有数十品,罗列满案;然离御座稍远之馈,半已臭腐,盖连日皆以原馈供也。近御座之馈,虽不臭腐,然大率久熟干冷不能可口,光绪每食多不能饱,有时欲令御膳房易一馔品,膳房必须奏明慈禧,慈禧辄以俭德责之,故光绪竟不敢言。
3、慈禧待光绪无不疾声厉色,少年时每日诃斥之声不绝,稍不如意,常加鞭挞,或罚令长跪。积威既久,光绪见慈禧如对狮虎,战战兢兢,胆为之破,每闻锣鼓之声,或闻吆喝之声,或闻雷辄变色。
4、光绪每日必至慈禧前跪而请安,不命之起,则不敢起。甲午五六月高丽军事既起,皇上请停颐和园工程以充军费,西后大怒,自此至乙未年九月间凡二十余月,几于不交一言,每日必跪至两点钟之久,始命之起。
以上事皆为光绪被困瀛台之前,为近宦寇连材所记。
寇连材为慈禧会计房太监,1896年二月十五日,冒死上书,为光绪详情。慈禧大怒,十七日移交刑部处斩。
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